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中国外交谈判
12237700000018

第18章 印度后来居上,抢在缅甸之前谈判与中国建交(3)

二、印度政府驻经社理事会的代表团对于开除国民党代表的建议投弃权票,是因为印度代表团觉得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对此,安理会较经社理事会更有权利来采取决定。中国政府无疑地知道,印度政府对于在安理会中提出同样的决议,会投赞成票。印度政府的意见是:中国人民政府应该参加联合国及其各机构的活动。

中方对印方的答复表示满意,因印方已经表示今后在安理会中,会对中国代表权问题投赞成票。对新中国在联大的代表权态度问题解决了。双方商定3月15日开始进行交换使节问题的磋商。

在接着进行的第三次谈判中,中方提出了派出袁仲贤将军担任新中国首任驻印度大使,印方提出了由原驻国民党政府的大使潘尼迦先生出任印度首任驻新中国大使。

潘尼迦先生是个著名学者与作家,戴着一副金丝细架眼镜,留着山羊胡子,颇有学者风度。他著有《印度简史》等书,对历史上中印关系与交流往来很感兴趣,深得尼赫鲁总理的赏识。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他留在南京不走。后来,印度的右翼报刊上有一幅漫画,讽刺他全身涂着红漆站在南京的马路上挥手欢迎解放军打着腰鼓进城。他是向政府力主尽快承认新中国的。在部务会议上,周恩来说,潘尼迦先生的基本情况是清楚的,决定同意印方的任命。潘尼迦大使上任后,周恩来指示要多做他的工作。后来外交部根据他的爱好,同意并安排他到敦煌和麦积山等内地名胜古迹去参观,使他对新中国很有好感,在促进中印关系上起了良好的作用。

双方交换大使的问题解决后,两国商定于1950年4月1日建交。

继缅甸、印度之后,又掀起了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浪潮

在缅甸、印度宣布承认新中国之后,世界上又掀起了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浪潮。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有15个国家宣布断绝与国民党残余政权的外交关系而承认新中国,其中1月7日、9日,每天都有两个国家宣布承认新中国,连西方大国之一的英国也迫不及待地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承认新中国。

在1949年12月中旬至1950年1月中旬的一个月内,宣布承认新中国的国家的顺序如下:

12月16日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2月30日印度共和国;

1月5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1月6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

1月7日锡兰自治领(即后来的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1月7日挪威王国;

1月9日以色列国;

1月9日丹麦王国;

1月11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1月12日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1月13日芬兰共和国;

1月14日瑞典王国;

1月15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月17日瑞士联邦。

卷十三 毛泽东亲自过问与英国的建交谈判

大雪纷飞,新年伊始,英国继巴基斯坦之后宣布承认新中国/ 毛泽东亲自过问与英国的建交谈判/ 1月20日凌晨,毛泽东为什么接连发出两封有关中英建交谈判的电报

[1950年1月6日-2月8日,北京-莫斯科]

大雪纷飞,新年伊始,英国继巴基斯坦之后宣布承认新中国

中国北京在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新年的前后,下了一场很大的雪。当时北京城的屋顶、街巷、树丛,一片白雪皑皑。老北京们都在说,好久没有下这么大的雪了。瑞雪兆丰年,是中国的老谚语,说明人们将下大雪视为吉祥之兆。有的市民就说,这场大雪,是老天奉送给新中国的礼物。

在东单外交部街31号院子里,新中国外交部的领导与干部们都来到院子里及街上扫雪。有人开玩笑地说:下雪能多长庄稼,能不能多建交呀?也有人答说:当然能。

果然,1950年元月,就出现了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高潮。

首先是1月5日从莫斯科传来消息,巴基斯坦政府经过其驻苏联大使喀莱西照会中国政府,表示承认新中国。

次日,1月6日下午,外交部办公楼里就来了两个黄头发、蓝眼睛的欧洲人。这是在东交民巷英国原驻北平领事馆的总领事包士敦与其随员,他们是前来拜会的。他们乘坐的小汽车从东单拐进外交部街的时候,驶过一段结了冰的路面而打滑,差点出车祸。接待英国人的是办公厅主任王炳南与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双方寒暄问候了新年好后,包士敦抱怨这场雪下得太

大了。

包士敦拿出函件,说明了此次拜会的来意:“我奉命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先生给周恩来将军的照会面交。这是英文本,中文译本尚未收到,收到后再送至将军阁下。”

