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32

第32章 走出五脏阴阳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 (2)

第十章 走出五脏阴阳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 (2)

关于胃阴虚与脾阴虚、胃阳虚与脾阳虚,也是争论已久的。谦斋对这一问题的倾向,大概有以下观点:①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中医以脾与胃为表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性质不同,但作用是统一的。并且惯常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7]。②胃阴虚与脾阳虚相互对应。胃为阳土,热证较多,热又易伤津液[7];脾脏体阴而用阳,阳气不运,最易湿阻[7]。由于脾胃薄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当分脾阳虚和胃阴虚,胃阴者饮食呆钝,脾阳虚者食后艰化[5]。③只列温脾阳与养胃阴常用药。谦斋在他归纳的脏腑用药法则中,只列温脾阳和养胃阴的常用药,而无养脾阴和温胃阳的药物[7]。

中医认为,胃主纳,脾主运,脾主升,胃主降,并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这已把脾与胃的分工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其阴与阳都只能有一个。如果有两个阴阳,那所谓的胃阳与脾阴生理作用是什么,它们能离开纳与运、升与降范畴吗!所谓“胃阴者饮食呆钝”,是指胃津亏乏而不能濡降,受纳功能迟钝时,即表现为口干、舌干、胃脘作胀、或胃痛、小食则胀、饮水也胀,甚则消渴、噎膈;而“脾阳虚者食后艰化”,是指阳虚不能健运,食后消化艰难时,证见食少、便溏、或稍进油腻即大便不成形、食后嗳气频作、甚则大便稀薄等。一为胃之饮食呆钝,一为脾之食后艰化,其分工可谓泾渭分明,这对澄清脾胃论中阴阳概念的混乱局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0.3.3肝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其他内脏的阴虚也是如此

在一般情况下,谦斋不单独提肝阴虚,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提肝阴虚。他认为,前人对肝病的名词有许多含义不明,在讨论肝病治疗之前,有必要将前贤关于肝阴虚的内涵及治法在原有基础上阐明清楚。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谦斋才多次提到肝阴虚,例如,①前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肝脏气血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就称为肝阴和肝阳,类似于肾命水火区分为肾阴和肾阳[7];②前人用四物汤加减治疗肝病的方剂甚多,如《医宗金鉴》治肝阴不足,眩晕欲仆的补肝汤[7];③王旭高的补肝阴法,用生地黄、白芍、乌梅[7]。最后谦斋指出,我认为,治疗肝病,必须分辨,含糊不得。同时,我们有责任来加以整理,统一认识[7]。如何理解前贤肝阴虚原有的内涵,这是一回事;而把它重新整理,进一步名正言顺则是另一回事。不能因谦斋提到了肝阴虚,就因此而误解。

谦斋在《谦斋医学讲稿》和《中医临证备要》两部名著中,从不单独提肝阴虚,这在中医书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也是绝无仅有的。笔者曾为此困惑了10多年,后来查阅了他的有关著作,将收集到的肝阴虚条文进行前后对照、反复考证,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谜。

谦斋对肝阴虚的倾向,大概有以下观点:①谦斋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一文中,系统归纳了肝血虚、肝气虚、肝阳虚、肝寒、肝气、肝郁、肝热、肝火、肝阳、肝风等10种证候,惟独没有肝阴虚[7];②谦斋在他归纳的肝病用药法则中,有补血、活血、行血祛瘀、理气、清肝、温肝、潜阳、熄风等,惟独没有补肝阴用药法则[7];③他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有11处提到肝阴,均是肝肾并提,其表述的形式有4种:肝肾阴虚、肝肾阴血不足、肾阴肝血不足和肝肾阴血极虚等。笔者理解,没有单纯的肝阴虚,肝阴虚是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它见于肾阴虚不能养肝,肝血亦虚;或肝血虚累及到肾,肾阴亦虚。肝肾阴虚是中医的惯用提法,含义比较模糊,多以为肝肾阴虚中的肝指肝阴,其实是肝血虚。因此,谦斋常常换个提法,即肾阴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血不足,便是肝血虚之明证。他也不提心阴虚,其道理也是如此。笔者揣测:由于肝藏血、心主血,故不便另起炉灶再称“肝阴虚”、“心阴虚”。

10.3.4肺阴虚与胃阴虚为非阴虚,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

关于肺阴和胃阴,谦斋明确指出是津液不足[7],它们只与局部津液有关,如肺津不足为干咳口干,胃津不足为消渴噎膈。津亏易生内热,在肺多咽干、咯血;在胃多吞酸、吐血。至于肾阴虚,由于肾主水主五液,它涉及全身的阴液,证见头晕、耳鸣、腰酸、毛发憔悴、身体枯萎等;阴虚生内热,证见头面轰热、五心烦热、盗汗、骨蒸潮热等全身热象。这样看来,肺津亏、胃津亏与肾阴虚,是两个不同层次概念,不仅证候有别,治法亦各异。前者关系到局部津液,后者影响到全身阴液。张景岳把类风肯定为非风,这对诊断和治疗确有一定的贡献。笔者认为,肺阴虚与胃阴虚也应肯定为非阴虚,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这对临床也有着同样指导作用。

