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健康生活指南
12355800000010

第10章 三、科学护理42问(2)

99.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有必要吗

糖化血红蛋白是临床上最早和最常用的糖化蛋白检查指标。人类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根据血中葡萄糖浓度的高低,可以部分被糖化。一旦血红蛋白被糖化后,就不可解离,直到红细胞衰亡为止。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糖浓度及接触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近年的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值与糖尿病患者采血前8~12周内的血糖值呈正相关,故在临床上已成为观察糖尿病患者某一段时间病情控制好坏的最佳指标。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在6%以下,有时会因测定方法不同而略有变化。

作为观察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常用指标,尿糖、血糖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尿糖加号多,血糖数字大,表示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但尿糖和血糖只是短期指标,尿糖反映两次小便之间的平均水平,血糖则反映抽血时瞬间水平,而患者血糖不管控制好坏,都是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有的人虽空腹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或夜间血糖却显著升高,这也说明病情控制不良。所以,必须建立一项指标,既能反映白天和夜间血糖,又能反映空腹和餐后血糖,而且这些时间所查的血糖都控制在理想的范围,才说明其治疗方案是可行的。但每日多次地采血,让患者感觉很麻烦,有的人不易接受,特别是在病情相对较稳定和没有条件频繁检测血糖的情况下。而糖化血红蛋白的1次采血检验就能反映就诊前2~4个月的血糖波动情况,对评价近期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有的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糖化血红蛋白较高,这说明治病方法不当,需要调整。

糖尿病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慢性并发症。人体内蛋白质在高糖环境中会发生非酶促糖化,且这种非酶促糖化作用普遍存在于各种蛋白质中。除了血红蛋白以外,一些半衰期长的组织蛋白如基膜、胶原、晶体蛋白质也发生糖化作用。血浆清蛋白被糖化后,其分解代谢减弱,但半衰期不变,可引起肾脏基膜增厚及通透性增高,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在体内降解速度减慢,在血中堆积,而高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则降解加快,使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下降,即血管内脂质清除能力减弱,脂质沉积可能增加,是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而神经蛋白被糖化后,可致髓磷脂结构改变,体内吞噬细胞把它当作异体抗原加以识别,从而损伤髓磷脂,引起脱髓鞘改变。神经组织蛋白还可发生一些生化代谢改变,使其再生能力下降,影响神经传导速度,导致感觉减退或疼痛。晶体蛋白被糖化后,一方面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使其结构改变,另一方面形成一种难以被机体清除的棕色物质,在晶体内沉积,造成晶体水肿、纤维断裂等诱发白内障。

体内蛋白被过度糖化是造成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白内障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血红蛋白糖化与其他组织蛋白的糖化进程是一致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除了能了解近期血糖的控制状态外,还可了解或估计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早期严格地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途径和指标。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除了进行血糖、尿糖的监测外,定期检验糖化血红蛋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它在高血糖的鉴别诊断方面,如判断是有糖尿病还是应激性高血糖等也有独到之处。

100.为什么重视糖尿病并发肺结核

糖尿病和结核病都可以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身体虚弱。在上世纪中期,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死亡率达到50%以上。由于异烟肼和利福平有干扰糖代谢的作用,一些人认为糖尿病并发结核病很难治,甚至说没法治,只能任其发展。事实上,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摸索出了治疗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一些新经验。

应该承认,糖尿病并发结核病,较单纯的糖尿病或单纯的结核病要严重得多。因为肺结核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紊乱,而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又有利于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高脂血症则为结核杆菌的生长提供了存活条件,酮体的存在可以增强结核杆菌的活力,可使陈旧性肺结核重新活动。

这两种疾病互相影响,互相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糖尿病患者中暴发型结核病较为多见,而且容易形成干酪样病灶并进而溶解形成空洞。大约有75%的患者形成空洞,多侵犯双侧肺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自从胰岛素及抗结核化学疗法应用以后,两者并用的疗效很明显。

