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10

第10章 经络与常用刺激部位穴位及主治 (4)

第六章 经络与常用刺激部位、穴位及主治 (4)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颈侧(即胸锁乳突肌)区域之皮部。每侧3行。

患者体位:取侧俯坐位。

刺激方法:从上到下、做斜行刨刮,刮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甲状腺肿、咽喉炎、扁桃体炎、胃肠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③颈后区(同颈椎)。

(3)胸部

①胸骨柄区

经属关系:为任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胸骨旁线两侧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沿胸骨旁线两侧,从上到下进行刨刮,刮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心血管疾病、胸痛、肋间神经痛、软肋骨炎、食管病、乳房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

②锁骨上下区

经属关系:为肾经、肺经、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锁骨上下部两侧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仰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从内到外,每侧横刮1或2行。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胸痛、乳房疾病、肩关节痛、呼吸系统疾病等。

③前肋间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心包经、肾经、肺经、胃经、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前肋间部区域之皮部。每肋间隙为1行。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沿肋间隙从内到外或由外向内,每侧均沿肋间隙刨刮1或2行。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胸痛、肋间神经痛、乳房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绞痛、肝胆病、带状疱疹、肺结核、肺气肿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等。

附记:咳喘,取2、3肋间隙刮治,效佳。

④后肋间区

经属关系:为肝经、胆经、膀胱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后肋间部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侧俯伏坐位或侧卧位。

刺激方法:沿后肋间隙由内到外或由外向内,每侧沿肋间隙刨刮1或2行。

主治:肋间神经痛、肝胆病、带状疱疹、肺气肿等。

⑤乳房周围区

经属关系:为心包经、胃经、肝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乳房周围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刺激方法:两侧绕乳房周围作环状刨刮或用梅花针叩打。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乳房疾病。

(4)肩部

①肩胛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胆经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背部肩胛部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俯伏坐位。

刺激方法:每侧从内到外横行刨刮2或3行。余同胸骨柄区。再从上到下沿肩胛骨内缘,每侧用梅花针作环状叩打1或2圈。

主治:肩关节炎、背部疼痛、颈部疼痛、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②肩关节区

经属关节:同肩胛区。

刺激部位:肩关节周围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两臂下垂。

刺激方法:沿肩关节周围或由上到下,从内到外作环状或在横线刨刮。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肩周炎、肩臂酸痛等。

(5)腰部外侧区

经属关节:为胆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腰部两侧区域之皮部。每侧4或5行。

患者体位:取侧卧位。

刺激方法:腰部外侧,从12肋间下缘至髂嵴之间皮部,自上而下进行刨刮。余同胸骨柄区。

主治:腰痛、腹腔及盆腔疾患。

(6)腹部

①上腹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肾经、肝经、胃经、胆经和任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自剑突和肋弓至肚脐部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及站立位。

刺激方法:自上到下,按中线和旁开各3行进行刨刮或用手指夹痧法、揪痧法,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呕吐、消化不良、胃下垂、痢疾、肠炎、遗尿、哮喘、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和某些妇科疾病等。

②脐侧区

经属关系:为肾经、胃经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脐侧旁开肓俞至天枢处各2行上下延长数寸处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及站立位。

刺激方法:同上腹区。

主治:腹痛、肠炎、腹泻、便秘、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和某些妇科疾病等。

③下腹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肾经、胃经和任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由脐平起至耻骨(中线及旁开3行,共7行)部区域之皮部。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

刺激方法:由上到下按中线和旁开3行进行刨刮。余同上腹区。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肠炎、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膀胱麻痹等。

④腹股沟区

经属关系:为脾经、肾经、肝经、胃经、胆经和任脉的循行线段。

刺激部位:腹股沟区域之皮部,每侧分3行。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

刺激方法:沿腹股沟从上到下,每侧斜行刨刮。余同上腹区。

主治: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慢性输卵管炎、卵巢炎、膀胱麻痹、遗尿、遗精、糖尿病、腹痛、腹泻、下肢疼痛等。

(7)阿是穴即患部、压痛点、痛点、病理性反应点等。无定位,随处可见。或刮、或撮,或挑,随部位而定。

以上介绍的特定刺激部位是笔者根据家传“刮痧常用部位”,并参考“梅花针特定刺激部位”,加之临床验证修订而成,为刮痧疗法常用刺激部位。各部之内均为诸经循行线段,有关穴位亦分布其中。本部位适应范围较广,为刮痧治病取线和施术的简捷方法,经多年临床实践,颇具效验。

(六)患者体位

在检查和施术前,患者应采取舒适、持久而又便于医者操作的体位。同时,在检查、取穴、施治时,应尽量少变换体位。

患者的体位仰卧位:用于取穴和刮拭头面、胸部、腹部和上肢内侧、前侧、下肢前侧及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俯卧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背部、腰骶部和下肢后面及足底部等部位或穴位。

侧卧位:用于取穴和刮拭一侧的面部、肩胛部、四肢的外侧部和章门、环跳、日月等人体侧诸穴。

仰靠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头面部、颈前等部位或穴位。

侧伏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肩颈部一侧,背部、四肢的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屈肘拱手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头面部、胸部、肩部和上肢外侧面等部位或穴位。

