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时兵法今时用
12285800000027

第27章 军事史,半部间谍战(3)

岳飞早已率兵绕过山岭,连夜直捣曹成的后院。曹成留守的兵将们根本想不到岳飞会从后面包抄,仓促之下溃不成军。岳飞大军一鼓作气,趁机大举进攻,接连夺下叛军的许多险关要隘。

没过多长时间,叛军就陷入了困境。这时候,岳飞才对他们晓以大义,施行招安,使叛军们心服口服。

善用反间计的,还有明朝的王阳明。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重要的人物,他的“阳明心学”,发展了孟子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以“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为根本。也许是王阳明有哲学性的思辨思维,他在用计时也常能用常人所不能用,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当时,宁王朱宸濠想谋取帝位,联合李士实、刘养正在南昌起义。因为事出突然,王阳明的军队尚未集结,而朱宸濠怎么也算是有准备,如果叛军突然发起袭击,王阳明势必招架不住,即使马上向朝廷申请派兵支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王阳明想了个办法。他让人到处贴檄文,命令各郡县准备军饷,做出好像有许多大军马上要开到的样子。同时,他知道李士实、刘养正是迫于朱宸濠的淫威,才被胁迫成了叛军的。他写密信给这两人,信中说:“你们可以怂恿朱宸濠尽快发兵,他一旦离开了根据地,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如果帮助朝廷消灭了叛军,朝廷一定不会忘了你们的。如果你们像朱宸濠一样执迷不悟,那接下来的事情,我就很难保证了。”其实,王阳明这是大棒子加胡萝卜,威逼利诱双管齐下。

另一面,王阳明抓了朱宸濠的间谍,扬言要将他斩首,把他扔到了监狱里。王阳明也是在演戏。用间就如同上演一出戏码,人就是戏,戏就是人,不知何为真,何为假。他私下找了个头脑灵活、嘴皮子又会说的狱官,假意做出对朝廷不满,也想造反并效忠于朱宸濠的样子,不仅夜晚偷偷放了这个间谍,还把王阳明给李士实、刘养正写信的事,包括信中的内容,杂七杂八地告诉了他。

间谍好不容易死里逃生,捡了条性命,跑回朱宸濠的军中,就把他的所见所闻告诉了朱宸濠。朱宸濠这个人本来生性多疑,患得患失,一听说这个情报,马上心里面就犯了嘀咕。他找来李士实、刘养正商量军情以试探他们,两人异口同声地让朱宸濠带兵攻打南京,先夺了陪都即位再说。这样一来,朱宸濠便更犹豫不决。

就是在朱宸濠思来想去的时候,王阳明成功地赢得了时间,等待支援。第三种反间方式,离间。借助多种方式,如传递假信息、放风造谣、栽赃陷害、伪造信物等,在敌方的阵营中挑拨,让其内部互相猜忌,动摇敌方阵营内部的团结,尤其是敌方当权者对将帅的信任,使之或将其放弃不用,或干脆直接杀掉。

岳飞就是离间了金兀术和刘豫的关系,借刀杀人。刘豫是金统治者扶植的傀儡,有其名而无其实,与大将金兀术关系并不好,貌合神离。岳飞便利用军中金兀术派来的间谍,来做这件事。有一天岳飞故意装作偶然碰见这个间谍,并假装认错了人,还破口大骂他:“你这个张斌,不是我的人吗?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我派你去大齐,邀约刘豫诱骗金兀术,你怎么突然回来了呢?”

