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辛亥革命始末
12296000000033

第33章 山雨欲来:一个新时代的踉跄起步(2)

第二天,御前会议继续召开。和袁世凯关系密切的奕劻没敢来,昨天赞成皇上退位的溥伦改变了立场,声明赞成保留君主。同样转变立场的还有昨天囔囔着要和革命军死战的宗室亲贵们,发言主战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四个人。载涛主张化整为零,将王公封到各地区建立藩镇,分踞各地进行抵抗。这个主张很有“复古”风格,放在几百年前可能有用,如今根本没人听。后来,宗室亲贵中的明白人就说,请太后圣断,别为奕劻之流迷惑了。最终,这次御前会议又无果而终。

隆裕太后在会上说:“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凯说的,革命党太厉害,咱没枪炮没军饷,打不了这个仗。”

溥伟和载泽说:“乱党实不足惧,只要出军饷,就有忠臣去破贼杀敌。冯国璋说过,发三个月的饷他就能把革命党打败。”

隆裕太后哭穷:“内帑已经给袁世凯全要了去,我真没有钱了!”

溥伟举出日俄战争中日本皇帝和皇后以首饰珠宝赏军的例子,劝隆裕太后效法。善耆支持溥伟的意见。从日后紫禁城的生活来看,宫廷还掌握着相当多的金银。但是隆裕太后对整场战争的前景表示悲观:“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不是也落不着了吗?”

部分宗室亲贵不相信民国政府会优待皇室。“优待条件不过是骗人之谈,”溥伟就说,“就和迎闯王不纳粮的话一样,那是欺民,这是欺君。即使这条件是真的,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优待,岂不贻笑千古,贻笑列邦?”

针对宗室亲贵对优待条款的不信任,袁世凯抓紧做隆裕太后的工作。他派亲信赵秉钧带话说:“这个事儿叫大伙儿一讨论,有没有优待条件,可就说不准了!”意思是让隆裕太后“圣心独断”,别听那些反对意见;再犹豫下去可能连优待条件都没有了。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袁世凯还收买了后宫宦官,包围意志薄弱的隆裕太后。宗室王公们曾千嘱咐万嘱咐,让隆裕太后别把优待条件对太监们说,可是早被袁世凯收买的总管太监小德张等隆裕一回宫就抢先开口:“照奴才看,共和也罢,君主也罢,老主子全是一样。讲君主,老主子管的事不过是用用宝。讲共和,太后也还是太后。不过这可得答应了那‘条件’。要是不应呵,革命党打到了北京,那就全完啦!”这又是赤裸裸的威胁。袁世凯要让隆裕太后知道:早点决定退位与否,不然连优待条件都没有了。

最后的刺客

要不要退位呢?事关祖宗留下来的百年基业,隆裕太后等人犹豫不决。

1912年1月12日,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宣言,成立宗社党,以良弼为核心。良弼“政治可靠”,而且有真才实学,长期在军队中做事,参与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等,可能是当时清廷中唯一有能力、有胆气与革命军一战的贵族将领了。而宗社党的宗旨就是保持王朝统治永固,采取仇视革命、扶满杀汉的极端措施。当时的民政大臣满人桂春就宣称,外地不是仇杀八旗子弟嘛,他决心组织满族警察和贵胄学堂的学生对北京城的汉人实行报复。北京城里开始流传宗社党将采取恐怖行动的说法。总之,一部分王公大臣做出了拼命的姿态。

1月26日,同盟会员彭家珍策划爆炸,与良弼同归于尽,隆裕太后和胆小的宗室亲贵们被爆炸声吓坏了。宗社党的喧嚣迅速趋于沉寂,清廷最终决定让宣统退位。

彭家珍,四川成都人,当时24岁。他能做出如此壮举来,外人以为他是一个英俊孔武的青年,其实彭家珍既不魁梧,也不英俊,大约只有一米五几高。他走的是那一代青年留学、革命的典型道路,1906年因成绩优等被官府公派日本考察军事,不想彭家珍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归国后,彭家珍在四川、奉天等地任新军军官。1911年,朝廷竟然任命彭家珍为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长(据说是革命同志帮助彭家珍谋得的职位)。他到任后武昌起义就爆发了,于是配合张绍曾等人将清廷准备南运武汉前线的军火截留在滦州。彭家珍计划利用这批军火起事,后因张绍曾被罢免而未成。

