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名医经典医案
12169800000031

第31章 毕福高脑卒中后遗症针灸医案(4)

第十三章 毕福高脑卒中后遗症针灸医案(4)

代诉:素有高血压,1977年9月患脑出血在河南医学院附院住院治疗,痊愈出院。1979年2月7日,在街道工厂上班,突然昏倒,当即送往某医院救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治疗好转后,又于3月12日早晨,发现舌体强直,言语不清,右侧上下肢运动不遂,第二天完全瘫痪,经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明显,于1979年4月18日来所诊治。

检查:神志清楚,右上肢不能活动,手不能握,肌力Ⅰ级。右下肢不能屈伸,肌力Ⅱ级。舌强直,语言不清。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脉弦,舌质淡、苔白厚。

诊断:脑血栓形成。

辨证:久病气血虚衰,治疗未达痊愈,作息失宜,更伤其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无气不行,气无血而不升,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该例实属气滞血瘀,阻于经络、脑窍,故发为本病。

治则:补血益气,活血化瘀。

治疗:取足三里、血海、肾俞、合谷、内关、曲池、廉泉、阳陵泉、委中、环跳、肩、太冲。每日针1次。

5月3日,针治15次后,舌体运动自如,语言清楚,上肢可以抬举,肌力Ⅳ级,下肢可以站立,扶物能行走,肌力Ⅳ级。

按语:本例为气血虚弱,几经复发,说明正气不足,易被邪气所犯。治疗当益气补血,重补足三里、血海和肾俞,兼配其他各穴,以疏通经络,取得疗效。

(三)脑栓塞(3例)

病例1:王××,女,46岁,干部,郑州市,门诊号:0120。

代诉:素有心脏病,1975年5月12日,因情绪激动,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手足抽搐,左侧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经某医院诊断为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住院20多天,神志清醒,但舌强语謇,左侧上下肢瘫痪,出院后来所诊治。

检查:神志清醒,不会说话,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7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Ⅲ级吹风样杂音,肺部听诊无异常,口歪眼斜,流涎,左上肢呈痉挛性瘫痪,肘关节屈伸困难,腕关节背屈、拇指外张受限。左下肢活动不遂,但较上肢为轻。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并发脑栓塞。

治则:抗风湿,强心理气,活血祛瘀。

治疗:取内关、神门、大椎、曲池、上面瘫、下面瘫、地仓、颊车、合谷、风池、环跳、足三里、八风。每日针1次,30次为1个疗程。

针治1次后,患侧上肢可高举过头,下肢能屈伸,站立并可慢走几步,可自行大小便。

8月5日,经治2个疗程,偏瘫基本治愈,大小便正常,唯语言仍有不清,左手拇指外展尚有困难。

按语:脑栓塞一症,现代医学认为多继发于风湿性心脏病。祖国医学认为有心气虚弱,胸阳不振,心主血脉,气虚无力行血而瘀阻经络和脑窍。因而治疗当在强心理气、抗风湿的基础上活血通络。

病例2:赵××,男,61岁,干部,省水文总站,门诊号:0121。

代诉:风湿病史30年,10年前作胃次全切手术,高血压病史8年,1979年5月3日,突然头重头晕,心悸烦躁,右下肢不能抬步,右上肢不能上举,到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脑栓塞,经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2个月后病情好转,但仍遗留有右侧瘫痪、语言障碍、口歪眼斜。1979年5月26日来所诊治。

检查:血压102/70mmHg(1mmHg=0.133kPa),心音低钝,心尖部伴有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第二心音减弱,右手不能抬举、震颤,右下肢活动不灵活,静脉曲张,脉虚濡,舌质淡、苔白厚。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并发脑栓塞。

辨证:风湿性心脏病数10年,寒湿伤阳,胸阳不振,心气不足,血行不畅,脉络失养,所以症见肢体偏废、语言障碍、口眼斜等症。

治则:补气血,通经络。

治疗:取通里、神门、内关、肩、手五里、曲池、合谷、环跳、阴陵泉、三阴交、地仓、迎香、颊车、承浆、廉泉。每日针治1次。

6月6日,针治10次后,上肢高举至鼻,下肢能抬步,面瘫基本纠正,唯语言仍稍有不清。

按语:患者证见偏瘫语謇,但病因在于心气不足,血行无力,阻于脏腑,治疗宜从振奋胸阳入手,使气血得行,调动内因,在此基础上,调整脏腑经络之气,达到祛瘀活血,以消诸症。

