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中国外交谈判
12237700000032

第32章 中法建交谈判引发“外交核爆炸”(7)

周恩来对这个新方案作了解释。他说,方案分三个步骤。第一步骤,即富尔提出的法国通过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向中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建议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换大使。中国政府在接到上述照会后,复照表示愿意建交和互换大使,并在照会中申明我们认为法国政府采取这一行动意味着法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和它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第二步骤,中法双方相约同时发表上述来往照会,在照会公布以后,双方派出筹备建馆人员主动去对方建馆。

第三步骤,上述两个步骤完成后,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蒋介石的驻法代表主动撤走,法国也相应撤回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和机构。二是蒋介石的代表赖在法国不走,法国政府不再把他视为外交官,而作为普通侨民看待;同时,法国相应撤回它驻台湾的外交代表,不降级保留任何代表。如果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中法双方立即可派出大使,完成全部建交步骤。第三种情况是,蒋介石驻法代表赖在法国不走,法国政府仍将其作为外交代表看待,同时法国将它在台湾的代表降级后仍用为外交代表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两个中国”;如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将不得不中断同法国的建交步骤。

对中国作出了让步变通的新方案,富尔有了活跃情绪,果然表现了愿意靠近的兴趣。富尔说:“经过研究,法方把有条件的承认变为附加解释的承认。戴高乐需要了解中国对承认是怎样解释的。你们的解释完全符合国际法,主权是不可分割的,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不能承认两个中国。我可以向戴高乐报告,中国的附加解释不是条件,而是国际法的实施。”

作为国际法的专家的富尔如此说,实际也是让了一步。但他对方案中要求法国与台湾完全断绝关系后才答应互派大使,表示出有难处。富尔说:“如果蒋介石自动断交,那问题很简单。如果蒋介石的代表不动,戴高乐也不会自己采取驱逐措施,这是他的立场。这不是要承认‘两个中国’或者帮助美国关于台湾地位的活动,而是形式问题,礼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法驻台代办和台驻法代办仍存在,但他们的地位不可能是外交地位。台湾的代表如果到法国外交部来,说他代表‘中华民国’,我们的回答是:不可能。”

周恩来早就预料到富尔的这种设想,已经做了准备。他觉得,蒋介石的代表赖在法国不走,只要法国政府坚持不承认其外交身份,不承认其代表中国,因而在断交的程序和方式上采取模糊的办法,也是可行的。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使一到巴黎,台湾的外交代表团不再得到法国的外交承认而感到难堪,最终会导致自动断交。

周恩来进一步询问:“如果台湾驻法代表走了,法国理所当然要相应召回它在台湾的代表。”

富尔承诺:“当然。”

周恩来又顺着思路细问:“我们的大使去了,如果法国外交部请客,台湾的代表请不请?”

谈判至此,气氛已经变得轻松了。富尔笑了笑说:“我也在想,但不能作为中国代表请他。有可能有好些人可怜他,外交部的人认识他,有人会请他吃饭。”

不知不觉之间,谈判进行了4个钟头,已是晚上9时。钓鱼台15号楼里已经灯火通明,周恩来告诉富尔:等会儿9时半,刘少奇主席将要接见你。毛主席现在在上海,明天我们飞去上海见毛主席。周恩来还说:“谈判的结果,我还得与党和政府说一说,要到上海再回答你了。”

富尔说:“那就看你们的了。”

当晚,富尔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答谢宴会,已是夜里10时多了。

夜深,周恩来回到中南海西花厅,立即给在上海的毛泽东打电话,报告刚才同富尔谈判中法建交的问题。

毛泽东极其重视,就约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第二天飞去上海面商。

卷二十三 毛泽东让中法建交谈判骤然升温

谈判骤然升温:毛泽东在上海决策中法直接建交/ 毛泽东对富尔说:你们要派就派个大使来,不要学英国/ 尽管富尔装作“旅游”,还是引起了中央情报局的高度关注

[1963年11月1日-2日,上海]

谈判骤然升温:毛泽东在上海决策中法直接建交

毛泽东没有说过对斯大林、赫鲁晓夫有什么好感之类的话,但他曾对人说,我对英格兰蒙元帅与法兰西戴将军都颇有好感。

蒙元帅是指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戴将军是指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不愿人家称其为总统而更喜被称为将军。

11月1日,毛泽东乘专列离京去杭州途中来到上海。这次,他在上海停留期间,约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来碰面开会,除了讨论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之外,就是商议批准中法两国建交方案。然后,他要在这儿接见那位持有戴高乐亲笔信的法国前总理富尔。

