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同履约能力较差,缺乏诚信。在当前政府采购活动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供应商不信守承诺、欺诈隐瞒的现象不仅常见,而且愈演愈烈。不少供应商的素质极差,表现为履约意识不强、施工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质量观念淡漠。有的供应商为谋取中标,往往采取以最好的承诺和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中标后为挽回损失,在施工中不择手段地偷工减料或偷梁换柱,牺牲政府采购项目的质量。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任凭采购人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严重损害了各方的切身利益,也有损于政府采购的信誉,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形象。
(3)行为错位,不信守合同。中标成交的供应商自以为取得了采购人采购项目的执行权,端上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就万事大吉了。在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的过程中,全然忘记了自己事先的承诺,不力求以优质产品或服务履行采购义务,而采取弄虚作假、欺诈隐瞒、以劣抵优、以次充好等手段应付了事。热衷于找关系,跑公关,有的还与采购人或其他供应商沟通,私下订立“君子协定”,将采购项目分包转包,致使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低劣、工期延误并引起各种安全问题或经济纠纷。这些不仅给企业本身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而且给采购单位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进而严重扰乱了公共采购市场的秩序,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采购机构方面的原因
采购机构的人员力量受到限制,采购业务繁忙,无暇顾及验收,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方面的限制,采购人未主动委托验收,采购代理机构在人员和时间都如此紧张且用户不曾明确委托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回避,造成了政府采购对验收环节的失控。
4.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
(1)缺乏法律制约机制。在《政府采购法》中,验收主体未明确界定,验收程序的标准不明确,未区分“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的关系,未制定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制度。采购人或采购机构的验收不够超脱和公正,难免出现漏洞。
(2)监督控制制度不健全。各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管存在难点,监督手段不硬。
从法律上看,各行政监督部门主要是依靠《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来履行监督,但在工作实践中缺乏实施细则,各行政监督部门对政府采购市场的管理,特别是在规范采购人行为方面缺乏有效手段,仅有一些处罚性的消极手段。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目前主要停留在开标阶段,对政府采购的结果验收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在政府采购机构中,对内设采购机构、验收人、监督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不够,导致在政府采购实施中验收、监督管理缺失。
(三)规范政府采购验收措施
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缺失会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隐性风险,其结果是给采购单位造成损失,给刚步入正轨的政府采购蒙上阴影。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验收工作成为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主要措施有:
1.明确验收主体、验收标准、验收程序
应出台具体规定,明确验收相关人员的职责。集中采购机构经办采购人员及验收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暗箱操作。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要加强采购人验收的技能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抽查、检验采购人的验收质量。
采购人也应建立政府采购验收档案,增加验收工作的系统性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采购合同监督管理制度。采购合同、采购经办、采购验收实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明确政府采购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职责,防止验收、监督缺位。此外,验收标准和方法应当在标书中事前说明。
2.实行民主管理、群众监督
对单位组织政府采购项目验收要有程序制约,并实行政府采购项目公示、群众监督制度,公布验收结果。比如,某校实施塑胶跑道等工程项目时,在单位内部公示政府采购情况和中标单位质量控制方案,一目了然,方便过程监督,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3.引入供应商监督机制,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
邀请未中标的供应商参与验收,一方面可以验证政府采购的公正严谨,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的有效手段。
因为供应商具体参加了该项目的投标活动,对项目招标过程、施工程序、配置的细微差别有着更为详细的了解,特别是利用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更能发挥其有效的监督作用,这也是对验收环节更好的监督。如果验收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能让供应商对招标的公正性心悦诚服,同时又能对其以后参与投标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4.建立供应商考核登记制度,实行不诚信行为处罚制度化
针对不同程度的不诚信行为,制定不同的处罚措施,在验收环节中发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移交工商、质量监督等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采购的市场信用体系。
5.成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验收
为规范公共采购合同的验收行为,应要求必须有第三方验收程序,要求主要验收人员不得为原先的采购人员,以避免串谋。这种方法将更为超脱公正。然而,《政府采购法》规定,验收可以由采购人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进行,也可以由采购人自己进行,法律没有规定验收过程中利害关系人必须回避。目前政府采购监督有审计、纪检、监察等各种监督机构参与,但都不够全面,它们的监督也都局限在招标环节,不能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可以考虑成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专职的专业验收机构。这些专业验收机构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的验收队伍组成,并借助专业检测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实施验收,避免验收环节“真空”隐患。
6.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和优化采购从业人员素质,健全验收监督制度,多方面、多方式地实施政府采购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公开招考和严格考试方可确定其准人的资格。应不断加强严格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其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同时辅之以严明的纪律和公正的赏罚,力求铲除政府采购中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源。
(第三节 政府采购项目结算
一、政府采购项目结算的概念
政府采购项目结算是指采购人在政府采购项目完成并验收后,由财政部门按照采购人的验收结算手续和政府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付款方式、付款金额,经由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直接向中标供应商付款结算的过程。
二、政府采购项目结算应当遵循的基本程序