10.3.5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是真阴虚

根据以上讨论,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即胃阴虚和脾阳虚;肝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其中的肝仍然是肝血虚,心阴虚也是如此;肺阴虚和胃阴虚为非阴虚,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这就不难得出: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那就是真阴虚。但这一结论只是根据谦斋不提肝阴虚、心阴虚等推测出来的,虽然言之有据,却不能让人心悦诚服。为此,笔者对谦斋医学又进行一番艰苦的考证,结果在其著作的夹缝中发现了这样两段话:①谦斋在讨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中指出,滋肾养肝法适应于肝血不足、肾阴亦亏的较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证见眩晕、耳鸣、腰酸、足膝无力、潮热、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脉象沉细滑数等证。血虚而见潮热,一般说明阴分受损,是病情加重的进一步表现[8]。②他在讨论肺气虚治法时指出,肺能输布津液,气弱则津液不行,汗多(肺气虚则多汗)亦能伤津,故补养肺气经常照顾肺阴。至于补肺气与滋肾药同用,多属于兼有阴虚内热的证候,称为金水相生法[7]。谦斋在这里已点明“潮热”是肾阴虚内热的特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10.3.6阴虚发热有规律,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

谦斋关于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阴虚发热有规律:阴虚发热以下午多为,入夜逐渐降低,自觉从肌骨之间蒸发,五心烦热、盗汗,形体羸瘦等[7]。②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时有时无[9];其特征为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汗,体力疲乏异常[7]。③潮热是阴虚内热的辨证眼目:血虚而见潮热,一般说明阴分受损,是病情加重的进一步表现[8]。

10.3.7把握两个界限,彻底走出五脏阴虚辨证的误区

在中医教科书中,肝阴虚、心阴虚、肺阴虚和肾阴虚的虚热证状完全一样,而谦斋医学的结论却是阴虚只有一个,那就是真阴虚。当我们运用谦斋的观点重新审视阴虚时,就会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阴虚的雷同,其本质是五脏阴虚的泛化、滥用,使得辨证论治变得浮浅和庸俗。要想走出五脏阴虚辨证误区,关键在哪里?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把握两个界限:①阴虚与津亏界定。肾阴虚与肺、胃津亏相比,前者涉及全身阴液,后者只与局部津液有关。②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鉴别。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相比,前者发热有规律(潮热),后者发热没规律(时有时无)。关键在于是“有”规律还是“无”规律,是“全身”的还是“局部”的,“有”与“无”,“全身”与“局部”,虽仅一两字之差,却大相径庭。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两点,才能彻底澄清阴虚的泛化,走出五脏辨证误区。

10.4谦斋医学伏笔探幽

谦斋医学伏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不单独提肝阴虚。谦斋从不单独提肝阴虚,偶尔提及,也是肝肾并提。肝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它见于肾阴虚不能养肝,肝血亦虚;或肝血虚累及肾,肾阴亦虚。他也不提心阴虚,其道理也是如此。②不提脾阴虚、胃阳虚。由于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即胃阴虚和脾阳虚。③不提肾阴、肾阳。谦斋在《命门的初步探讨》近七千字长文中,主题是肾与命门,却通篇不提肾阴、肾阳。他把肾精肾气的功能归于肾,真阴真阳的全身作用属于命门,传统的肾阴肾阳一律统称为真阴真阳。

对于谦斋医学伏笔,有人不禁要问:谦斋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而采取这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笔者揣测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①由于谦斋担任中央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处于中医中央之地位,名望极高,出言不得不慎重。②第二版中医教材当时正在试用阶段,他又是中医教材主要的编写、审订者之一,从稳定中医的大局出发,对中医理论中许多习惯提法不便公开提出疑义。③当代名医何时希指出:凭谦斋历年的声望,无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孜孜屹屹者四五十年,晚年又跻入中央之地位,宜可大声疾呼,振聋发聩,然而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指20世纪60年代频繁政治运动),竟使其“噤若寒蝉,缄若金人[10]”。从中可以窥见谦斋内心的压力是很大的,不敢独树异帜。④谦斋当时年事已高,不想在他百年之后留下遗憾,只好采取这隐晦的方式,埋下众多伏笔,这是中医史上的一大逸事。

谦斋关于五脏阴阳辨证的新思维,提出已经40年了,是富有开创性的、前瞻性的,至今并没有引起中医理论界的重视与研究。再看看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艰难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参考文献

[1]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6,110,122,116,106.

[2]黄文东,方药中,邓铁涛,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40.

[3]李经纬,邓铁涛,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34.

[4]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4.

[5]秦伯未著,吴大真、王凤岐辑.秦伯未医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03,214,203,229.

[6]秦伯未.略谈中医治疗癌肿[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38.

[7]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00,13,8,8,94,111,108,100,93,131,83,29,68,69.

[8]张田仁.秦伯未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J].浙江中医杂志,1988,(9):389,389.

[9]李英麟.谈谈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辨证与治疗[J].江苏中医,1963,(11):9.

[10]何时希.近代医林轶事[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