三年多以前,他也在这儿接见了蒙哥马利元帅。

他记得他当时跟蒙哥马利谈起过戴高乐,这位二战时期很具传奇色彩的流亡领袖,现在则是敢于跟美国叫板闹独立的热点人物。

那是1960年5月25日,毛泽东刚刚从杭州过来。在谈到世界形势的时候,他曾问蒙哥马利:“你是英国人,你到法国跑过,你去过两次苏联,现在你来到了中国。有没有这种可能,英、法、苏、中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

蒙哥马利说:“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我同麦克米伦和戴高乐是很熟的。戴高乐曾要我下个月到巴黎去同他会见,我将把这一点告诉他。戴高乐是一个很好的人。”

毛泽东说:“我们对戴高乐有两方面的感觉:第一,他还不错;第二,他有缺点。”

蒙哥马利说:“人人都有缺点。”

毛泽东说:“说他不错是因为他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性。他不完全听美国的指挥棒,他不准美国在法国建立空军基地,他的陆军也由他指挥而不是由美国指挥。”

蒙哥马利说:“海军也是这样。”

毛泽东说:“法国在地中海的舰队原来由美国指挥,现在他也把指挥权收回了。这几点我们都很欣赏。另一方面,他的缺点很大。他把他的军队的一半放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战争,使他的手脚被捆住了。”

毛泽东还对蒙哥马利说,我们不感到英国、法国是个威胁,我们希望英国、法国强大起来。

他欣赏蒙哥马利。蒙哥马利于1961年再次访华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就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提出了“三大基本原则”:第一,大家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第二,大家都承认有两个德国--东德和西德;第三,一切地方的一切武装部队撤退到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去。蒙哥马利还强调说:“我说的中国是指政府设在北京的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从来没有资格代表中国的台湾那一套机构。”

毛泽东就曾对人说:这个元帅过去打仗很勇敢,打败了隆美尔;这次在北京也很勇敢,讲了三原则。此后,他又在武汉接见了蒙哥马利。蒙哥马利说:自己讲这三原则已经得罪了一些人,但我不怕。毛泽东说:你三项原则提得对,提得好;反对的人会不少,欢迎的人更多。那次毛泽东很高兴,还特地请蒙哥马利上船去看他畅游长江。

现在,他要再次接见富尔前总理。

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戴高乐的缺点已经克服了,戴高乐重新执政后面对反对派的压力和威胁,已经承认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上个月(1963年9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时,就特别提到了戴高乐。

他说:“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说到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美国不满意;东欧各国对苏联赫鲁晓夫也不满意。“戴高乐到处说法国不当卫星国,他们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赫鲁晓夫说我们同戴高乐站在一条线上,其实我们同戴高乐也没有见过面。”他强调了对美国和西欧要有区别。

戴高乐不怕得罪美国人,这次还勇敢地派代表来北京谈论建交,中法之间实现建交的时机成熟了!只要戴高乐不搞“两个中国”,愿意接受中国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我们该果断地抓住这一时机,实现中法建交。

因此,在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到达上海后,中央开会商议中法建交方案时,毛泽东指示:一定要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直接建交。据说,毛泽东说,戴高乐要面子,就给他一点面子嘛。

这一决策使这次中法建交谈判骤然升温!

11月2日凌晨,周恩来将抵达上海后才新拟的“直接建交方案”报送毛泽东。新的“直接建交方案”比两天前的“积极地有步骤地建交”方案有了新发展。新方案中,中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表现了更大的策略上的灵活性,这是一个公开建交声明和内部默契相结合的方案。双方就法方不支持“两个中国”的立场达成默契即可。

2日凌晨,毛泽东在直接建交方案报告上批了六个字:

“很好,照此办理。”

毛泽东对富尔说:你们要派就派个大使来,不要学英国

富尔夫妇是与周恩来、陈毅在11月1日下午乘伊尔-18专机飞抵上海的。富尔夫妇下榻于外滩旁著名的和平饭店。这是一个金字塔顶的豪华西式大饭店,新中国成立前是犹太人沙逊于20年代建的沙逊大厦。富尔向人打听什么人在这儿住过,人家告诉他,鼎鼎大名的美国马歇尔将军来沪就下榻于这里。

当晚9时,周恩来与富尔在上海和平饭店继续进行会谈。

会谈一开始,周恩来又一次给富尔一个惊喜!

