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复活的古城
12056500000014

第14章 古城的繁荣(4)

考古界以往的一些发现足以证明:一个极为古老的文明所留下的遗迹,目前仍隐藏在中美洲各地,等待考古学家挖掘。例如,墨西哥城大学校园南边,连接着都和奎纳瓦卡市的公路旁,矗立着一座圆形的阶梯金字塔,结构十分繁复,具有四道走廊和一道主梯。1920年代,这座金字塔的一部分遗迹被考古学家从火山熔岩中挖掘出来。一群地质学家接受邀请来到现场,帮助鉴定这些熔岩的年代。出乎大家意料,经过仔细检验,他们竟然做出这样的结论:这场将金字塔三面全部掩埋(接着又将周围155.4平方公里的土地覆盖)的火山爆发,肯定是发生在“至少7000年以前”。

这项地质证据却被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刻意忽视,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在那么古远的时代,墨西哥就已经存在一个具有建造金字塔能力的文明。值得一提的是,替国家地理学会挖掘这个古迹的美国考古学家拜伦·康明斯,面对这座金字塔上方和下部区隔分明的层级结构(包括火山爆发前和之后完成的),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这是美洲大陆上发现的最古老神庙。”他推算的日期甚至比地质学家鉴定的还要古远。他斩钉截铁地指出:“这座神庙在8500年前左右沦为废墟。”

进入卓鲁拉金字塔内部,感觉上,真的就像钻进一座人造山丘似的。里面的隧道(总长度超过9.6公里)并不古老——从1931年到1966年经费枯竭为止,好几队考古学家在金字塔内部卖力挖掘,留下了这些隧道。可是,不知怎的,这一条条狭窄、低矮的地下回廊却感染上周围建筑物的古旧气息,既潮湿又沁凉,阴森森令人毛骨悚然。

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文物断定,这座金字塔并不是某一个朝代的产物(这点跟埃及基沙地区的金字塔不同),而是经过极为漫长的一段时间。根据保守估计,至少2000年左右,逐步兴建完成的。换句话说,它是一项集体工程计划,由许多世代的劳工合力完成。参与者来自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包括奥梅克、泰奥提华坎、图特克、萨波特克、米兹特克、卓鲁拉和阿兹特克等先后崛起墨西哥的民族。从史前开始,这些文化都曾经影响到卓鲁拉这座古城。

虽然人们无从断定究竟谁才是这座金字塔的起造者,但是,考古学家已经确认,最早的工程包括一座圆锥形的高耸金字塔,形状如同一个底部朝天的水桶,顶端平坦,建有一间神庙。

过了很多年,第二座相似的土造金字塔,被添置在原先那座金字塔上,同时,在第一座金字塔顶端加铺坚厚的石板,使神庙的地基高出周围的平原60多米。此后1500年间,估计有四五个其他民族和文化参与建筑工程,使卓鲁拉金字塔具备今天的面貌。这些民族先后扩充金字塔的地基,但不再增加它的高度。就这样,有如执行一项整体工程计划似的,卓鲁拉城的“人造山”一步一步显现出它那典型的、四层的宝塔结构。今天,它的底部每一边长达457米,约莫是埃及基沙大金字塔的两倍,而总体积则高达令人咋舌的300万立方米。诚如一位专家指出的:“这是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最大一栋建筑物。”

所为何来干吗要费那么大的工夫中美洲的人民究竟想给自己留下什么名声穿梭在密如蛛网的隧道中,吸着地底阴凉的泥沙气息,人们只觉得头顶那座庞大沉重的金字塔,无情地朝自己直压下来。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栋建筑物。人们把它树立在这儿,是为了奉祀一位神秘的中美洲神。

由于西班牙占领军和天主教会的愚昧与偏见,今天,我们对奎札科特尔和他的门徒来历和事迹,几乎一无所知。这些入侵的西班牙人,拆掉卓鲁拉城的古老神殿,砸毁神像、祭坛和镌刻着日历的石碑,烧毁无数文物,包括手抄本、绘画和象形文字书卷。这帮人试图消灭中美洲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而他们几乎成功了。然而,流传在百姓之间的神话,却鲜明地、肯定地告诉我们:最早建造卓鲁拉金字塔的是一群“畸形巨人”。

###二、神秘的古城绘画

1.奇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一个5岁女孩的洞穴发现

人类刚刚在地球上诞生时,居无定所,食无余粮。大约到了一二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才开始过起定居的生活,而洞穴就成为人类最早的庇护所。