病例3:马××,男,48岁,农民,滑县南街,门诊号:0128。

代诉:3年前常感胸闷气短,心悸烦躁,下肢浮肿。1978年5月,因骑自行车过于劳累,头昏目眩,右侧上下肢活动不灵,言语不清,舌体强硬,5月8日到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栓塞。疗效不佳,于6月4日来所诊治。

检查: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75次/分,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显示有室性期前早搏。肝脾未发现异常。右上肢仅上举至乳,手背肿胀,五指不能活动,右下肢屈伸无力,脚尖不能离地,舌体强直,语言不利,脉虚弱,舌质淡,苔白薄。

辨证:外受风湿,邪传犯心,留之过久,耗血伤气,心悸烦闷,胸阳不振,心气不遂,胸闷不畅。脾阳不振,运化失常,肢体浮肿。心血虚衰,脉络空虚,阴血亏虚,风痰阻络,半身不遂,舌体强直。

治则:行气活血,祛风通络。

治疗:取神门、内关、足三里、曲池、风池、肩、合谷、八邪、环跳、阳陵泉、悬钟、印堂、三阴交,每日针1次。

6月26日针治15次后,右上肢可以高举过头,浮肿消失,手有握力。右下肢屈伸有力,脚尖能离地,语言较前清楚。

按语:3年前已患风湿,未经治疗,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犯心脏,外邪久留,则伤气血,血不养心,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行,阻于脏腑、经络、脑窍。针神门、内关以振心阳,曲池、风池祛风散湿,足三里调气,其他诸穴协助通经,故能取效。

(四)脑血管痉挛(2例)

病例1:海××,男,36岁,回族,农民,郑州北大街40号,门诊号:0141。

自诉:左侧偏瘫已20余年,并有高血压病史。1979年6月初,因挤羊奶过于劳累,休息后突然起不来,左侧上下肢瘫痪,失语,头痛,呕吐,立即送往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痉挛。住院1周,可以扶物行走,但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活。于1979年6月21日来所诊治。

检查: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脉搏100次/分,呼吸26次/分。听诊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脾未触及,神志清,嘴歪向右侧,鼻唇沟变浅,上肢活动受限,下肢运动障碍,扶物可走,感觉迟钝,自觉疼痛。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脑血管痉挛。

辨证:素体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复加劳累,阴虚阳盛,则头痛头昏,呕吐。风窜经络则舌强不语、肢体麻木。

治则:滋阴平肝,熄风通络。

治疗:体针取曲池、合谷、环跳、膝眼、阳陵泉、悬钟、太冲。头针取下肢运动区。每日针1次。

针治半个月后,面瘫消失,上肢功能恢复正常,下肢行走自如,麻木及迟钝感觉消失。服祛风活络药3剂,以善其后。

按语:此证属素体阳亢,血瘀经络,针太冲,以平肝熄风,配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膝眼以通经络。

病例2:陈××,男,73岁,工人,郑州西大街,门诊号:0136。

代诉:高血压病史数年,发病前自觉头晕头疼,心急烦躁,失眠,继右侧肢体运动障碍,舌强语涩,流涎,嘴歪眼斜,急来就诊。

检查:神志清楚,检查合作,语言不清,嘴角偏向左侧,流涎,右侧上下肢运动障碍,扶物可行走。血压250/120mmHg(1mmHg=0.133kPa),脉搏80次/分,脉弦,舌质红、苔黄腻,心肺(-),肝脾不肿大。

诊断:脑血管痉挛。

辨证:素体阳亢,劳后伤风,风火相煽,头痛头晕,风邪扰乱神明,症见心烦、失眠。风中经络,则见偏废斜。

治则:平肝熄风,祛风通经。

治疗:取曲池、太冲、外关、合谷、肩、合阳、阳陵泉、悬钟、降压点。

针治1次后,自觉好转,诸症大减,下肢稍有沉感,舌体仍感强直。血压220/110mmHg(1mmHg=0.133kPa)。针治3次后,诸症消失,基本痊愈,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

按语:脑血管痉挛,亦为脑血管病变,祖国医学称为中风。该病例素有内风,复感外风,治宜平肝熄风,活血通经。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例:荣××,男,66岁,干部,郑州肉类联合加工厂。

自诉:1979年5月6日下午饮酒后上班,突感右侧肢体麻木,语言不利,烦躁,不久进入昏迷,口眼斜。经某医院检查,血压210/110mmHg(1mmHg=0.133kPa),脑脊液呈血性,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