包士敦宣读了欧内斯特·贝文外长给周恩来外长的照会:

兹请阁下查照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以业经完成其对于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产生之形势的研究,且察悉中央人民政府已有效控制中国绝大部分之领土,今日业已承认此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

照此情形,联合王国政府响应毛泽东主席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之公告,愿在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并已准备与中央人民政府互派使节。在未任命大使之前,经指定胡阶森君为临时代办。本人请阁下接受胡阶森君为代办,就该员本职与其洽办公务,并给予该员及其馆员以及英国大使馆档案自南京迁往北京所需之一切便利为荷。

读完照会后,包士敦说:“这个电报已于格林尼治时间今日8时在伦敦发布,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早给回音,由我转交英国政府。”

包士敦还接着说:“鄙人还有几点要声明的。第一点,英国政府于送此电报的同时,声明取消对国民党政府之承认,并把此项声明已送至国民党驻伦敦大使馆。第二点,英国政府意指派现在在南京的原英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胡阶森作为过渡时期的临时代办,将由他来北京与中国政府商谈指派大使及其他事项。希望中国政府能在交通方面给胡一行以方便。第三点,我本人已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参赞,在胡君到来之前,负责与人民政府接洽一切事务。另外,希望中国政府能够给予胡阶森以及英国所有驻华使、领馆以外交待遇。”

包士敦说完这番话,王炳南表示将会把英方的意思转报给周恩来外长,然后再通知他给予应有的答复。

中国政府在研究了英国政府的立场后,根据既定的建交原则,周恩来在1月10日凌晨乘火车赴莫斯科之前,于1月9日以外长身份复电给英国外长欧内斯特·贝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贵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接受阁下所指定为临时代办的胡阶森先生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派来北京就贵我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问题进行谈判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当给予胡阶森先生及其随员以及档案自南京迁来北京所需之一切便利。

于是,英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但是,英国贝文外长又于1月16日指示英国驻北京总领事包士敦向中国外交部转达英方立场,即:两国谈判相互关系中的问题应在建交之后,而不是在建交之前,中国提出的“先谈判,后建交”是国际外交史上没有先例的。

但在中国方面的坚持下,英国方面终于接受了“先谈判,后建交”的要求。

毛泽东亲自过问与英国的建交谈判

毛泽东只在列宁格勒住了两个晚上,参观了一个白天,就急着赶回莫斯科。

他是1月17日回到莫斯科的。这一天是中国春节大年初一。当时的电讯条件还不好,据师哲记述:毛泽东回来后,即与正在来莫斯科途中的周恩来通电话,“因传音不良,毛主席听不清楚”,就约定改天再行通话。他在列宁格勒逗留时间很短暂,也与电讯不畅、难以掌握国内情况有关。

他一回到莫斯科,刘少奇从国内发来的多份电报已经在等待他。

毛泽东在首次访问苏联期间,除了与苏联人的会谈之外,从他发回国内的诸多电报中就可以发现,他着重抓的就是渡海作战部署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了。

渡海作战除了攻占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岛屿,主要是解放台湾。他给四野林彪的电报对于征集进攻海南岛所需的大机船数量、与岛上冯白驹部队的配合、对岛上敌军的秘密策反,甚至批准四十三军以一个团先行渡海,以及给三野粟裕关于调部队演习海战、加强训练登陆台湾的伞兵部队、进攻舟山岛的准备工作等,都有具体的电示。

同时,他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关于与缅甸建交、与越南建交,关于否认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地位、我国派出联大代表团人选、中印谈判、中英谈判及征用外国兵营等,都有详细而具体的电报指示。

他从刘少奇1月17日发出的一封关于征用美、英兵营进展的电报中,获知英国已委派胡阶森代办来京谈判中英两国建交问题。

刘少奇在这份电报中说:

现英代办胡阶森不敢来北京,因恐我们提出香港问题及英在中国其他特权问题和他们谈判。我现保留兵营问题准备胡阶森一到即提出此问题来谈。现英国正用各种方法并要尼赫鲁向我们试探我们是否即刻要提出以上各项问题来谈,在他们没有探明以前胡阶森是不敢来北京的。

