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时兵法今时用
12285800000040

第40章 大格局中的团队竞争(3)

“接之以礼,厉之以信”,是遵守军队礼仪规则,按照礼仪规范来对待士卒,这样才能上下和睦、各得其所,尤其是要赏罚必信,赏罚做到既不克扣也不枉给。“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是说若为将者把士卒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去关爱他们,属下就无不爱戴拥护。“先之以身,后之以人”,是说为将者要身先士卒,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会激发士卒的勇气与忠心。“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即赏不避微。“微”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身份地位卑微,即使团队中身份再低微的人,有了功劳也要去赏赐他;另一方面指的是功劳微小,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功劳也要给予鼓励和嘉奖,这样才会充分激发士卒的争功意识,使得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得到提升。军队管理如此,管理企业也是一样,做人要乐于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员工,如果自己有能力,更要去提拔那些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属下,如此便会从者如流。

既然是考核,就有赏有罚。《尚书》记载夏启讨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时,在誓词里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可见赏罚不仅是激励士气的一种措施,而且也是衡量将士功过的重要方式。《六韬·将威》就说: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这里列出了将领树立威严的几个关键法则:一是赏小罚大,提倡“以诛大为威”,要敢于惩罚那些权贵,“以赏小为明”,要奖赏到那些地位低下的士卒,即所谓“刑上极”、“赏下通”。赏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成令行禁止的手段,是为了鼓舞将士的斗志,因而要抓住关键人物、事件进行赏罚。

二是不徇私情,要求赏罚不私亲近,亦不避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因而对罪责深重者,必严加惩处,不能文过饰非,不能避重就轻,否则会紊乱军纪,涣散军心。作为将领,对部属不能有所偏爱偏私,而应该一视同仁,视每一个兵士皆同手足,便可有亲、有属、有威、有信。

三是信赏明罚,要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所言,“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在此基础上奖勤罚懒,赏功惩过,鼓舞部属,使之能够为我所用,前赴后继。

四是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让部属随时随地看到功罪的利害。《司马法》提出了“罚不迁列”,“迁列”就是移动行列,实施惩罚要就地执行,不但要严明,而且要果断、及时。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惩一儆百、及时教育部众的作用,从而达到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的目的。奖赏恰逢其时,能重奖、敢严惩,方可法令如山。奖罚如果滞后,就会令士卒懈怠;奖罚如果过滥,就会削弱威信。

抚士,是指能够安抚部属,使之能够安心工作、努力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部属成长、发展的内部小环境,建设充满亲情、充满友情的军营文化,使军队既有凝聚力,又充满活力,使将士以军人为荣,以责任为荣。

三、练士:名将戚继光招兵的妙招

《吴子》说“教戒为先”,《司马法》也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这里的“教戒”,就是练士,即训练士卒。训练不仅是培养将士所应具备的作战技巧和能力,也包括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心理素质与人格修为。通过引导将士内外兼修,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作战素质、军人素养,提高部队的业务水平和作战能力。

戚继光无意目睹义乌、永康两地数万矿工打群架的阵势,顿时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他先后亲自招募矿工和农民一万多人,招募原则居然是:一不要城里人,二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三不要四十岁以上的和长得白净的,四不要胆子特别小和胆子特别大的。胆小怕死,临阵畏缩;胆大不怕死,临阵轻躁,难以驾驭。

勤勉,是要求将士们勤于操练,勤于内务,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曾胡治兵语录·勤劳》中讲:“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小到身体锻炼,中到企业管理,大到治国平天下,勤勉力行都是一切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一个人勤于工作,就会身体强健,而安逸就会生病。一个家族勤于生计,就会蒸蒸日上,而懒惰就会衰败。一个国家如果勤于治理,就会安定有序,而怠慢则会动乱。同样,一支军队勤操练,就能胜券在握,而懒惰就会失败。

