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复活的古城
12056500000028

第28章 古城中的难解之谜(5)

大金字塔上的230万块石块大部分都采自吉萨附近的石灰岩采石场。部分精细雕凿的石块是从尼罗河上游东岸,几英里以外的图拉采石场拉来的。除此之外,埃及人还用了一些花岗岩,尤其是大金字塔内室的用料都是花岗岩。埃及人认为花岗岩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它坚硬结实。但花岗岩很难开采和雕凿,而且离这最近的阿斯旺花岗岩采石场,还要向南走500英里的路,因此修造金字塔时,很少使用花岗岩。

大金字塔上的每一块石头平均重2.5吨,有些甚至重15吨,最小的也不低于1.5吨。因此大金字塔虽然已成了一堆废墟,但它仍然显得巨大无比。

大部分关于大金字塔的奇妙推测都与金字塔的建筑细节情况有关。古代的人为何要建造这种样子的金字塔金字塔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建金字塔是为了什么目的公元前五世纪,探访吉萨高地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一些有关他对大金字塔的观感。

“胡夫王因听从祭司们的建议,而使得国民陷于水深火热中。他为了自己,强制全埃及的人民工作,更常以10万人每隔3个月交替一次的方式服劳役。仅仅建设为拖拉石头的道路,就使人民的劳役持续了10年。建造一座金字塔须花费20年。”

除此之外,他也记载了有关大金字塔建造的方法。

“其建筑方法是阶梯式的建筑方法。先造好阶梯后,再用木制的起重机举起剩余的石头。或许是用与阶梯数量一样的起重机,也或许只用一台易于移动的起重机,一一地往上移动。”

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一书中,因记载着有关古代人建筑金字塔的诸多事项,因而是一极贵重的记录。但他只不过是一位金字塔建造后约2000多年才出生的人。而且由于希罗多德是文化曾十分繁华的希腊人,或许会对埃及有反感和偏见,因此我们无法完全采纳其记述。

根据众多先人的发现,今日专研金字塔的学者推测大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如下述:

根据当时的记载,直接指挥建造大金字塔的是宰相海莫。他先选定场所,亦即选在尼罗河西岸不远也不近的岩盘坚硬的高地。古代埃及人深信太阳西沉的尼罗河西岸是死者之国。

为避免过于接近尼罗河会遭洪水淹没,以及避免与尼罗河过远不便于搬运石头——因此才选择完全符合此条件的吉萨高地,为建造大金字塔处所。

场所一决定,就在高地岩盘上,挖网眼状的渠道,并使水流入沟渠中。水痕会印在各种沟渠上,借此以测定大金字塔的正确平准度。

接着再将金字塔的四角配合东西南北4个方位。做此工程时,须利用星座才能正确无误,不知当时他们是如何来计测的。

建造金字塔所用的石材——石灰岩大都是从尼罗河东岸的图拉采石场采掘而来,而长廊和房间中所使用的花岗石,则是经尼罗河上游的亚斯文等地采掘而来。凿石头时,是先用凿子在石材上开洞,再打入木楔子于洞中,而后再放入水中使其膨胀,最后再使用将石头从岩盘切离的方法。

凿下后的石头,先放在橇上,再放在并排的圆木上,用绳子拉到河岸。当时他们还不知利用车轮或马。

在尼罗河上装载物品时,大都使用加了动物皮制浮袋的木筏,只要再用滚轴一推就起来了。

希罗多德说是用起重机,但埃及农民自古以来所使用的木制卸货机,实在是极不可能举起平均2.5吨的石材。因此,他们是先在金字塔的侧面建造斜坡道,再随石阶愈高,而往上建斜坡道。也在斜坡道上埋入圆木,以减少撬的阻力。当建造至金字塔的塔顶时,就再一边降低斜坡道,一边填入上等的石灰岩以润饰。

那么,这件大工程究竟需花费多少时间和人员呢若依照希罗多德的记述“10万人每天3个月交替1次”,那么1年即需40万人。可是,根据现代学者的估计,即使大金字塔的石头数量有300万个,但若1年用20000到40000个人员,则10年左右即可完工。

2.方位之谜

1880年末,现代建筑学之父威廉·弗林德斯·皮特里对大金字塔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指出大金字塔最惊人之处在于其方位上。因为其各个棱线都极为正确地面向东西南北,各方位的误差也都在5分(1分是1度的六十分之一)以内。这一误差相当于肉眼见到的满月的六分之一大小,这是非常精确的观测技术。虽然卡夫拉王和门考拉王的金字塔方位,也正确地面向东西南北,但总不及大金字塔来得正确。

