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有很大提升,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平均寿命已达70岁以上。不过,由于13亿庞大人口数量,很多国计民生问题显得难以处理,成为难题。其中,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新“三座大山”。2007年,中国权威新闻发布部门新华社所属的新华网调查显示,新“三座大山”分别以76%、65%和50%的得票率位居前列。与他们在2006年的同类调查数据基本相同。
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并非不注重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四处可见,中国留学生的身影遍及世界各地,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办“让民众满意的教育”。但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适龄学生的增多,相对发展较慢的高中、高校开始满足不了适龄人群上学的愿景。很多高校和高级中学开始收很高的学费。有的学生一年学费要1万多人民币。而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还不到6000元。因为孩子受教育导致贫困、返贫的家庭日益增多。随着环境的恶化,中国人的健康问题也开始出现。由于很多原因,中国人喜欢到大城市的中心医院就医,但高昂的医药费让很多病人承受不起,因病致贫的现象已经出现。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国的新生劳动力日益增加,中国每年需要创造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还有公有制行业的裁剪下来的人,每年还要安排再就业岗位500万个。农村还有3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安置,因此,让老百姓充分就业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世界级难题。城市里存在的问题,除了上学、看病、就业外,还有住房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中国城市的房价迅速攀升。北京市区每平米的价格已经超过1万元人民币,有的地段甚至都大大超过了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而北京市民平均年收入才3万元左右。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针对种种社会难题,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一理念来自于中国古代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至今中国百姓有很多仍在向往大同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长期努力才可能实现。在目前的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要解决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迫切问题。因此,党中央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不过,该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转移,开始更加注重民生,注重解决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问题,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中国百姓来说,来自于教育方面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因为从2007年开始,农村孩子上小学和初中学期间不需要交纳任何学杂费了,惠及近1.5亿名中小学生,这相当于三个意大利的人口。北京、山东等部分省、市也开始免除城市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不久,中国所有上小学或初中的学生就不需要缴纳学费了。对于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上高中以后也有资助了。2007年12月21日,国家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3亿元人民币,用于资助中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县镇和农村的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2008年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前后,有30万名学生领到每学年1000元的资助。这将使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686万名高中在校生受益。2007年中学生集体学习跳华尔兹成为中国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话题。有的认为,校园集体舞节奏明快、现代感强,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也可以锻炼身体。但也有人认为,正值青春期的男女学生同跳华尔兹,会滋生早恋情愫、耽误学业。原来这是中国教育界为了扭转学生一味学习而忽视身体健康的局面,2007年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校园集体舞的,华尔兹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在努力推动医疗改革,实现中国人病有所医,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农民而言,2006年中国政府开始建设全民医保工程。农民每年交十块钱作为医保费,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补贴20元,建立农民医保账户。如果农民患重病须进行手术,还可以由国家对医药费进行20%—50%的补偿。针对困难家庭,正在积极建立医疗救助体系。目前,中国医疗救助制度在农村已实现“全覆盖”,86%的区县已建起城市医疗救助制度,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实现辖区内所有县(市、区)全部建制。为确保医疗救助制度的顺利实施,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要从维护困难群众的生存发展权益出发,不断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2007年中国用于医疗救助的财政投入71.2亿元,不含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和资金,城乡医疗救助人次达到760万人。这一民心工程,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党的一贯亲民形象得到了巩固。
截止2006年年底,中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7平方米。而在城市低收入家庭当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还有1000万户,约占城市居民家庭总数的5.5%。另外在房价普遍高涨的时代,民间呼吁政府遏制尽快上涨的房价。为了顺应民意,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制止房价上涨,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要,包括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等,最近又向新加坡学习在推进廉租房制度。温家宝总理领导下的国务院在2007年8月份颁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着重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对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对改善棚户区、旧住宅区居民和农民工居住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详细规定了相关的保障和监督措施。中国的城市住房问题,是一个人口大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面临非常复杂的情况和十分艰巨的任务。既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也要改善棚户区、旧住宅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同时,如何妥善解决新进城镇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居住安全和卫生,保证城镇化健康推进,这对执政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和谐社会建设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和谐理念也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正在慢慢变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工作中的潜在理念。
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最近国外流行着几种关于日益强大的中国的说法。有的把中国形容为“monster”,意思是“怪物”,如“尼斯湖怪”,看上去很庞大,力量巨大,却不可预测,让别人害怕。有的说法是:发达国家一起聚餐,吃得正香时,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中国巨人闯进来了,别人没办法,只好说你也坐下来吃吧,中国人一坐下来,风卷残云,把他们的饭分吃了,他们觉得这样不行,就对中国人说你要承担这样那样的义务和责任。这说明世界在关注:“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2007年1月25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有一场讨论会,其题目是:“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对此颇有感慨。他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曾参加过众多的国际研讨会,像这样题目的研讨会,却是第一次看到。他说,在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没有人问过中国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因为当时的世界,是几个大国的世界,当时的中国,是被大国宰割的对象,建立什么样的世界,不需要征求中国的意见。而今天则不然,世界变了,中国变了,世界想要知道中国的意见,也需要知道中国的意见。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人的回答。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4月22日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在2005年7月1日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15日,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对和谐世界理念再次进行阐发。“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借助古代传统文化这一符号,中国开始以新的形象站在国际舞台上。
