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2057100000044

第44章 初识巴黎(2)

巴黎圣母院正面的外形风格独特且雄伟壮观。它的正壁自上而下分为3大块,3条装饰带又把它横向分为3部分,其中,最下面有3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所谓的“酒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的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塑。1793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曾把这些雕像误以为是他们切齿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捣毁。但到后来,雕像又被复原,并在其上方的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有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那些怪物以其冷峻的神情,俯视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或如怪兽,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若隐若现。几百年来,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一直静静地蹲在那里,仿佛在思索脚下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们的命运。

走进巴黎圣母院,我为它的宏伟气势而震惊。这里能够容纳9000多人做礼拜,主殿两端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是13世纪制作的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画。其中,北边那个圆窗上绘着《旧约》故事,以圣母、圣婴为中心,透视出神秘的情调而备受世人称道。说实话,我很少进教堂,对教堂知之甚少,对宗教的研究也不深透。但当我置身于巴黎圣母院,观赏那一件件精美的金银器,注视那一幅幅彩绘玻璃画,看着那川流不息的人们,我不由自主地去给圣母献上了一朵小白花,点上了一盏小油灯。此时,我的心境与灵魂得以净化,我被那动人的故事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震撼,我从心底叹服宗教艺术的巨大力量。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以其宗教艺术的魅力给人以教化和洗礼,那么,凡尔赛宫则以其真实的历史给人以警示和教诲。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部。1624年,路易十三在此建造了一座狩猎城堡,后来,路易十四又加以改造和扩建,直到1690年才具备了今天的面貌。1682年,凡尔赛取代巴黎成为王国的首都。当时,路易十四将政府移到这里办公,从而达到继续控制贵族的目的。从这一年起,一直到1789年1月6日是凡尔赛的黄金时期。国王整天陶醉在浮华排场之中,终日吃不尽的豪华宴席,摆不尽的狩猎宴会。这年10月6日,一群做买卖的巴黎妇女游行到凡尔赛进行前所未有的请愿抗议。路易十六这才率领王室乘坐镀金马车返回巴黎城。在以后的岁月里,凡尔赛一度被废弃,并几度遭洗劫,许多艺术珍品被拿走,直到1837年,它被改作法国国家历史博物馆。1871年,凡尔赛被德国军队占领,普鲁士的威廉在此加冕当上德国皇帝。

站在凡尔赛宫前广阔的半圆形检阅场上,可以看到这座宫殿壮丽的全景。它由3个相连的院子组成:第一个院子是政府大院,院子深处有一座路易十四骑马雕像;第二个院子是王室内廷,也是王室车辆进出的地方;第三个院子叫“大理石院”,四周被原先路易十三建造的狩猎城堡环绕,以红色砖块与白色大理石砌成。从王室内廷穿过一个连拱廊可以到达殿的外面,这里是凡尔赛宫最着名而最精美的建筑。全长680米的墙面中央凸出的每一个楼体建筑都由两个主楼和一个阁楼组成。人数众多的宫廷成员就住在带栏杆的阁楼层,中央和两翼主楼则由国王家庭及王亲居住。其中,国王居住的大套房共有6间厅堂,就在国王寝室的隔壁还有专供接见宫廷人员的厅堂。尽管时光流逝了数百年,但国王、王后和王室主要成员的套房里的陈设仍显示出权贵与奢华。凡尔赛宫内最绝妙的部分无疑是与战争厅相连的镜廊。长75米、宽10米的镜廊顶端装饰着庆祝法兰西胜利的彩画。镜廊有面向花园的17扇大窗,而与大窗相对的墙上有17面大镜子。透过大窗并映射在大镜子上的阳光形成了美妙柔和的色彩,使整个大厅流光溢彩。

凡尔赛宫园林是法国式园林的典范,集其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它于1661年开始设计兴建,面积有1平方公里,是凡尔赛宫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恰如其分的补充。园内众多的花圃、林木、塑像、喷泉等造就了变化多姿的世界。沿台阶走下中央平台,可以看到喷泉中央的一组雕塑:女神及她的儿女阿波罗与狄安娜呈三角形依偎在一起。沿着绿色的地毯大道往前走,又见一个巨大的喷泉和一群塑像,只见阿波罗乘坐一辆四马战车跃出水面,显示出一副英姿勃勃的形象,几个海妖手持海螺鸣吹,宣告阿波罗降临。在这组群雕的后面是一大片绿茵地,一条近2千米长的大渠从绿茵中穿过,流到一半时又与另一条小渠交汇。凡尔赛宫园林在它建成后的数百年里,成为许多国家王室宫苑争相仿效的样板。天虽然下着大雨,但我们的游兴不减,每人又掏了32法郎乘园内旅游车环绕园林一周。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是难以想象这座园林的规模、布局以及它的艺术氛围。