如果没有勤劳训练,再精锐的部队也会走向没落。曾以十万铁骑横扫天下的八旗兵,入关之后逐渐养尊处优,其子弟多是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之徒,营务废弛,操练荒废,早年的春操、秋狩、冬围等演习,也流于形式,以致作战能力江河日下,在内外交困的政局中不堪重用。曾国藩之所以强调“勤”,在于他认为:

治军以勤字为先,由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

(《曾胡治兵语录·勤劳》)

兴兵打仗的胜负,取决于平时训练的严格与否。只有平时严格训练士卒,使将士掌握战术战法,熟悉作战号令,才能做到进退有据。这是曾国藩的经验之谈,早在湘军初建时,他曾抽调未经严格训练的湘勇1000人,仓促赶赴江西参战,结果一战而溃,损兵折将。他从中总结教训,意识到军事须从教训将领、屡问操练下手,士卒必须经过勤训精练方能参战。

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与中原王朝争夺天下,甚至入主中原,一方面由于士卒自幼练习骑射,本身具备较高的个人作战素养;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寓兵于猎、兵猎合一的组织模式和行动习惯,也为团队作战提供了良好基础。《汉书·匈奴传》就描述说:匈奴逐水草而徙,年幼的儿童能骑羊,拉弓射鸟和鼠;少年能射狐狸和兔子,用来食用。健壮的大力士,便都为战士。长期猎杀禽兽,使得匈奴人性格暴躁,英勇好战。远距离作战用弓矢,近距离作战用刀剑,见利而进,无利而退,重利轻义。他们习俗以健壮为尊贵,以老弱为卑小。这种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锻炼体魄、强化作战技能的习惯,因而对汉朝形成了长时间的威胁。

中原地区很早就进入到农业社会,虽然军事训练往往只能在农闲时进行,但也有按时训练的传统,称之为春、夏苗、秋狝、冬狩,实际即是借助打猎来训练士卒。《周礼·大司马》中记载:

中春,教阵旅,司马以旗至民,平列陈,如战之阵。……中夏,教茇舍,如阵旅之陈。……中秋,教治兵,如阵旅之陈。……

中冬,教大阅。……

一年四季,要对军队开展不同科目的训练,以检阅其作战能力。名将率军,都是从勤于操练开始的。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正是通过勤于训练而锻造。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在同倭寇作战中,他发现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弛,作战不力,原因在于疏于训练,便提出练兵建议,但上司一样懒得理会。四年后,戚继光无意目睹义乌、永康两地数万矿工打群架的阵势,顿时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他先后亲自招募矿工和农民一万多人,按年龄和身材配发兵器,进行编组。他的招募原则居然是:

一不要城里人,因为城里人生活舒适,不能吃苦。二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因为他们要么官气太足,要么熟悉官僚体制,极会溜须拍马,善于钻营。三不要四十岁以上的和长得白净的。四十岁以上有家有业,作战就不能全力以赴,更何况体力也开始走下坡路。长得白净,一般为不从事体力劳动者,更不堪战阵之用。

四不要胆子特别小和胆子特别大的。胆小怕死,临阵畏缩;胆大不怕死,临阵轻躁,难以驾驭。

选士之后要严格训练,通过严节制、明恩威、正名分,明确军事纪律,在士卒中开展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等项目,明确行军队形、行军规则、野营布置、宿营规则、作战纪律。并要设立固定的考选日期,武艺精通者予以奖赏,武艺生疏者予以处分。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训练成了阵容整肃、军纪严明、作战精悍的戚家军。

勤勉,一是勤,勤于训练、勤于演习;二是勉,勉力向上,勉力协同。勤,需要以身作则;勉,需要严加督促。这就要求将帅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身体力行,日常督促,随时检查,从严治军,从实战练兵。

最初子路性格粗野,喜欢逞强斗力,性格刚猛爽直,头上插着公鸡的羽毛,身上佩挂着野猪的牙齿。孔子告诫他说,君子好勇而没有义,那么就会一起动乱,小人喜好勇而不好义,则会成为强盗。经过孔子的教诲,子路由一介武夫变成了做事果断、信守诺言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