对糖尿病的治疗,有轻度结核中毒症状者,可以采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肺结核病变广泛,或者有明显中毒症状,包括发热、咯血、咳嗽、疲乏、盗汗、体重减轻及食欲不振等,应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注意监测血糖,尽快将血糖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因多种抗结核药可干扰糖代谢或影响降糖药效果,在治疗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实际上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发现较晚,病变广泛,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采用胰岛素疗法。

对结核病的治疗,宜采用标准化疗方案。对痰菌阴性者,可采用三联疗法,即异烟肼、利福平加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对痰菌阳性者,应采用四联疗法,即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吡嗪酰胺。治疗时间以痰菌转阴性后不间断治疗1.5~2年。采用短程化疗方案,持续时间也应达到1年。对于标准化疗后仍不能闭合的空洞,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不可否认,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预后,首先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血糖是否能及时稳定地控制,血脂水平是否满意,是否发生酮症酸中毒等。一般来说,青年体重轻,血糖和血脂控制不良,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结核病易于发生及发展。糖尿病病情被控制的糖尿病并发结核病患者并用化疗的效果与非糖尿病患者并用化疗一样有效。其次取决于结核病的轻重程度。结核病能否早期发现,及时有效地治疗,对预后有决定意义。所以,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胸部X射线透视很有必要。遇有原因不明的血糖升高或身体消瘦均应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核病,早期治疗。

10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注意尿量多少

糖尿病患者24小时尿糖定量不仅与尿糖的浓度有关,而且与总尿量也有关。例如第1位患者尿糖(++),24小时总尿量1000毫升,24小时排出尿糖10克。第2位患者尿糖刚好(++++),24小时总尿量500毫升,24小时排出尿糖也是10克。能说第2位患者的病情比第1位患者重吗?显然不能,因为24小时尿糖定量是相同的,只不过第2位患者饮水少,尿量少,故尿糖加多,但这是表面现象,实质上这两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似,上述的例子清楚说明了尿糖浓度与总尿量的关系,所以我们不仅要观察尿糖的变化还要注意尿量。上述的例子不是一般规律。

102.尿量与尿糖浓度的关系

一般的规律是尿量越多,尿糖排出总量也多,尿中糖的浓度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就越多,但是尿糖浓度与出汗情况、饮水量及肾脏功能状态有关。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经治疗,尿量明显减少,说明病情好转,此时化验尿糖含量,也应减少。所以,糖尿病患者有条件者都应记录尿量。

103.糖尿病患者怎样购买血糖测定仪

糖尿病患者在决定购买任何一种血糖测定仪之前,必须了解以下事项:

(1)售后服务好,维修方便,试纸和电池能及时、长期得到供应。一般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血糖仪使用的试纸不能互相通用,但美国Lifescan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血糖仪,试纸均通用,而且售后服务也较好。

(2)选择一种简单,易操作,携带方便的血糖测定仪。

(3)购买前要求销售人员做示范测试,最好自己也亲手测试一下,确信自己可单独正确地操作为止。

(4)如视力不好,应选择一种能自动读出观测值的血糖测定仪。

(5)最好选择一种有“记忆”功能的血糖测定仪,它可以帮你把所测定的血糖值储存起来,对你分析血糖结果非常有利。

104.糖尿病患者为什么重视身高和体重

测量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可为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选择降血糖药物提供依据。如体形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降糖药。所以,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试。

105.糖尿病患者了解血胰岛素和C肽有什么意义

监测血胰岛素及C肽能了解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储备功能,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所患糖尿病类型和预测口服降糖药的疗效。

在口服降糖药的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血糖升高,或怀疑有继发性失效时,更需进行检查,帮助判断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决定是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加用胰岛素治疗。如已经在使用胰岛素治疗,因血中已存在外源性的胰岛素,故检测胰岛素的意义不大。而C肽既能用于没用过胰岛素的患者,也能用于使用过胰岛素的患者。