毛泽东阅后,立即敏锐地感觉到对此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过问。

关于与英国谈判建交的问题,他觉得这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他相应的联想与思考。如果说,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承认新中国是肯定的事,那么像中国周边的缅甸、印度等民族主义国家很快承认新中国是可以预料的事,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二号大国英国也这样快承认新中国,多少有点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但仔细想来,这是英国的在华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英国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根本态度,在本质上是与美国一致的。但是,英国由于其本身的利益关系,使它在对华政策上不能跟在美国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中国是英国的传统投资市场,它的资本从鸦片战争至今上百年来,几乎渗透到了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此外,英国对香港前途极为担心,香港是远东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是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重要基地,是英国远东战略战线中最重要的核心。如果中国武力收回香港,英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损害。英国人已经在大半年前在长江内河发生的“紫石英”号军舰事件中,感受到了新中国人民政权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坚定性。这使它不能不慎重考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严峻问题。

在解放军横渡长江的4月20日、21日间,4艘英国军舰同待命渡江的解放军部队爆发了猛烈的炮战,交火3次。英军舰“紫石英”号遭受重创,沿江的中国军民亦遭受伤亡。下台首相丘吉尔扬言要英国政府派航空母舰去远东“实行武力报复”。毛泽东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将军名义发表声明:

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道歉和赔偿,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和各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

不打不相识啊!“紫石英”号事件让英国感受到其在旧中国获得的军舰船舶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的殖民特权将受到严正挑战,也让其感到旧的“炮舰政策”已经过时了,这里就将由此孕育着中英友好平等关系的新芽。

毛泽东还联想到在即将与英国进行的建交谈判中,有两个重要原则问题。

第一,就是新中国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席位问题。英国刚刚在1月6日宣布承认新中国,但几天后,1月10日,当苏联在安理会的代表提出驱逐国民党残余集团的代表时,英国代表贾德干竟附和美国代表意见,表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出为时过早”。1月13日,当苏联代表的上述提案在安理会中付诸表决时,英国代表竟投了弃权票。毛泽东敏锐地感觉到,英国拒绝接受中国人民合法政府所派的代表,这将是两国建交的巨大障碍。

第二,英国的香港当局对国民党集团驻港各种机构在港中国国家资财的态度问题。他不能不联想到去年冬天影响很大的“两航起义”所余下在港飞机的事情。国民党当局从大陆撤逃前,将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及其主要资财运抵香港。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率领11架飞机由香港飞抵北京,宣布两航职工全体起义。11月12日,他曾经给他们致电表示祝贺,希望起义人员“为保卫留在香港的祖国财产而奋斗”。周恩来总理也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两航滞留在香港的70余架飞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要求港英当局予以归还。这个问题也需在谈判中要求英方澄清。

1月18日,毛泽东即在一封给刘少奇的回电中指示:

英国代办胡阶森到京时我们提出些什么问题和他谈,请中央约外交部人员讨论一下,规定方针态度及具体内容,写成书面文件,并事先告我为盼。

在尼赫鲁为英国探路,想要试探改变中国“先谈判,后建交”的做法时,刘少奇于1月19日给毛泽东发来了尼赫鲁1月16日给周恩来外长的电报,向毛泽东请示如何答复。当时周恩来尚在来莫斯科的旅途中。

刘少奇给毛泽东所发来的电文如下:

十七日接尼赫鲁来电,主文如下:

“接到由雁谒森转来阁下的电文并表示谢意。本人以为贵我双方最近的互换电信,构成了印度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双方间对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意,因此,对于这一同意应该立即采取步骤,以期付诸实现。本人相信这个意见是阁下可以接受的,因为惟有本着此基础,才能进行有效的谈判。我们本着这个谅解,所以指派了雁谒森先生为临时代表,雁谒森先生将处于一种有关在北京与新德里设立外交使团的初步与程序事宜的谈判地位。待双方互派大使后,始能谈判一切重要事宜。本人相信阁下政府是同意这个步骤的,且赞同此谅解的。然后我们将训令雁谒森及其办公处迁往北京。”

对此,如何答复?

请告。

毛泽东感觉到,印度虽然已经独立,但仍是英联邦中的重要国家,如今英国、印度想在同时与我方进行建交谈判,印度可为英国“问路摸底”。他愈发觉得,在建交谈判策略中,有必要将这两个国家分开来对待。

1月20日凌晨,毛泽东为什么接连发出两封有关

中英建交谈判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