这一精确度还反映了埃及人的高超的观测技术,更令人惊奇的是埃及人竟然能在大金字塔这么宏伟的古迹上保持这样高的精确度,显然埃及人是有其重要的意图的。

其水平度的正确度也令人震撼。因为其误差仅1.5英寸(约3.8公分),即使是现代的建筑也难以与其媲美。

建筑上最值得人们感叹的,大概是外壁石头的精妙组合吧!因为这些石头都很像艺术品般地,紧密地重叠着,其空隙小得甚至无法放入一根头发。

再者,其力学构造极其巧妙。大金字塔并非是将近300万个石头直接堆砌成四锥型。因为若构造如此单纯的话,那么只要其中的一部分崩颓,就会因为过于笨重,而全都崩坏了。

支撑大金字塔的,是类似树木年轮的内部构成。正如硬层与软层交互的年轮一样,大金字塔的内部,也是由称为扶壁的硬体构造和堵塞其空隙的填石层所组合而成的。最内侧有支撑塔顶重量的扶壁,外侧则在一定的间隔中,配置上扶壁,外侧的护壁稍向内倾斜,这是为压住填石向外侧倾斜之力。

胡夫王及另外两位国王的金字塔,在建造时其表面都为乳白色的石灰岩所覆盖,因此,每当太阳一照射,就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不过,由于十三世纪时发生大地震,所以使得一部分崩落,而这崩落的部分也被拿去当作上好的建材。也因此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些生硬突出的楼梯状石头(卡夫拉王的金字塔的上方1/4处还剩有其中的一部分)。

即使大金字塔外侧的石头完全崩颓,但大金字塔仍屹立不动,原因就在于采用巧妙的扶壁构造。

3.内部构造之谜

若与大金字塔宏伟的外观相比较,其内部构造,就出乎人意料地简洁——诚如后述,其内藏的秘密是难以计量的——。

大金字塔的入口在北侧斜面中央,高度约20公尺的第13层的石堆处(此入口现已堵塞,参观者需从此处起约10公尺下之被称为“亚鲁·玛姆恩的盗墓坑”的入口进出参观)。

一进入原来的入口,首先开始的是一倾斜208度的“下降长廊”(高1.2尺,宽1公尺)。下坡道后走约30公尺,就进入岩盘中。再往下走约80公尺,通道即成水平,而再稍往前走之处,就是“地下室”。位于金字塔塔顶正下方地表下30公尺处,是一高3.5公尺、宽14公尺、深8公尺的空房间。在房间的东端有另一条水平长廊通往南端,但约14公尺后就不通了。由于“地下室”仅建造一年就停工,因此我们推测当初它可能是预定作为棺室,但后来则因某些理由而中途放弃了。

重新回到距“下降长廊”入口约30公尺处,还有另一“上升长廊”。爬上倾斜度26度的“上升长廊”,走约38公尺,即会碰到两条长廊呈一竖坑相交之处。面向上方的走廊是通往“国王墓室”的“大长廊”,面向金字塔中心部,呈水平延伸的是通往“王妃墓室”的长廊,而竖坑则弯曲地与岩盘中的“下降长廊”相连。

先走向水平的长廊约35公尺,即抵达“王妃墓室”。“王妃墓室”是约5公尺平方的房间,天花板呈圆形,最高处的高度为6.15公尺。内部构造为上等的石灰石。在南面和北面的壁面上,各有向上呈45度,看来是通气孔的气洞,但是至15公尺处则中断。这间房间是因其天花板的形状,才将它称为“王妃墓室”,因为至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实证据显示它曾放有王妃的棺木。

回到走廊的分歧点,再走入“大长廊”,那里有一高8.5公尺的宏伟通道。“大长廊”是大金字塔中最具规模的长廊,以与“上升长廊”相同的角度,向南攀升。由于其壁面现已为火把的烟熏黑,所以参观者极难看到石灰岩表面的光滑度。

爬完约47公尺的“大长廊”,再穿越“休息室”,即抵达“国王墓室”。

“国王墓室”的深度约10公尺、高度和宽度则都在5公尺左右。虽说是“国王墓室”,但却只是一间在西侧有无盖之空棺的房间,因此一心以为会看到豪华景象而进入这里的人,最后都败兴而归。

九世纪初,为掠夺国王的陪葬品,而掘盗墓坑侵入大金字塔的巴格达的哈里亚鲁·玛姆恩,也在看了墓室的样子后大失所望。

我们再来看看“国王墓室”的四周。在墓室的上方堆砌了5层花岗石,全体的高度为17公尺,各层之间有空间,最上方的房顶呈山形。这就是闻名的大金字塔的“重力扩散室”。各层之间之所以设有空间,是为防止墓室被数百万吨的巨石所压碎,大金字塔令人惊奇的技术也存在于此。

