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整合作战能力,合理配备控制力量的原则;
(5)确立主次分明、责任明确的出警、处警责任制原则;
(6)采取分化瓦解,重点突破的原则;
(7)根据情势缓急相宜,抚威相济的原则;
(8)因情施策,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原则;
(9)政策攻心,灵活机动,扬长避短的原则;
(10)教育疏导为先,依法查办处置为终的原则。
上述十条战术原则重在对实战性问题的灵活处置提供规律性依据,对这些原则的运用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根本原则。
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关键性工作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是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借助具体的方式、方法,还要依靠有形的组织体制、有效的指挥系统,同时还要依托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其中,以下几项关键性工作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和优先解决,主要包括:
1.建构指挥系统与规范指挥过程
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挥系统是快速、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前提和基础,在建构具体的指挥系统时不能忽视国情、社情。
(1)指挥系统的建立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是以党政部门的领导和指挥机关为主体的、专司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活动的专门性组织体制。它是跨地区、跨行业的具备指挥、调度职能的公共管理实体。建立这个系统应关注下列环节:
①指挥系统要素,具体包括指挥机构、指挥人员、指挥对象、指挥内容、指挥手段、指挥信息系统等。
②建立指挥机构,具体包括指挥机构层次建制(总指挥部、分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指挥人员配备(总指挥长、副总指挥长、现场指挥长、指挥辅助人员、指挥保障人员等)和指挥机构组成(决策部门、辅助决策部门、信息情报部门、通信部门、装备财务保障部门、监控部门等)。
③确定指挥机构的职责,具体包括各层级指挥机构权责范围划定与授予、各分指挥部责任职能的规制与颁布、各级指挥长及人员职责的确定等。
④核定指挥机构编制并配备人员。
⑤综合分析指挥机构环境因素与关系,具体包括建立指挥机构应协调的上级和友邻关系、考虑处置对象范围的主要性质、指挥机构设置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
(2)规范指挥过程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是由一系列指挥活动和诸事项具体实施所构成的、有序的系统过程。从总体上说,现场指挥应因时、因事、因环境、因事态决定具体的指挥过程。这里总结概括的指挥过程是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共同性的一般程序做出规范。该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组织准备阶段。该阶段的核心工作是:明确突发事件的性质、获取准确信息、判明情况、提出决策问题、拟定预案、评估选优、准备装备物资、落实出警力量等。
②组织实施阶段。该阶段的核心工作是:向上级报告情况、领受指示、下达命令、亲临现场、先期处置、保护现场、维持秩序、抢救伤员、排除险情、控制事态、重点人员监管、协调关系、调配警力和装备、挖掘情报等。
③组织总结阶段。该阶段的核心工作是:观察事态的平息情况,预留警力和装备,提出事态再次反复的处置预案,组织现场人员的撤离,清点武器、警械和装备,有关人员、事件的善后处理,处置活动的全面总结,向上级汇报,对有关单位人员的奖惩等。
2.信息情报工作的开展
信息情报工作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讲,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过程就是信息转换的过程,即通过对信息情报的不断搜集、加工、处理、传递、使用、更新并发挥信息情报的价值,进而实现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由此,信息情报工作就成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好该项工作,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环节:
(1)准确把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情报范围。其中来自六个方面的信息情报要特别注意,一是社情民意,二是社会热点问题,三是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和苗头,四是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五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和民族宗教问题,六是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等?
(2)选择科学有效的信息情报搜集方法和渠道。其中下列方法和渠道可以重点采用,一是通过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指挥中心搜集传递信息情报,二是通过社会求助信息网络系统,三是构建政府与社会互联的信息交互网络系统,四是依靠群众自治组织的信息力量,五是通过专门力量的信息采集和调研,六是身临现场搜集传递信息情报。
(3)不断提高信息情报的管理水平。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提高信息情报的加工处理水平,二是提高信息情报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信息情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四是提高信息情报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水平。
(4)建立信息情报自动化系统。即通过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系统,实现信息情报的快速和优化处理,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这个系统集信息情报获取、传输、处理、指挥、控制和综合保障为一体,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自动化的基础设施,也是指挥人员实施指挥的具体技术手段。建构信息情报自动化系统将受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的管理体制、规模、级别、用途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该系统几项基本功能系统则必须具备。具体包括:信息情报采集系统、传输系统、处理系统、显示系统、存贮系统、指挥系统、指令执行系统、声像处理系统等。
建立信息情报自动化系统特别要注意突出实战性、实用性,力争在现代化技术含量上实现信息情报自动化系统体系化、信息情报查询传输自动化、现场信息情报可视化、指挥决策智能化、指挥通信高效化。
3.处置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所谓处置预案,又称作处置方案,是指根据情报信息和事件预测结果,用书面文字形式制作的、用以处置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采取的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制定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警力部署和处置行动的实施能够快速、有序,通过预先做出的设计和安排,使参战各方和有关人员职责明确、工作及时到位。与此同时,行之有效的预案还可以使决策指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处置行动发生失误和混乱。预案制定的依据是有关法律法规、上级的政策精神和指示、本级的警力财力、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态势预测以及已往处警的经验等。一般说来,处置预案反映出系统性、预测性、可参照性、易操作性、具体性、未来指向性、目标性、措施性和可行性等特点。做好处置预案的制定及其演练工作,重点抓住四个环节:
(1)预案的种类
预案的种类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经常使用的预案种类有常备性预案和应急性预案、重大性预案和一般性预案、重点地区预案和敏感问题预案、多套工作预案和分级工作预案、全局工作预案和部门工作预案、预防性工作预案和临场处置性工作预案等。
(2)预案结构和内容
任何一份完整的预案所包括的要素大致相同,在拟定预案时其文面构成和内容如下:
