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命的黑匣子
12288500000002

第2章 寻根:我们究竟从哪里来(2)

在第三纪后期,东非等地发生了地质上的大变化,高山地区开始变低,发生了多次火山喷发,雨量减少;许多地区因严重干旱,热带雨林为稀树干草原和空旷的干燥或半干燥的草原所代替。过去广大的连续的森林地区成了森林、稀树草原和草地的镶嵌物。小猿下到地面,使用工具来获取和制备植物性食物,也猎取小动物为食。杂食的食性使其有广泛的食物来源。

小猿也使用棍棒来自卫,这比利用犬齿更有利:一者可与敌害进行相隔较远的打斗,二者棍棒折断时可用新的代替,而不像犬齿折断后不能代替。在地面生活,需要携带食物和棍棒,更多地使用前肢,因而能更有效地两足直立行走,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残猿进化说“是两位法国人--生物学家夏尔·德维耶和地球古生物学家让·夏利内--1990年出版的一本题为《进化论》的书中提出,人类的起源很可能要归功于一只有生理缺陷而不能同它的同伙一样用4条腿走路的残猿。由于在猿群中,直立的姿势更有利于吓唬对手,所以,这只病猿的生理缺陷反而成了一种优势,使它更容易接近和占有雌猿,并将”直立“遗传给下一代,从而成了两足行走的猿类以及以后的人类的始祖。

.海猿:人类的近祖进化论是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但它有不完备的地方,试看根据进化论列出的人类起源时间表:

古猿:生活于800万~1400万年前;南猿:生活于90万~400万年前;猿人:生活于20万~120万年前。

这里有两个空白期:古猿与南猿之间空缺400万年,南猿(相当于类人猿)与猿人之间空缺20万年。所谓”空白期“,就是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化石。

相比而言,400万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来解释这一段时间的化石空白,这个学说就是”海猿“说。

1960年,英国的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类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类进化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哈代提出:地质史表明,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是人类的祖先,在水中生活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

提出海猿说是根据人的许多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没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

作为这一论断的根据,哈代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和水有关。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而且游泳是孕妇妊娠期内惟一能进行的安全运动。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鱼“)有眼泪。人类是惟一能以含盐分的泪液来表达某种感情的灵长类动物,这可能和人类早期在海洋中的经历有关。再从身体的结构上看,人的躯体绝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只有头部长有毛发,这可能和游泳时头露出水面有关,正如”美人鱼“一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却没有;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合于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弯的。

人类喜欢吃鱼、虾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则不。最令人瞩目的是,雄性猿猴与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于背部进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动物,是面对面进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产时也像人那样,是由充当”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儿,这和猿猴也不一样。综合这种特性,所以哈代断言:人由海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上岸的成为”人类“,没上岸的被叫做”海怪“.

所有的灵长类动物身体体表都生长有浓密的皮毛,惟有人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光滑、没有体毛。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皮下脂肪,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而与水兽相似。人类泪腺分泌泪液以及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也是水兽所具有的特征,这在灵长类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人类所具有的正面性行为以及出汗等生理现象,也是灵长类所没有而与水中生物相似。

在研究了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后发现,在这一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哺乳动物不同,而与水兽相似。缺盐时,动物食欲锐减,对食盐的渴求抑制了其他生理欲望。然而,一旦满足了它们对食盐的需要,多余的食盐就再也不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动物对自身食盐的需要量有精确的感觉,它们摄入食盐也极有分寸。

然而,人类对食盐的需求量是没有感觉的。摄入食盐也毫无分寸。例如,生活在美洲的一些印第安部落人生来就厌恶食盐。而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国家,人们摄入的食盐量超过健康需要量的15~20倍,达到了危害心血管系统的地步。人类不具备别的陆生哺乳类动物那种对食盐摄入的精细的调节本领,体内缺盐不产生渴求,摄入食盐过多也不能自我控制,而这一特性与生活在海洋中盐分充足的水兽相似。

