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男科名家验案精选
12173900000038

第38章 男科杂病 (3)

第7章 男科杂病 (3)

现代医学认为,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即为腹股沟疝。其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胚胎早期,****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除****部分成为****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疝气。若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而有另外新的疝囊形成,则是经腹股沟所引起的,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致,即腹股沟管区是腹壁薄弱区,又有精索通过而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但主要是发育不良或腹肌较弱,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括约作用减弱,以及腹横肌弓状下缘(或为联合肌腱)收缩时不能靠拢腹股沟韧带,则均诱发后天性疝气。

【临床表现】

疝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肿胀疼痛,甚或痛引少腹。一般以右腹多见。诊断应包括以下重点:患者是否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及腹水病史;站立或咳嗽时有腹股沟肿块隆起,平卧后自行消失。根据具体临床症状又可分为以下五种。

1. 寒疝:以阴囊肿冷,****疼痛或痛引少腹,喜暖畏寒为主症。

2. 气疝:以****肿胀偏坠或疼痛,且时缓时急为主症。

3. 水疝:以****水肿,状如水晶为主症。

4. 狐疝:以****内有肿物(如小肠),时上入腹,时下入囊,甚或下而不上,胀痛俱作为主症。

5. 颓疝:阴囊肿硬肿坠,不知痛痒或有痛痒为主症。

【名医验案】

乔保钧诊治经验

例1 李某,26岁,已婚。

因穿短裤冒雨涉水而受凉,晚上又行房事,次晨,右侧****先胀,继之抽搐,至少腹牵引右胁下疼痛,阵发增剧,周身无力,舌质稍红,苔微黄厚腻,六脉沉细。此属寒疝,宜温阳散寒,取乌头桂枝汤加减为治。川乌10g,草乌10g,桂枝10g,白芍25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服药1剂,右侧****及少腹抽痛减轻,未再阵发;服完3剂后,痛逐渐消失,仅觉疲乏无力,胃纳欠佳,舌苔黄腻,脉沉。此寒邪已去大半,惟湿浊未罢,照上方加藿香10g,苍术10g,以芳香化浊治其本,又予4剂,诸症全除。

按:本医案患者因受寒后行房事而发为寒疝。寒邪为病,多表现为疼痛。又寒主凝滞,为阴邪,可导致气血不畅,所以会表现为周身无力等症。医者能够抓住病机,立温阳之大法,加藿香、苍术芳香化湿,健脾理气,为治本之举。通观始末,辨证准确,用药精当,药证相符,故能药到病除。

刘亚娴诊治经验

例2 孙某,男,68岁。2004年10月20日初诊。

大便不成形,便时下坠,****潮湿瘙痒,****掣痛,小便不利、色黄,舌淡,苔薄黄,脉滑。中医辨证: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治宜补脾疏肝,清利湿热。方用完带汤加减。药物组成:白术30g,山药30g,苍术15g,车前子(单包)10g,党参10g,甘草10g,柴胡10g,陈皮10g,黄柏10g,薏苡仁30g,牛膝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诸症均除。

按:大便不成形,便时下坠,为脾气虚的症状,是脾失升清和升提所致;****潮湿瘙痒、****掣痛,由肝经郁热循经下注引起。以完带汤补脾疏肝,脾气健则升清升提之职得以恢复,肝气疏,郁热除,再合四妙散、金铃子散,则下焦湿热得以清利,掣痛缓解。诸症皆除。

丁相领诊治经验

例3 某男,62岁。2007年3月4日初诊。

患者于4个月前因患****鞘膜积液在当地医院住院手术治疗。术后3日自觉****疼痛,日趋加重,并伴****肿大。医生给予多种抗生素(药名不详)、支持疗法、对症处理等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半个月后出院继续治疗,求治于市、县等多家医院。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卧床不起。动则阴部刀割样疼痛,寝食难安,痛不欲生。由于西药反复治疗无效,家属邀笔者给予中药治疗。初诊:患者平卧于床,痛苦面容,神疲乏力,面色晦暗,形寒肢冷,气怯声低。大便已7日不解,小便依床而溺。检查极不合作,动则疼痛难忍,呻吟不止。查:****肿大,表面光亮,状如牛睾,实属罕见。舌质紫暗,苔白滑润,脉沉滑无力。证属痰湿内阻,气虚血瘀。方用疝气内消丸合桃仁红花饮加减。

