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红语的力量
12400600000011

第11章 革命一生,学习一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毛泽东

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

—瞿秋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影响深远的名言,它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导下,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名言出自于毛泽东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之中。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始终强调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革命理论准备不足,经验缺乏,加上共产国际发号施令等原因,党内较长时期教条主义盛行,将苏俄革命经验神圣化、模式化。占据党内主要领导岗位的一些同志,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的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制定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方针政策。诸如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消灭富农”等,强令各地贯彻执行,结果使革命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教条主义盛行,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唤醒人们,从教条主义框框中挣脱出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走自己的路,在斗争中创造新的局面,1930年5月,毛泽东在进行寻乌调查时,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一文。这是一篇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重要思想,第一次在党内首次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此后,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便逐渐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被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献,深刻阐述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在党的思想建设史、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重视调查研究,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而毛泽东同志则是我们党最早倡导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突出建树的革命领袖。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就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挫折。因此,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任重道远,在前进中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解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因此,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尽管我们现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变得更为重要。为了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调查研究的工作只能全面加强,决不可有任何削弱。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毛泽东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停顿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思想生锈。……我们应该很好学习,努力改造,只有不断地学习、改造,才会不断地前进。

—周恩来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周恩来同志所说的一句至理名言。它突出地反映了在知识不断更新、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学习和改造是多么的重要。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唯有掌握了求得知识方法的人,才会拥有用不尽的力量。

(一)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一名言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面临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任务。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但当时有些知识分子思想僵化,抱着以前的传统思想不放,不肯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一次应黄炎培先生邀请的知识分子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讲话,这篇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这篇讲话中,周恩来着重谈了知识分子问题。他首先指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是重要的、急需的。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一共大约是五百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并不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来说,是很不够。所以要很好地重视知识分子问题。过去,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在受外国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旧中国,所以往往产生救国革新的要求,再往前进,就有革命的要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知识分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主要是知识分子中的革命派。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又推动了五四运动。以后的学生运动,从九·一八事变、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后来的反蒋运动,知识分子大多是站在前面,受革命的吸引,同情革命的。反动统治者不给知识分子以发展机会,知识分子不能施展其才能,他们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生活上也没有出路。所以知识分子总是要求改革现状,要求进步。这是积极的一面。

周恩来接着说,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思想意识看,与旧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脑子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旧的思想意识,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带有旧社会的习气。有的还有所谓士大夫习气。所以,知识分子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思想改造。并且还要和风细雨地进行长期的思想改造。尽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胜利,但是思想意识的改造毕竟是长期的事。

接着,周恩来郑重地说:“今天,我对职教社的朋友们贡献一点意见,那就是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停顿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思想生锈。共产党员也是一样。我们正处在继往开来的时期,放在知识分子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应该很好学习,努力改造,只有不断地学习、改造、才会不断地前进。”

(二)

周恩来要求知识分子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楷模。他终生重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45岁时订立了《我的修养要则》,到1963年仍然说:“我今年65岁了,是不是已经修养得很好不必改造了?我不敢这样说。……现在还在改造中。我愿意带头。”正是通过长期严格的修身自省和思想改造,经过家庭的熏陶、社会的教化、实践的锻炼等途径,周恩来把人民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化成了自己的人格,深入到自己的血肉,攀登上人格境界的巅峰,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德伟人、人格楷模!

