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2057100000025

第25章 试论电视新闻被摄对象及其动态形象(2)

近年来,许多人在电视新闻语言解说、现场音响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力图缩短真实与可信两者之间本不应有的距离。但由于只注意了研究观众心理,而放松乃至忽视了被摄对象心理反映及动态形象表现的研究和实践,没有从根本上寻求电视新闻真实性和可信性结合的途径,导致一些粉饰、歪曲客观事实的虚假画面时常在屏幕出现,扭曲了观众对电视新闻的信赖感。还由于偏重语言解说,结果使构成电视新闻的诸因素配合不好,常常出现画面与声音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不能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总体动态形象。

不可否认,语言解说具有补充事实、交代背景、深化新闻主题意义、强化现场气氛的作用,但没有画面及其所表现的动态形象,即使语言解说再好,也不成其为电视新闻。再说,声音要素之一的现场音响,也是与画面同时取得、同步表现的。纵观一些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电视新闻,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管人们记不住语言解说,却能回忆出一幅幅画面。例如,美国航天飞机失事的电视新闻,语言解说并不多,但画面所记录的事实,恐怕是观众难以忘却的。这就是电视新闻报道通过画面动态形象所起的主要作用。

电视新闻被摄对象动态形象具有记录和再现新闻事件的功能,因而必须真实,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增强可信性。

观众在看电视新闻时,视觉、听觉、知觉同时发挥作用,获取活动画面和声音传递的信息,并辅之欣赏画面的艺术美。其中,构成电视新闻最活跃的因素――活动画面以其自然、有规律的动态将新闻事实以画面的形式献给观众,是最容易引人注意、深思和联想的因素。因此,画面作为客体在作为主体的观众眼前真可谓一览无遗。观众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所看到的画面内容加以筛选过滤,吸取所信任的那部分。相反,一切含有虚伪成分和人工雕琢痕迹的内容都逃不过观众的审视。

从观众的心理和视点出发,确实能判断出电视新闻真实可信与否,但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寻求电视新闻真实性与可信性的结合,要求记者必须从采访开始,从研究、分析、把握被摄对象入手,以致出现既符合被摄对象心理意识,又能使观众乐于和易于接受的动态形象。这样,其真实性和可信性是不言而喻的。

被摄对象动态形象从何而来

毫无疑问,电视新闻被摄对象动态形象既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出自电视新闻记者之手。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只有通过记者的认识、采访和拍摄才能在荧屏上出现。因此,电视新闻被摄对象及其动态形象是客观现实生活与记者主观选择和表现这两者结合的产物。

现实生活中的被摄对象无论是人或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记者对其内外因素的把握及动态的表现进行多侧面、全方位了解与运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动态新闻题材是产生被摄对象动态形象的开端。这是由动态新闻事件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形式上讲,电视新闻总体动态形象具有短、新、快、活的特点。一条电视新闻的时间一般在1分钟左右。动态新闻事件普遍有发生或发展的具体时间、阶段及内容,并呈现出具体的动态形象。这种题材的报道过程中,被摄对象心理一般处于稳定、正常的状态,其外部动作形态不容记者摆布,且要求采访拍摄快而准,发稿争时间。这样就能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容量,增加信息量,使新闻节目的总体结构能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动态形象。

从内容上讲,电视新闻总体动态形象必须对现实生活,并通过被摄对象作真实与尽可能完美的表现。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被摄对象的心理及反映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注意观察,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有利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新闻事件经常在我们周围发生或发展。同样,时代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揭示和外在表现多样化的认识。这就使电视新闻报道丰富了题材,扩大了内容和选择面。因此,动态新闻应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认为,动态新闻节目主题不易深化,“分量”不易加重,主张动态新闻宜少,经验性新闻要多。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请看事实,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批总结某地区、某单位工作成绩或经验的报道,其效果如何呢?与那些对某单位、某地区、某事件所进行的连续的、跟踪的或现场的动态性新闻报道比较,真是相形见绌了。观众对后者的印象和所受的影响无疑比前者深。由此可见,动态新闻是时代脉搏的记录,生活音符的鸣奏,最能体现电视的特点。而总结式、经验性题材在电视新闻中的反映,只不过是对被摄对象心理反映的一种回顾和对其工作成效的语言总结与相关画面两者不黏合的表现。其实质是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与时代没有同步。原因在于电视新闻机构管理不够科学,导致记者没有真正深入生活,未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缺乏对新事物的预见性;也由于记者对被摄对象心理分析及动态形象的作用与电视新闻总体形象的功能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必须大声疾呼:记者要真正深入生活,大胆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又融西方电视记者之优点的电视新闻报道途径。

其次,提高摄像技巧是产生最佳被摄对象动态形象的重要手段。

电视新闻的动态形象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能动选择并运用摄像器材摄取的,是具体的可视形象。这种形象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用纪实性的手法摄取事物的动感特征或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及外部动作的自然表现来完成的。由这种形象构成的电视画面,既能强化新闻主题,又不脱离新闻主题规定的时空。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拍摄技术。

1.要选择最佳摄像角度

一般情况下,每个场面、每个镜头都有一个最佳摄像角度,都有那么一个地点最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记者总是要在新闻事件现场,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从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拍摄角度。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和运用定向角度,主、客观角度,俯、仰角度,将其直接作用于画面,决定画面是否干净利落和完美。

2.力求在运动中构图

画面构图的完美决定着新闻事件的表现力,及能否调动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新闻图片一样,用被摄对象的活动与前后景别所构成的固定画面所追求被摄对象的瞬间动态形象。但新闻图片最终出现的是可供人观赏、回味与深思的凝结的形象。电视新闻被摄对象的动态则是与观众的视线感觉相同步的,其固定画面中如果缺乏明显动态表现,就会“助长”电视新闻影像转瞬即逝的弱点。

在镜头运动中处理前后景别及被摄对象的活动,就像人眼在生活中观察景物那样连贯性的构图,它所产生的画面叫运动画面,也是电视新闻总体动态形象所追求的画面。运动画面可以借助摄像机的运动、摄像角度的选择,光线、色彩及不同焦距镜头的作用等因素,使被摄对象心理反映处于正常的外部表现,处于自然真实的状态,达到使其构图丰富多彩的效果。

无论是固定画面还是运动画面,其构图必须在运动中考虑。因为在电视屏幕上,画面中的人物及画面本身都处于运动状态。强调在运动中构图,要求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被摄对象进行多角度、多景别、全方位拍摄,还要注意现场“戏剧性”变化,运用抓拍、偷拍等手段,并顾及画面的蒙太奇语言,使被摄对象既保持真实、自然的情态与动作进入画面,又保持画面语言的通顺流畅,以增强电视新闻总体动态形象的可信性。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被摄对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其动态形象是记者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和尽可能完美表现的结果。不论是人或物,均有与其内在本质相符合的外部动态或特征。记者就是要通过现场观察,正确地认识并把握被摄对象的内在本质特征,准确地抓住其外部形象表现,从而反映出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形象。同时,记者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在题材选择、摄像技巧等方面,为构成电视新闻总体动态形象而努力,从而使电视新闻增加“磁性”,吸引更多观众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