标题(反映该预案主体内容的要义提炼,如“球迷闹事事件处置预案”);
前言(陈述预案制定的动因、目的、背景);
指导思想(在预案中概括出警、处置的指导原则、基本思路);
依据(指处置工作中主要参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工作目标(处置工作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
预案类属解释(指“某一类突发事件”具体包括的细化种类,如“群体性治安事件”具体是指哪些事件);
领导机构、组织体制和指挥机制;
各参战部门的任务、职责及分工;
警区、战区的划分;
警力布控方案;
出警、处置方案(包括出警的时间、路线、处置的工作流程、勤务人员组合);
处置流程与时间进度划分;
装备保障方案;
相关技术标准(指具体配备的专业技术标准及手段);
其他说明事项。
(3)预案制定的程序
预案制定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其任务由指挥体系中的文秘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共同完成。所有制定好的预案应形成分类管理的预案体系并建起预案库,以备日后随时调取使用。预案制定的一般程序为:
提出预案课题,报经指挥部门审定;根据领导批示意见,开展专题调研,搜集有关信息、情报和数据;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草拟预案;报请领导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论证预案;将论证修订的预案报决策部门审定批准;将审定批准的预案交信息管理部门存入预案信息系统;通过行文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执行的预案及其编号,供突发事件出现时参照执行。
在制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案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领会上级意图,把握法律政策;二是设计处置方案要具体,任务分工要明确,易于操作;三是及时制定配套方案,完善预案系统;四是不断更新预案内容,清除过时预案和信息。
(4)预案的演练
预案演练是提高指挥员、职能部门及有关处置人员实战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由实施总体指挥和组织管理的部门在非战时情况下,依照训练计划和要求,根据处置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训人员施训的活动。预案演练是实战模拟与理论的结合,是现实与超前的统一,是自觉与强制的融合。预案演练的形式可根据参战部门和人员的多少分为单独演练和合成演练两种。预案演练的过程主要有六个环节:
演练准备。主要是统一认识,明确演练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地点、方法,确定参加演练的部门和人员等。
制定演练计划:主要是规划演练过程,选定演练的科目、类型、预案,确定演练的方式、进程速度并以书面的形式报主管领导审批。
布置演练内容:主要是通知参加演练的人员和部门熟悉演练计划并按照演练的科目学习相关理论,还要将演练的具体要求逐一落实。
案例专题研究:主要是讲解与演练计划接近的实际案例,通过经验和教训的剖析,提高临战的应对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施演练:主要是按照演练计划,依程序逐项模拟实施,重在指令的适时下达,执行者对预案要严格贯彻执行。
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主要是对预案的执行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和分析,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指出修订预案的意见和执行者在业务能力需要加强改进的措施。
4.装备财务的储备和管理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作保障,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人们习惯上将其简称为“装财管理”。装备财务的储备和管理主要围绕下列内容进行:
(1)通信保障,即建立灵敏、快速、高效的专用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从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到网络传输、信号发射、口头传递、手语、旗语等。
(2)交通保障,即装备性能精良、数量富足的交通工具,包括现场处置所需的空中、地面、水上交通工具,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用交通工具,如排爆车、消防车、救护车、燃料补给车、水上救护艇等。
(3)警用装备保障,即为特种作战储备的各种防暴器材、武器、弹药、器械,如警戒带、警棍、警绳、手铐、防暴枪、催泪弹、染色弹、防暴头盔、盾牌、防弹背心、救生气垫等。
(4)医疗救护保障,即为救护伤病人员提供的救生、医疗、给养等设备。
(5)财力保障,即通过专项资金立项、财政拨款、基金等形式储备足够的经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使用。
5.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立法的力度,不断完善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有法可依;二是不断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水平,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既科学、合理地运用权力,又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一般方法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方法是指挥员和现场参战人员在实施处置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方法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预警的方法
预警是人类社会应付危机,防患于未然的有力之策。这里所说的预警方法是指人们在已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现象规律的认识,凭借主体的能力,需要,有目的地、创造性地推断客体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及结果的方式和手段。正确的预警有助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做到计划、预防、决策在先,有利于正确、妥善地处置。预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定性预测法,即从事物的规律性人手,在掌握了事物现象的基础上认识其性质并预测和推断尚未感知的社会问题和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对未来做出可能性判断时受到主观概率的影响较大,主体的知识、经验、分析能力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定性预测法通常是由专家推断、逻辑推断完成。
(2)定量预测法,即从事物量的规定性人手,主要通过客观现象数量的分析,根据一定的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变化的规律,预测尚未感知的现实社会和未来发展态势的方法。相对于定性预测法而言,定量预测法要求在信息、数据、情报、事实依据等方面要求更加详实、精确,在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定量预测。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通常采用统计模拟、数学模拟、统计与趋势外推预测的形式完成。
(3)综合预测法,即将上述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发挥二者的长处和优点,首先从总体进行定性预测,其次再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将经验和科学结合起来,最后得出准确结论的方法。
2.指挥的方法
指挥的方法是指挥机关和指挥员在实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时采取的具体形式。指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直接决定和影响整个事件的处置效果,所以,指挥员对指挥方法不仅要了解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灵活运用。通常采用的指挥方法有以下六种:
(1)集中指挥法,又称统一指挥法,即指挥者通过合法的权力运用指挥所有参战部门和人员,并采用集中指挥的形式给所属下级下达指令的方法。集中指挥利于统一行动、整体作战、相互配合、步调一致、统揽全局、提高效率;缺点是不宜灵活应变、缺乏弹性、难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