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12055900000054

第54章 文艺复兴的繁荣(1)

文艺复兴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其严格控制下,哲学、文艺和自然科学都变成了神学的附庸,科学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

公元14—16世纪,在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经过同封建领主的斗争,在一些城市取得了自治权。人文主义思想家、艺术家、诗人等,无不热衷于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发掘和利用其中一切与基督教神学相对立的文化因素作为思想武器。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宣扬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大力提倡复兴希腊、罗马的古文化,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佛罗伦萨诗人但丁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名著《神曲》描写作者游历天堂、地狱的见闻,把许多僧侣放到了地狱里受苦,反映了他对中世纪神学的憎恶。另外一位佛罗伦萨人薄伽丘是位小说作家,他的名著《十日谈》以幽默、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教士的伪善和丑行,鞭挞了教会的禁欲主义。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匠的典型,才华横溢,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终身勤奋工作,成就显著,在绘画、雕刻、数学、力学和建筑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财富。

文艺复兴运动很快就扩展到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意大利出现了“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法国有思想家蒙田;英国有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西班牙有文学家塞万提斯。文艺复兴在自然科学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认定的地球中心学说。文艺复兴使中世纪的文化失去了光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文艺复兴预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结束,也表明人类对自南平等的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

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佛罗伦萨阿雷佐城一个律师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彼特拉克就非常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家的作品尤为倾倒,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的父亲却希望他成为法学家,因此先后送彼特拉克到法国的蒙特波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彼特拉克最后选择了罗马。1341年4月8日,在罗马卡匹托山上,传统的仪式隆重举行,主持人郑重地宣布授予彼脱拉克“桂冠诗人”的光荣称号,人们热烈地向他祝贺。彼特拉克成为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作家。

彼特拉克用拉丁语写了许多诗歌、散文,其中《歌集》、《阿非利加》、《意大利颂》等尤其著称于世。这些作品歌颂人的高贵和智慧,宣传人可以追求尘世幸福,享受荣誉的权利。并向中世纪宣扬的神权说和禁欲主义提出挑战。他还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决定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行为。

晚年的彼特拉克在小材阿克瓦买下了一所房子。村中的人们常常看到这位老者房问的灯光亮到深夜。1374年7月问的一天,当人们走进他的小屋时,发现伏在桌前的彼特拉克已经去世,他的头还埋在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的手稿中。

但丁与《神曲》

但丁·阿利吉耶里是意大利诗人,西欧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恩格斯这样评价他:“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自幼拜著名学者拉丁尼为师,学习拉丁文、古典文学、诗文、修辞学,对绘画、音乐等艺术也颇有建树。在他九岁随父亲参加聚会时,遇上一位名叫贝阿特丽齐的少女让他一见钟情。9年后但丁与她再一次邂逅街头,更加倾慕不已,开始为她写诗抒发思念之情。后来贝阿特丽齐嫁给了一个银行家,并不幸在1290年去世。但丁伤心不已,开始创作诗歌,并在28岁时,完成了一本收录31首抒情诗的诗集《新生》。这些抒情诗都是为贝阿特丽齐而写,诗中运用梦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歌颂理想中的爱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300年,归尔弗党和伯林党爆发了一场战争,最终归尔弗党取得胜利。但丁作为归尔弗党成员参加了佛罗伦萨市最高行政会议,被任命为行政官。不久,归尔弗党内分裂为黑党和白党。黑党主张依靠教皇。白党则要求城市自治,反对教皇干预政治。后来黑党占据上风,并放逐了白党领袖。但丁也被判以终身流放,流放期间,但丁到各处去讲学、访友,周游许多城市。广泛接触到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和平民阶层困苦的生活,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307年,但丁开始创作千古名著《神曲》。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3部,每部33歌,再加上序曲,共计100歌,长达14232行。《神曲》的内容是记叙一次长途梦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隐喻象征的笔法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作家的宗教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政治主张,他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庄严地把伪善的封建卫道士打入地狱第八层,接受酷刑。

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豪门贵族、贪官污吏,放高利贷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揭示了他们是造成国家日渐堕落,人民普遍贫困的根源。

但丁一生中,共有20年过着流放的生活。在20年中,他我行我索,从来不向反动势力低头。1321年,但丁与世长辞,享年56岁。他留下的《神曲》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永远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

达·芬奇

达·芬奇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画家。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被后世的学者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

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出生在佛罗伦萨芬奇镇安基亚诺村。很早的时候,达·芬奇就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466年,父亲将14岁的达·芬奇送到著名的艺术家维罗齐奥那里,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维罗齐奥对学生要求很严,训练的方法也非同一般。他开始指导达·芬奇学画时,只是让达·芬奇画鸡蛋。

达·芬奇开始很有兴趣,照着鸡蛋非常认真地画着。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老师仍然叫他画鸡蛋,他有些厌倦,不耐烦了。于是他鼓足了勇气去向老师请教,说:“绘画的对象是复杂的。技巧是多样的,老师为什么只是叫我画一个简单的鸡蛋?”