1875年,西班牙考古学家德·索图拉侯爵第一次来到西班牙东北部桑坦德附近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发掘,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动物骨骼和燧石工具,还发现洞穴后壁上的黑色壁画。

1879年,他第二次来到阿尔塔米拉,希望能够有更大的收获,这一次,他带来了5岁的小女儿玛丽亚。当他在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掘时,在一旁独自玩耍的小女儿在洞中钻来钻去,当她钻到一处洞顶很低,成年人从未到过的地方时突然惊呼起来:“牛!牛!”她发现的就是今日驰名世界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的动物图形彩绘。索图拉顺着小女儿所指的方向,看见洞顶和洞壁上画满了各色各样的野牛、野猪、野鹿和野马之类的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闻名世界的壁画就这样很偶然地被发现了。

阿尔塔米拉洞穴很大,长度有300多米。据说,这个洞穴是由一条地下水道冲刷形成的,著名的洞穴壁画就在洞口的左侧,长约12米,宽约6米,共绘制了150多个风格迥异的动物形象。壁画线条活泼,色彩鲜艳,而且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画面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来表现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的变化,因而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1880年,德·索图拉在《桑坦德省史前遗物简介》中发表了阿尔塔米拉的壁画,认为其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索图拉的发现和见解立即在史前学家中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虽然当时法国的德·莫尔蒂耶教授以及马德里古生物学家威兰诺瓦·依·比拉支持索图拉的看法,但是反对派的势力占绝大多数,学术界普遍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原始人不可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甚至有人指责索图拉侯爵是个骗子,怀疑他从马德里雇佣了画家来伪造这些绘画,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因此,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公诸于世后,虽掀起一阵狂澜,但很快便平息下去,以至时隔一年后,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的国际性史前考古学和人类学会议上,竟没有人提起。1882年,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人类学会议上,学者们讨论了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终因怀疑论调占据上风而被搁置一边。1888年,索图拉抱憾谢世,他的重大发现仍然未能得到世人的公认。

直到1901年,接二连三的史前居住遗址中雕刻品和洞穴壁画艺术被发现后,人们对于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才有一个重新的估价,相信它是史前时期人类创造的辉煌杰作。

壁画的惊人之举

现代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凡是人类曾经居住过的洞穴遗址绝大多数都有原始壁画遗迹,这些壁画不管是绘制的还是雕刻的,都以动物为主,如野马、野牛、猛犸象、野鹿、狮子、熊、犀牛等等,因此有人认为洞穴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动物形象的艺术。先民们绘制的并不都是他们能够轻而易举捕杀到的所有动物,而是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动物,这些动物或者是给他们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如野马、野牛等;或者是对他们生存的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如狮子等;或者是提供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如象牙、鹿角等。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原始人类的艺术水平极其低下,大多绘画作品线条呆板,比例失调,幼稚中透出拙朴。即使是数千年前的洞穴壁画艺术,其绘画水平也是十分拙劣的,根本无法与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相媲美,难怪西方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信它是近人的伪作。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受世人推崇的可能要算绘在岩洞顶部的一幅“受伤的野牛”图像了。这只凶猛的野牛,负伤后身躯蜷缩成一团,整个画面呈三角形,野牛受伤后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巴、弯曲的牛角、直竖的耳朵都极富动感,把野牛临死前困兽犹斗的习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眼前,令人难以相信这样的美妙作品竟然出自万余年前的原始人之手,从中可以看出原始艺术家对于动物的观察是何等的敏锐和细腻入微!

洞穴中除了这样的写实作品之外,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多位于动物图像的周围,有的用黑色的粗线条勾勒,有的用浓重的红色涂画,部分地区还略加晕染。类似的抽象符号和图形在欧洲其他一些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中也有发现。人们猜测,它可能体现着原始人类征服野兽的祈求和愿望,更确切地说,可能与原始狩猎巫术有关。

鲁迅先生曾在《门外文谈》中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有一段精彩评述:“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的。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末有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居住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原始居民为何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辉煌艺术成就呢这是自它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孜孜以求的问题,迄今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今日,西班牙政府在遗址上建起了一座两层楼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博物馆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以供更多的学者参观和研究。据最新资料披露,阿尔塔米拉洞穴每天接待参观人数只限25人,而且还必须事先预约。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人类一定能够找到解开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之谜的钥匙。2.荒凉高原上的“美术馆”

