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时兵法今时用
12285800000030

第30章 军事史,半部间谍战(6)

苏厉是用这个故事在暗示白起,阁下已经战功赫赫,若是还在不停追求战功,带兵出东、西两周,占领韩国,攻打魏国,一旦战败,被国君与世人们指责,莫不如带着现在的一身荣光,急流勇退,免得一着不慎,前功尽弃,过去的丰功伟绩随之全部消失了,自己也黯然神伤。

白起觉得苏厉说得有道理,便称病不出。苏厉用了个故事,就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可以说,苏厉所用的“间”,只是针对了白起,并没有在底下施什么诡计,用什么拿不上台面的手段。从这里也能看出,古代兵书中所谈论的“间”与间谍,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间”与间谍,无论是在所指范围,还是在使用意义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别。

间助

这里面的“助”,是协助的意思。西汉编订的三十三篇《战国策》,其所言“策”,就是记述了大量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和论辩时事的政治主张,他们使用的纵横捭阖、正合奇胜的技巧,在宽泛意义内都算作用间的一部分。其中有些实行了,而有些却没有实行。

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的分割点,是三家分晋。三家即韩、赵、魏,而在此之前,三家先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伯。

最初,智伯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差不多是其余三家的总和。他们之间为利益所驱,一直在明争暗斗,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脚。有一次,智伯联合了韩、魏两家的军队,兴师动众地进攻赵所在的晋阳城。

这事说起来也有些缘由。智伯存心不良,想霸占韩、魏、赵的土地,于是出了个馊主意,让三家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当然也包括上面的人口,来归给公家,实际上就是假公济私。韩、魏觉得自己得罪不起智伯,先后答应了。只有赵国咬紧牙关不答应,于是乎火冒三丈的智伯便唆使三家攻赵。

赵国的赵襄子带着将士们苦苦守城了两年多。赵襄子也知道如此下去,城破是迟早的事情,他只好让大臣张孟谈去秘密会见韩、魏的君主,对他们申明利害。

韩、魏两国对智伯的依附,是无奈之举,哪是心甘情愿的。他们也认识到自己与赵国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赵国灭亡后,恐怕同样的结局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此这般,还不如听从张孟谈的建议,韩、魏、赵三家合力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将智伯逼入死地。

当时,智伯的军队屯集在晋水的下游,韩、魏、赵三家秘密约定了日期,杀掉了守大堤的官兵,掘堤放水淹了智伯的军队,智伯也被活捉了。之后,韩、魏、赵三家势力均衡,任何一家都难以吞并另一家,才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这样的形势,有些类似于三国的魏、蜀、吴。现在看来,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有着战略上的失误。以曹操的兵马不足以同时将两家灭掉,只能选择一个一个地来。在顺序上,曹操不应该选择势力稍强、由江东贵族组成的吴国政权,而应该先入蜀。这样,刘备无立足之地,占领蜀后,再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占据有利地形,统一江南才容易实现。

多家形成鼎足之势时,各家选择自己的战略同盟,不仅是自家存亡的关键,也是之后大势导向的源头。在此过程中,游说者用间都是既打压又联合,在信任和猜忌之间,寻找利益的平衡点。

间邻

“邻”,现在我们一般理解为邻居。在军事学以及地缘政治中,其专业的术语是战略支持,间邻即是离间战略支持力量。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让敌人家的“后院起火”。曹操要统一北方,必须先平定盘踞在西北的韩遂、马超。

韩遂、马超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曹操的魏军还没渡过渭河,就被韩马联军击退了。曹操不得已,只好堆沙灌水,结冻筑城,立足防守,以拖待机。韩遂、马超也知道自己打不过曹军,便想联合起来打。

曹操的谋士贾诩说:二人联合,必生罅隙,何不离间二者关系,让他们内斗,便可各个击破。于是,曹操派使者先联系韩遂,约定二人阵前相见。

到了阵前,曹操、韩遂只身策马上前,曹操对韩遂深情地回忆当年和韩遂父亲的友好情谊,两人谈笑风生,气氛友好融洽。马超骑着马远远观望,听不清两人说什么,但觉得很是蹊跷,等两人聊完,回营便问:韩遂你俩谈了半天,说的是什么啊?韩遂如实说:什么都没讲,就是叙旧啊。

马超能信吗?两天后,曹操给韩遂写了封信,信中胡扯了一通与他父亲的革命友谊,只不过好多关键地方被涂抹去了。韩遂一看,真是莫名其妙啊,原来曹操写信这么不认真。

写信这事当然得让马超知道。马超知道后,找韩遂要信看。马超一看,啊,上面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全被涂抹了,由此更加怀疑韩遂。

马超越想,越觉得韩遂这人不可信,便另找两员大将商议联合攻曹。曹操一听:韩马反目,这事成了。不久先诱敌深入,而后前后夹击,那两员大将战死,马超独木难支,不得不西遁,韩遂也只好南撤。两家不仅没联合成打曹操,反而是怀疑来怀疑去,各自损伤,倒让曹操省了不少的气力。

在今日的军事外交上,“邻”是强调重视国与国之间的战略联盟。拿中、俄、美举例子,不难发现,中、俄关系温和的时候,中、美关系也比较平和;而中、俄关系不怎么样的时候,中美关系也进入冷冻期,不断摩擦。这就是在联盟巩固时,双方都会受益,在政治市场上共同占有更大的份额,是一加一大于二;而若是关系破裂,则是双方互减,是一减一小于零。

间左右

顾名思义,左右即是统帅者的左膀右臂。战国晚期,赵国任用李牧保卫半壁河山,李牧一生的战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赵国北部抗击匈奴;第二个阶段,是在赵国西部抵御强秦。