(1)由中标供应商提出结算申请,经由采购人同意后,连同政府采购项目检测机构证明、验收结算书、接受履行报告、质量验收报告、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所要求的全部文件副本等有关文件一并报送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备案。
(2)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对采购人报送的拨款申请书及有关文件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金额和政府采购(付款)进度,经由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直接向中标供应商付款。
(3)单位申报采购计划,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批后,采购单位(以下简称单位)需要办理下列资金结算手续:①按照批复的采购金额,单位经办人员到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采购中心)开具收款收据,经单位采购人员和负责人签署意见后,由单位财务经办员办理付款手续。②单位财务经办员填制结报单,附采购中心开出的收款收据,到会计结算中心办理资金结算手续。③会计结算中心审核以后,开出“内部存款结算单”,将资金从单位转移到采购中心,采购中心与单位各执一联,据以登记银行存款辅助账。④采购货物经单位验收后,采购中心开出政府采购付款通知单,会计结算中心据以付款。⑤政府采购中心将采购货物发票交单位,单位采购人员和负责人签字后,由单位经办员填制结报单,报送会计结算中心,冲销原预付款,同时记人经费支出、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采购资金结算业务结束。
三、加强政府采购结算工作的要求
(1)明确和优化采购资金监管体系,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强化印鉴分设制度。其具体做法为:在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中心分别制定采购资金监管、审核、预算把关与审查(稽核)等相关岗位职责,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制定严密的采购资金拨付和审核制度上力求更完善的机制,并可实施由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组成的委派监督(监察)采购资金支付跟踪问效工作机制,以确保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环节的不相容职务的彻底分离。
(2)进一步强化采购资金监管财务审核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即所有的政府采购项目资金付款必须先经过内部财务主管审核、总会计和中心主任审核无误后方可办理付款手续。
(3)建立月末或季末采购资金集中审查核对制度,要求采购监管部门、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在月末或季末将采购已支付款项与采购实际中标、成交签订采购合同应付款项进行一一对照,绝不允许多付、超付、扣付供应商采购资金的现象出现。
(4)坚持每月月底对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拨付情况和采购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写出采购资金支出分析,对发现的不规范行为应进行及时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整改。
(5)精细化采购资金支出监管责任制,按照采购资金支出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抓好对采购资金使用和拨付等各个环节权限与职责的监督管理,做到各个环节之间信息共享、分权制衡,形成采购资金的环式监控与监督体系。
(6)进一步细化采购资金支出的细节化管理层次,加大采购资金支出规范化约束力度,不断提高具体经办采购资金付出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从而增强对采购资金拨付时的控管能力,强化实际签订采购合同与应付采购项目款项的核对工作,力求各方利益和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并能得到有效保护。
四、政府采购结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供需双方合法利益的有效保证手段。政府采购机构是合法的组织者,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规范实施采购行为,满足采购人的合理需求,同时也要保证供应商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然而,由于资金审核制度和政府采购专款专用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缺陷,导致采购中心对资金管理无能为力,有些采购中心没有政府采购资金的管理权,涉及预算单位采购项目时,先由各分管的财政主管部门审定该项目的可行性,决定其是否可以纳入计划内款项,审定以后,再由采购监管部门负责采购人申报的采购项目资金情况审核,账户上有资金即予以下达采购计划,而不管其是否被挪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政府采购面临尴尬局面。
(一)专款专用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
政府采购当事人都知道及时付款的重要性,它是政府采购形象树立的基础性保障,是法律得以正常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绝大部分采购中心在合同款项的支付方面是成功的,有许多经验可以吸取,但依然有少数地方在资金支付问题上存在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资金紧张,政府采购预算不能执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极其有限,部分地区为了搞政绩工程,不惜大兴土木,留下许多政府债务。新的工程还要上马,老债尚未偿还,恶性循环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这些投资项目绝大部分是经过政府采购或者工程招标投标的,于是矛盾集中反映在政府采购层面上,财政部门不能解决此问题,根本没有资金搞政府采购预算,即使有了预算制度而且严格执行编制项目,也无法实现预算资金的及时划拨,实行政府采购专款专用制度便无从谈起。
(2)监管工作缺乏创新力度。针对客观存在的付款困难的实际情况,监管部门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有任何畏难情绪与保守思想。然而,少数监管机构的行政不作为确实变相纵容了或者说扰乱了政府采购秩序,付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不是不能为而是不作为,在这种环境下政府采购诚信制度就面临着挑战。
(3)采购机构不能进行采购资金的审核结算,却承担了供应商不能及时付款的责任压力。现在有一种倾向,凡是涉及资金审核的就得由财政部门说了算,但由于采购中心是采购项目的组织者,一旦供应商不能及时取得工程款,往往都归罪于采购中心,采购中心其实是替监管机构“背黑锅”。从具体的政府采购业务角度而言,付款审核应该是采购中心份内的事情,各地的积极探索也证明这种机制是有效的。但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采购监管部门继续把持资金的审核结算关,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采购中心负责合同资金的审核给付,要与政府采购的专款专用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要确保政府采购资金到位,否则将失去依托的基础。采购中心负责政府采购,履行合同付款的职责,可以有效解决采购资金出口问题。只有充分担当起应有的政府采购职能,才能分清执行与监管的职责,理顺工作关系。
(4)对采购人延期或故意拖延付合同款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政府采购监管要体现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与严格执行方面,针对实际问题要及时研究具体、可行的方案,对违法行为进行预防性的全面监控,解决政府采购操作工程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采购人的权力控制是《政府采购法》疏忽或者说过于概念化而缺乏操作性的薄弱环节。针对不付款的处罚措施只是责令改正。财政部门为了处罚其不能及时付款而停止一切财政拨款,致使其正常的行政职能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开展,这样的处罚措施实行起来难度很大。
(二)解决政府采购付款困难的方案
(1)制定针对采购人行为进行控制的规章制度,全面约束采购人的不规范行为,维护政府采购的权威与秩序。根据《政府采购法》的框架性规定,在取得当地政府支持的前提下,以政府发文的形式对采购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制度约束,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对政府的政绩工程进行制度约束,以法代言,特别是对采购人不规范的付款行为要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合理安排资金调度,保持政府采购的计划与政府项目实施的统一性,减少无原则的乱摊派安排,同时考虑到不可预见性因素,要留足一定量的后备资金,以便统筹安排一些项目,保证公共支出资金能够满足国家政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