106.糖尿病孕妇为什么要进行病情监测

妊娠妇女肾糖阈降低,且在妊娠过程中肾糖阈本身就有一定波动,故尿糖多少不能准确反映血糖的高低,因而不能完全靠尿糖判断病情,而应以血糖为准,必要时1天化验3~4次,特别在怀孕7~9个月时更需注意。因在这个期间肾糖阈最低,患者可用血糖测定仪在家自己检查血糖。同时还需严密监测酮体的变化,避免酮症产生。清晨第1次尿应常规检测尿酮体,因为夜里糖类不足会引起饥饿性酮症。另外,如果餐前血糖高于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时,也应测定尿酮,因为胰岛素不足会引起酮体生成增多。酮体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可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力下降,从而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并且酮症还可使胎儿神经组织受损,从而影响智力的发育。

107.为什么重视无症状型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症状,也就是说没有糖尿病症状的人不见得就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会出现糖尿病症状。有人发现,只有在血糖水平高于15.0毫摩尔/升(270毫克/分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临床上才会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等糖尿病症状,可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

(2)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虽然血糖已很高,但临床上却并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较高,虽然已是糖尿病患者,却因尿糖不多,而没有什么感觉。

(3)缺乏糖尿病知识。有些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虽然已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但却认为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漏诊,以致贻误病情。

国外有人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从患病到诊断之间,有7~10年的时间间隔,换句话说,糖尿病患者在其得到明确诊断之前,可能已不知不觉地受了糖尿病多年之害,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Ⅱ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尤其值得警惕。

108.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血脂

血脂水平升高将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而引起心脏病或中风。糖尿病多伴有血脂异常,一般随着糖尿病得到较好的控制后,血脂水平会显著改善。如果血糖已正常维持一段时间,甚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已恢复至正常,但血脂水平仍很高,这说明很可能还有其他引起高脂血症的原因,如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其他内分泌疾病、某些药物(如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心得安等)及进食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等。

糖尿病初诊时血脂水平如正常,应每半年检查1次。如异常,应先控制糖尿病,达到良好控制后再复查血脂,如仍为异常,应根据血脂异常的情况,选用降血脂药,并在15~30天后复查1次,直到血脂水平恢复正常为止。

109.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肝功能

肝脏是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解代谢的主要部位,所以肝脏功能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另外,糖尿病也极易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导致肝硬化。同时,因为所有的药物都需要通过肝脏进行解毒,故肝脏功能状况的好坏也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手段的重要依据。如糖尿病患者肝脏功能不好,有些药物如降糖灵,就不宜选用,否则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使肝功能进一步受损,甚至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平均每半年到1年监测1次,检查内容应包括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胆红素和清蛋白/球蛋白比例(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等。同时还应了解有无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排除肝源性糖尿病,决定是否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如果在开始时肝功能就不正常,或者本来血糖控制就很不满意,那么就要增加肝功能测定的次数。

110.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肾功能

肾脏是体内糖类及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在糖及胰岛素代谢中的地位仅次于肝脏。肾功能的好坏可不同程度地反映糖尿病控制的好坏,尤其是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肾脏功能的好坏也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从某种程度来讲,只要糖尿病发生,就意味着肾脏的功能开始受到损害,可以说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我们虽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然而却无法阻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肾脏功能明显降低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代谢速度减慢,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大大增加。另外,由于各种药物代谢的排出速度都降低,这些药物就容易在体内积存起来,进一步增加肾脏的负担,并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大,因为降糖药物积累引起低血糖的几率也会增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宜经常监测肾功能。

11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眼睛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内心活动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同样,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也可通过眼睛检查出来。眼睛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糖尿病的有害影响,因此,眼睛检查可用作发现糖尿病或其并发症的早期线索之一。眼科医生可以通过检查糖尿病患者的眼睛发现病情控制的好坏。例如,如果血糖水平高,便可发现结膜的血管异常,眼球外膜和角膜即晶状体的覆盖膜发生皱纹样改变,虹膜的色素沉着区可能会出现小孔眼,糖原会堆积在虹膜中。眼肌内的小血管内膜可发生变化。糖尿病病情较轻时就可引起视力的下降,较重时甚至可引起失明,视力丧失。所以,糖尿病患者忌忽视对眼睛的保护。

112.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尿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