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中国外交谈判
12237700000012

第12章 新中国建交谈判基本原则:只有一个中国(2)

这个说法实际表明张澜收回了去年向中共的建议,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说:

“表老的意见很对。我们现在可以明确一点,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而是在朝党,我们早就设想,未来的新政府将是联合政府。民主党派将在这个政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我们要联合执政,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道斗争过来的,民主党派都是有功劳的。”

张澜说:“这几年来,我们对中共的领导,有了切身的体会,因而民盟是坚决拥护中共领导的。”

毛泽东又将话题回到对外方针上来,说:“美蒋都在做宣传,说我们是苏联的‘代理人’。国内也有一些朋友,担心我们‘一边倒’的外交,会使中国丧失独立。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要知道,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几十年,牺牲了无数生命,就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允许任何外人操纵我们的命运。这一点请朋友们放心。”

张澜听了,动情地点头:“不客气地讲,老朽以前是有过这种担心的。之所以对主席有过一些唐突的言论,实质上就是不放心而已。现在听主席这么一讲,我就放心了。”

后来在政协筹备会议讨论《共同纲领》的会上,原来力主外交上“苏美并重”的张澜,结合亲身体会发言拥护中共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方针,就很有说服力。

在这第七天的会议开始之前,毛泽东与张澜在怀仁堂门口交谈几句之后,两人高兴地携手走进了会场。

这天,当由中共负责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读之后,提交给大会表决时,全体代表一致起立热烈鼓掌,表示通过。大家注意到,毛泽东是最后一个站起来鼓掌的,表现了不强加于人的谦虚态度。

在次日9月30日的选举中,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张澜老人与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高岗六人一道,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当年已77岁,是当时年事最高的副主席。

卷八 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可以不需经过谈判

开国大典之夜,周恩来给世界各国签发第一份对外文书/ 苏联在新中国宣布建国24小时内即宣布与国民党政权断交/ 海外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莫斯科克鲁泡特金巷13号/ 同社会主义国家不需经过谈判,即可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11月,北京-莫斯科等地]

开国大典之夜,周恩来给世界各国签发第一份对外文书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就在向全世界的实况转播中,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推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将建国公告宣读后,新华社也立即向全世界播发了公告全文。在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周恩来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的身份发出第一份对外公函,也就是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文书。该文书要求各国原驻华外交代表,将毛泽东主席的公告迅速送达本国政府。

10月1日这天,原中共中央外事组已在王炳南的带领下,将这份重要的外交文书准备好了,就待周恩来亲笔签字了。

这个晚上,开国大典最后的礼花放过之后,好些群众还沉浸在兴奋之中,有的还没有散去,当时不宽的街道交通还拥挤着。有的青年人还唱着歌,有的人群还举着红灯笼。

御河桥旁东交民巷10号的一栋洋楼里,中共中央外事组办公室灯火通明。王炳南已经显得很焦急了!

他和外事组的同志们已经准备好了毛主席的公告和周恩来的外交文书,总共有数十份,等着周恩来签字后,就分头发送出去。

这是一定要在今晚上送达的。

当时,外交部虽说已经宣布成立,但班子尚未组建,一些涉外方面的具体工作都由中央外事组承担。中共中央外事组,实际上就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前主管外交工作的领导机构。外事组成立于1947年春末,正值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党中央从延安撤出之后。那是在战火纷飞中,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在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成立的,由叶剑英担任主任,王炳南做副主任。在此之前,在抗战胜利后王炳南一直跟随着周恩来在国统区做外事工作,与好些美、英人士打过交道。在重庆谈判中,他又任毛泽东的秘书。在马歇尔使华调停期间,他又跟随着周恩来与美国人打交道。马歇尔调停失败,周恩来返回延安,叶剑英也率领军调部中的中共人员返回延安后,王炳南仍奉命在中共驻南京办事处工作,直至《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封闭后,他才最后撤回延安。

北平刚解放,王炳南就带领着外事组跟随兼任北平市长的叶剑英进了北平。为了外事工作方便,叶剑英就让外事组在外国领事馆云集的东交民巷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驻北平特派员办事处,与北平市委组织部同在原日本总领事馆里办公,与北平市委接管的原德国领事馆是对门。

正在王炳南焦急的时候,外面传来小车刹车的声音,他听了才露出了笑容。他和同志们迎出去,果然是周恩来赶来了。

周恩来听了王炳南简单的汇报。对原外国使馆比较集中的南京、上海,这天上午,已经预先将毛泽东主席的公告发给了南京、上海两市市委。在南京要送的有印度、埃及、缅甸等12个国家的前驻华使馆;在上海要送的有瑞典、巴西、希腊等14个国家的前领事馆;今晚要送出的,就是留在北京的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7国的领事馆了。

周恩来要王炳南马上携带着待签字的文书和公告,跟他去自己在北京饭店的临时办公室。

很快就到了附近的北京饭店。周恩来在办公桌后坐下,认真地审阅了打印好的公告和文书,文书中除了署名外的文字是:

迳启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已在本日发表了公告。我现在将这个公告随函送达阁下,希为转交贵国政府。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

周恩来阅毕,挥执毛笔在每份文书上签写了自己的名字。

在王炳南临离开时,周恩来又细心地叮嘱说:“你们今晚分送完毕后,你再给我来一个电话。”

王炳南拿着周恩来签好名字的文书和公告,匆匆赶回东交民巷的办公室,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他把文书和公告分给外事组里懂外文的同志,交代了注意事项后,大家立即分头出发去送。

一个小时之内,在北京仍留有原领事馆的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7国的前领事就都收到了周恩来外交部长的文书与毛泽东主席的公告。

