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下)
12434200000022

第22章 电子政务(6)

基础性和各类业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的进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强业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持续加强农业、人口、就业、国土资源、社会保障、法规,以及科教文卫等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基于各政务业务应用的信息服务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在基础信息库建设方面,除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已经启动外,宏观经济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和自然人数据库正在加紧规划之中。

为促进实现政务信息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始起步。2005年9月,国信办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上海市相关单位分别开展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原型试点”和“基于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地区电子政务原型试点”,此后,又选择了北京、内蒙古作为第二批试点。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在行政协调机制、绩效考核、成本补偿、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六)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电子政务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方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并将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浙江、湖南、云南和深圳等省市颁布了信息化或者电子政务方面的条例、办法。为加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为加强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有关部门出台了《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政府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发布了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指导性文件。同时,与电子政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的研究、起草工作也已启动。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信办加强了统一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并于2001年批准成立“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标志着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正式全面启动。目前,国家标准委已批准发布了主题词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业务流程设计等18项基础性国家标准,完成了15个国家标准草案,编制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这些标准为政务信息系统间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撑。许多地方政府从自身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和制定本地区标准。例如,河北省率先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标准以及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关标准规范已在河北省网上审批、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公共卫生等三个应用系统中试点。海南省编制了《海南省政府网站建设指南》。上海市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定了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规范和指南。

(七)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安全保障能力有所提高

有关部门在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方面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足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指南》,积极推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二是加强应急管理,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凋小组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应急协调机制的意见》,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本系统的应急预案;三是加快推进等级防护体系和安全评估体系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加大了试点示范工程推进的力度;四是部分条件较好的部门和省市开始加强数据灾备系统建设,努力提高信息系统的抗毁和容灾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八)电子政务宣传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技能明显提高

2004年,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电子政务培训班,温家宝总理为培训班做了总结讲话,领导干部对电子政务认识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4月,中组部、人事部、国信办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通知》,要求各部政务工作全书门和各级政府规范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国信办印发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参考大纲(试行)》。在中央的带动下,各级政府也积极依托各级教育和培训机构,对政务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各级各类研究机构组织编写电子政务培训教材、读物数十种。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全国党政机关公务员基本完成了一轮电子政务培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电子政务发展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技能普遍提高。为提高电子政务的普及水平,很多机构通过论坛、评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电子政务成功经验,提高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水平,全社会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度有所提高。

(九)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在政企合作和自主创新方面积极探索

各级政务部门在稳步、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运维和管理模式创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积极为中央各部门提供服务器托管服务,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率先引入电子政务外包,探索多元化投入新途径。浙江、吉林、安徽、北京等省市尝试性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取得了成功经验。中联部、青岛市、北京平谷区在采用全系列国产化IT产品方面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电子政务促进自主创新之路。广西玉林、河南济源在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政务方面为中小城市树立了典范。总之,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涌现出不少创新的典型,为我国电子政务更好、更快发展积累了经验。

(第三节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是世界各国政府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趋势。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方式正逐步实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电子政务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一、电子政务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对政府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国家在推进政府改革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相同的建设途径--将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推进政府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电子政务的出现使政府管理创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府业务网络化、数字化,有效促进信息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以此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政府机构和职能优化

电子政务能够促进规范政府部门职能,合理划分管理权限,有助于解决机构重?1554?叠、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等问题,从而形成科学、规范、协调的政府行政过程。

电子政务的实施以网络平台、业务系统、数据库为重点,推动业务的整合和跨部门的互联互通,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减少政府管制范围、提高服务能力的目的。通过对政府管理范围的调整,政府集中精力搞好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政府机构将社会和市场可以自行解决的事务从政府职能范围分离出去,把政府从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管好自己该管的事,缩减政府管制领域,减少政府审批范围,把更多的审批、管理事项让位于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及与其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实现政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无疑将大大提高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有助于政务流程优化

再造部门外部对政府改革的需求以及部门内部对办公效率提高的要求是政府合理优化和再造政务流程的动力源泉,“以服务为本、以结果为导向”是政务流程再造的根本,通过优化和再造政务流程,可以改变政府的工作模式,淡化部门意识,提升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电子政务为促进政务流程优化和再造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政府在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实际工作出发,以方便、实用为原则,帮助公务人员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实现了业务流程管理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以软件的形式内嵌于日常政务处理过程,从而使得传统的业务流程更加清晰和具有条理,办事人员的职责更加分明、权限更加明确,从而有效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三)提高全社会信息资源

利用水平政府是社会信息最大的拥有者,对政府信息利用的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收集、加工、传递和存储政务信息,通过网络把相关领域的行政机构和公众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融合,有效拉近公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使得互联网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使得信息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成功履行政府行政职能、咸少政府信息资源浪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四)有效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电子政务能够有效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电子政务使传统的部门组织朝着扁平化网络组织方向发展,网上业务审批,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从而简化和加速了政府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减少了信息沟通成本。政府在网上即时发布信息,并提供全天候的网上反馈和监督渠道,通过网络接受和处理行政信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行政支出,提高了效率。政府通过电子采购,将采购需求在网上公布,发出邀约,进行公开招标,这样方便、简单的交易方式,与传统的采购方式相比,可以提高采购效率,为政府节省许多人力和财力。

(五)引入外部激励约束机制

电子政务的网络化、开放性特征使政府行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社会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对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需要政府在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合作的同时,不断强化政府的工作责任,增强政府的服务效率。通过相应的激励约束,不仅可以迫使政府想尽办法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办公效率,而且还可以迫使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提高政府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电子政务促进实现高官问责、机构问责,强化政府责任,有助于建立责任政府。

二、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电子政务有效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很多政府部门在办公业务系统中加强了数据挖掘、分析等功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建设“金宏工程”,以此促进实现宏观调控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中国储备粮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国储备棉管理信息化系统等关系国民经济稳定的重要资源储备管理信息系统陆续建设和投入使用。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数据的社会公开水平有所提高,数据服务质量有所提升。中联部的共性办公业务平台在实现基于权限管理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信息系统,为提高外交辅助决策水平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环境。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全国价格监测系统建设,为及时收集价格信息、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决策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部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有力地支持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电子政务服务经济社会管理的能力稳步提高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国家主要经济社会系统的信息化水平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经济社会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政务的支撑。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海关、税务、银行、工商、交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启动政府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又重点建设了审计、公安、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建成后开始发挥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金税工程全面提高了税收征收率,增值税征收率由2000年的61%提高到2006年的86%以上,国税系统税收成本大幅下降,每年节约税收成本上百亿元。金关工程大幅提高进出口业务的办理效率,各级海关及其所有监管现场实现24小时联网运行。在金关工程的带动下,海关总署于2001年年初步形成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的基本格局,2003年开始,海关对上述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实现海关系统跨部门、跨地区联网应用以及全国海关通关作业网络化、物流监控智能化,海关通关能力大幅提升。金盾工程已经覆盖了90%的公安基层所队,全国有4.1万个派出所实现了人口信息管理前台办公,纳入计算机管理的人口总数超过12.8亿,2006年网上抓逃超过28万人,全国利用金盾工程联网信息破案已占全部破案总数的20%左右,大大提高了罪犯抓捕率,实际应用效果明显。社保系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五险合一”服务,惠及全国参保人员近1.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