4.数字之谜

十九世纪的研究家们,也相继地声明,大金字塔是凝聚古人的数学和几何学知识的一大建筑,其大金字塔各部位的尺寸也都含有重大的意义。

例如:大金字塔斜面面积,与将高度当作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几乎一致。

再调查大金字塔的三角面的高度,和底边周围的长度之间的比率,就出现了接近圆周率π的值。亦即若画一个以高度为半径的圆,则其圆周就等于四个底边的长度。

又,若用底边的1/2除大金字塔的斜面长度(斜边距离)的话,就会出现1.618的黄金比率分割。自古希腊以来,黄金分割就被视为最美丽的几何学比率,而广泛地用于神殿和雕刻中。

但在比古希腊还早2000年以上所建的大金字塔,它就已被完全采用了。

最近,也盛行将金字塔与地球的各种数值进行比较。例如:

古埃及人的尺度金字塔,1.001英寸相当于地球直径的五亿分之一。

太阳和地球间的距离等于大金字塔高度的1亿倍。

大金字塔的重量相当于地球重量的一千兆分之一。

地球的比重等于大金字塔的比重。

大金字塔现在的高度138.6公尺与地球的平均海拔大致相同。

以上只不过是少数几则例子,因为大金字塔的神秘数字还不仅于此。

极力想往大金字塔中找出数学性、几何学性意义的学者们虽都被称为“白痴”,但这些数字的符合真的只是巧合吗还是诚如他们所言,大金字塔是古代人的数学结晶呢也许,在另一个大陆的意外发现,能够对我们解开大金字塔建造之谜提供另一种可能性,这个发现就是翠绿碑板。

翠绿碑板是1925年,由美国的神秘学家摩利艾·德利博士在墨西哥的热带丛林中所发现的神秘碑板。

据传说所言,翠绿碑板是由50000年前为海水淹没的亚特兰提斯大陆的僧侣德斯,将亚特兰提斯的智慧记载下来之秘传书。德斯在亚特兰提斯被海水淹没后,即移居至古埃及,建造大金字塔,并在公元前5000年起至公元前36000年止,支配着埃及。

用古代亚特兰提斯语记载的秘传书的内容极为难解。但其中所言之宇宙中有灵性存在一事,应是无误的。而且内容中,也暗示着人类的内心也具备了能感受此灵性的能力。亦即,虽然翠绿碑板未直接言及大金字塔,但应已给予了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的暗示,但是在此谜完全解开之前,似乎还需花费相当的时间。

###五、世人聚集的复活节岛

1.采石场上的谜团

复活节岛距南美海岸2000英里,离它最近一个有人居住的岛屿,也有1400公里。在大航海以前的时代,它是一个多么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岛为火山形成,呈三角形,东西长14英里,南北宽7英里。现小岛上仍有三个死火山,一个在小岛中央,海拔1700英尺,叫特雷瓦尔,一个在小岛西端,叫拉诺卡奥,另一个在小岛东部,叫波伊克。

科学家们从1914年就开始对复活节岛做全面的考察了。那年由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的斯科斯贝·鲁特里奇夫人带队,组织对小岛包括测绘在内的全面考察。1934年,法国和比利时组成联合考察队,踏上小岛。1955年,挪威政府派出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又在复活节岛滩头停泊。接踵而来的考察队几乎都将目光围绕着巨石人像。他们虽未获得令人信服的解释,但他们的相随而来,使全世界都认识到,这个小岛是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露天博物馆。

考察队逐一统计了岛上的巨石人像,共有600多尊。他们还调查了这些巨石人像的分布,他们还在拉诺拉库山脉,发现几处采石场。采石场上坚硬的岩石,像切蛋糕似地被人随意切割,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被采凿出来。到处是乱石碎砾。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运往远方安放,采石场上仍躺着数以百计未被加工的石料,以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它的脸部已雕凿完成,后脑部还和山体相联。其实再需几刀,这件成品就可与山体分离,然而,它的制作者却不这样做,好像他忽然发现了什么,匆匆离去。

放眼望去,整个气势磅礴的采石场,的确让人感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大批石匠不约而同地纷纷离去。采石场上零乱的碎石,好像是逃离时混乱的脚印。那些碎弃的石料上深深的凿痕,以及纷飞四布的石屑,又在向人述说当时充满热情与欢乐的劳动氛围。

工地上进度不一的件件作品,像凝固了的时针,指在突然同时停工的时间上,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火山爆发吗?不是说这个小岛是由火山构成的吗?不错,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复活节岛固然是座火山岛,但是座死火山,在人类来到岛上居住以前,情况一向是稳定的。或许是狂风海啸等灾害造成工地停工。但是,岛上居民理应对海岛常见的这种自然灾害司空见惯,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再说灾害过后随时可以复工,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

这是为什么呢?雕刻这些巨石人像的目的,已经是个谜了,而采石场为什么突然停工,又是谜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