一个人的一生要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学习原则,我们党才能在90年的历史征程上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自我提高精神,我们党才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如今,我们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党面临着国内外极其复杂的形势,有许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要不断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就需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只有每一个共产党员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我们党才能不断地兴旺发达。新的时期对我们党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党员。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叶剑英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这是叶剑英一首诗中的经典诗句,也是后来流传甚广的一句重要的名言。这句名言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有敢于攀登科学顶峰的勇气。攻书如同攻城,不能因为城墙坚固就放弃,恰恰相反,越是坚固的城墙越要勇于拿下,这样才有收获和成就感。

(一)

在革命年代,无数的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的胜利,在战场上发扬“攻城不怕坚”的精神,勇于战斗,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和平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学习各类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身上就体现了“攻书莫畏难”的精神。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出自于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元帅,1978年发表的一首题为《攻关》的五绝诗。当时,中华大地上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攻关热潮,叶剑英所发表的这首诗,给予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强大的影响和强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科技的作用。

粉碎“四人帮”,给广大科技人员以强烈的振奋,激起了他们以发展科技报效祖国的巨大热忱。他们都摩拳擦掌,在科学攻关的道路上跃跃欲试。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于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这是在中国经历十年浩劫之后的第一次科技大会,它在科技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

科学大会后,全国很快就出现了科学攻关的浪潮。然而,科学攻关并非轻而易举,它存在着重重困难,需要有顽强的精神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科技堡垒,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还需要善于学习,努力读书。只有勤奋刻苦地读书,才能更好地科技攻关。由此又带动起了一股学习、读书的热潮。不仅科技界如此,而且整个社会也是如此。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叶剑英发表了《攻关》一诗,这首诗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诗中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诗句,很快就成为一句名言,在全国流传开来。它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勤奋学习、读书。

其实,叶剑英本人也是“攻书莫畏难”的学习典范。

从青年求学时代起,叶剑英就十分勤奋地学习读书,他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涉猎一些西方文化启蒙教育的书籍。辛亥革命后,他更多地阅读孙中山的著作,接受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十月革命以后,他从接触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逐步走上接受马列主义的道路。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懂得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懂得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它,从而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经过读书学习和实践比较,叶剑英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从一个国民党左派的高级军官转变成为献身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战士。

叶剑英的学习不是一般的阅读浏览,而是发扬“攻关”精神。在学习研究的各个领域,他所倡导和发扬的正是知难而进的“攻关”精神。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座右铭:“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他孜孜不倦地攻读各种书籍。马列经典、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应有尽有,无所不读。“书丛藏醉叶,又是一年秋”。这位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儒将”之称的“书迷”,年复一年,刻苦钻研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特别用功精研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深刻领会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除了政治理论书籍之外,他还攻读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学习外文,特意聘请专职文化教员学习数、理、化,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尊师重道,重新补课。他经常用“力戒骄傲”四个字约束自己、教育别人。他引证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一个人不骄傲自满,才能把人家的一点一滴的水珠加进自己罐子里去,时刻感到不足,才能欢迎人家的批评与建议。他到晚年还认为自己脑子里的科学不够多,还是要爬山,去爬“科学的大山”。

叶剑英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学问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治学精神也传遍了全党全国,为广大党员和广大青年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应该具备的态度。

(二)

古人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真是一句豪言。虽然世上的书籍汗牛充栋,就算是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但这志向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共产党员尤其如此。

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要始终坚持“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读书精神。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努力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不因挫折而放弃,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读书学习要有韧劲。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困难面前,如果没有巨大的勇气,没有积极上进的毅力,就会丧失动力,退缩不前,甚至打“退堂鼓”,走“回头路”。我们共产党员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创造开辟自己的学习道路,敢于面对,善于化解。一个人只有保持不懈进取的勇气,才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难而胜,取得学习的高成就。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勇气,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排除万难,争取成功。要有一种“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气势,要有一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一个人只有保持昂扬向上的锐气,才能攻克险阻,达到光辉的顶点。同时我们要始终保持勇攀高峰的锐气,刻苦钻研,创造一流业绩,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识是无穷尽的,要活到老学到老。

—毛泽东

“青年团员的重大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刘少奇

“学习、学习、再学习”,最早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俄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一句话,它在俄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也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重大意义,也多次引用列宁的这句话。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也就成为一句在我国流传甚广影响巨大的名言。

(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引用列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句名言的,是刘少奇同志。