李牧因事需要,从北部边境调回朝中前后,正值赵国大将军廉颇投往魏国之时。赵国兵中无大将,李牧成了最重要的倚重之人。秦国本以为这是个攻赵的契机,没想到李牧一人足以抗击秦军,相继在肥之战、邯郸之战中两败秦军,让秦国打不开局面。虽然李牧率领的是长平之难后的弱旅赵军,但毕竟有“胡服骑射”的优势,并不是任由欺负的,秦国仍旧不敢小觑。

但赵国经过连年战争,再加上地震饥荒,国力已像久病之人。李牧只是为苟延残喘的赵国注入了强心剂,在回光返照后快到了尽头,历史的天平不再向赵国倾斜。当王翦再次攻赵时是志在必得,再用间计,给秦国加上了双保险。

王翦派人用重金买通了赵王的宠臣郭开金,让他在赵王面前蛊惑、造谣,说李牧及副将司马尚想要拥兵自重。更要命的是,李牧与秦王私下有盟约,李牧将投奔秦国。

耳根子软的赵王,对郭开金的话深信不疑,不加调查证实,就委派赵怱和从齐国投奔过来的颜聚去替代李牧的大将军职位。李牧是对秦、赵形势看得很清楚的,心知若阵前换将,赵国也就穷途末路了。所以,他一开始并未从命,打算背水一战,结果引起赵王更大的猜疑,直接诛杀了他,司马尚也被遗弃不用。赵国其后的国运可想而知。不出三个月的时间,亡。可以说,赵国的灭亡不在于外部,而在于内部的崩塌,廉颇与李牧几十年的不世战功,竟抵不上佞臣的几句谗言。

历史上的反间计,基本离间的都是能臣、良将与国君的关系,这些间谍之所以能够得逞,须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国君没有主见,或偏听偏信,或疑心太大;二是旁边必有奸臣,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谗毁能臣良将。手法都是一个:用金钱、美女满足奸臣的私欲,使其蛊惑君主,最终赶走重臣,或者杀掉良将。

间纵横

这里的“纵横”,专指合纵连横之术,实际是在盟国之间纵横捭阖,或使之联合,或使之分裂,从而为己所用。诸子百家中有“纵横家”,其鼻祖为鬼谷子,因有高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人,即使没有可信的只言片语传世,却丝毫不妨碍他在权谋、策略、游说等方面的传说。

张仪主张连横之术,苏秦提倡合纵之术。所谓纵、横,视东西为横,齐、秦联手使用武力,迫使弱国听命,继而兼并它们,为“视一强而攻众弱”;视南北为纵,以魏、韩、赵为中心,北联燕国,南联楚国,东联齐国,形成战略平衡,共同对付秦国,为“合众弱以攻一强”。但是,六国合纵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各怀鬼胎,根基不深,使得秦国有效利用了离间法,远交近攻,瓦解合纵之术,实现了统一中国的霸业。

不难看出,在连横、合纵的策略中,齐国都是需要被拉拢的对象。齐国的态度曾影响了战国大局势的走向,作为可与秦对峙的东方霸主,地位不容小视。齐国趁着燕文公去世,国君易主、国内忙乱之时,攻占了燕国十城。燕王和苏秦商量:燕国毕竟曾和您有交情,您每次到燕国,燕国都视为座上宾,礼貌对待。您身携六国相印,其中也有燕国的一份。但如今六国相互攻伐,还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不知现在您还能否帮助燕国,取回被齐国抢走的土地呢?苏秦在羞愧之下答应了燕王,起身到齐国游说,演绎了他“舌剑天下谁堪敌”

最后一场辉煌。苏秦见了齐王,首先向齐王朝拜,庆祝齐国夺取城池的胜利;随后又站起身来,仰起头对齐王做哀吊状。弄得齐王很诧异,这样的庆吊相随,到底是为何?苏秦解释说:“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饥饿的人,即使再难耐也不肯吃乌头(附子的别名,根茎块状植物,可作镇痛药物,有毒),是因为这东西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但最后结果是一样丧命,不比饿死好到哪里去。现在您拿下了燕国的十个城池,实际上不就是要在巨大的压力下,逼着燕国投降齐国吗?尽管燕国弱小,它毕竟还是秦国的亲戚之国。恐怕您前脚灭了燕国,后脚秦国就起兵攻

打齐国。这就好比燕国是一只飞行的孤雁,猎人看了,当然忍不住要射击,殊不知这只孤雁的后面,是跟着一只强有力的大猛鸢的。您射下了孤雁,大猛鸢就迅速以保护弱小为名,来侵略你了。

“如此看来,齐国为了区区十座城,岂不是得不偿失?”齐王听了这样一席话,吓得脸色都变了。那齐国应该怎么办呢?苏秦开始给齐王出主意:“您要懂得转祸为福、因败为功的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您应该马上归还燕国这十座城,燕国必然会欢喜得不得了。当秦国知道后,心里明白您这是给了秦国面子,也会非常高兴。如此一来,齐国是‘弃强仇而立厚交’,将敌人变为了朋友。诸侯们都会尊重您,您再号令天下,何有不从?”苏秦这样寥寥几段话,说服了齐王,帮燕国取回了十城。纵横家眼中的天下,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对等,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分与合。

是分是合,靠的是外交策略和军事实力。外交要的是利益,军事取决于强弱,因而天下的游戏规则是弱肉强食,游戏的结局是胜王败寇。只有国与国之间真的斗起来,才有兴衰成败之事,才有纵横家们的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纷乱之时最需要纵横家来纵横捭阖,使得天下风生水起,局势日渐明朗。但纵横家也需要纷乱才有用武之地,在太平时期,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历朝历代的皇室内斗,三分为兄弟阋于墙,七分出自谋臣策士的怂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