屈肘俯掌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上肢外侧,掌背面、胸部、头、面、颈项部等部位或穴位。

屈肘仰掌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上肢手掌面等部位或穴位。

俯伏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脊柱两侧、头颈的后面、肩胛部、背部、腰骶部以及臀部等部位或穴位,和进行检查脊柱两侧的体位。

站立位:此体位用的较少。一般用于腹部、所谓“腹部下脂肪”。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

正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胸部、肋间的前面、腹部的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七)取穴方法

寻找腧穴的位置称为取穴。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取穴准确,必须掌握骨度折量分寸和体表自然标志。在取穴时,首先要根据各部腧穴的具体情况。医师和患者用一定的姿势、动作(如患者的坐、卧、屈肘、张口和医师的推、拉、翻、转等)将体位姿势摆好,再采用骨度分寸折量等取穴法,才能取得准确的穴位。

人身自然标志取穴法此取穴法是以患者的自然标志取穴的方法。如****之间取膻中,剑突与肚脐之间取中脘,肚脐为神阙,神阙相对背部为命门,目内眦取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十指尖取十宣,屈肘横纹头取曲池,屈膝,膝盖下取犊鼻,膝窝横纹中取委中。同时,以任脉为前正中线,以肚脐为标志;以督脉为后正中线,以椎间或旁开为标志。如第1胸椎上取大椎旁开一横指为定喘,又如命门为第2腰椎下旁开1.5寸为肾俞穴等。这种取穴法适用于一部分穴位。

(八)选穴配方原则

1.选穴原则

(1)局部取穴:根据所有穴位都能治疗其所在局部疾病的作用,以及有些穴位还可治其附近器官和组织疾病的特点,在某一部位发生疾病,既可取其局部,亦可取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是一般治疗选穴规律。如胃痛选中脘、梁门。肘部病变选曲池治疗。此外,阿是穴便是局部选穴中最典型的一种。

(2)循经取穴:首先要诊察清楚所出现的病变是属于哪一经络,哪一脏腑,然后即可选取所病脏腑经络的本经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同名经。有关经脉中的腧穴,一般多取四肢部位的腧穴(尤以肘膝以下的腧穴为多),故又称远部取穴。这种方法多用于头面、躯干、内脏的疾患。如胃痛取足三里、公孙、太冲等。

(3)随证取穴:是指对某些全身症状或对病因病机而取穴。这种方法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范围而提出的。

(4)按神经分布取穴:按照脊神经及其所形成的神经丛、神经干的分布区域,躯干、内脏或头、面、四肢有病时,可选用相应段的夹脊穴以及某些躯干部神经干通路上的穴位或部位来治疗。特定刺激部位分常规部位和重点部位。诱导部位和局部部位是依据神经和经络学说理论提出的,为刮痧治病所常用。

(5)对称取穴:即在与病变相对称的部位选其相应点。这是一种左病右取、上病下取的一种选穴方法。

2.配穴原则

配穴即处方(又称治疗方案)就是将主治相同或相近似的腧穴配合应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使其相得益彰。配穴时,须根据上述选穴原则等形式,但具体配穴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配穴原则是:

(1)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这是一种两法结合的一种配穴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即按局部(病变所在部位)和循经(本经循行之四肢远端)的腧穴,即成配方。如肺病咳嗽,即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也可取本经下肢的太渊。

(2)辨证取穴与异向取穴相结合:即在辨证取穴(即循经取穴)的前提下,结合异向取穴、配穴。异向取穴是指按上下、左右和交叉取穴的方法。①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如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庭;牙痛取合谷;下肢瘫痪取肾俞、关元俞、秩边;手指无力取肩髃、曲池。②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通常称为健侧取穴法。③交叉取穴。如右踝关节扭伤,可在左腕关节处取穴。此法对于四肢疼痛性疾病尤为适用。

(3)表前上左与里后下右相结合:具体配穴法有4种:①表里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有病,专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临床上,可单取表经或里经腧穴,也可表里经腧穴配合使用;②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前,指胸、腹为阴;后,指脊背为阳。本法是以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配伍成方,所谓“偶刺法”,以及募俞配穴法。凡脏腑病均可采用此法。如胃脘痛,前取中脘,后取脾俞、脊中等,或用募穴“中脘”和背俞“胃俞”即属此法;③上下配穴法:是指上部和下部腧穴配合成方,以及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均属本法的应用;④左右配穴法:即左右腧穴同取,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一般随病而取。病在单侧如是,如涉及两侧时,均左右腧穴同时并取。

(4)对症取穴与病理反应点(痧象)相结合:如“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采用的是穴位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如高热取大椎,心悸取内关。是对具体症状取穴;再如胆囊疾病取胆囊穴,落枕取悬钟,带下取带脉,乳房疾病取乳根,头痛取太阳,感冒取大椎,牙痛取颊车,腹痛取神阙为神经取穴。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病理反应点应用。或配合神经分布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