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中国外交谈判
12237700000048

第48章 上海公报:中美间一波三折的艰辛谈判(5)

美国那些有钻劲的专家经过多年的调研寻访,终于在1999年间出版了一本厚厚的《基辛格秘录》,将基辛格原打算在其辞世5年后,才公布于世的有关其所参与的美中、美苏高级会谈的原始记录档案,在该书中披露于世。该书出版后,轰动一时。书中最精彩最珍贵的部分,是毛泽东与基辛格数次见面时的谈话记录档案,这确属很详尽全面而极为难得的史料。但笔者读后感到遗憾,在这本称为《秘录》的厚书中找不到有关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尼克松与周恩来之间的秘密谈话记录档案。笔者为撰写纪实历史专著《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而做调研与采访时,曾听不止一个有关人士谈起过“秘密承诺”之事,台湾当局之要人也风闻有尼克松的“秘密承诺”而十分不安。

当时在北京谈判中,在台湾问题即“只有一个中国”的问题上,尼克松确实曾经对周恩来作了“上海公报”文字中所没有包含的秘密承诺。

据21世纪初美国新解密的前总统福特会谈记录档案透露,福特曾经向中国领导人重申其前任尼克松的秘密承诺,但他“不支持台湾政府的任何独立之努力”的措辞,与尼克松的“不支持任何台湾独立运动”有点差别。据有关材料报道,“从整个会谈记录来看,尼克松刻意将公报的用语模糊化,其对中共私下承诺了更多”;材料还称,“这些新解密的会谈记录仍有许多关键处被删除,尼克松的秘密承诺仍难见全貌”。

1972年2月22日的尼克松总统与周恩来总理的第一次秘密会谈中,尼克松提出对台湾问题的“五点原则”:

第一,“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我能控制得住官僚体系的话,不会再有台湾地位未定之类的声明出现。”

第二,“我们不曾也不会支持任何台湾独立运动。”

第三,“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将运用影响力,劝阻日本军队在美方减少在台驻军时进入台湾。□□□□□□(此句以下有4行被删除)”

第四,“我们将支持任何台湾问题能达致的和平解决。与此点相关者,我们将不支持台湾政府做任何以武力回到大陆的军事尝试。”

第五,“我们寻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我们知道台湾问题是完全正常化的阻碍,但在我刚表述的架构下,寻求正常化,努力向该目标迈进。”

尼克松并向周恩来表明,他计划在总统第二任期内完全撤出驻台美军,完成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但尼克松当选第二任总统期间,因水门事件下台,由其副总统福特继任总统。福特继任总统后,由基辛格担任国务卿。福特是准备履行尼克松的对华承诺的,并于1975年12月访问北京。福特在与周恩来会谈时,重申了尼克松在1972年的承诺,并且列为记录。

在所解密的记录中,福特所重申的五点原则,在档案中没有一项被删除,但其内容与尼克松的五点原则并不完全相同。在解密的档案中,福特在会谈中这样提及尼克松曾作的五点原则:

第一,“我们支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第二,“我们不支持台湾政府的任何独立之努力。”

第三,“我们将积极劝阻任何第三者在台湾寻求扩张主义之活动。”

第四,“正如尼克松所言,我们已大举减少在台湾之驻军,现已减少至目前约有2800人。我准备明年再减少一半,减至1400人。我希望您知道,我们在台湾没有攻击性武器的能力。”

第五,“全部兵力从1万美军减至1400人,美国在该地区没有攻击性武器能力,那很明白显示尼克松所作的承诺,正由我在执行。”

据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分析,将尼克松承诺的五点原则与福特重申的五点原则相比,福特所称“我们不支持台湾政府的任何独立之努力”,与尼克松所说的“不支持任何台湾独立运动”,及“上海公报”所表明“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文字提法,是有所矛盾的。

上述这些矛盾,在1972年2月尼克松率领的美国访华代表团中都表现出来了。本书在后文中将有所记述。

公报文本终于在尼克松离开北京之前落实了

基辛格与乔冠华躲在钓鱼台一座小楼里进行关键的“基乔会谈”时,尼克松总统一行正在故宫、长城等地吃惊地游览这些中国历史奇迹。卫星电视实况转播着尼克松的访问。在会谈间隙,基辛格忍不住要打开电视,看一看尼克松在中国古迹前是何种神情或是对中国百姓说了什么话。

此时,基辛格就风趣地对乔冠华开玩笑说:“乔,我明白了,我是被你们用做试验的豚鼠了。”

乔冠华不解地问:“什么?试验的豚鼠?”