处方:橘核18g,荔枝核18g,制香附6g,小茴香6g,青皮6g,川楝子9g,丹参15g,桃仁9g,赤芍10g,薏苡仁30g,当归9g,白术12g,黄芪12g,泽泻10g,甘草6g。3剂,水煎服。

二诊(3月9日):服药后患者无不适感觉,但上述症状仍不见好转。坚持辨证无误,依上方加乳香6g,没药6g,醋三棱6g,醋莪术6g,以加强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继服10剂。同时,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减轻压力,嘱其配合医生治疗。加强饮食,增加营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诊(3月26日):饮食增加,二便正常,休息尚可,****稍缩,表面光亮消失。双腿能稍活动,刀割样疼痛减轻。上方去三棱、莪术(因二味不可久服),改丹参30g,继服10剂。

四诊、五诊(4月14日—5月2日):患者能下床做简单活动,****大小如常人,水肿消失。触之****仍有疼痛。照三诊方继服。

六诊(5月28日):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精神气色明显好转,可做简单劳动。遵上方继服。

七诊(6月17日):患者形若常人,****压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彻底根治,遂以中药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善其后。自拟方:丹参20g,白术12g,黄芪12g,泽泻10g,当归9g,甘草6g。继服20剂,嘱其3日服1剂即可。

按:本案例属于手术后遗症。由于手术不慎或其他原因损伤脉络,导致血瘀水肿,气血流通不畅使疼痛不止。该患者的情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病情上都比较棘手。但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合理,并给予心理慰藉,就能获得好的疗效。病人坚持服药半年,终获痊愈。随访至今未发。临床上患****鞘膜积液的病人并不少见,对于保守治疗,西医也无理想的方法,一般患病后主张手术治疗。但通过本案我们看到,手术也非百分之百的成功,一旦出现手术后遗症也相当麻烦,病人痛苦,治疗延续时间长。因此,如果一旦患上此病,除手术治疗外,中药保守治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中荔枝核、制香附、小茴香、橘核、青皮、川楝子协同联合运用,以达祛除寒邪、行散滞气、通络止痛之功。桃仁、当归、丹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相互配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且桃仁又具润肠通便之功。薏苡仁最善行水,且不耗损真阴之气,湿在下者最宜用之。大量用薏苡仁配以白术、黄芪、泽泻共起补益气机、健脾利湿之作用。纵观全方,补气活血,散瘀消肿,祛湿通络。在中药治病过程中,只要掌握了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守法守药,久服必见功。

匡凤明诊治经验

例4 王某,男,2岁。2001年10月18日就诊。

右侧腹股沟斜疝,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以下午或夜间发作较多,哭闹、玩耍时发作,平卧后可自行回复。夜间遗尿,易感冒,饮食较差,口干喜热饮,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细弱。有高热抽风病史。论断为疝气,辨证为气虚精少,肾气不固。治宜补气生津,益气固脱。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24g,黄芪30g,白术15g,陈皮6g,山药10g,菟丝子10g,乌药9g,甘草5g,橘核24g,荔枝核24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后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前方随症加小茴香6g,熟地黄15g,柴胡6g,服至第8剂时,夜间曾发生嵌顿,予以手法回复。服至第17剂时,疝气未再发作,检查疝环消失,痊愈。