这个间谍自己心里有鬼,不敢声张,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好假意敷衍着。

岳飞接着说:“你这等于是背叛,按律应该处斩。”间谍为了活命,至少不能糊里糊涂地丢了性命,就满口答应,说:“将军,我再去大齐便是了,这次一定不辱使命。”岳飞说:“这回我给你个密函,一定要亲手交到刘豫手中。我们约好了日期,一起起事。”为了保密起见,岳飞还把密函放在小小的蜡丸中,藏在了间谍的腿肚子里。

间谍从岳飞军中出来,当然不会去找刘豫,而是带着所谓的“情报”,跑回到金兀术军中,向金兀术报告这个近乎爆炸性的消息。

金兀术也觉得此事可怕得很,要是刘豫真的叛变归顺了岳飞,那自己还打什么仗,说不定连命都没了。最要命的事,最让人紧张,一紧张就忘记了思考,丝毫没觉得其中有蹊跷。他迅速报告了金太祖,马上刘豫就被废掉了。

这类离间计在军事史上屡见不鲜,且每每生奇效,有着极高的成功率。这都是利用了君主或者说统领者善疑的心理特性。其实,在谋略中谨慎行事、考虑周全是必要的,但有的时候,对方用间计真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尤其是连环借刀杀人,常常令人防不胜防。

四、死间:冒死完成情报任务

所谓“死间”,顾名思义,就是间谍要丢性命。《孙子兵法》中说: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为了迷惑敌人,故意把虚假的情报传递出去,让己方间谍知道,再通过他传递到敌方那里。接下来的事情,就像《间书》所言:

作诳之事于外,佯漏泄之,使吾间知之,吾间至敌中,为敌所得,必以诳事输谕敌,敌从而备之,吾所行不然,间则死矣。

当敌方得到了这些信息,必然会根据这些假情报进行准备。而当敌方发现这些情报是迷雾弹,与己方的行动不一致,差点让他们吃亏的时候,那己方的间谍肯定是凶多吉少,小命难保了。

由此看出,间谍这个职业有多么危险,尤其是被派到对方去的间谍,现在多称之为卧底,就是玩命。有的时候,自己被当作死间,最初并无什么征兆,在懵懵懂懂间,就成为双方互斗的牺牲品。有的时候,间谍在去卧底的时候,就知晓自己最终的命运,知道一旦身份暴露一定会被敌方所杀,即使没有刻意地传递假情报,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能主动将自己作为死间而参与用间活动的人,必然是有坚定的信念之人,才能有勇气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境地。这些人身负双重身份,戴着面具生活,掩饰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带着崇高的使命壮烈牺牲,是值得敬佩的。

死间也未必是一定要派到敌方阵营中去的。有些情况下,死间就是己方做样子给敌方看的一招棋。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像作秀,杀了个人,示意对方,好让对方放松对己方的戒心。所以说,古代兵书所说的“间”,在间谍身份上,要比我们今天理解的“间谍”的范围要大得多。今天的间谍基本上是职业人员,而古代的“间”是随机生成的,在不同场合下,军队中的官员,包括他们的家人,甚至还包括一些无直接相干的人员,只要为“间术”所用,都可以称之为“间”。

楚汉战争时,郦食其就被当作死间,结果嘛,自然死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为了灭掉齐国,在做好攻击准备的同时,又派遣郦食其去说服齐王,并约好了与韩信一起攻齐。两路人马都太强了。齐王被郦食其说动,于是收兵回营,准备要归降汉王朝。韩信这时也打算停止进军。可谋士蒯通却不这么认为,他劝韩信道:虽然汉王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但是我们并没有收到停止进攻的命令啊。于是韩信继续进军,当他的大军渡过黄河时,郦食其正在和齐王开怀畅饮。

齐王听说韩信大举进攻,真是火冒三丈,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他,让他上当受骗,心里面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就把郦食其以“烹”的极刑处死了。郦食其做了冤死鬼,韩信则兵临临淄城下,大获全胜。

郦食其虽是使者,但从军事上看,实际是刘邦派去麻痹齐王的间谍。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韩信嫉妒郦食其的功劳,故意借刀杀人。由此事可以看出,郦食其狠,韩信更狠,最狠的则是刘邦。他就是用死间以麻痹齐王,保证韩信足以取胜。因而,郦食其死不是出乎意料,而是在预料之中,只是刘邦不动声色罢了。