检查:血压150/110mmHg(1mmHg=0.133kPa),呼吸24次/分。右上肢抬举困难,右下肢活动不能自如,轻微面瘫,言语尚清。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中医中风。该患者饮酒过量,复加劳动,气血并走,血热妄行,脑络出血所致诸症。

治疗:针印堂、承浆、四白、肩、曲池、内关、神门、合谷、血海、太冲、环跳、阳陵泉、委中。共针治20余天,诸症皆消,临床治愈。

按语:蛛网膜下腔出血,亦属中医中风范围,辨证施治亦同中风。

小结

在针灸门诊中,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占比重较大,其共有症状是肢废面瘫、语言謇涩,如予细察,除病情轻重不同外,具体症状又各具千秋。他们或为头痛目赤,面红口干,齿痛耳鸣,心烦不寐,溲赤便闭,舌绛苔燥,脉洪;或为低热恶寒,自汗气急;或为中气衰微,精神疲惫,肢体酸软,头晕纳呆,尿频泄泻;或为耳鸣眩晕,腿软,面赤指麻,心烦意乱;或为四肢厥冷,气短身怠,神志忧郁。真可谓千差万别,鲜有雷同。究其原因,全然来自初发病因素。只是由于急性期过后,危象解除,脏腑证候隐匿,偏瘫失语突出,而病程长短可延,故被定为后遗症。

根据祖国医学观点,对卒中按发病机制分为外风中袭、风阳潜逆、痰热内蒙、火盛郁冒、中气衰微、水寒木郁等类型。现代医学则分为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而后遗症却都具有偏废面瘫,舌强语謇。所以对此病的治疗,也要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项原则,切不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纠瘫”一点上,而撇开原发病机,不顾隐症,最终瘫没治好,又导致前病复发,险情超越初犯,更增加了治愈的难度。

回顾对此症的治疗,经过近千例的病症,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辨明病因,确立治则,以针为主,身心并医,突出纠瘫,兼顾全局”六句话,数十年来,循此施治,多能成功。

所谓辨明病因,确立治则,就是在“四诊”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诊断手段,尽力透过各种表象找出病因的本质。特别是不可被偏废面瘫所蒙蔽了其他。对外单位的诊断既要尊重,又要耐心辨别。一旦找准病因,就要确立治则,或平肝熄风,或清热滋阴,或豁痰清窍,或气血双补,心中要有个明确的概念。

所谓以针为主,身心并治,就是用针来履行治则,但也不能排除运用其他有效手段。如配服中西药物,加强活动锻炼,间施按摩、热敷,都可依症采用。对于身心并治,确是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临床中常有这样的教训:身治极顺,病情指日康复,但一场情绪波动,能使前功尽弃。所以在身治的同时,要经常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忌酒戒烟,起居规律,心情平静,冷暖适度。特别是心静、勿气勿馁是治心的重要课题。

所谓突出纠瘫、兼顾全局,就是下大工夫解决患者的首要痛苦——偏瘫,并针对病因,配用有关经穴,给纠瘫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条件。

临床中所用的纠瘫原则是:广取穴,重温补,大疗程。所以要广取穴,是由于偏瘫者患侧之三阴三阳经皆受损害之故也,广取穴以疏通所有受阻之经络,特别是阳经多风,更要多予顾及。重温补,是由于凡罹此病者,绝大多数为60岁左右的老年人,生理功能低下,体质偏虚,临床症状多呈现头晕气短,肢体麻木,指趾发凉,肤色变浅,舌体胖、质淡苔白,重温补能调动生理功能,促进瘫肢康复。大疗程,是出于病情缓,病程长的需要。兼顾全局的腧穴配用,依病因而定。一般是:对外风中袭,多配风池、大椎、曲池、行间等穴,以图祛风通络;对火盛郁冒,多配人中、百会、阴陵泉、三阴交,以图滋阴降火;对风阳潜逆,多配太冲、中都、风池、肝俞,以图平肝熄风;对痰热内蒙,多配丰隆、中脘、足三里、人中、内关,以图豁痰清窍;对中气衰微,多配十二井穴、足三里,四逢、中脘,以图理气补血,充盈宗气;对水寒木郁,多配太溪、然谷、肾俞、太冲、行间,以充肾阳抑肝木。

如上综述,实为罕见,出于水平所限,谬误实为难免,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