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12411300000025

第25章 磨砺共和国之剑——军队和国防建设

一、歼十出击

2006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歼十飞机已批量装备部队的消息,这是歼十飞机首次公开亮相。歼十战斗机采用了大量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它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多用途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等单位完成。国际军事界一直关注歼十飞机的进展。以歼十飞机研制成功并批量交付部队为标志,中国军用飞机实现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跨越,对提高我国空军防卫作战能力,加快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2007年2月27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歼十飞机工程”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歼十飞机工程”是第二个获国家科技奖特等奖的重大科研项目。

“歼十飞机工程”是几代中国航空人几十年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结果。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十战斗机已达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技术要求,突破了以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

歼十首次亮相,被国防科工委评为2006年度国防科技十大新闻之一。

2009年6月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军事动作大片《歼十出击》,正式开机。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演,歼10战机编队登场。

以歼十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技,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已经不是建国时“万国牌”、“骡马队”。目前,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

建国60年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起了包括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切实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军事电子方面,逐步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特别在指挥自动化、情报侦察、预警探测、电子对抗和通信等方面,为我军提供了各种新式装备和产品,进一步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船舶工作方面,先后自行研制和建造了核动力潜艇、常规动力潜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快艇及各种辅助船舶和新型鱼雷、水雷、反水雷等新装备。

在兵器工业方面,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性能的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弹药、轻武器、军用光电器材和综合火控、指挥系统等新型武器装备。

在航空工业方面,已能够生产歼击机、轰炸机、直升机、运输机、教练机等,基本满足了海空军作战和飞行训练的需要。

在航天科技工业方面,已拥有地地、地空、海空和空空导弹武器系统,运载火箭、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实验能力以及发射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核工业方面,我国不仅可以生产制造原子弹、氢弹,还掌握了核潜艇技术,形成了我国的核威慑力量,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我国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建国60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和完善了国防经济体制,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国防经济体制是在高度集权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对在我国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迅速建立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和现代国防的要求。

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国防工业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要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军民分割、军工自我封闭的格局,为我国国防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2年7月,为了加强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有效协调,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和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组成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为受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双重管理,负责全军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生产的领导协调机关。

198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国防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将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即二、三、五、七机部由过去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改为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从管理机构上创造了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相结合的条件。同时为体现政企分开的原则,规范政府机关与企业的职能,组建了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后来又在机械电子工业部下设立了北方工业总公司,负责船舶工业。

1993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了航空航天部,组建航天、航空两个总公司,电子从机电部中独立山来,单独建部。这样,除电子部之外,其他五个军工部门即核、船舶、兵器、航空、航天,都改为总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这一系列改革,把国防科技工业这支力量纳入到国民经济大系统。

199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国防经济体制再一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撤销了原来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把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司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与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了国务院下属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同年4月,中央军委成立了总装备部,集中管理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计划和订货。

1999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企分开、产研结合、供需分离、管理高效的要求,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将核、船舶、兵器、航空、航天五个军工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通过改革,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优化了结构和布局,军工队伍更加精干,平战转化能力得到增强,建立起开放式的军工体系。

2008年3月,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十一届人大决定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3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国防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经济体制,在促进国防经济发展和调整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努力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二、亚丁湾护航

2008年12月16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授权各国使用海陆空力量,上岸或利用空袭打击索马里海盗。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海军将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海南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护航编队由“武汉”号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队员组成,共800余名官兵。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

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创造了3个首次,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2009年4月28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圆满完成护航任务后顺利返回海南三亚。

自2008年12月26日首批护航编队护航亚丁湾以来,首批护航编队共为212艘船舶护航,其中伴随护航41批166艘、区域护航46艘。此外,首批护航编队还解救了3艘遇袭船舶,接护1艘渔船。

2009年4月2日,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接替护航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海军护航行动进入有序接替、常态化运行的新阶段。

第二批护航编队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黄山”号导弹护卫舰和首批护航编队留下来的“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2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人员组成,整个编队800余人。