期间,父亲一再来信催婚,彭家珍回信借口自己职位低下,缺乏经济基础,没法构建家庭,必须再“遨游数载,夺得将军印”,“否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耶”?最终,彭家珍也没有回家完婚。他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京津地区的革命中去了。汪精卫在天津成立了同盟会京津支部,汪精卫是支部长,彭家珍是军事部长。他利用职务之便,将清军的枪支、军马、钱粮和通行证源源不断地支援给革命同志。事情败露后,彭家珍遭到清朝陆军通缉,来往于京、津、奉、沪积极联络党人。当时四川已经独立,正在筹建军队,彭家珍本可以回家乡竞争四川军队的领导职位,但他却毅然返回北方。

京津的革命基础遭到破坏,不具备武装夺权的基础。彭家珍就联合敢死同志,组织暗杀团。1月16日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就是京津同盟会策划的。此后,袁世凯深居简出,而宗社党气焰嚣张,成员大多胸前刺有二龙和满文姓名,在京津等地积极活动,企图赶走内阁总理袁世凯,由毓朗、载泽出面组阁,由铁良、良弼等率军与南方决一死战。良弼甚至许下三月内击败民军,否则斩首的军令状。彭家珍就决定亲自刺杀良弼,认为“此人不除,共和必难成立”。

暗杀团经过反复讨论,彭家珍认为街头狙击的办法不好,命中率低,而且敌人容易逃脱(刺杀袁世凯失败就是例子),接近目标当面刺杀的方法比较好。可当面刺杀良弼谈何容易?首先,彭家珍不认识良弼。幸亏清廷陆军的通缉不严,彭家珍在京城活动并无障碍。他通过关系,和良弼的朋友搭上关系,并一起赌博。玩乐之际,彭家珍见壁上悬挂权贵官员的相片,不经意地问出了哪张是良弼的相片,并偷偷取走。其次,彭家珍如何接近良弼?彭家珍发现自己和良弼的亲信、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外貌相似,计划假冒崇恭去拜见良弼。他印了崇恭的名帖,又购买了相同的官服,化妆后还真能以假乱真。出发前,彭家珍和同志们约定,如果行刺失败被捕,落在良弼手里就“供认”是袁世凯指使的,让他们狗咬狗去。

1月26日晚,腊月初八,这是北京最冷的时节。北京金台旅馆里来了一个操北方口音的清军军官。他自称是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吩咐伙计安排了房间,随后要了旅馆的马车出门,前往红罗厂良弼宅第。不用说,这个崇恭就是乔装打扮的彭家珍,在他军服的外套里藏有炸弹,腰间别有手枪。夜幕中的北京城,点点烛火闪烁在灰暗的胡同群中。彭家珍抱着必死的决心,旁观着车外的人间烟火,伴着马车的轻微颠簸缓缓前往目的地。

到了良弼府上,彭家珍持崇恭的名帖求见良弼。看门人告之:“大人尚在陆军部。”彭家珍问:“是否铁狮子胡同?”看门人称是。彭家珍转身准备去陆军部。他的马车在胡同口和对面驶来的一辆马车擦身而过。彭家珍注意到车中人相貌颇似良弼,就让马车停下等候。他跳下车来,整了整衣冠,快步向良弼的马车追去。良弼车到家门口,走下车来,彭家珍已经拿着名帖递了过来。良弼接过名帖,看来人似乎不是崇恭,感到诧异。这时候,彭家珍从怀中掏出炸弹。良弼看到对方掏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机警地退后向家里跑去。彭家珍将炸弹向他猛掷过去。一声巨响如惊雷划破夜空,彭家珍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场殉国。另有卫兵、马夫等数人当场死亡。良弼左腿被炸得粉碎,浑身鲜血淋漓,被奴仆们抬去抢救。

两日后,良弼伤重不治。临死前,他对妻子和女儿说:“炸我者,独不杀老萨与荫昌?聆其音确是川人,真是奇男子!(良弼曾在成都生活过)我本军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从兹灭亡何?”他的担心果然没错,宗社党诸人听说良弼的噩耗后,丧胆气衰,不敢高调与革命军为敌,胆小的开始预备后路作鸟兽散了。

