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谁与争锋:审视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奥秘
12286700000041

第41章 、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领地(5)

1994年,在孟超的指导下,丁磊在宁波建起了BBS站。有在电信局工作的便利条件,他负责国内的转信服务,当时,台湾地区的BBS站点也非常多,而另一位网友负责往台湾的转信。本来两岸的网民们在上面多谈的是技术问题,但是谈得多了,就难免会牵涉到政治。丁磊的站点刚刚建成不久,就碰到对方的国庆节,于是大陆的3000网友便与台湾的几百万网友在BBS上激烈地争吵起来。台湾一家多媒体杂志《光碟月刊》1995年1月号第8期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则消息:各位一定很难想象,在政府尚未开放直航前,两岸已经透过电话线展开’第四通……丁磊也没有想到,本来就是想玩玩儿,结果却玩出了个第四通。

丁磊说正是这段BBS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信息时代真的来了。

在电信局干了两年后,1995年5月,丁磊辞职去了广州,他说要去闯一闯。

在一家外资公司打了一年工,凭着在电信局的两年工作经验和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他又应聘到广州飞捷--一家Internet服务公司,当总经理技术助理。那个时候,Internet在中国刚刚兴起,从那时起,丁磊才深入地接触了Internet,也就是在这家公司里,丁磊制作了他的第一个个人主页,主页的名字叫网络大少爷。

(2)选择网络丁磊拿出了自己几年的积蓄,加上向父母、弟兄们借的钱,凑足50万元注册了他自己的公司。公司是1997年5月成立的。丁磊给公司起名为网易。英文用NETEASE,意思也是网易。当时的想法就是做软件,做Internet上的应用软件。

50万元很快的就花出去了,买几台电脑,买几台服务器,租房子,装修,账面上很快就所剩无几。

那年丁磊25岁,而公司总共只有3个人,平均年龄是22岁。

3个人,挤在一间7平方米的屋里做软件。我当时想,好用的软件做出来,就一定会有人买。

公司成立两个月后,便推出了免费个人主页空间服务。

由于是新公司,知道的人并不多。第一个月,前来注册的网民不过100多人,于是丁磊买下了北京在线、中网、瀛海威等国内5个站点3个月的广告。一下便在网民中引起轰动,当时也有几家公司提供免费的主页空间,但是地方很小,只有几十K,网易一下子推出了20M的免费空间,在网上居无定所的网民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地,纷纷投奔网易,安家立页,两个月后,网易个人主页用户便达到1万人。

如果说,个人主页让中国网虫们真正找到了英雄梦的话,那么网易的这一举措,不亚于网上聚义。

其实很多网上名人,比如NETBOY,CARBOY,高春辉、边城浪子……最早都是在网易起家的。很多网虫都是从网易开始真正进入了Internet.而网易正是因为免费主页服务,才在网民中声名远扬。

丁磊的这个免费邮件系统会有什么前途。丁磊说:我开始拿着可行性分析到处寻求合作,结果很多人对我们的东西根本不懂。

我不得不提出合作经营并且提出利润六四分成,我们得四,这一下对方醒了,他们看到我们投了钱反而不担心,觉得会很有前途,于是提出要购买整个系统。当时我的想法是在国内独家经营,不希望出售,于是答复不卖。

1998年春节前的两个月,丁磊到处寻求合作伙伴,但是没有人理解。他甚至想到过关张。

我看再拖下去也没有意思了,于是答应出售。对方又提出要同时附送域名。丁磊最初的想法是一套软件应该能卖上100万,但是,实际上,第一套软件只卖了25万,还送给了人家一个163.net域名。

(3)天上掉下馅饼

1998年3月16日,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免费邮件系统www.163.net开始提供服务。谁也没有想到,网民们的反应竟是那么强烈,每天注册用户达2000多人。在短短半年时间内达到了30万用户。看到163.net的成功,先前对丁磊冷眼相看的公司纷纷打电话,要求购买邮件系统。而后的几个月内,使用网易电子邮件系统的首都在线(www.263.net)、金陵热线(www.990.net),河南商都信息港(www.371.net)、云南信息港(www.ynmail.com)、金华热线(www.188.net)、香港中国网(WWW.Hongkongchina.com)和香港免费电子邮件(freemail.hongkong.com)纷纷开通。

如果说1996年中国人刚刚开始了解Internet,1997年网民们开始进入Internet,那么1998年,在中国网民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应该是几乎每个人都忙不迭地去申请一个甚至几个免费的电子邮件地址。163、263、188、126……这些简单易记的数字化的邮件地址让对英语感到陌生的中国网民对Internet的感觉一下子亲近了许多,而免费更让人感到Internet离自己真的并不太远。