按:气虚则无以生精,精少则气的功能活动减退,精是气的物质基础,气是精的功能表现。气虚即功能的减退,泛指人体脏腑、经络、肌肉、血脉的生理功能低于正常,当然也就包括了腹壁强度降低这一局部功能在内。精少又是形成腹壁缺损的物质基础,气虚与精少相互作用,则是小儿疝气发生的根本原因。补中益气汤“一是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则升举有力,凡下脱、下垂诸证可以自复其位”。临床应用时再根据病情随症加减。通过补气生精,使气旺精足,增强腹壁的强度,使缺损的腹壁得到修复(因小儿形气未充,存在自我修复的功能),从而使疝气得以痊愈。

阴汗症

阴汗症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部处)部位经常汗出,且汗味多臊臭的一种病症。阴汗症属于局部汗出异常的一种,临床较为常见。我国古典中医文献中有很多关于阴汗症的记载,其证名出自《兰室秘藏· 阳痿阴汗门》。《景岳全书· 杂证》亦曰:“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关于阴汗症的治疗方面,古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张氏医通·前阴诸疾》云:“男子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湿痒臊气,柴胡胜湿汤。”《仁术便览·痿病》亦云:“补肝汤治前阴,并阴汗。”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肾阳虚衰,肝经湿热下注皆可致阴汗。《诸病源候论》认为“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清·王燕昌也认为“肾虚则囊汗”。素体阳虚,年老体衰,恣情纵欲,房劳过度,或大病久病伤及肾阳,以致命门火衰,精气虚损,肾失封藏固摄,津液外泄而导致阴汗。《张氏医通》则认为“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肝经湿热循经下注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湿热久羁阴部,迫津外出而阴汗。

现代医学则认为,某些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引起阴汗症。也有因紧张、焦虑等精神原因使小汗腺分泌过多汗液而引起阴汗症的情况。

【临床表现】

患者阴部汗出过多,其汗色可正常也可色黄,汗出臊臭且伴有****湿冷,畏冷肢凉,腰膝酸软,前阴萎弱,阳举不坚,滑精早泄,小便清长等或胁肋胀痛,口苦目赤,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等。

【辅助检查】

询问病史,根据患者阴部长期汗出潮湿即可确诊,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名医验案】

刘绪银诊治经验

外感湿热、七情内伤或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下注阴部;或淋病、梅毒感染,邪气未尽而留滞阴部;或外阴不洁,秽浊之物蕴久化热,浸渍肌腠,导致阴部湿热蕴蒸,熏蒸肌腠,津液外泄而汗出。汗出热而黏腻,阴部潮湿臊臭,肤色红或伴瘙痒、皮疹,女子黄带,男子遗精,口苦,尿黄或浊,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五苓散加苍术、黄柏。有淋病史,用《医部全录》防风必效散(防风、连翘、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白鲜皮、黄柏、苍术、赤芍、皂角刺、木通、木瓜)。有梅毒病史者用甘露消毒丹加土茯苓。瘙痒甚加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皮疹明显加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湿热壅盛又伤阴而见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味。

久处湿地,冒雨涉水,湿邪注于经络,循经流注阴部;或脾胃阳虚,湿浊内生,下注阴部;湿阻气机,损伤卫阳,导致腠理失固而阴部汗出潮湿。入夜阳气闭藏而加重,多伴肤冷,****减退,女子白带,小腹冷痛,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缓。治宜温运化湿,用五苓散或苓桂术甘汤加吴茱萸、生姜、独活、紫苏、防风、石菖蒲。

劳神太过,心阴暗耗,心肾不交,水亏火旺,或恣情纵欲,耗伤肾精,或热病及肾,肾阴被劫,或脏腑疾病相传,肾阴受损,以致阴虚阳亢,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作汗出。汗热而黏,阴部潮湿臊臭,伴手足心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宜滋阴降火,益肾固液,方用知柏地黄汤加金樱子、沙苑子、龙骨、牡蛎。

恣情纵欲,房劳过度,或少年****太过,精气虚损,命门火衰,或大病久病,脏腑相传,肾气受损,肾失封藏固摄,津液外泄而为阴汗。阴部潮湿,多伴遗精或****减退,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当用肾气丸加龙骨、牡蛎、黄芪、白术、党参、五味子等以壮阳益气,补肾封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