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反应也很有说服力。人潜水中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称为”潜水反应“的现慢。此时,还饱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机体中心大脑和心脏上,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伦敦动物园的营养生物化学权威克劳福特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人类进化成具有高度智慧、脑容量大的动物,主要得益于所食的鱼。“

鱼和贝类体内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对大脑的发育有益。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巨大的食草类动物,用蛋白质构成了它们巨大的身躯而没有使脑容量增加。而脑力仅次于人类的海豚在陆地上生活时,其食谱和当时沿海地区的人类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人脑是靠食鱼进化而来的,而不是通过生育时的自然选择。

实际上,这也为”人类是从海洋进化来的“论点提供了新的论据。

科学家还认为,从海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大致可以这样设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体,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陆地,成为人类祖先。甚至还可以进行更大胆的设想:在几百万年中的某个时期,分成了两支,一支上了陆地,进化成现在的人类,而另一支留在水中,由于适应环境,进化较快,成了高于陆地文明的”海底人“.

这不是对达尔文得出的”人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结论提出挑战了么3.双祖先:复合造人人类确实有许多性状与其他陆生灵长类动物不一致,而这些性状只发现在水生生物中。获得这些特性,除了下海以外,难道就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吗所以,有科学家认为这些性状是其他水生生物传递给人类的,生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组合形成的,物种是”杂交“的产物。他们不赞成海猿假说。因为第一,古猿下海约400万年的时间,获得了一些适应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的特性,在距今400万年前又重返陆地,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也应该丢掉一些适应于海水生活而不适合于陆地生活的特性如人类不能对体内所需食盐进行精确控制这样的特性,而事实上没有。第二,400万年的化石缺环,海猿说仍没有很好地解释。在海洋生活就没有化石可找了吗我们现在不也发现大量的海中生物的化石吗第三,根据近十多年来分子人类学研究所得的结果,人和猿开始分化的时间是距今400万~500万年前,与原先单纯根据化石所测的年代(距今1500万年)要晚得多,这一点也不支持海猿说。

也许人类的祖先并未经历过下海这一阶段。这段400万年的化石空白较合理的解释是古猿与海洋生物发生了基因重组,于400万年前产生了南方古猿。组合产生新种所需的时间很短,短到相对于地质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在十几代到几代的时间便可形成新种,从而可以说过渡阶段的化石是没有的。这样既可以说明化石空白也可以说明人类为什么具有一些海洋生物的特性。人类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就是说人类是组合的必然结果,就像生物登陆事件一样,在没有上岸之前,肺已产生,为登陆做了准备。

在日本发现了一种人面鲤鱼,它的头部生得很像人类的面孔,有眼,有鼻,有嘴巴。这种人面鲤鱼属于锦鲤的一种,大约有10条左右,已被列为保护动物。

这个例子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还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但很有可能是接受了人类的某些基因而造成的。

人类有两个祖先:一个是古猿,另一个是海洋生物。当然,关于人类的双祖先复合起源的说法仅是一个假说,还没有绝对的证据。

三、诞生地:何处是故乡

1.亚洲非洲人类最初在何时何地出现,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有非洲起源说和亚洲起源说等理论。谁都承认最初的人类是猿人,而关于这些猿人的报告全都来自非洲,所以,人类非洲起源说理论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很关心人类诞生地究竟在何处。最早是达尔文根据现生猿类中黑猩猩和大猩猩与人最接近,而它们都生活在非洲,间接论证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点。

发现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后,人们以当时最早的人类化石绝大多数发现于亚洲,而亚洲也有现生猿类--猩猩和长臂猿为依据,倾向于人类诞生在亚洲的说法。

在非洲发现南方古猿化石,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非洲肯尼亚特卡纳湖地区,发现了大量早更新世的石器和人类化石后,非洲起源说更为风行。

60年代后期,有些科学家测定人的血浆与各种灵长类的血浆的交叉免疫反应,发现人和黑猩猩、大猩猩最接近。这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是有利的。

70年代,有人发现非洲猿类对狒狒体内的丙型病毒不敏感,证明它们的祖先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由于适应而获得了抵抗力,而人和亚洲猿类对此反应敏感,说明人类的祖先不可能同狒狒的祖先同时生活在非洲,这就有利于亚洲起源说。