袁世凯充分利用良弼的死,给清廷权贵们施加压力。段祺瑞率领北洋军将领46人联名奏请清廷“立定共和政体”,警告犹豫不决的王公大臣们考虑身家性命。在生死面前,养尊处优的王公亲贵们,纷纷做起了缩头乌龟,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顽抗了。清朝权贵最后的抵抗意志也丧失了。清王朝在弥留之际,连为宗庙社稷死节的忠臣都找不到。而在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都有朝廷权贵和官员自尽。王朝气数真的是尽了。

彭家珍在行刺的前一天,给同志和家人留下了《绝命书》。其中写道:“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他以赴死之心行刺良弼,人们检查他的尸体时发现他一只手里还紧紧握着另外一枚炸弹。可见当时如果扔出去的炸弹没有爆炸,彭家珍会扔出第二枚炸弹,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他用生命建立了“收功弹丸”的奇效,爆炸发生半个月后宣统小皇帝就宣布退位了。

小皇帝退位,大总统易人

外有革命,内存逼宫;无人可用,众叛亲离;国库告罄,身无分文,清朝皇室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隆裕太后无计可施,只得让宣统小皇帝退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敲定优待条款的具体内容。

隆裕太后代表清皇室放弃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自然关心能获得的生活保证。市井百姓买卖商品还要讨价还价呢,更何况是江山易主。对于袁世凯传递的《清室优待条款》,隆裕太后非常重视,“逐字讨论,见解明决”。这条用的词是什么意思,那条牵涉到多少银子的出入,以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怎么办,她都考虑到了。这些条款由梁士诒和唐绍仪在中间传达,往返商讨了几十次。隆裕太后是怎样“逐字讨论”的呢?例如,第八款原来内容是“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惹得隆裕太后不满。她担心如果紫禁城的禁军听命民国陆军部指挥,万一将来民国政府解散禁卫军,那皇室的安全由谁来保护?隆裕太后于是提出,如由陆军编制,“将来系陆军部之自由,岂能担保不解散?”梁士诒等无言以对,退朝后甚为焦灼。民国统一后,总不能让清廷保留陆军衙门吧?怎么让隆裕接受军令统一呢?有人就建议不妨加上“额数俸饷,仍如其旧”八个字,作为一种保证。结果,隆裕太后一看禁卫军的编制和待遇不变,就轻易满意了。这一款就这样掩饰过去了。

最后“精心”敲定的《清室优待条件》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官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礼仪。

袁世凯没有参加最后的朝觐,委派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内阁成员上朝。皇帝要退位了,再行跪拜礼就不合适了。于是内阁成员向面容凄惨的隆裕太后和一脸茫然的溥仪首次行三鞠躬礼。随后,隆裕太后颁下了宣统的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在诏书中,清朝皇室争取了字面上的主动,表示不愿意战火弥漫,考虑到全国人民倾向共和,所以主动退位。文末,隆裕不无自我安慰地说道:之后我和皇帝过着悠闲宽松的生活,接受国民的优待,不是很好吗?

退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从1644年开始入主中原的清朝灭亡。

后人有观点认为隆裕太后并不知道退位就是亡国,所以轻易颁布了退位诏书。?据说后来南社诗人陈去病在北京时,房东恰好是原清宫奏事处的太监邱和来。邱和来告诉他,袁世凯将草拟的退位诏书呈递给隆裕太后时,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退位,将奏折在养心殿放了三天,看也没看。三天后,袁世凯派赵秉钧、杨士锜等来催逼,隆裕当时就拟旨照准了。赵秉钧等人接旨后伏地大哭,她还不明所以,见他们哭,自己也哭起来。过了几天,没有人再来奏事了,她感到奇怪,问奏事太监。太监回说:“国事已经归了袁世凯了,太后以后请只问家事!”也有说法是隆裕太后在颁布退位诏书前,知道会有人反对,陆陆续续做反对者的思想工作。直到12日当天,还有王公大臣要上殿死谏,不让皇上退位,隆裕太后得知后,突然变得果敢刚毅起来,告诉内阁大臣们:“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退位诏书盖印发出后,她才知道铸成大错。事后,满族亲贵和八旗子弟都埋怨隆裕太后,埋怨她断送了清朝江山。隆裕一度情绪败坏,大骂王公亲贵们当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但是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她的身心状况迅速恶化。人们在紫禁城里经常看到隆裕太后神情恍惚,漫无目的地散步,饿了就随便找水果充饥。一年后,隆裕太后就怏怏而死了。民国政府给隆裕太后很高的评价,协助清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