1937年5月,刘少奇在延安举行的白区党代表会议上,批评了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严重的关门主义、高慢的宗派主义与冒险主义的历史传统”,在这次会议他号召同志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过去的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才能够使党与群众工作实现彻底转变。1953年 6月,刘少奇再次提出学习的重要性,他在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提出:“青年团员的重大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刘少奇不仅不遗余力地倡导全党同志要勤于学习,而且以身作则,无论是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始终孜孜不倦地刻苦读书,把学习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终身不怠。

刘少奇自幼酷爱读书,在早年求学期间,他一直把学习抓得很紧,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曾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到: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时,少奇同志学习很刻苦,“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困难,中国同学既要上课还要做工,刘少奇却始终表现得很坚定,“学习得很好”。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但是无论革命形势多么危急、工作多么繁忙,他一刻也不放松读书学习。1939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来到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一天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他,此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当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对着闪闪跳动的烛光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看去,“书页上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敌后环境下,刘少奇硬是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学了一遍。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担负着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繁重的工作使得他实在抽不出整块的时间学习,但是他仍然抓住点滴的时间读书。1951年秋,因长期紧张的工作,刘少奇累倒了,毛泽东要他到杭州休假一个月,但是他并没有安心休息,而是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地学习了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

刘少奇不仅主张要勤于学习,更强调要善于学习,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思写并进是刘少奇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读书、思考和写作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他一贯主张要勤动笔,因为“多写文章能够帮助读书”,他还号召党员干部既要“学习写理论的文章,而且要注意写现实性的文章”。

刘少奇还特别重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学习方式,他一贯主张向一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1959年初,刘少奇因繁重的工作再次累倒了,毛泽东要他到海南休养一段时间。在这段难得的休息时光,刘少奇依然没有休息,而是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集中精力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个学习小组,包括了薛暮桥、王学文两位学者和在刘少奇身边工作的同志。

(二)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以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前辈,始终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治学精神,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90年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历史,就是一个用知识指导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历史。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知识水平,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更高工作水平的要求;只有学习,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世界的前列;只有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永远学习不仅应该成为个人的品格,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要牢记“一个人不学习就要落伍,一个民族不学习就要淘汰”这句名言,牢固树立全程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共产党人要自觉地把加强学习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正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毛泽东

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朱德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主席为全国小朋友题的词。这一题词表达了毛泽东对小朋友们的殷切希望。60年来,它一直成为激励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的座右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表达的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展现的是学习是立身之本的一种处世原则;指出的是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奋发有为的正确理念!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仅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小朋友的殷切希望和关心,同时也是对共产党人提出的要求。

(一)

毛泽东在历史上曾多次给青少年题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0年儿童节时,毛泽东题词“天天向上”,发表在当年4月12日在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上。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中国儿童》杂志在北京创刊,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那一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产生了一位“英雄小少年”。毛泽东的题词正是写给这位英雄小少年的。

1951年5目3日的下午,那天是学校老师的政治学习日,学生放假。当时只有8岁的苏州市小学生陈永康正与几位同学在学校周围玩耍。正在尽情戏耍时,一个打扮入时的青年(实际上是一个特务)叫住了他们,随即拿出一包糖要给他吃,又神秘地给他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谎称是精制的面粉(后经查验是一种易燃易爆的炸药),要他们放到老师的办公桌上。机警的陈永康立即想到老师曾多次讲过人民刚获得解放,天下还不太平,感到面前这个人鬼鬼祟祟,断定不是好人,于是便机智地带青年一起去。在路上看见迎面走来巡逻的解放军时,他果断地抱住那个青年的腿,并大声喊“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蛋”。青年特务气急败坏,用拳头打击陈永康的头部和脸部。尽管鲜血直流,但陈永康死死不放手。