有人说,“不到罗浮宫,等于没有到巴黎”。当我迫不及待地奔进这一艺术殿堂时,更感此话不假。

罗浮宫原是法国王宫。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经过整修才完成了整体建设,形成了现在的规模。1793年8月10日起,罗浮宫开始作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从那时起,罗浮宫的收藏品不断增加,其中相当部分是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如今,罗浮宫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万件。其中有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代东方各国的艺术品,也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及绘画精品等等。

十分幸运的是我们到此的前五天,历时15年,耗资70亿法郎的罗浮宫整建工程完工,并由法国总统希拉克主持开幕仪式。重新向游人开放的罗浮宫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设施最现代化的艺术殿堂。它的入口处是广场上连接罗浮宫正门的由玻璃构成的透明的金字塔建筑。这一主塔和两座小塔的大胆设计出自着名的美籍华人贝聿铭之手。

我们随着涌动的人流来到埃及馆。馆内所展示的青蛙形耳环、河马饰物等5000件埃及文物美不胜收。其中,纸草文、石棺、编草篮、运动设施、洋葱种子等文物是首次展出。自拿破仑东征之后,法国人一直都热衷于收集和模仿埃及的文物设计。现在法国各地的游乐园里都有“埃及山峰”,歌剧院里会见到埃及法老王的装饰,在开罗广场之家有3尊哈托女神的巨大头部雕像,在协和广场上有众所周知的埃及方尖碑。我的艺术水平有限,无法形容每件文物的艺术品价值,但我由衷地赞颂那些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大师和那些勤劳而智慧的古埃及劳动人民。法国人用如此规模和如此现代化设施所展出的不仅仅是法兰西民族及欧洲的文物与艺术品,同时也有许多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既开阔了人们的思维与视野,也成为永无止境的稳固财源。

罗浮宫无处不无画,举目皆雕像。《狄安娜出浴图》、《沐浴女》、《岩间圣母》、《萨达纳帕尔之死》等名画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之感。由于时间有限,一般性的参观不可能仔细地欣赏那一幅幅名画和一尊尊的雕像,我们决定先寻“维纳斯”,再奔“蒙娜丽莎”。

在一处画廊尽头靠窗口不远的地方,我看见了被世人公认为希腊女性美的原型――维纳斯。这尊雕像是1820年被塞斯兰德斯的米罗岛上的一位农人所发现。像高2米略多一点,出土时就没有双臂,属于公元前2世纪末的作品。这尊雕像微微有些倾斜,长巾即将脱落在地上,裸露的上半躯体和肌肤显得轻盈而美丽,流露出曲线美和优雅的动感美。站在她面前,我从心底惊叹古希腊人的精湛技艺,竟能用冰冷坚硬的大理石塑造出具有生命跃动力的青春少女形象,竟能将生命与自然,美与真,动与静,情与理那样高度地结合并和谐地体现出来。我曾在国内很多场合看到大小不同的维纳斯复制品,但那时的心情与此时绝不相同。我理解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但我反对盲目的效仿、虚张或标榜。

罗浮宫众多的人物画像中,《蒙娜丽莎》别具一格。不仅是因为这幅画装有单独的安全装置并被嵌在墙里,而且她的崇拜者最多并配有专供解说的耳机,甚至在她面前照相也要抓紧时间不得拖延而影响其他游人。评论达?芬奇这幅名作的文章可以说多如牛毛,画中的淑女早已是美学、哲学乃至广告宣传的象征性形象,也是许多画派学习模仿的对象。我不能完全理解蒙娜丽莎为什么成为世界名画,但我知道一些关于这幅作品的传说:多次被窃,多年悬挂于拿破仑的卧房,画中人物的取材以及画家本人的经历也具故事性和传奇色彩……至于画本身的价值,我认为达?芬奇肯定在线条、光线、色彩、审美等方面占据了当时的制高点,特别是蒙娜丽莎嘴角双唇微微开启,不仅在当时被人们视为女性典雅的标志,即使现在,那永恒的微笑也是一种宁静、典雅的气质的集中体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敬慕蒙娜丽莎神秘而永恒的微笑,我更崇拜达?芬奇高超的技艺和他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

(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