在应用反间计时,我们可以让敌方的间谍生亦可生,死亦可死。《间书》又补充说:

敌间来,闻我诳事,以持归,然皆非所图也。二间皆不能知幽隐深密,故曰死间也。

敌方间谍来己方刺探情报,被我们故意蒙骗后,带着一些假情报回去汇报,然而这些情报并非己方的真实意图,那自然对敌方有害无利,至少也会耽误他们的时间去调查,或者折腾得参谋部的人员不得安生。这时候,即使对方内部有己方的人员,他其实也不知道何为真、何为假,两间都不了解己方军事的最高机密,在这种情况下,两方间谍都可以归之为死间。

檀道济率领宋军讨伐北魏,在进军至历城的时候,遭到了魏军轻骑兵的拦截,焚烧了宋军的粮草。宋军要做的,只能是退军了。

北伐,就是在敌占区作战,胜能进,败难退。更何况力疲粮绝?

檀道济知道军粮已尽,活着回去就是胜利。可惜,屋漏又遇连阴雨,有一名士卒逃跑投降了魏军,把宋军的情况都告诉了魏军。于是魏军紧追不舍。而檀道济这边的将士们已经人心惶惶了。

檀道济此时只能用计。到了晚上,他让粮草官清点粮食数量,用沙子冒充军粮,在称量的时候故意高喊数字,以示存量充足。最后,只将剩余的一点米盖在沙子上。檀道济放出如此的迷雾弹,让魏军间谍远远看到,好眼见为实,以为檀道济军粮绰绰有余,而那个投降士卒报告的是假情况。

果然,魏军以为敢情投降的是个间谍啊,差点上了他的当,立刻将之斩首示众。檀道济巧用计谋,在己方形势已经很危险的情况下,巧妙利用了魏军先入为主对投降士卒的信任,不失时机地实施反间计,将投降士卒用为“死间”,既除掉了叛徒,又解除了危险,赢得了时间,化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除以上三种,还有一种死间,就是故意让间谍死。萧世诚《孙子》注中专门论述道:所获敌人及己叛亡军士,有重罪系者,故为贷免,相敕勿泄,佯不秘密,令敌间窃闻之。吾因纵之使亡,亡必归,敌必信焉。往必死,故曰死间。

当己方俘虏了敌方的将士或者叛逃、包括身犯重罪的人,可以先赦免他们,留他们性命,严厉警告他们不能泄露己方的情况。但在表面上又装作不怎么在乎的样子,有意在他们面前谈论“机密”之事,其实一切都是虚假的。之后按照约定,放他们走。这些人必定会逃往敌方,将他们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诉给敌军将领已正是通过了这些人的口传,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以虚为实、欺诈迷惑且影响对方制定战术的渠道。

而当敌方发现了这其中的圈套时,为时已晚,恼羞之怒下,这些人难免一死。这听起来好像很阴险,从己方角度看,他们本来就是“死人”,不过在临死之前又被借用下性命罢了,一举两得,让他们多活几天,对己方有利而无害。

还有一种死间,死给间谍看。就是杀掉一个并非间谍的人,以假象让对方上当。《韩非子·说难》中就记载了郑武公利用关其思,进军攻胡的故事。

当年,郑武公想要讨伐胡国。为了麻痹胡国的斗志,为自己赢得时间,就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为妻,这类似于后世的和亲,目的是用女人换和平,暂且稳定局势。

后来,当郑武公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一次,他公开问大臣:“我想对外用兵,哪一个国家可以攻打?”

他手下的大夫关其思不知道领导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不假思索地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马上勃然大怒:“难道你不知道,我的女儿是胡国夫人吗?我和胡国是兄弟之国,你却出主意要攻打他,居心何在?”