丁磊的软件到现在已卖出10余套,而价格也远远高于当年的25万。

据统计,使用网易免费电子邮件系统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00万。可以说,在中国,每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个人在使用网易产品。

免费邮件系统软件的成功使丁磊信心大增,于是网易变脸,建立网络用户,此后不到一个月,访问量大增。丁磊接着又推出网上虚拟社区。

网民出身的丁磊总是能够出彩儿,年轻的丁磊总是能够带着网民玩儿。在1998年7月的CNNIC十大中文网站评选中,网易获得了第一。据同期发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季度报告》显示,网易在中国Internet用户中受欢迎程度仅次于YAHOO,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中文网站。1999年1月,网易在十大中文网站的评选中再一次获得第一,同时网易的搜索引擎站点yeah.net也进入了前十名。丁磊被评为1998中国十大网民之一。

涉足网络经营刚刚两年,27岁的丁磊,已成为当今ICP(网络信息提供商)中不可小视的人物。

自吹的网络大少爷变成了真正的网络少帅。

现在,丁磊的公司由广州搬到北京,当年他从宁波出来闯的时候,他也曾在北京与广州之间做了一番选择,当时之所以选择广州,是因为他怕北京的冬天太冷。这次搬到了北京,丁磊说,北京更容易发展他的事业。

丁磊很喜欢他公司的名字:网易,让中国的网民,更容易步入网络之门。

智业领域:用智慧开创财富天地

智业是以智慧资本为社会提供智力成果,与服务的相关产业。智业属于软件科学领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产业会分工细化的客观产物。依靠智慧资本创富,不仅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财富王国中的一个新亮点。

1.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智业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必须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魄,即企业管理要有谋略,要善于在市场变化中把握战机,掌握方向。

判断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是否称职、是否有才干,主要看他有无超前意识,是否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变化趋势有准确的把握和预测,是否可以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中作出积极而稳妥的决策。所有这些不同于目前工业经济或资源经济形态下的企业管理,仅凭企业家个人的智力是不够的。在充满智力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精明的企业家必须借助于外脑--专门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组织,来进行管理决策或为其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社会学家托夫勒在他的新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如何理解知识的知识?应当是为企业家决策提供的知识,即为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行谋划、对信息进行加工所运用的知识,当属知识的知识。由此可见,竞争越激烈,社会对这种知识的知识的需求就越强烈,生产知识的知识的产业--智业也就越发达。智业必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生命力的创富产业。

2.智慧演化的智业富豪下面介绍的人物虽然未登录福布斯富豪榜,但其经历仍具有启示意义。

(1)秦和:最年轻的私立大学校长秦和出生在一个快乐的家庭里,母亲属满族正黄旗,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但父母最宠爱的还是她。她眉心间有一颗醒目的痣,天庭饱满,双眼明亮,人们都觉得她很特别。

大学毕业,秦和被分配到长春市一所高中当英语老师。当时的她几乎跟她的学生一样大。一次去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那位老师提问题时叫起后排的一位女生:’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请你把这句话译成英语。那女孩亮亮的大眼睛闪着光,流水一样译出来,地道得让那位老师直发愣。当然,那被认作女生的就是秦和。秦和后来每次想起这件事就忍不住笑。

很快,特别的秦和就创造了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整堂课都用英语教学,并采取口语与手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一切在80年代一所普通高中里是极其鲜见的。每到秦和的课,教室里就爆满,连走道上都是慕名跑来听课的学生。那时的秦和感觉真是好极了。

1985年,秦和所教的毕业班英语高考成绩平均83分,创了大大小小好几个纪录,她也被评为长春市优秀青年教师……湛蓝明净的天空下,有黄花随风摇曳,这是秦和最钟爱的季节。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她经历了很多幸运的事:先是被调到吉林省农行国际业务部当翻译,随后又被送到北京外语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她觉得命运之神总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她,然后把幸福的花环戴在她头上。

春天过去了,秦和生命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来到了。那天中午,秦和和同室的女孩被唤醒,其他宿舍的人也一个个被叫出去。秦和是第四个。她懵懵懂懂随众人来到一个大厅。大厅周围坐满了人,中间放着一把椅子。秦和刚坐下,一个又一个问题就向她掷来。秦和的聪慧、机智和从容优雅再次给她带来了好运气。几十分钟后,秦和被通知已聘她为亚洲银行的办公室秘书。这是很多人都羡慕的位置。过后她才知道亚行想在她们班上的十几个人中选一个最出色的女孩,但到了秦和这儿,他们便一致认为,她就是那个最好的。