基辛格笑说:“你看,总统去的这些地方,你们都事先安排我去过了,来试验总统访华的时间安排和保卫措施,来检验外行的美国人在中国文明古迹前做一些什么反应。”

乔冠华哈哈大笑。

但是,在基乔会谈中,更多的并不是欢笑,而是为难题大伤脑筋。

当时,第三个层次的会谈是最为艰难的会谈,当时人们称其为“基乔会谈”。

台湾问题是基乔会谈中最棘手的问题。基辛格与乔冠华躲在树丛掩映的小楼里逐字逐句地研究公报的每一句话。尽管不少有争议问题的措辞大部分在去年10月会谈中已经基本解决,而且公报的构思也已经肯定了;但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双方阐述措辞,分歧还是巨大而针锋相对的。分歧虽然很大,解决台湾问题的基调却是双方同意的,那就是把最终解决留待未来,而这种未来将由公报建立的关系及公报谈判的方式加以开拓。

基乔会谈的第一天,2月22日,两人逐行逐句审查公报现存草案,肯定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然后,双方各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第二天,2月23日,主要由基辛格介绍美国准备在莫斯科美苏最高级会谈中达成的协议。

第三天,2月24日,基乔之间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两人针锋相对,争吵激烈。两人都有学者风度,谈判风格又各不相同,基辛格辩词逻辑性强,富于哲理,一腔带德国口音的英语很难翻译;而乔冠华在雄辩之中思路清晰,思辨性强,坚持原则而又豪爽豁达。

乔冠华提出的中国方案中,美国观点是“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基辛格拒绝了这个方案,说:“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把撤军说成一个目标。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撤军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及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美国无条件的撤军。”乔冠华坚持说。

“这样做会破坏整个关系,美国公众与社会舆论决不会答应的。”基辛格当然也不相让。

每到这个时刻,双方相持不下,都会把扯紧的弦放松,开一两句玩笑来冲淡紧张气氛,用友好的态度把巨大的分歧掩盖一下,不致使个人关系过分紧张。两人的谈判艺术都接近炉火纯青。

此时,乔冠华果然借谈德国哲学松了弦,说:“博士,你是出生在德国,我是在德国获得的学位。从这点上,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康德,这也许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

第四天,2月25日,电视实况转播尼克松参观故宫,镜头表现了尼克松看到2000多年前死去的一位王爷穿的金缕玉衣时说:“穿上这玩意儿就不好到处走动了。”当总统看到皇帝为避免听到进谏意见而戴的一副金耳塞时,开玩笑地说:“怎样,给我搞一副吧,适用着呢。”

此时的基乔会谈,两位主谈的还是不着急,好像谈判根本就没有最后时限,好像明天总统无须飞去杭州,后天也无须在上海发表公报。两人在随随便便漫谈着交换意见,仍是各执己见。其实,两人内心都在着急,都在使用共同的办法向对方施加压力。到了这天下午,在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之后,两人再碰头,双方都拿出了新方案,都做了让步。乔冠华提出,只要提到全部撤出驻台的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方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辛格则提出,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美方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问题分开,以前是两点包括在一个句子里的。

乔冠华表示了兴趣,提出修改个别词汇。他说,最好提和平解决的“前景”,而不要提“前提”。他说:“用‘前景’,含义更积极些,显示是双方的意见;而用‘前提’听上去是华盛顿单方面强加的东西。”

基辛格也同意了,开玩笑说:“我看台湾的命运不会取决于如此微妙的词义上的差别。”

基乔会谈这时已经取得了突破,尼克松、周恩来也进来参加了半小时谈判。

尼克松也表态。他了解到中国人不喜欢搞小动作,喜欢诚挚坦率,他就坦率地在会谈中对周恩来摆出了自己的难处。他说:“如果公报在台湾问题上措辞过于强硬,势必会在美国国内造成困难。我将受到国内各种各样亲台湾、反尼克松、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院外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交叉火力之拼命攻击。整个的对华主动行动,就有可能成为两党之间的争议问题。到时候,如果我不论是否由于这个具体问题而落选,我的继任者就可能无法继续发展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

周恩来了解到基乔会谈的突破以后,表示可以考虑美方经过修正的论点。周恩来请示了毛泽东,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尼克松也同意接受中方经过修正的论点。在当晚尼克松的答谢宴会结束后,基乔于晚10时30分再次会晤。晚上的谈判十分顺利,只花了15分钟就解决台湾问题的措辞问题,行文如下: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午夜,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一段。尼克松也批准了这一段文字。

接着,基乔两人继续会谈,把关于贸易和交流的部分加以扩充,把公报重新逐行研究了一遍,至深夜两点,也就是第五天凌晨两点,预定在上海签署的公报文本落实了。大功终于告成了!

这几天来,基辛格、乔冠华几乎没有睡觉。此时,两人如释重负,压力突然间消失了,这才觉得疲倦、劳累和瞌睡,但是心情格外轻松和愉快。

第五天,2月26日,在飞往杭州以前,尼克松与周恩来在首都机场审阅了公报。在起飞之前,公报的打印工作刚刚结束。

尼克松是乘坐周恩来的座机即中国的伊尔-18型涡轮螺旋桨飞机飞往杭州的。总统自己的“空军一号”波音707型专机也跟随着飞行。据说,这是尼克松总统在国外访问飞行中第一次离开装有核按钮的“空军一号”专机;中国方面同意在伊尔飞机上为尼克松特别安置了一个无线电盒子,以让其与飞在后面的“空军一号”联络。

出人意料的是,因为公报问题,美国方面又横生波澜,把尼克松都几乎给气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