盛怒之下,郑武公把关其思给杀了。胡国国君听闻此事后,认为老丈人就是老丈人,郑国是真心实意地亲近自己,所以毫不提防。于是郑武公看准时机,突然发动袭击,灭了胡国。

在这个故事里面,说到底,关其思是无辜地充当了炮灰,被郑武公借了脑袋用用,其实他何罪之有?郑武公连自己的女儿都用上了,还可惜你一个脑袋?

用一个无罪的人,甚至是一个有功之臣充当死间,绝不是品德纯正的行为。但是,这也并不是说,用犯错有罪之人作为死间就无可厚非。君子应该有好生之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是用兵之人很少考虑到这些,毕竟争斗时,都是在拼个你死我活。

但有仁心的大将会考虑到借脑袋不能借有用的脑袋,要借该死的人的脑袋。

《李卫公兵法》将其称为“缓罪戾”,比如找到一个罪犯,让他们冒充军中的谋士,并威胁着告诉他:明天早上,在将军与谋士们聚会讨论对敌方是马上剿灭,还是缓棋一招的时候,你必须要站起来大声回答:“坚决剿灭!”那就会赦免你的死罪,否则马上推出中军帐,就地斩首!

罪犯为了保住性命,在第二天开会的时候,一定会按着设计行事。然后,借着这个罪犯的话,将其杀掉,然后当众宣布,我们暂时按兵不动,观望一段形势再说。

当然,做这些要给敌方的间谍看到,要不岂不是白杀了?将这个消息传递过去,对方就会放松警惕。己方就可以伺机而动,在敌方不经意间,出奇制胜,一网打尽。

五、生间:间谍一定要活着回来

生与死相对,生间,就是间谍要活着回来。《孙子兵法》云:“生间者,反报也。”

《间书》云:

择己有贤才智谋,能自开通于敌之亲贵,察其动静,知其事计,彼所为已知其实,还报,故曰生间。

能活着回来不容易啊。古时候通信设施没有现在发达,最多的方式即为书信,还要通过人来传递。灵巧一点的办法,也不过是用飞鸽传书。在这种情况下,挑选足智多谋的人作为间谍,使之能打通与敌方上层亲贵之间的关系,侦察敌军的行动,探听敌军的战略战术,并能带着自己掌握的情报生还回来汇报,这样的生间是很重要的。

兵法是高智商的游戏,间谍更是危险系数最高的职业。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的间谍,一旦事情败露,被对方揭穿身份,发现动机,恐怕都是凶多吉少。所以,能为生间者所具备的素质,就比乡间、内间、反间中用到的间谍要高得多。或者说,生间是己方经过精挑细选,然后才派遣到敌方去的,与那些临时因计而用之的间谍,不可同日而语。

一般说来,生间都是德才兼备之人。首先要有德,有德才能忠诚,忠于己方,不会因为钱财、色相而被对方引诱,反而背叛我们。这不是虚妄之言,最坏事、最可怕的间谍就是双面间谍,像个信息中转站似的,先把敌方的信息传给己方,同时又把己方的信息传递给敌方,两方其实都是受害者,双面间谍则从中间渔翁得利。从这个角度说,间谍的忠诚度最重要,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不能因各种因素被敌方所同化。

其次,间谍都是智勇双全之人,唯有大智大勇,随机应变,又能有镇定自若的气质,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获得情报,并且保护自己安然无恙。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的华元智退楚军,就是生间。宋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因为处于军事要略之地,无论是齐国西进、晋国南进、楚国北进、秦国南进,都需要利用宋国这块地势。所以,宋国经常被卷入战争之中,成为各国争霸时的必争之地。楚国派大军攻打宋国。宋国坚守了九个月,楚国也没能征服宋国。楚共王觉得有些拖不起,有了退兵的打算。他手下的大夫申叔却建议说:“我们已经围困了宋国足足九个月,我们快要打不动了,按理说宋国也已经濒于绝境,他们应该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不如我们下定决心,在此盖房种地,长期包围,也许宋军心理上坚持不住,也就出城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