和谐的大国关系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中国采取多种形式与大国保持合作关系。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更是建设性合作者,共同肩负全球责任已成为共识。中美高层会晤频繁,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定期举行,军事交流不断。中俄两国长达4300公里边界线走向已全部确定。两国签署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互办“国家年”。目前,中俄两国已在制定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9年至2012年的实施纲要。中日关系历经5年僵局终于缓和。双方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达成一致。中欧关系全面深入。自2003年双方确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政治对话和经贸、科技、能源、防扩散、环保等各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2006年9月,双方一致同意启动中欧伙伴合作协定谈判。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远亲不如近邻”,中国领导人充分利用中国参与的周边组织推动睦邻外交。中国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桥梁,积极推进周边利益共同体。在平等协商和互谅互让的原则下,中国已经与其14个邻邦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22000公里的陆地边界,90%得到划界。在海洋能源问题争端中,中国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已经同包括越南和菲律宾在内的一些邻邦在共同开发矿产能源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国积极推动在打击跨国犯罪、防治禽流感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地区合作,几乎参加了亚洲所有的地区安全机制。在中国倡导下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以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和新型国家关系,为地区安全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中国还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开始进入全面运作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中国对泰国的水果、蔬菜等产品实行零关税政策,单方面向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扩大特惠关税产品范围。中国的老百姓能够轻松买到榴莲的同时,泰国人民也吃到了山东的苹果。
面对地区冲突,中国坚持和平谈判、外交磋商。中国倡导和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派出维和部队深入苏丹达尔富尔、利比里亚等热点地区,主张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面对受灾国,中国尽己所能提供援助。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救灾援助总额达68763万元人民币,约合9155万美元。中国的行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法新社称这是 “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史以来提供的数额最大的一次性援助款项,这表明,第一人口大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的发言人用“令人兴奋”来评价中国的举动,说这显示出“中国致力于为本地区和世界作出贡献”。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中国认真履行各项承诺,为世界经济增长,尤其是亚洲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还在全球气候变暖、公共卫生等领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一直在努力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进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出访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足迹踏遍几十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非洲、太平洋岛国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建立合作论坛,与安第斯共同体建立了磋商与合作机制。自2002年以来,仅中国援建发展中国家超过亿元人民币的会议中心、办公楼、剧院等标志性工程,就有29个。
2006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论坛的顺利举行,展示了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信心。胡锦涛出席并在大会上宣布了八项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得到了出席论坛的48个非洲国家首脑的赞誉。鉴于中国和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血与火的奋斗历程,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身份予以认同,又都面临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及共同的和平、发展、合作的利益诉求。所有这些,使得中非之间在很多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能够达成一致的立场。在这次中非峰会上,中非领导人充分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作为峰会两项具体成果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凝聚了双方的共识。
在北京峰会闭幕前夕,胡锦涛代表中国向非洲重申:中国永远是“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实现非洲发展繁荣”“支持非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可靠伙伴”。胡锦涛的讲话受到了非洲国家首脑的欢迎。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说:“中国以前是,现在仍然是非洲人民的好朋友。”埃及外长盖特说,在过去50年,乃至在未来的500年中,中非都会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埃塞俄比亚的记者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就是一个建立和谐世界的历史性的会议,北京峰会将开拓非洲和中国共同进步、繁荣的美好明天!”而中国官方新闻媒体新华社用“亲如兄弟、共叙友情、畅谈合作、热议发展”十六个字总结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中说,来自近50个非洲国家的代表齐聚北京峰会,这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非之间规模最大的集会。报道称,北京峰会同时向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证明其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有主办大型活动的能力。法国《费加罗报》在其国际版上用几乎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报道说,中国首要目标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建立与非洲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国真诚希望非洲能够快速发展,缩小差距”,“此次论坛峰会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在外交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俄罗斯联邦议会议员、俄功勋外交官、前驻华大使罗高寿告诉中国记者,不久前朋友们刚刚为他举办了庆祝75岁寿辰的活动。在俄罗斯外交部为他举办的祝寿活动上,有三位外交部长亲自出席,他们分别是担任过俄外交部长和俄罗斯政府总理、俄罗斯工商会主席的普里马科夫,前外交部长、现任俄国家安全秘书伊万诺夫和现任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而亲人和至交们为他举办的祝寿会,地点精心选择在莫斯科的一家中餐厅,这足以显示他和他的家人对中国人民怀有的深厚感情,对中国文化特有的喜爱之心,也说明中国的影响力。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融入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安全,都越来越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比如,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牵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中东局势变化引发的油价涨落,直接关系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国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能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认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深刻变化,统筹对内和对外工作而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的远见。
21世纪的世界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纷纷兴起,其中尤属迅速发展的中国备受瞩目。60年的发展表明,中国这个世界大国正在谋求一种新的模式来实现自身繁荣,恢复曾经的历史辉煌。而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致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执政新理念表明,中国和美国、欧洲等其他大国具有共同的利益,双方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世界,都认为处于一个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而非仅仅是对手。就像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美中之间没有文化冲突,没有思想冲突,有的只是利益冲突和对利益的不同看法。德国人康拉德-塞茨说,欧洲本身对亚洲没有政治野心,可以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无疑亚洲发生了一件影响世界的深远事情:一个世界强国,已经崛起。
三、解读
和合思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和为贵的思想从古至今均为中国广大百姓津津乐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显示了中共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上述战略思想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中国现在进入到了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层出不穷,因为社会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是日益增多。面临如此复杂的社会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运而生。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来看,迅速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不安,他们有的是担心中国发展起来会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他们既有利益的维护和发展;有的是很不乐意看到块头大的中国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想获取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必须在和平共处五原则、不结盟运动等的基础上,创新外交战略和思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要和平发展的思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能否落实好上述战略,是对执政党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但这几年来显然执政党交出了一份好的答卷,这是中国发展之福,也是中国强大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