迅速赶到的解放军很快制服了青年特务,并将鲜血直流的陈永康送往医院。

小学生陈永康的英雄事迹迅速在苏州当地传开,社会各界群众给予了他极大的关爱,苏州市人民政府也给予公开表彰,在同年的5月9日授予他“革命小英雄”的光荣称号。

不久,陈永康小朋友的英雄事迹连中央领导也知道了,并被汇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十分兴奋,他亲笔题写了一个题词,这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派人将题词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小朋友,同时向全国的青少年发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号召。鉴于当时全国刚解放,反革命分子时而制造恐怖事件,出于保护小英雄人身安全的目的陈永康得到了特殊的保护,题词一事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由此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几十年的谜。

紧接着,同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省参加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她就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女英雄刘四姐的原型,那时才15岁,姓马,在家排行老三,还没有名字。毛泽东接见她时,亲切地对她说:“你姓马,我姓毛,就叫马毛姐吧。”她激动地向毛泽东深深鞠了一躬。接着,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并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创刊,毛泽东再次题词“好好学习”。这一题词凝聚了毛泽东主席对全国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

毛泽东的多次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青少年,从那以后,每年国庆节和劳动节举行盛大的群众游行,少年儿童方阵都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巨幅标语作前导。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孩子们挥手致意。随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编入歌词,广泛传唱,它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深入人心。

(二)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学习作为修身养性、立身做人、指导实践、引领行为之道,并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精彩名言,既体现出古人的智慧,更映衬着学习的价值。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伴随着无数人走过学生时代,走过青年时代,走过工作时代,一直到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激励着无数的党员和青年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了合格的接班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仅是小朋友们应当坚持的优良品质,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培养的品质。

对每个人而言,学习无疑是一生相随相伴的事情,可谓良师益友,更是实现自我理想和胸中抱负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人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来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对于组织、政党来说,学习更是关系到发展前途的大事。那些被社会所淘汰的组织,无一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自大的,在岁月长河的磨洗中慢慢地腐朽;而那些发展下去的组织,必然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有着良好的学习传统,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的先进组织。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过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每一个党员仍需坚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精神。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时代的潮流中做一个有着高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毛主席在八大会议上讲,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教导。

—邓小平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的一句精彩语录,它一经发表,便被后人反复引用,成为“毛泽东格言”。的确,古语曰:“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仅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座右铭,更是一条受益终身的准则。

(一)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确实有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毛泽东的开幕词很短,不过两千多字。根据当时记录,毛泽东致开幕词时,曾被三十四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在他的开幕词中,有一精彩段落:“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说到这里,出现了“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在代表心中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

谁都以为,这篇充满“毛泽东风格”的开幕词,当然出自毛泽东手笔。可是,当代表们赞许这篇开幕词时,毛泽东却坦诚地说道:“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叫田家英,是我的秘书。”如果不是毛泽东说出“底细”,那开幕词完全是“毛派”笔调,谁也想不到是别人代笔。

在筹备中共“八大”的过程中,毛泽东因为事忙,把写开幕词的事委托给陈伯达。陈伯达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毛泽东看后觉得不合适。于是把田家英叫来说到“田家英,你来写吧。写得短些,有力些。”便把起草开幕词的任务,交给了田家英。田家英写了一个通宵,写出来了。毛泽东一看,觉得很满意。开幕词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个别处作了一些修改。毛泽东把改定的开幕词装进衣袋里,然后拍了拍衣袋说道:“开幕词落实了,我放心了!”田家英是什么人呢?是跟了毛泽东18年的秘书,是中共的才子和党内的大笔杆子。

谦虚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于一国一家的事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所以,毛泽东才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发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号召。

(二)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虚心是一种品德。虚心的人自处时超然、处人时蔼然、无事时澄然、得意时淡然。虚心是内心的和谐,是心胸开阔的表现。虚心更深的涵义是知己无知后奋发图强,知己不足后精益求精。真诚的虚心能获得他人的友谊,增加自己学习、上进的机会,也能练就更多的才能,陶冶更好的品性。