周恩来根据双方愿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愿望,提出了一个新的“直接建交方案”。该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法国政府直接向中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建议中法两国立即建交,互派大使。

(二)中国政府复照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中国人民惟一合法政府欢迎法国政府的来照,愿意立即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

(三)双方相约同时发表上述照会,并立即建馆,互派大使。

中国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一公开行动,是由于中法双方(周恩来总理与富尔先生)根据富尔先生转达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不支持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对下列三点达成默契:

1.法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

2.法国支持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3.中法建交后,在台湾撤回它驻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周恩来向富尔宣读完这个直接建交新方案后,微笑着问道:“阁下,你听了后,觉得现在还有没有困难?”

富尔眼睛都亮了!

富尔觉得这个方案比昨天在北京讨论的那个“积极地有步骤地建交”方案更为灵活。从北京到上海只一天,在这一天24个小时之间,中国人就迈出了一大步!对这样一个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灵活性的方案,富尔觉得既合情又合理,已经照顾到法国在台湾问题的方式上作自己的考虑,法方难以提出任何异议了。

富尔面露悦色:“好、好,我觉得这个方案好!我没有反对意见。我是受委托来的,有权利答复。但还要经过总统批准。”

谈判桌上的气氛立即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周恩来微笑着说:“你不是正式的全权代表,不能要求你给予正式的答复。实质上是双方把不同意见都排除了,如此达成一致,可能比正式全权代表更有效,因为是把双方所要解决的问题都谈了,双方立场彼此都清楚了。”

富尔更是耸肩挥手,说到高兴处还带着笑声:

“我完全同意,要中国做出其他的让步是不合理的。现在可以说是到了该结束我们谈判的时候了。如果戴高乐同意,只要实施就行了。如果他在实质性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我没有必要再来一次谈判,我也不愿干了。”富尔在说这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话时,眼睛望着周恩来,这话的潜台词包含着对周恩来卓绝高超谈判艺术的欣赏和赞许。

周恩来微微笑着,望着对方。

富尔又接着说:

“我相信总统会同意的,我研究国际法多年了,我认为你的方案是正确的,形式也是很好的。你们明确一下有好处,但又不是一个条件,而是你们的一个声明。事实上,你把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融合在一起了。不是无条件建交,也不是有条件建交,而是附加条件的承认。妙!妙!妙!”

周恩来笑说:“我们把不一致的意见排除了,从共同的愿望出发达成了协议。以后就看你的了。”

这时已是夜里10点。周恩来告诉富尔:“我们马上准备一个文件给你,明天毛泽东主席要接见你。中午,两位上海市长请你和夫人吃饭,一位是前任市长陈毅,一位是现任市长柯庆施。”

富尔幽默地打趣说:“你们没有‘两个中国’,倒有两个市长哟。”

富尔的幽默惹出满屋笑声。

11月2日凌晨,中方将直接建交方案以《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的形式交给富尔。在市长的午宴开始前,上午11时,周恩来与富尔对这个《谈话要点》进行最后的敲定。经过双方协商,将第二点默契中的“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句改成“这就自动地包含着这个资格不再属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

下午5时,毛泽东在周恩来、陈毅的陪同下接见了富尔夫妇。

毛泽东对富尔夫妇说:人家搞“三家核条约”,我们两家都是不赞成的;“你们两位来得正是时候”,“要把两国关系建立起来”,要告诉戴高乐,“你们要派就派个大使来,不要学英国那样,搞了十几年,还是个代办,不要钻美国的圈套。这一点不搞清楚,我们不接纳你们的大使,我们也不派大使到你们那里去”。

这天晚上,陈毅陪富尔夫妇俩看外滩的灯火时,对他说:“你住的这个沙逊饭店,是上海最好的。马歇尔将军作为美国杜鲁门总统的特使住在这里,他的使命失败了。阁下作为戴高乐总统的特使住在这里,你的使命会成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富尔笑说:“当然不是沙逊保佑我。”

陈毅也朗声笑说:“是法国人愿意尊重历史。”

尽管富尔装作“旅游”,还是引起了中央情报局的高度关注

见过毛泽东出来,他觉得甚是喜悦而轻松了!

此行所肩负的使命,他原来心中没底,对谈判能否达成协议觉得艰难而茫然,因而没有对戴高乐打包票。如今所达成的秘密协议,比离开巴黎时所设想的要好。这才使他有闲心来感觉一下这个亚洲最大的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