10月3日,南京外事处主任黄华召集了印度、埃及、缅甸、加拿大、葡萄牙等12个国家的原驻华外交代表在外事处开会,宣布该日将把周恩来外交部长的文书和毛泽东主席的公告送达诸位。在正式文件未到之前,黄华说奉命先将此事转告诸位。黄华还得到周恩来的电示,允许这些人经国际电台向本国政府发密码电报报告此事。

与此同时,上海外事处主任章汉夫也同样向有关国家的驻沪前领事送达了周恩来外交部长的文书和毛泽东主席的公告。

苏联在新中国宣布建国24小时内即宣布与国民党政权断交

开国大典是在10月1日下午举行的。苏联在新中国宣布建国不到24小时内,即先宣布与国民党政权断交;紧接着,就通电承认新中国。

10月2日下午,在豪华典雅的苏联外交部大楼的一个小厅里,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走前几步,与刚走进门来的一个中国人礼节性地握了握手。

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此时正在纽约出席每年秋天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就由副外长葛罗米柯出面办理与新中国的建交事宜。由于苏联日前在西伯利亚的试验场成功地引爆了本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葛罗米柯更显得满面春风,异常高兴。与其相比,他接待的这个中国客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认真说是有点阴沉与悲哀的情绪。

这个中年的中国人姓陈,身穿西装,是前国民党政府驻苏使馆的临时代办。陈代办走进这个小厅时,这是早已预料中的事。他接到葛罗米柯副外长召见的通知时,还算显得平静,他也早料到这一天或迟或早总会来到的。傅秉常大使前两个月去了西欧,就不再回莫斯科来了。陈代办昨天晚上从收音机里获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隆重的大典时,他认为苏联起码也要三五天后才会承认中共北平政权,使他稍为有点惊讶的,就是觉得苏联的反应未免来得太快了一点。

葛罗米柯副外长召见陈代办,是向其递交一份宣布苏联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的声明。苏联政府在声明中指出:

……由于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造成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深邃变化之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业已成立,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已经组成,位于广州的阎锡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已停止在中国行使权力,并已变成广州省政府而失去了代表中国与外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可能性。这一情况,造成了中国与外国间外交关系的断绝。莫斯科的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政府考虑到所有这些情况,认为与广州的外交关系已经断绝,并已决定自广州召回其外交代表。

苏联是在北洋政府时期与中国于1924年5月31日建交的,在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事变”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导致苏联于1929年7月17日宣布与中国断交。在“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北后,因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12月12日,又恢复了外交关系。在16年以后,苏联宣布与已经被中国人民抛弃的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这就为苏联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排除了障碍。

当天,在国民党政府的这个陈代办走后的晚些时候,葛罗米柯副外长给北京的周恩来外长发出了一封关于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电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业已收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本年十月一日之公告,其中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政府在研究了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议之后,由于力求与中国人民建立真正友好关系的始终不渝的意愿,并确信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故特通知阁下: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周恩来是当日晚上九时许收到葛罗米柯的电报的。当时,周恩来正在与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研究并草拟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以及政务院所属各委、部、会、院、署、行的负责人选问题。大家对苏联立即承认新中国都十分高兴。

10月3日清晨,周恩来亲自起草了给苏联政府副外长葛罗米柯的复电:

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很荣幸地收到阁下本年十月二日来电关于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深信苏联政府具有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今天又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此感到无限的欢欣。我现在通知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热忱欢迎立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与此同时,周恩来正式任命了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戈宝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即刻前往接收原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并立即着手进行建馆工作。苏联方面则任命其原驻北平总领事馆总领事齐赫文为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兼代办。

10月4日,国民党在广州的政府代理外长叶公超宣布了与苏联断交的声明:苏联承认近日在北平建立的中共政权,“是苏联长期以来违反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侵犯我国政治独立及领土完整之必然的极点”,构成了“对远东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至苏联宣布与国民党广州政权断交时,国民党政权除了驻莫斯科的使馆外,还有驻海参崴、伯力、赤塔等地12个总领事馆或领事馆。

海外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莫斯科克鲁泡特金巷13号

莫斯科克鲁泡特金巷13号,是一个单门独院的两层别墅式洋楼。是早年苏联政府赠送给孙中山先生的。它四周有铸铁栏杆,属于沙俄时代的建筑,有大小不同的宴会厅与客厅。国民党政府在1934年将其改做驻苏联大使馆。国民党的著名人士颜惠庆、邵力子、蒋廷黻、杨杰等都曾出任驻苏大使,在40年代后期驻苏“大使”是国民党外交部里名气不是很大的外交官傅秉常。

傅秉常原是孙科的密友,30年代曾在立法院外交委员会任委员长,1941年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抗战后期,外交部长宋子文长期在海外,于是由蒋介石自兼代外长;平时有关重要的外事活动,特别是与美英大使见面,就要求傅秉常向蒋介石提供书面报告。蒋介石对傅某甚为满意,不久就让其出任驻苏大使。

抗战胜利前夕,傅秉常曾经先后陪同宋子文、蒋经国等要员,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谈判交涉9次,签订了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傅秉常已经在莫斯科连续任了多年大使。1949年初,傅秉常得知国民政府南迁广州,西方各国大使滞留南京,而苏联使馆却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在别人还对苏联政府与国民政府保持外交关系心存奢望时,他已经预感前景不妙。他判断说,别看美国、英国等驻华大使都留在南京,待中共新政权成立后,首先给予承认的绝不是美国、英国,而首先是苏联。果然,情况的发展与他预见的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