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艰难的复兴
12399400000026

第26章 欧美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下

三、全球新格局与中国产业的调整和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后,新的世界产业结构变动、产业分工和贸易结构是什么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该如何应对,如何发展和布局自己的产业呢?

(一)全球产业结构变动格局与机遇和思路调整

从全球产业结构大的变动趋势和格局来看,除了北非海湾产油国外,大约有四个阶梯。第一个阶梯是发达国家,欧美日等国在后工业化阶段发生了上述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个阶梯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进入后工业社会不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空心化并不十分严重,一些产业在向第三个阶梯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是提升产业水平,放慢转移速度,防止产业空心化。第三个阶梯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等新兴发展国家。但是,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差异较大。中国和印度处在工业化前后进程中,其中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南亚和非洲转移;巴西工业化进程快要结束;俄罗斯的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普京也提出再工业化的战略。第四个阶梯则是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在早期和中期阶段,承接世界各国的产业转移,特别是承接适合自己国情的技术产业的转移。

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有三个重要方向:一是继续推进产业的科技进步,保持其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构成,满足就业的需要;三是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

21世纪头10多年中,发生了美国次贷和欧洲主权债务两大金融危机。负债过高支撑福利体系、经济过度虚拟化、税负过重等等导致失业率上升、财政困难和金融体系出问题。在未来的许多年中,要将过度消费的欠债吐出来,财政要紧缩,福利要减少,经济会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停止,甚至下降。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最大的不利是外需减少,对外投资的连带损失。

这对中国产业发展是一个挑战:即实施近30年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调整。这样的大的变化,全球产业分工与协作需要进行新的布局。大的格局上,中国过去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已经到了需要由内需导向的工业化战略进行替代的时候了。

(二)中国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

抓住全球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下行与亚太地区经济上行的机遇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思路和战略,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达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容摇摆不定和随意改旗变道。从意识形态和观念方面,一定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坚决执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出现大量民营企业移民国外。党的十八大前,有人片面理解不搞私有化,甚至提出,要清理原罪,更甚者提出,搞共同富裕,需要再来一次“分私营企业家财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革命。这种舆论,使一些民营企业人心不宁,拟寻找能保护人身安全的地方,特别是浙江和广东等地的民营企业家,大量地申请加入其他国家国籍。二是避免民营企业大量地向国外转移财产。十八大之前,重庆等地唱红打黑,尤其是出现一些先关押起来,再进行查证,扩大或者捏造罗列罪名,将民营企业财产没收充公,补充财政,甚至有关权力机构拍卖补充经费。这是导致2008年到2011年大量民营企业向国外转移财产风潮的重要诱因。三是避免民营企业转移产业,使中国民族产业过早空心化。实际上,企业家移民,公司财产转移向国外,也就意味着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向国外的转移。我们鼓励中国投资“走出去”。但是,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走出去”,这些企业家们,自己和家庭都移民国外了,国内的工厂关门了,在国外寻找新的投资项目,重新在国外发展产业,这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就断了。

第二,新格局中中国产业发展的国际战略。需要认识到的是,在新国际产业革命中,相当多的领域中,技术方面中国与欧美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在其他许多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中国需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的国际战略,一是在产业的科技进步上,实施赶超战略,利用中国科技研发成本低、人力资源规模大、中国人科研能力强的比较优势,改革体制,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并且,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继续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技术,为我所有和所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前移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科技竞争能力。二是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区别,我们实施“强工业化及可持续工业化”战略,促进第二产业的技术升级,重视外资企业在国内产业链的水平分工,以及与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关联配套,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并且使制造业发展经久不衰。三是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既重视节能生态环保自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利用全球重视生态环境的有利契机,要求欧美国家积极转移此类技术,重视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利用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彻底改变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产业格局。四是在保证中国产业不空心化、满足就业需要和民族工业发展占优势的前提下,适度放开国内消费品市场和向外转移一部分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及一小部分特别是低端的制造业,以顺应世界产业分工协作和转移的大格局。五是经济发展实施贸易和投资走出去战略,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体系,在全球参与资源和市场的分配,从资源上讲,在公平贸易的基础上,更多地利用全球矿产、土地、淡水等资源,弥补中国发展的资源需要;并且,更多地输出中国的制造产品,包括服务,以平衡投资和贸易中的进出口,以及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国际收支。

