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2057100000021

第21章 医圣故乡的明珠

记蕲春县竹林湖村党支部

到过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的人都说这里地灵人杰。

可不?4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集中国药学之大成的医中之圣――李时珍。

如今,这里又崛起了一代英豪――蕲春县竹林湖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貌,他们的业绩,闪耀着我国农村变革的光辉。

用词典的定义去理解,很难相信他们是农民。然而,他们确实是农民。他们勤劳勇敢的脚步摆脱了农民的旧概念,踩出了80年代中国农民的新篇章。过去的竹林湖村,穷得全县皆知。到了1978年,全村300多户人家还有三分之二超支欠款。

现在的竹林湖村,富得远近闻名。198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翻了6番,人平纯收入增加了9倍,集体拥有近千万元资产。

为什么蹒跚沉甸的历史脚步忽然在短短的8年间加快了节奏?为什么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在不同的时间出了不同的效益?竹林湖村群众的答案是:他们拥有信得过的好党员和党支部。

竹林湖村有53名共产党员。他们的能量影响着全村1900多人的生产生活发展方向。

他们的入党时间虽然有的是土改之时,有的是大跃进年代,有的是十年极左期间,有的是三中全会之后,但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党员就要为群众办好事,就要乐于吃苦,勇于奋斗,去开拓,去进取。基于这一思想,他们长期认真坚持着“三会一课”制度,从这些活动中接受党风、党性、党纪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深化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尽管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管理机制有所变化,但竹林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尽管经济建设任务繁重,但党组织的活动从不间断,党支部每年都有计划地培养和吸收新的成员。就是这些来自群众的优秀分子,成为带领群众描绘出农村新蓝图的骨干力量。

1978年春天,农村改革还在孕育,竹林湖党支部就制造了一个小震动:退田还湖。

这一做法在当时引来了多方面的批评和指责,但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结果,实践证明村党支部的决定是正确的。要不然,每年为那几十吨粮食而防汛排涝得不偿失;要不然,每年这4万公斤鲜鱼和15名承包者收入就是画中之饼。

竹林湖村有取之不尽的黄土,办砖厂可以变土为金。然而在农村改革刚刚拉开序幕之时,要筹集30万元启动资金谈何容易。怎么办?支委会讨论后决定借款,支部成员首先拿出了家庭积蓄,党员拿出了家庭存款。就这样,借款由支委发展到党员,由党员发展到群众,最后感动了支持他们的有关部门。

千百年来,竹林湖的祖祖辈辈都在黄土冈上辛勤劳作,春播的种子与秋天的果实相差无几。1980年,村党支部请来师傅传艺,请能人示教,发展柑橘。从此,200多亩贫瘠的黄土冈披上了绿装。28名柑橘生产承包者享有祖辈们从来未有过的喜悦。

农民难得离开土地,竹林湖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村党支部重视农业投入并逐年增加数额。人平不到六分耕地的竹林湖村,实行了以户承包。近4年来用于农业的投入和补助达25万元,全村1000多亩耕地全都实现了旱涝保收。

竹林湖村党支部没有沉溺在农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喜悦中,而是进一步加深了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不失时机地带领群众从小农业的泥潭中拔出双脚,开始跃进在商品生产的起跑线上。

1983年,竹林湖村党支部根据当地资源和市场行情,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兴建年产值1000万元的麻纺厂。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表明世代以农为主的竹林湖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历史性变革,意味着竹林湖人将承受工业性生产经营的风险,迎接来自比国有企业更多方面的挑战。

凭着勇敢,凭着智慧,凭着勤奋,一座年产值超过千万元、上缴利税上百万元的麻纺织厂终于在昔日的黄土冈上建成。从此,竹林湖人结束了世世代代“盘泥巴”的历史,村党支部率领群众开辟出新天地。

为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兼任麻纺厂厂长的村党支部书记郑美云求贤若渴,他“三顾茅庐”,用农村干部的朴实情感,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以企业家的深远眼光,同意投资16万元,选派一百多人外出深造学艺。目前,这些人才都在村办企业中大显身手。

袁金友因家庭出身不好而长期未受重用。村党支部鉴于他的表现和才干,任命他为麻纺厂分管财务的副厂长。

李文晋原是国有企业的助理会计师,退休回乡后,被聘为麻纺厂的“财务军师”。

袁金友、李文晋经过努力,在竹林湖村所有的企业中建立了账目,做到收支有据,奖惩分明,还培养出了一批财务管理干部和财会人员,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逐渐步入正轨。

是共产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致富必须服从于带领群众致富。这是竹林湖村党支部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要求。

郑美连有一手好技术,曾一度离厂另起炉灶赚大钱。经过同志们的帮助,他明确了党员的职责,毅然回到铝塑厂,重新挑起了厂长的重担。

马明金是村党支部副书记。这个年轻人以其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除了负责处理全村里里外外一般事务性工作外,还协助郑美连把铝塑厂的生产经营搞得有声有色。

商品生产的发展,改变着竹林湖人的生产生活结构。如今,全村90%的劳力进了村办工厂,还有少数农民告别了世代相依的耕地,开始进城经商。不论哪个行业,不论哪个单位,共产党员都履行着自己的光荣职责。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他们同群众一道,刻苦地改变农民自身的传统习惯,勇敢地塑造新型的农民形象。

在田野里散漫惯了的农民,要适应工业生产的快节奏很不容易。就说实行“三班制”吧,有的人就很难做到准时上班。这种懒散习惯的改变,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竹林湖村党支部对此是抱着乐观而坚定的态度的。

从党员抓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竹林湖村全体成员的时间观念和法制观念。无论是党员干部本人或是其亲属,不论是办厂元老还是刚进厂的临时工,只要是违反了制度或厂规厂纪,都要依章处罚,绝不留情。

制度法规一旦发挥作用,无疑会加快商品生产的节奏,更主要的是增强了竹林湖农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促使他们关心全村的今天和明天。

经济的腾飞,是看得见的财富;思想素质的提高,则是蕴藏的无价之宝。物质财富越多,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竹林湖村党支部通过创建“党员之家”,“青年、民兵、妇女之家”,广泛开展“双文明单位”和“双文明户”等竞赛活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触及村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黄梅戏在竹林湖流传已久,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唱那么一段。不过只有在今天,他们才能唱出当今生活的风采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瞧!这一家子!和谐、轻松、愉快,好一幅现代农家生活图。在竹林湖,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工人必须补习文化;新招聘的工人,必须年满18周岁并且初中毕业。村党支部的这些决定,目的在于提高竹林湖人的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发展积累动力。

这幢漂亮的楼房是竹林湖村投资23万元兴建的村办小学,在这里工作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待遇。用竹林湖村群众的话说:“让有贡献的文化人收入多些,我们心甘情愿。”如今,在这所村办小学任教的有县级乃至省级模范教师,他们精心培育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昔日的黄土岗如今焕然一新。是的,竹林湖变了,并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你看,已经确定的事项,尽管风雨交加,也要照常进行。

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是力量与智慧的较量,就像平时从事生产一样,只要进入岗位,一定出手不凡。似猛虎,似蛟龙。男队想夺名次,女队不甘落后。这就是竹林湖人的性格。

在这些运动员中,村党支部成员往往分别掌管一船之舵,决定航行的路线和速度。而作为旁观者,无不为他们喝彩助威,希望他们排除困难,沿着金色的航线,以更快的速度向前!

(1987年7月 湖北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