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充满波折,你要学会淡定
12119500000012

第12章 成功从挫折中走出来(1)

§§§第一节 厄运是奇迹的沃土

世间万物是变幻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著名的企业家说:“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如果人能够预测结果或者未来,那人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经历多变的人生,才能最终化茧成蝶。不管遭遇困苦还是灾难,只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迈进,那么成功便指日可待。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成功似乎经常遥不可及。小鹰的翅膀在刚刚成长时,鹰妈妈便会将它带到悬崖边,硬生生地折断他们稚嫩的翅膀并将它们推下悬崖,让它们在死亡的威胁下张开翅膀努力飞翔。只有在逆境中敢于张开翅膀,忍住疼痛努力飞翔,小鹰才会成长为可以翱翔蓝天的雄鹰。鹰妈妈不心疼孩子吗?做母亲的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了让小鹰能够飞上天空,鹰妈妈必须先教会小鹰们面对挫折,将厄运转化为奇迹的沃土。

球王贝利喜得贵子,前来采访的记者祝贺他说:“你的儿子长得多壮实,将来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完记者的话不假思索地回答:“狮子要是不饿的话,是不会去捕猎的。我儿子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球星,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是很贫穷的。”

正是少时贫困潦倒的家境,造就了球王贝利。他追逐梦想,努力奋斗,为获取成功在逆境中艰难前行。贝利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挫败和一个个逆境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从中获取了一次次胜利和成功。

他之所以那么回答记者,是因为他的儿子先天有父亲所留的巨资家产,在温室顺境中快乐地成长,要像父亲一样成就事业的确够难。

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不管想要取得怎样的成功,都要经历挫折和苦难的考验。懦弱的人觉得挫折就是万丈深渊,深不见底,毫无希望可言;而对于强者而言,挫折却能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经常听到有人会说“奇迹是在厄运中出现的”“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就要懂得经历磨难的重要性。成功与失败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一定要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把逆境当作成功的机遇,从中汲取经验,这样才能从逆境中走向成功。

亨利·威尔逊是美国副总统,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当他还在童年时,就已体会到了贫穷的滋味。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他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亨利·威尔逊在10岁时就离开了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仅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最终,在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亨利·威尔逊得到了1头牛和6只绵羊作为报酬,他把它们换成了84美元。从出生一直到21岁那年为止,他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1美元,每1美分都是精心计算着用的。他完全清楚拖着疲惫的脚步在漫无尽头的盘山路上行走是什么样的感觉。

亨利·威尔逊在过完21岁生日的第一个月,就带着一队人马进入人迹罕至的大森林里,去采伐那里的大圆木。那一个月里,他每天都是在天际的第一抹曙光出现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辛勤工作到星星探出头来为止。一个月后,他获得了6美元的报酬,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每1美元在他眼里都跟晚上那又大又圆、银光四溢的月亮一样。就在这样的穷途困境中,威尔逊下定决心,决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深刻地懂得闲暇时光的价值,他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住了零星的时间,不让一分一秒从指缝间流走。

亨利·威尔逊在21岁之前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对一个农场里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艰巨的任务。他在离开农场之后,徒步到100英里之外的马萨诸塞州的内蒂克去学习皮匠。他风尘仆仆地经过了波士顿,在那里他看到了邦克·希尔纪念碑和其他历史名胜。整个旅行只花费了他1美元6美分。然而,一年之后,他已经在内蒂克的一个辩论俱乐部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了。后来,威尔逊在马萨诸塞州的议会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12年之后,他与著名的查尔斯·萨姆纳平起平坐,进入了国会。

对于威尔逊来说,生活的困苦和艰辛并没有阻挡他去控制命运,他把每一个逆境都当作是成功的阶梯,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生活中,有些人会埋怨上天不公,让他降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有些人正遭遇着不幸,从巨大的悲痛中怨天尤人;还有些人正因为失意而在悲伤中苦苦地挣扎。也许,这数不清的磨难,会让你悟出人生的真谛,使你成为一个大智的人。逆境本身并不是一种灾难,只要我们不屈从于逆境,它就会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阶梯。

明末清初,京剧界有三位名演员命运十分不幸,一个是跛子,一个是瞎子,一个是哑巴。然而,他们坚韧不拔、勤学苦练,在艺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当时誉满南北的名伶,被称为梨园“三怪”。

盲聋哑女海伦·凯勒一出生就患有许多残疾,曾濒临死亡和绝望的她,在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学会了几国语言,成为世界著名的女作家。

正确对待逆境与痛苦,是成功人生的美丽映衬。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逆境当作迈向成功的阶梯,懦弱者或许因为一次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所以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人的一生,不幸和幸福是等量的,上帝的秤永远都是公平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词大都体现了一种豪放的热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他的不幸遭遇。他一生官场不顺,多次被贬、下狱,终日里颠沛流离;晚年被流放到荒凉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果他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终日置身于达观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感谢岁月的风霜造就出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敬仰的伟大诗人。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曾在名作《黑郁金香》中写道:“最值得骄傲的树苗是从平常的树枝上嫁接出来的,巨大芬芳的玫瑰是从素淡的四瓣蔷薇上开始的。”是的,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只要有一粒顽强而坚韧的种子,它就必将发芽、开花。