第三,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大的思路。从国际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大格局,以及欧美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看,中国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内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思路为:(1)在发展国内产业上,稳定投资,适应性地回调出口,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出口的替代,形成对制造业发展有需求的国内市场条件;(2)从过去引进外资,2008年底政府主导扩大投资等为主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到继续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与促进中国社会民间投资发展产业并重;(3)鼓励创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增加中等收入人群,减少因失业而贫困人口,扩大劳动力需求来拉动工资收入增长,以此来扩大国内消费对产业发展的内部需求;(4)继续调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将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与容纳就业和满足市场相结合;提高服务业的比例,逐步消除大的方面的产业结构失衡;(5)承认农业就业萎缩的现实,从改善土地供给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以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促进农业的现代化;(6)逐步调整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GDP和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稳定传统服务业并重,防止产业过度虚拟化;(7)一、二、三次产业及各次产业内部各行业间,形成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良性流动和相互需求供给之间的良性平衡。

第四,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总体上完成第一次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五波完成工业化的国家;(2)GDP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10.1︰45.3︰44.6调整为5︰35︰60;就业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34.8︰29.5︰35.7调整为15︰25︰60;(3)工业产业技术水平在世界上进入前10位,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与世界大的产业格局形成良性的分工和协作及循环;(4)产业发展既满足科技进步,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也要考虑中国人口众多和就业压力大的国情,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互相协调的产业结构。

第五,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任务。(1)将目前南方平均4亩左右,北方平均10亩左右的家庭种地规模,以及碎块化的农田,通过流转和改造未利用土地,集中为45亩左右,初步到达目前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水平的农田小规模化经营;延长土地使用年期,明晰和赋予完全产权;尽量减少农产品的进口和防止农产品增产技术的转基因风险。(2)加大自主科技创新的力度,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工程、信息、航空航天、环保等领域突破一些重大的技术难关,并使其产业化,提升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创造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使产业的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结构适应中国人口和劳动力众多的国情。(3)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发展第三产业的城市市场容量和生活方式条件,在扩大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为工业和科技进步服务的现代第三产业,加强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经济发展的虚拟泡沫。(4)对一些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集中度要求高的行业,如钢铁、化工、炼油等等,要调整行业结构,提高前几位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集中度,同时要形成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防止串谋和垄断;一些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形成产业链分工,骨干大型制造和组装企业与中小制造配套企业相结合的格局;对一些产业组织上要求分散竞争的行业,不要求做大做强,要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总之,在产业组织结构上,形成特大、大、中、小、微不同规模的企业合理分布的组织结构。(5)在吸引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重点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项目;评价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社会成本,提高引进外资和项目的环保要求和标准;区域布局上,在加大交通建设以及降低道路运输成本的前提下,引导外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第六,应对欧美“再工业化”,学界和企业界认为的重点有:

(1)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改变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重大的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企业创新。同时,加快推动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跃升,加大集成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通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大技术突破。(2)完善管理和制度创新。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战略性重组,提高抗风险能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养企业家队伍。对中国企业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角似乎不仅仅是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也非常重要。张瑞敏指出,现在制度创新对中国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必须改变旧式企业制度,按照新工业需求更新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3)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耦合度。位列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30位的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进行有色金属和半导体生产,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针对美国政府推行的“再工业化”表达个人观点,当下传统工业经济的时代已近尾声。“这是一个比拼商业理念、服务理念和商业模式的时代,企业家要有全新的思维模式,世界经济发展到了怎样一个拐点,要跟上最新趋势的步伐,了解了才能想办法去做。”(4)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和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很多企业家关注的话题。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把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与我们现在的工业生产技术加以结合。许多专家建议,国内企业需从核心技术、管理创新和提高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为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的革命性结合变革做好准备。

(执笔:周天勇)

参考文献:

1.李悦等编著:《产业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幼文:《世界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周天勇主编:《新发展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5.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王洛林、张宇燕主编:《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

从前面章节的讨论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竞争、位势和合作关系的基础,是人口和版图。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与竞争,一定是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贸易,形成国家间流动和合作,并发挥国家优势,从而构成各国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格局。

因此,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需要探讨这样三个重大的内容:一是国际贸易关系和贸易战略,是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还是奉行贸易自由主义行为?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进行合作性博弈?中国未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贸易战略?二是国际货币战略,在未来是不是会形成一种国际货币体系的新格局,如何确定人民币的位势?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是什么?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有没有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因素,会不会发生中国经济不安全的问题,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