2009年8月21日,第二批护航编队圆满完成护航任务返回广东湛江军港。

第二批护航编队先后为45批308艘中外船舶实施伴随护航,为85艘船舶提供区域掩护,成功解救4艘遇袭外国船只,前出接护1艘被海盗释放的外国商船,查证和警告驱离可疑船只129艘。

2009年7月16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从浙江启程,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二批护航任务。第三批编队由国产最新型的导弹护卫舰“舟山”号、“徐州”号,“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海军特战队员组成。整个编队共计800余人。

中国海军护航亚丁湾,是自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后600年来中国海军的首次远洋作战行动,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海军已经从近海防御开始走向“深蓝”。

三、海军大阅兵

200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在青岛附近海域举行纪念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阅兵式,这是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多国海军检阅活动,有2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以及14个国家的21艘各型舰艇参加了庆祝活动。此次海上大阅兵展示了人民海军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全部为中国自行制造。

在近1个小时阅兵中,中国海军的潜艇群、驱逐舰群、护卫舰群和导弹艇群组成的舰艇编队、电子侦察机、警戒机、歼击机和直升机组成的空中编队共计25艘舰艇、31架飞机一一接受检阅,其中核动力潜艇、“兰州”号导弹驱逐舰等是中国海军的最新型装备。

按照国际惯例,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印度、韩国等14个国家的21艘军舰按照作战舰艇、登陆舰艇、辅助船、训练舰的先后顺序和吨位大小在预定海域,一并接受检阅。

参加检阅的一名海军中将看到中外海军一起接受检阅感慨道:“没有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海军的强大,我们就不可能有举办多国海上检阅的资格。”

海上大阅兵,反映了军队的装备水平,更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展示我们国家的自信与开放程度。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

人民海军诞生于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之中,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海军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组建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潜艇部队、海军陆战队和海岸导弹部队,海军的主要任务是近岸海域防御作战。

1974年1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对入侵西沙群岛的越南共和国(南越)军队进行反击作战。这次战斗,中国海军收复被南越侵占的永乐群岛中的3个岛屿,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服役,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水下作战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海军实现了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

1983年,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

1988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海军具备了战略核打击能力。

在加强近海防御的同时,人民海军作为和平使者走出近海驶向大洋。

1985年11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对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军舰船第一次出国访问。

1989年3月,海军“郑和”号训练舰访问美国夏威夷,海军第一次驶入西半球。

1994年5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访问俄罗斯海参崴,第一次跨越北纬40度线。

1997年3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美国西海岸圣迭戈,对美国本土首次进行友好访问。

2002年5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开始进行首次环球航行访问。

截至2009年,人民海军的航迹已经遍及五洲三洋,先后派出33支舰艇编队共40多艘军舰,出访了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同时接待了30多个国家100多艘军舰来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军着眼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

今天,中国潜艇部队已发展成为包括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在内的强大水下突击力量,具备水下反舰、反潜、布雷和一定的核反击能力,并且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水面舰艇部队形成了以新型导弹驱逐舰、护卫舰为代表的水面打击力量,具备海上侦察、反舰、反潜、防空、布雷等作战能力,初步形成以第二代装备为主体、第三代装备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

中国海军航空兵列装了歼击轰炸机、电子侦察机、反潜机、预警巡逻机、空中加油机陆续列装,大大拓展了活动范围,形成了以对海攻击飞机为代表的空中打击力量,具备侦察、反舰、反潜、防空作战能力。

海军陆战队形成了以两栖装甲车为代表的两栖作战力量,具备两栖作战能力。

经过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如今,人民海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近岸防御开始走向“深蓝”,已建设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成为一支有效履行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海上钢铁长城。

四、跨越—2009军演

未来战争将是陆、海、空、战略导弹部队四大军种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陆军航空兵等诸兵种联合作战。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2006年6月,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中,胡锦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为目标,围绕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主题,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

2006年8月,北京军区在华北某训练基地,成功组织了“北剑—0607(S)”实兵检验性对抗演习,首次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检验评估部队信息化条件下整体作战能力。这次演习是全军合同战术训练中,首次由空军、二炮、武装警察部队配属战区部队进行对抗演习。

2006年9月,沈阳军区某机械化步兵旅远程机动上千公里,向模拟目标发起猛烈攻击,这次演练开了陆军部队跨区训练的先河,是解放军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型的有益尝试。

