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脏器的解剖特点及生理功能 (2)
②输尿管是连接肾脏与膀胱细长的肌性管道,长25~30厘米,可将由肾脏分泌的尿液输送到膀胱。
③膀胱: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平均容量为300~500毫升;在膀胱底部有个三角形区,是结石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④尿道:是泌尿系统的末端,将尿液排出体外。尿道位于盆腔底部,经常处在压迫之下;由于供血受限,影响了其免疫能力,致使下泌尿道常受病原微生物侵扰,容易引发各种炎症性疾病。
(3)生殖系统:生殖是生物体繁殖和延续种族的生理过程。生殖系统的健康与家庭幸福、社会的繁荣、民族的兴盛有密切关系,生殖腺所分泌的性激素对人体各种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男女生殖器官均在盆腔底部,腹腔中的任何一种压力,均可限制生殖系统的供血;人类生殖系统所出现的诸多疾病,有很多都与供血不足有关。
睾丸有生成男性生殖细胞和分泌雄激素的双重功能。
睾酮可促进骨骼和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增加,促进红细胞生长;雌激素对代谢的影响比较广泛,可加速骨的生长,促进钙盐沉积和骨骺软骨的愈合,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促进肝脏合成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等。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是供胎儿生长发育的地方。
卵巢呈扁长的卵圆形,左右成对,位于子宫两侧,由卵巢悬韧带将其悬固于腹腔后壁;主要功能是排卵和分泌雌激素及孕酮。
输卵管分左右两条,呈细长的漏斗状管道,外端游离,靠近卵巢,内端与子宫腔相连。
由于生殖系统位于盆腔底部和会阴部,当受到挤压时,会导致生殖器官的血流减少,微循环不畅,器官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给疾病的孳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产生形形色色的生殖系统疾病。
(4)呼吸系统: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行为过程。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外界环境中不断地吸收氧气,确保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氧气供应;同时把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以确保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如果呼吸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引起组织器官缺氧,和体内二氧化碳的堆积,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5)循环系统:主要是指血液循环,是通过心脏有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运输血液,维持机体内循环的稳定,确保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在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是心脏,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每分钟由心室射出的血液数量,称为心排血量(心输出量);心脏与血管的生理功能由自主神经调节,当机体的内部或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反射可引起神经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调整心律以及舒缩血管而改变心输出量。比如,成年人在安静时,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可达5000~6000毫升;当增强体力活动时,每分钟可以达到25000~30000毫升,为安静时的5~6倍。
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是生命的基础;血液循环一旦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6)脾: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膈肌之下,左侧第9~11肋的深部;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与淋巴结相似。脾脏的被膜内含丰富的弹性纤维和散在的平滑肌,其外面覆有间皮组织;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白髓和边缘区,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T、B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滤过作用。脾脏昼夜分秒不停地过滤着全身的血液,时刻清除并有效阻止各种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侵害。
