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03

第3章 肠易激综合征

(二)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系指一组包括腹痛、腹张、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特异性形态学、生化学和感染性原因可解释的综合征。受累的器官包括结肠、小肠、胃、食管等整个消化道及其他脏器(如胆囊、膀胱等),主要的靶器官为肠道(尤其是结肠)。由于尚缺乏一致的病理生理学标准,IBS的概念仍主要建立在症状学的基础上。本病多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2。其发病率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确切的统计。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病机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清楚。一般精神(心理)和饮食两大因素对IBS的临床表现有主要影响。而在病理学方面,IBS患者的肠壁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的病理学发现。目前对病因病机的推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胃肠动力学异常:IBS患者的结肠运动功能异常最为多见。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而3次/分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的慢波频率明显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使用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正好相反。

(2)内脏感觉异常:内脏敏感性的改变是IBS患者经常可见的病理生理表现。研究表明,乙状结肠、直肠和小肠的气囊扩张,可使IBS患者出现腹痛,而这种扩张的体积通常对正常人无此作用。说明IBS患者对肠道扩张的反应性增高,痛阈降低,即内脏感觉过敏。回肠运动研究发现,回肠推进性蠕动增强可使60%IBS患者产生腹痛,而在健康对照组仅17%。IBS患者的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痛觉的传导和调节异常有关。

(3)精神因素:IBS患者大多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的表现,如焦虑、抑郁、癔症、精神症状躯体化。80%以上IBS患者的发作和加重与心理因素有明显的关系。临床有半数以上的IBS患者存在失眠、多梦、易怒、易激动、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心理紧张(如焦虑、激动、抑郁、恐惧等)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结肠运动及分泌功能失调,以致发生IBS。

(4)饮食因素:食物因素不是IBS的病因,但部分IBS患者却对某些食物不耐受。如麦面类、谷类、奶制品、糖果等可促发或加重IBS症状,其中以脂类食物的影响较大。纤维食物可使肠腔扩张和蠕动增加,食物中纤维过少,可引起肠运动功能紊乱,以致引发IBS。

(5)其他: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近年研究还发现某些肠道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可能与IBS症状有关。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和体征:IBS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不同个体可表现不同。多呈慢性起病,病程长而全身状况良好,症状可分持续性和间歇性,主要是腹痛伴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

①腹痛:为最主要的症状,占70%~90%,多数伴有排便异常。常于进食或食冷饮后腹痛开始发作并加重,而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但最多见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常为紧缩感,程度各异,但不呈进行性加重,不在睡眠时发作。

②腹泻:并非真正的腹泻,一般只是排便次数增多,每天2~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而粪质少,排便不尽感明显。夜间不出现腹泻,而此点在胃肠道器质性疾病中极为罕见,可供鉴别诊断。粪便呈糊状,可伴有大量白色或透明黏液,有时全为黏液。进食脂肪或凉食等可诱发或加重腹泻,精神紧张,应激或受凉可使便次增多。

③便秘:多见于女性。可以便秘为主,或与短期腹泻交替。每周排便3次,粪质干,硬结、呈羊屎状或细杆状。

④腹胀:常于便秘或腹泻相伴,****排气或排便后可减轻,白天较重,夜间睡眠后多消失。

⑤其他消化道症状:如烧心、吞咽困难、癔球感、恶心、呕吐等。

⑥非胃肠道症状:多见疲乏、头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等症状。

⑦精神神经症状:IBS的症状与精神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表现为症状的加重或出现与情绪变化、应激有关;另一方面IBS患者多伴有抑郁、焦虑、紧张、多疑等精神症状。此外亦常伴有心悸、呼吸急促、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⑧体征:IBS的特点之一是症状重,而无相应明显的体征。部分患者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并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