与虚心相反的是骄傲,骄傲是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他人的自满情绪和傲慢作风。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不求学习上进,听不得别人的意见,满足于一时的成绩,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自以为是和固执己见。这种不良的情绪和作风,既会毁掉个人的前途,还会贻误党的事业。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虚心”已成为一种传统。无论革命事业取得了什么成就,也从不居功自傲。邓小平在抗战时期曾召开一次“不握手”会议,原因就是针对当时打了胜仗的一些将领的“自满”情绪。他告诫那些战功赫赫的八路军将领,共产党人决不能因为成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成绩而骄傲。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全党一定要“虚心”、“谨慎”而不能骄傲自满的。三年解放战争的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即将获得全国性的胜利,并建立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党员和干部就产生了骄傲情绪。针对这一情绪,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两个务必”,他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需要做到“两个务必”。要自觉抵制安于现状、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和作风,自觉抵制贪图享乐、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不良思想和作风。时刻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人民的重托和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中,不断为人民建立新的功绩,为党增添新的光彩。只有这样,才能把毛泽东所告诫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做落到实处。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温家宝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最先是由当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在1952年提出来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再次提起。在新的历史时期,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郭沫若的这一名言,给广大党员的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对于个人而言,“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品格,道德心灵,精神追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更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精神最强大、持久、热情、富有创造的力量。

(一)

2009年,温家宝在参与“世界读书日”活动时通过网络与青年人交谈,他说:“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温家宝重提郭沫若的这句名言是有着重要背景的。当时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毛主席就是其中的典范。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广收博览,“读书破万卷”的精神, 激励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毛泽东同志对书的热爱是为了“治国、救国、治天下”,是为了寻求“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真理。他把读书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结合起来。毛泽东对于读书,学生时代是如饥似渴,战争年代是书不离身,和平时期更是手不释卷,他暮年视力不及,就请人讲书给他听。他一生把读书视为生活之必需,视为生命之根基。毛泽东的寓所里没有任何豪华摆设,唯独有几十个书柜、书架,收藏的都是几十年来他所阅读批注过的藏书,这些藏书种类繁多,规模宏大,有一万余种,近十万册,这还不包括战争年代遗失的书籍。即使学富五车的学者、泰斗也难以与他相比。

毛泽东同志一生政务繁忙,日理万机,时间非常紧张,即便如此他总要挤出分分秒秒的时间来读书。毛泽东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伴随他一生,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了一个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毛泽东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两箱子书,走到哪里读到哪里,读书忘记吃饭睡觉是常有的事。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强调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第一种习惯就是珍惜自己的时间,一分一秒都要过得有价值。

毛泽东同志读书非常刻苦,但不死板,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没有丝毫书呆子气。他提倡读活书,反对读死书,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拿来主义。毛泽东历来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继承中有发展创新。

毛泽东同志读书读活了,读出了千军万马,读出了蓬蓬勃勃的新中国。他是位不带枪的统帅却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英国二战著名统帅蒙哥马利元帅有幸三次会见毛泽东,他评价说,毛泽东一生指挥组织四百多场战役战斗从没有打过败仗。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他的《毛泽东的战略》一书中公正客观地评价:“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毛泽东同志好学深思,理论联系实际,求真求是,灵活运用马列主义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毛泽东自信自强,持之以恒的毅力、百折不挠、壮心不已的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二)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经之一,读书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对每个人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素质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的形势下,不读书,思想就会落后、行动就会落伍、工作就会落差。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充电”,才能跟上时代节拍,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实践本领。

读书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读书的科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读活书”即是读好书。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数量不计其数,门类数亿万计,汗牛充栋,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做到全面阅读。纷繁复杂的书籍既有值得读的,也有不值得读的。温家宝总理认为:“要读好书就要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样的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各自的需求不同,这也决定了读书要有选择性。多读那些增长见识的经典书籍,多读那些指引方向的理论书籍,多读那些催人奋进的励志书籍,人的思想就会得到升华,情感就会得到陶冶,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活读书”就是要面对现实、应对挑战、改造世界、创造未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要学则殆。”读书要注重求解、求深、求精。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书读的不可谓不多,学问不可谓掌握的不深,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平平,成为让别人嘲笑的书呆子。其实,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真谛在于把书读活,正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读书切不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走马观花、漫无目的,这样只会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