“有河流的台地”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面积200万平方公里,气候变化无常,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片令人望而却步的神奇土地。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富于刺激的冒险旅游异军突起,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风行骑骆驼或徒步旅游,使旅游者从中体验到那环境恶劣、人迹罕至而又气象万千的大漠风光。撒哈拉壁画也随之成为世界旅游业中一个方兴未艾的旅游热点。

撒哈拉壁画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撒哈拉沙漠中一个名叫塔西里的荒凉高原上,故又名塔西里壁画。这里原来有一座名叫塔西里的山脉,绵延80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最高峰2335米,岁月的洗礼使这座山脉变得宛若月球表面一样肃杀萧瑟,寸草不生,人迹罕至。而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有过丰富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牧场。塔西里,在土著的土阿雷格人语言中意思是“有河流的台地”,然而很长时间以来,这里早已是河流干涸,荒无人烟,空留下河流侵蚀而成的无数溪谷和一座座杂乱无章耸立着的锯齿状小山,以及巨大的蘑菇状石柱,似乎在向世人无声地倾诉这里曾发生的一切,而绘画则成为他们倾诉的惟一方式。

20世纪初,法国殖民军的科尔提埃大尉和布雷南中尉等几名军官,在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南部500公里处一个尚未被征服的地区巡查时,偶然地发现了这些不为人知的壁画,他们感到十分好奇。据布雷南追记:“1933年,我在率领一个骆驼小分队侦察塔西里高原时,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好几个‘美术馆’,嗬,展品真不少!内容有猎人、车夫、大象、牛群以及宗教仪式和家庭生活的场面。我被这些画面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就花了大量时间用速写描下了这些艺术品。”

当布雷南将这些速写画拿给法国的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们观看时,他们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无疑将证明,撒哈拉大沙漠决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直荒无人烟,那里曾有过水源,有过牧场,有过人类的生息繁衍,否则那些壁画又当作何解释呢看过布雷南速写画的人当中,有著名的探险家亨利·洛特。他是个孤儿,14岁时独自谋生,自幼失怙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后来他当上了空军飞行员,19岁时,由于一次事故使他的一只耳朵失聪,从此结束了飞行生涯。然而他对生活并未失去希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迷上了浩瀚无垠的大漠,此后他在沙漠中往返穿行,行走3万多公里,积累了丰富的沙漠工作经验,他把考察沙漠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他花了一年半时间考察了塔西里地区,并和散居在这一带附近的土阿雷格人交上了朋友,这个土著民族至今仍散居在这块河流干涸的土地上,男的蒙头纱,女的却不蒙,过着自由豪放的生活。在一些数万年前被水冲刷而成的岩洞里,他发现了众多保存完好的壁画,令他不胜惊奇和喜悦。这些壁画记录了史前时代许多有趣的事情:赤身的猎人在射箭,圆头颅的武士在投掷长矛,平静的牧人腰系围裙、戴着埃及式的头巾、手持号角在放牛,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独木舟。洞壁上还绘有许多动物,有的早已从地球上消失;还有如犀牛、河马、鸵鸟、长颈鹿等,也早已在当地不见踪迹。

面对这些史前人类创造的辉煌杰作,洛特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他决心将这些艺术品按原大和原色彩临摹下来。但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于是他决心组织一支考察队到塔西里来完成这项任务。然而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连中学文凭都没有,谁会响应他的号召呢为此他进入巴黎大学半工半读,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洛特脊椎受伤,卧床达10年之久,临摹塔西里艺术品的计划只好搁浅。

1955年,洛特恢复了健康,他四处奔波,得到法国一些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资助,组建了一支由4名画家、1名摄影师和1名懂柏柏尔语的年轻姑娘组成的考察队。他们携带着各式各样的必需品,于1956年2月出发,先乘飞机来到阿尔及利亚的城市雅内特,然后从那里往北,又骑骆驼行走了8天,一路上风餐露宿,备尝艰辛,才抵达目的地。

塔西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昼夜温差悬殊,空气干燥,白天常常是狂风呼啸,沙砾飞扬,令人不堪忍受。而塔西里的岩画零散分布在洞壁的突出部位以及弯曲悬空的岩石上,有些画还转过犄角,跳过裂缝。为了把这些画准确无误地临摹下来,考察队员们忍受着严寒和酷暑、缺水和孤寂,在与世隔绝的荒漠中,常常不得不连续数小时乃至数日跪着或躺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