2008年9月,“砺兵-2008”的军事演习在内蒙古举行,由36个国家组成的110人的外军军事观摩团对演习进行观摩,这是我军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织的实兵对抗演习,是空降兵首次采用人装同机同降方式参加的陆空联合演练,也是近年来邀请国家最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外交活动。

2009年的8月至9月,跨越—2009系列跨区实兵检验性演习,来自沈阳、兰州、济南和广州4个军区的4个建制师参加演习,参演总兵力近5万人。部队机动采取空中民航运送、铁路输送、公路摩托化开进等方式展开,将出动各种车辆和大型武器装备6万多台,机动总里程预计超过5万公里,其中部队最长单程机动行程将达2400多公里。除此之外,空军和陆军航空兵部队也将出动部分兵力和多种机型参加演习。演习分为6项重点内容:指挥决策方式、陆空协同作战、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机降突击作战、模拟对抗、多专业综合。这是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跨区实兵检验性演习,是一场贴近实战的大练兵。积极开展多边或双边联合演习和训练。

“粮草未动,兵马先行”,近年历次陆军军演的成功举行,考验的是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建国60年来,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实现了由自成体系到联勤保障、由自我保障到社会化保障。

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兵力规模将趋于小型化,编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指挥体制也将从垂直树状结构转变为扁平网络结构。人民军队已经实现了“精兵、合成、高效”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建设。确立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军队进行重大调整改革,裁减员额100万,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进入90年代,确立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制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军队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加强军兵种和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建设,优化体制编制,裁减员额70万,防卫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新世纪新阶段,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军队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和军事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和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经过80多年建设,陆军兵种有了长足发展。装甲兵加强信息系统与武器平台一体化建设,逐步换装新型主战坦克,发展重型、两栖、轻型等机械化部队,装甲机械化师旅在合成作战师旅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炮兵陆续列装远程多管火箭炮、大口径自行加榴炮等一批先进武器装备和新型弹药,发展三级作战指挥系统,初步构建起全程精确火力打击体系。防空兵陆续装备一批性能先进的野战防空导弹、新型雷达和情报指挥系统,逐步建立完善侦察预警、指挥控制、信息对抗与火力拦截一体的对空作战体系。工程兵加速构建专业化与多能化相结合、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工程保障力量体系,形成了较强的全程伴随保障、快速破障、综合防护、反恐排爆和抢险救灾能力。防化兵加速发展新型防护力量,初步建立起一体化的核化生预警侦察监测、防护指挥和防护力量体系。

经过80多年建设,陆军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陆军,成为既能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又能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实施联合作战的强大军种。

成立于1966年的中国第二炮兵,按照精干有效的原则,适应军事科技发展趋势,提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防护、快反、突防、毁伤和精确打击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已形成核常兼备、固液并存、射程衔接、战斗部种类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装备各种型号的核导弹和常规导弹。

经过40多年的建设,第二炮兵已建设成为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

五、解读

1927年,人民军队诞生于南昌起义的炮火之中,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绝对领导之下、忠实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从1927年到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高举党的旗帜,高举人民的旗帜,牢记使命,英勇奋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人民解放军的82年,是紧紧同全国各族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82年,是为民族独立和尊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82年,是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82年。人民解放军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赞誉。

一个强大民族的背后,必然站立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在82年的顽强奋斗中,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推进自身建设发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解放军已经由过去弱小的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我们建立起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国防实力不断增强。人民解放军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军队建设道路,创造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优化了军队体制编制,提高了后勤和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形成了反映现代军事发展规律、体现人民军队性质和优良传统的军事法规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所有这些,为人民解放军更好地履行职能使命提供了力量支持,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坚实的保障。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奋发有为地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向前进。这是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军事技术水平的差距、实现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继续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新、军事管理创新。要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加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进一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要贯彻注重质量效益的要求,优化体系结构,坚持勤俭建军,提高整体效能。要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军队正规化建设水平。因此,在未来建设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形势发展变化相适应、能够在多领域行使职责使命的人民武装力量,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已经成为牢牢把握国家安全与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