“读书活”则是指从书中获得立身处世的本领,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使其更好地指导实践。共产党人十分注重读书活,并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虚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指导实践。“读活书”的本意也在于此。书读得再多,知识掌握得再丰富,如果不去应用于指导实践,读再多的书也没用。读书应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读书推动工作实践,通过工作实践深化读书效果。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以用促学,学用相长,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共产党人,我们要坚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读书方法,读经典著作,将书中的知识水平与我们的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归结到每个共产党员的身上,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学活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世界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是毛泽东所说的一句影响深远的名言。它表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青年朋友的殷切希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历史昭示我们,青年始终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青年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精辟论述青年人的名言是如何来的呢?这里面有一段精彩的历史。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下了一场大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国留学生们集合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俱乐部和教室,聚精会神地听着代表团团员、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的报告。这天到会的留学生特别多,大约有3500多人,除莫斯科大学宽大的礼堂里坐满了之外,还占了一个俱乐部和一个教室。在陆定一同志作报告中间,留学生们纷纷写条子给陆定一同志,询问毛主席是否来,热切希望能见到毛主席。下午3点多钟,陆定一同志的报告结束了,大家都预感毛主席可能来,高兴的不断鼓掌欢呼,谁也不愿离开。

这一天,毛主席在克里姆林宫参加会议,一直到下午3点多钟才结束。散会后又出席了宴会,毛主席从宴会厅里走出来到休息室时,杨尚昆快步走到毛主席身旁报告说: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已等了一天,现在还在那里等,主席什么时候去看望他们,是不是先休息一下再去?毛主席即刻摆了摆手说:“不休息了,现在就去!”

下午6点钟,当毛主席、邓小平、彭德怀等从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讲台后面走出来时,留学生们欢呼雀跃,掌声如雷,震耳欲聋,经久不息,留学生们兴奋的泪花在脸颊上滚动,无数双有力的手高高举起,他们不断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您好!”持续不断的欢呼声和掌声,如春潮,似雷动。

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对留苏学生发表了谈话,就是在这次谈话中,他说了那句鼓舞了千百万青年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主席讲话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部分同学没有听明白。他见同学们露出困惑的神情,便解释到:“世界就是world。”但是那时留苏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英语,仍然听不懂。毛主席便转头问刘晓:“世界用俄文怎么说?”刘晓回答:“是米尔。”

毛主席就说:“米尔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时全场立刻响起“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息。

接着,毛主席给大家谈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他首先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和苏联两颗人造地球卫星上了天,这两件事标志了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新的转折点……十月革命产生了新世界,经过40年,新世界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旧世界……现在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毛主席说到这里,大厅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毛主席就要离开莫斯科大学了,人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浓浓的深情和深深的敬仰,依依不舍地把毛主席一直送到大门口。“毛主席再见!”“毛主席,再见!”的声音,在妩媚秀丽的列宁山的夜空中回荡。

(二)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是对青年们历史地位与作用的最好写照。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的战略思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一天也离不开青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包含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奋斗业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革命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英勇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青年焕发出巨大的建设热情,为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以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己任,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勤勉工作,开拓进取,用智慧、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青春乐章。历史充分证明:中国青年在中国社会伟大变革和发展进步中创造了永载史册的光荣业绩,不愧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青年者,国之栋梁也!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青年一定要坚定信心,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在迎接挑战、攻坚克难中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青年人总会碰到很多挫折与困难。面对挫折与困难青年人需要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也许我们在理想旅途中沼泽遍布,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伐总是沉重,充满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光明,但是,只要我们青年人对国家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立志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