维罗齐奥耐心地对他说:“画鸡蛋虽然简单,但在一千个蛋中,却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将他变换一下角度,它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

达·芬奇听了之后,仍不解地问道:“老师,即使把这些不同的蛋画得再好,把这些蛋从不同角度画得再准再形象,不就是只会画一个蛋吗?”

维罗齐奥笑了笑说:“要知道你能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得具有怎样的基本功啊!我所以叫你反反复复地画蛋。首先是训练你细心地观察事物,准确地把握形象,再就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眼手一致,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有了这种基本功,那么无论画什么东西,不就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了吗?”

从此达·芬奇更加认真地学习绘画。到20岁时,他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社会上公认的画家。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

1517年5月。达·芬奇来到法国国王官邸。受到热烈欢迎。但由于年事已高,又侨居异乡,内心寂寞,达·芬奇的创作激情再也无法进发。1519年5月2日,这位绘画大师与世长辞。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巨匠,他是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集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大师。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座卡普里斯小镇,很小的时候他就显露出对艺术的热爱。13岁时,即师从当时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吉兰达约那里去学习绘画技巧。15岁时,他被吉兰达约推荐到美术学校去学雕刻,并被当时佛罗伦萨伟大的君主罗伦素所赏识。

从此,米开朗琪罗受到严格的训练和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他开始明白,再高级的艺术也不过是美与神圣的统一。这一美学标准成了他以后创作的原则。1494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逼近佛罗伦萨,米开朗珙罗匆匆逃离故乡,流亡于威尼斯和罗马。他一面学习、观摩各地的文物,一面雕刻仿古的雕像和圣徒像,达到了几能乱真的程度。

23岁的米开朗琪罗受法国红衣主教的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雕像《哀悼基督》。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琪罗一举成名。该作品表现的是圣母对儿子耶稣殉难时的悲痛与哀悼,圣母玛丽亚抱起儿子时悲痛的神情,给人以震撼人心的神圣美。

1501年,26岁的米开朗琪罗回到佛罗伦萨,立即投入到《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3年后,他完成了这尊雕像。这尊高达2,5米以上的立像,塑造了《圣经》故事中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志士大卫,准备为正义事业坚决奋斗的形象。这尊雕像被摆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米开朗琪罗被教皇朱里奥二世邀请到罗马,为西斯廷教堂的屋顶绘制大幅壁画。西斯廷教堂的屋顶是平坦的穹隆,在上面画出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壁画,难度是非常大的。而米开朗琪罗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阑难,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副举世闻名的作品——《创世纪》。1536年,米开朗琪罗又被邀请到罗马,为其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审判》。西斯廷教堂屋顶的壁画,被后人公认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品。

1564年2月,米开朗琪罗逝世,享年89岁。他的现实主义造诣很高,个人风格极为突出,在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西方艺术达到的高峰,对后来欧洲的艺术,也产生过深远影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他出生在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真的一个商人家庭。7岁时,他进入当地圣十字文法学校学习。14岁时,他父亲经商失利,莎士比亚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1582年,18岁的他同邻乡农家女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

1586年,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在一家剧院门口当马夫,侍候骑马前来看戏的富人。他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常常利用空余时间。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当得知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就会马上去报名参加,出演一些小角色,没过多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莎士比亚在学习演技的同时,也开始编写一些剧本。27岁那年,他写的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被改编上演后,深受观众的喜爱。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传统戏剧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观点和人道主义思想。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以及英国中世纪的戏剧,一方面深刻了解社会,观察人生,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出两部长篇叙事诗,37个剧本,154首十四行诗和一些杂诗。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的诞生,标志着西方悲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英国当时的生活状况,暴露现实,批判现实。

人文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善于思考,生活感受深,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把欧洲各国的新思想、新文化都融入了大脑,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晚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购置了房产和127英亩的地产。和女儿住在一起,生活很幸福。1616年,他因病逝世,被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

薄伽丘与《十日谈》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这部小说为什么称为《十日谈》呢?

原来,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

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逼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十日谈》一问世,就遭到了天主教会的极度仇恨。教会公开指责《十日谈》是一部“淫亵之书”,社会上的各种保守势力也联合起来攻击薄伽丘,有时还甚至以人身相威胁,薄伽丘忍受不住迫害和打击,在教会的咒骂和威胁下,他动摇了。在写完《十日谈》三年后,薄伽丘写完最后一部小说《大鸦》,完全否定了在《十日谈》中提出的思想。甚至还有一次,他想把所有的作品全部烧掉。幸好是他的好友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