脾脏为实质性器官,质软且脆,遭受强力打击时,容易破裂。
脾具有滤血、造血、贮血、免疫以及吞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老化的血细胞等功能;可以有效加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3.内运动健身法对腹腔的分区
分区是人为地将腹腔(还有胸腔)分为若干区域,以便给内运动操作指明方位和目标。腹腔的分区范围是腹腔与盆腔;是指从膈肌向下、盆腔的底部向上的范围内。
(1)区域划分法:从横(前后)、顺(上下)、纵(左右)三方,各分三个区域。
①从上向下将腹腔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上区、中区和下区:以脐孔水平线为中心,脐孔上下(各二横指)的水平区域就是中区;中区以上到膈肌以下为上区;中区以下到盆底以上为下区。
②从前向后将腹腔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前区、间区和后区:前区是指腹腔前部,靠近前腹壁,上起心口窝,下到盆底部,左到左肋前部,右到右肋前的一整片腹腔前面区域;间区是以两腋窝前后缘向下垂线为中心的中间区域;后区是指腹腔的后部,靠近后腰背的、与前区位置相对应的一整片区域。
③从左向右将腹腔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左区、正区和右区:以脐孔的上下垂线为中心,左右各三指的垂直纵向区域是正区;正区以左为左区;正区向右为右区。
以上从三个不同方向各分三区,共为九区,每个区都拥有相当于腹腔1/3体积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不同的内脏器官。在区域的空间里,可以引导内合进行转、搓、摆、摇、飞等各种动作,发挥相应保健作用。
辨别区域与条区、方区,可以看“区”字前面的字数;区域的前面只有一个字,例如“间区”、“中区”等。
条区是个长条形的腹腔空间,每个条区体积为区域的1/3,占腹腔总体积的1/9;从横向、纵向、竖向各可分为九个条区,三方向的总和共为27条区。在这个条形的空间,可以引导内合进行摆、摇、扫、溜、串、抹等方法抚摩重点部位。条区与其他分区的区别,是区字的前面有两个字,例如两肾脏位置在“后上区”;只要看到区字前面是两个字的,就说明是条区。
方区体积最小,是条区的1/3,占腹腔总体积的1/27;共27个方区;方区分布形似魔方,每个方区相当于魔方上的一个小方体。方区的特点是更准确贴近治疗部位,一般多采用小旋转揉法。与其他分区的区别是,方区的“区”字前面有三个字才能表示,如肝脏的位置在“右上间区”。按体积三者大小不同,1区=3条区;1条区=3方区;9方区=1区。
如上区与间区的交汇部称为“上间区”,是腹腔上方中间左右方向的长方形条状区,在这个条区中,从左向右分别有脾脏、胰腺、胃和肝、胆。这种横向左右的条区,适合引导内合在条区内左右横向水平摆动,称之为“摆上间区”。
正区与下区的交汇部称为“正下区”,是腹腔底部正中前后方向的条状区,在这个条区中,从前向后分别有膀胱、前列腺、子宫、直肠等器官。这种纵向前后的条区,适合引导内合在条区内前后溜动,称之为“溜正下区”。
右区与后区的交汇部称为“右后区”,是在腹腔右后侧上下方向的条状区,在这个条区中有右肾和小肠。这种上下方向的条区,适合引导内合在条区内上下串动,称之为“串右后区”。
(4)方区的划分与意义:方区是内合可以运行的最小空间,共有27个方区。常用的有10个方区。
右上间区,又称“肝胆方区”,位于右上腹膈肌下,本方区内有肝脏与胆囊。
正上间区,又称“胃胰方区”,位于上腹正中,膈肌下,胸口窝向里一点;本方区内有胃与胰腺。
左上间区,又称“脾脏方区”或者“免疫方区”, 位于左上腹膈肌下,本方区内有脾脏。
右上后区,又称“右肾方区”,位于右后上腹膈肌下,本方区内有右肾。
左上后区,又称“左肾方区”,位于左后上腹膈肌下,本方区内有左肾。
正下前区,又称“膀胱方区”,位于小腹的前部,本方区内有膀胱。
正下间区,又称“子宫前列腺方区”,位于小腹的下部,本方区内:男性有前列腺;女性有子宫、阴道。
正下后区,又称“直肠方区”,位于下腹的后部,本方区内有直肠、肛门。
右下后区,又称“右卵巢方区”,位于下腹的右后部,本方区内有右侧卵巢。
左下后区,又称“左卵巢方区”,位于下腹的左后部,本方区内有左侧卵巢。
由于方区的空间范围所限,内合只能在方区内旋转揉动,对方区内的内脏器官进行轻缓的揉抚,多用于相应器官的专用保健和内运动开始与结束时的动作。
(5)胸区的划分:胸区即胸腔的区域,范围在膈肌以上,内有循环和呼吸两大生命器官。胸区的划分比较简单,分成上、下、前、后、左、右六区:
上胸区:两侧腋窝连线为界,锁骨以下至两腋窝连线的上半个胸腔范围,主要有主动脉、气管和肺。
下胸区:两侧腋窝连线为界,膈肌以上至两腋窝连线的下半个胸腔范围,主要有心和肺。
前胸区:指腋中线以前的区域。
后胸区:指腋中线以后的区域。
左胸区:指正中线左侧的半个胸腔。
右胸区:指正中线右侧的半个胸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