§§§第二节 淡定面对成功的曲折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人们都重视成功,追求成功,并理所当然地把成功定为人生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目标。有人捞到了一官半职,便举杯庆贺,志得意满;有人在某种机遇中获得巨额财富,便财大气粗、不可一世;有人在跟对手的一次争锋中取得胜利,便为自己的成功洋洋自得;有人在和别人交往时,占了点便宜,便为自己的聪明叫好。但是,上面所说的所谓的成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只有经历逆境、厄运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童第周于1902年5月出生在浙江省鄞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小时候他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读中学时,由于基础差,他学习非常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劝他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常常是别人休息了他还在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来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求学。当时,外国的学生觉得中国人简直就是“弱国的国民”。和他同住的一个洋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童第周听到这些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对那个洋人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

童第周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我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他在欧洲著名生物学家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布朗歇尔教授知道后,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人们看到,他就像钟表工人那样细心,像绣花姑娘那样灵巧,像高明的外科医生那样一丝不苟。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弛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他干得又快又利落。

同学们涌上来祝贺他:“成功了!成功了!”布朗歇尔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个项目他研究了很久,一直没有搞成。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称赞说:“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

4年之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绝不比别人笨。”在场的教授纷纷点头,有的还伸出大拇指。那位曾经和童第周打赌的学生却一篇论文也没有,更谈不上拿博士学位了。

成功的路上,有很多波折,也许有些我们能轻易地解决,但有些我们却很难克服,这个时候一定要耐心等待,少一些抱怨。因为抱怨只会浪费时间,对你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同时我们不能放弃成长,不要被困难打昏头,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让心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淡定从容地以不变应万变。

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能够面对人生挑战,不断在逆境中求胜的人。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都是成才征途上的荆棘,但这也正是接受磨炼的好机会。在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他们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成才,就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拥有坚强、勇敢的优秀品质。而那些承认人生失利而画地为牢的人乃是真正的失败者。

真正成功人的定义就是具有勤于学习的能力,受人尊重,享受充分的自由,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追求更加卓越的成功目标和拥有淡定心态的人。

§§§第三节 成功源于勤奋而非运气

生活中,有些人能轻松地获得成功,但是有些人费尽周折却只能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于是出现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人。其实成功不会眷顾某一个人,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是有些人抓不住机会,没有勇气去接触成功,所以自然无法取得成功。而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即使遭遇挫折,他们也能在绝境中创造希望。成功厚爱那些敢于面对的人、淡定从容的人,他们在苦难面前,依然无惧地选择继续向前。

一个年轻的画家,不管他多么努力,他画出来的画总是没有人买。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欢迎,便登门求教。他见到门采尔后,问:“我往往会用一天不到的时间画好一幅画,但是要把它卖出去却要等上一年的时间,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年轻人不解地问:“倒过来?”门采尔说:“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上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的工夫就能卖掉它。”年轻人惊讶地叫出声来:“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门采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艰巨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的,试试吧,年轻人。”

年轻画家接受了门采尔的忠告,回去以后,开始练基本功,深入搜集资料,周密构思,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画了一幅画。果然,不到一天,它就被卖掉了。

人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背后无数次血汗的付出和勤学苦练的结果,急于求成只会导致一事无成。遵循成功的规律,自然就会成功。不幸的遭遇缠上了自己,很多时候根源其实就在于自己。因此,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不管前面的路程有多么遥远和艰辛,都不要忘了多问自己是否勤奋、节俭、有毅力,因为成功源于勤奋而非运气。

许多出身卑贱的人和家境贫寒的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执著追求,终于功成名就,成为出人头地的风云人物。这种极富教育意义的例子在历史与现实中比比皆是。

西尔威斯特史泰龙于1946年7月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贫民区。小时候,他就表现出了与别人不同的叛逆和独立,在相同年龄的孩子们中间,他是少有的思想独立、桀骜不驯的人。小时父母离异,他成了孤儿,后被人收养。上学后,他并不爱学习,喜欢惹是生非,成为“问题学生”,直到他对电影和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感到学习其乐无穷。

史泰龙长大后到迈阿密大学学习戏剧表演,并尝试写剧本和小说。学业完成后,他回到纽约开始从事各种工作,尽管生活很困难,但他从没有放弃从影的梦想。自1971年起,他开始在不少影片中出演配角,但都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注意。史泰龙不想就这样放弃,在对自己的处境和特点作了认真的研究后,他知道唯有自己编剧并主演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1976年,史泰龙根据生活的现实写出了剧本《洛奇》,剧本写出来后他找了很多人,别人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他,终于,有一家公司的制片人同意让他主演影片。这部仅用了两个月时间的低成本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创造了奇迹般的票房。史泰龙在这部影片中饰演的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不甘失败、为自己的尊严勇斗强者、虽败犹荣的形象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认同。史泰龙也因为这部电影而一炮走红。此后他又接着自编自演自导了《洛奇》第二集、第三集,讲述了一个普通平凡的美国人经过自身奋斗而成功的故事。而他自己的经历也向世人证明了成功只有靠自己去创造。

此后,他又自编自演了《第一滴血》,讲述了一个从越南战役归来的英雄回到祖国后受到现代社会的嘲笑和排挤,甚至无故被打,而不得不进行反抗的惊险故事。这部影片再次轰动美国,成为当年十大巨片。史泰龙名利双收,并以洛奇和兰博两个角色而奠定了他银幕铁汉英雄的形象。他的影片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上映,同样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