1978年5月下旬在瑞典召开的早期人类国际讨论会上,对人类起源的地点也有过争论。有人认为在非洲发现了比较完整的整个人类发展系统的化石,人类的起源应该在非洲。而主张亚洲起源说的人却认为,亚洲不仅也发现过同类型的化石,而且得到的化石更多,比较晚期的直立猿人的生存年代,要比在非洲发现的早得多……由于在欧、亚、非都发现了腊玛古猿,它们的分布区域几乎和森林古猿一样广,因此,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说:人类的祖先--古猿下地的事,可能发生在亚洲和欧洲南部以及非洲东部的温暖湿润的地区,而古猿转变为人的过程,则可能发生在亚洲南部或非洲东部的温暖甚至炎热的地区。

至于其他各洲,不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南极洲冰天雪地,当地最高等的动物是企鹅,连哺乳动物都没有,更谈不上古猿了。澳洲也不曾是猿猴的故乡,当地最高等的动物只是有袋类(如袋鼠)等较低级的哺乳动物。美洲虽然在第三纪早期就有许多灵长类,而且与亚洲关系密切,但以后分歧就越来越大了。欧亚非大陆出现了狭鼻猴和猿类,美洲只出现阔鼻猴,却没有猿类,当然美洲也不会是人类的故乡了。

中国发现了丰富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腊玛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都有发现,这表明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2.东非是人类的发源地吗在今坦桑尼亚奥铎威峡谷一带,很久以来就发现不少石器,它们和时代十分古老的动物化石并存。远在1911年,一位名叫卡特温凯尔的德国生物学家在此采集昆虫标本时,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31年,英国人类学家李基博士和他的夫人为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选择了奥铎威峡谷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作为发掘基地。最初两年,他们找到了一些已灭绝了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但一直未发现与这种文化相联系的”人“.直到1959年7月17日,李基夫妇经过长达30天的艰苦工作,才取得决定性突破,发现了一具史前人类头骨,被命名为”东非人“.”东非人“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以后又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1963年李基博士的长子乔纳森·李基在同一地层还发现了另外一具比”东非人“还要早的人类遗骨,其生存年代为185万年以前,被命名为”能人“.小李基70年代初在其著作《起源论》和《湖上居民》中以为:”能人“直接进化成”直立人“

,成为智人和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其他一些人类学家以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能人“化石和足迹,生存年代大大超过了小李基的发现。如伯纳德·恩吉尼奥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发现了生存年代为290万年以前的”能人“化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初,在非洲的3次重大发现,像冲击波一样震撼着人类学领域,它们向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的人类起源地和进化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1970年12月,两位年轻的南非考古学者艾德安·博舍和彼得·博蒙特从地下洞穴中挖掘出了约30万件人工制品和烧黑了的兽类骨头,其中的许多动物早已经绝迹。从一条积满灰烬的巷道里取出的木炭经考证,至少已有5万多年历史;一些石器和铺在地面上的赭石使人可以这样推断:这个大洞穴早在10万年前就曾有人居住过。这比北京的周口店洞穴和爪哇的洞穴要早得多。

70年代,理查德·利基等又在肯尼亚一个地层下面发现了属于280万年前的人的头盖骨和骨头。这些从肯尼亚东鲁道夫流域的沉积物中挖掘出来的骨头不仅在时间上接近300万年,而且在形状上和想象中的人类祖先的骨头相比较,更近似于现代人。这一重大的发现,有力地否定了原来的人类进化论学说--直立的人的第一个灵长类动物大约是在100万年前才进化而成的,把这一学说的时间概定推前了近200万年。

1975年,玛丽·利基报道,在坦桑尼亚又发现了史前人的牙齿和颚骨,据考证,属于375万年前的人类遗骸。这比北京猿人和爪哇人就更早了几百万年。

1976年在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附近地区发现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直立人“头骨,测定年代为150万年以前。学者们都一致认为”直立人“为现代人的直接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