新的生活将秦和带入一个新的天地。在马尼拉工作期间,给她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招商引资项目的屡遭失败,而主要原因则在于我们的翻译人员只懂外语,却缺乏企业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故在翻译时,难以组织和表达准确。于是,一个不安分的梦想跳了出来:我要办一所大学,专门培养这些综合性人才。这个梦想仿佛具有某种魔力,一次次拉紧她年轻的心。

于是,在亚行工作了一年多、成绩卓然的秦和,某一天突然就做出了一个令同事们大为吃惊的决定:她要回国了。

回到长春,秦和开始着手市场调查。调查资料显示:一方面吉林省内尚无一所成型的外国语民办大学;另一方面,省内更缺少集各种语言、文种于一体的专业的翻译公司,许多好的招商项目,需要通过好的翻译得以升华,得以实现。由此,她下决心先办一家翻译公司,既可以快捷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可以积累资金,以创办她梦想中的外国语大学。

东挪西借,秦和筹集了20万元。1993年6月,吉林省华侨翻译公司诞生了。那是个艳阳高照的早晨,一块漂亮的大牌子挂在了斯大林大街100号。然而,令秦和百感交集的是,公司第一天的营业额只有3.78元。

几天后,秦和得知省政府要召开全面招商引资会议。她心里豁然一亮。那天,她早早敲开了一位秘书长的办公室,自我介绍后说明了来意。

秘书长笑了,很欣赏面前这个干练、聪明的女孩,那么,你需要我做什么呢?秘书长问。请您在会议上给我10分钟。好,就这么说定了。

自然秦和充分利用了那10分钟,并作了显然是精彩而成功的发言。现在,她已想不起来自己当初讲一些什么,她只记得自己激动的心情。最后,当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时,她的眼睛湿润了。

很快,斯大林大街100号就热闹起来。公司以英、日、俄、法、德等几十种语言互译为主要经营方向,几年来,几乎独揽了全省所有招商项目和中外合资项目的口、笔译业务。秦和忘不了那些个紧紧张张的日子,她常常和同事们一起挑灯夜战到天明。当一页页精美的译稿打印装订好送到客户手里,秦和总有一种深深的陶醉。

黎明时分,当又一抹晨辉涌进办公室的时候,曾经的梦想开始在秦和心中不安地涌动。她知道自己该行动了。

1994年末,正是整顿民办教育的时候,秦和却在为办学的批件而奔跑。在省教委,她谈自己办学的想法和目的,也讲了自己为实现梦想而付出和放弃的一切。教委的同志被打动了,一位女处长拉着秦和的手说:小秦,我们会帮助你的。先回去过好年,年后会有结果的。

对秦和而言,那是一个难熬的春节。

1995年初,在早春的风中,秦和办好了批件,开始了圆梦的行程。筹集资金、租赁校舍、购置设备、广纳人才,大事小情,全需她亲历亲为。而资金,仍然是最主要的问题。她闷闷地回到家里,一筹莫展。母亲看出她的难处,将攒了一辈子的十几万元拿出来。四个都已事业有成的姐姐和刚从国外回来的弟弟也都拿出钱来,郑重地交到她手上。一双双期待的眼神让她感受到了亲人的呵护与支持。

捧着筹措来的250万元巨款,秦和心中豪气顿生。

这年9月,鞭炮声中,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正式成立。开始时,学院与一家培训中心合用一座教学楼。中心给秦和提供场地,秦和则为他们培训。秦和依旧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办学标准,即培养既精通外语又熟谙管理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与公关意识、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语中高级人才。然而,一个又一个难题还在困扰着她。她的大脑必须不停地运转。有时她觉得累,真想躺下去美美地睡上3天3夜。

秦和已经想不起来自己见过多少人、说过多少话了。她只记得自己后来变得特别怕见人也特别怕说话。但她更知道自己已经停不下来了,就像她驾驶着飞车来去匆匆一样。

1996年初,秦和一笔一笔地跑着贷款,教学楼也在一点一点地升高。

有一次,承建教学楼工程的老板找到她,毫不客气地说:钱不到位,我只能停工了。停工是最令秦和痛苦的事情,她瞪大眼睛:我们不是商谈好明天上午10点前资金到户吗?

可你怎么保证资金能准时到户呢?老板的嗓门很粗。

请你相信我。秦和说。

老板甩手而去。

第二天上午10点不到,银行通知资金已到户。那老板很不好意思。秦和却已经忘记了前一天的争执,也不提停工损失的事,让那老板大为感动。这就是秦和个性中宽容厚道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