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下)
12434200000005

第5章 政风行风建设(5)

行风评议已形成科学的工作格局,确保行风评议的顺利进行。经过几年的行风评议,已经形成了一套好的工作格局,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条块结合,把民主评议行风作为一项常效机制坚持开展下去。各地的经验表明,领导是否重视,直接关系这项工作的成效。民主评议行风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及时听取汇报,给予必要的组织协调、具体指导和经费支持,评议大会也应由党政领导亲自主持。纠风办对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部署,搞好上下联动,并抓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对于评议中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及时向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整改建议,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促使其进行认真整改。与此同时,制定行风评议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完善评议程序及督查督办制度,用制度规范行风评议行为,使评议的整个过程都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二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民主评议行风的重要作用。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要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中心任务。在确定每年的评议对象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不正之风问题作为评议行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把行政权力相对集中,在市场运行中承担着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的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和公用事业单位作为评议的重要对象。在确定评议内容时,一定要围绕中心,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落脚点,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行风评议带来的效果,使行风评议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三是行风评议工作要注重实效,不能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求实效是民主评议行风的根本目的和灵魂,如果形式上轰轰烈烈,内容上华而不实,方法上一成不变,就很难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就丧失了民主评议行风的实际意义。由于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评议的方法和模式上,不宜作统一要求,可以灵活多样,从实际出发,总结自身经验,吸取别人的成功做法,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评议方法和模式。

要注意把握好民主评议行风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民主评议行风的工作步骤很多,环环相扣,互为条件,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评议的总体效果。每个工作步骤都要精心组织、细致安排、讲求实效,尤其是整改工作一定要扎实深入,以求真务实,取信于民。在行风评议中,评议是手段,整改是目的。通过评议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切实转变政风和行风,是开展行风评议的出发点和归宿。行风评议的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整改不到位,留下“半截子”工程。因此,要注意避免单纯“评”、只“评”不“纠”的问题,把整改始终作为行风评议的主线,坚决克服评议中轰轰烈烈、意见尖锐地提出问题却不了了之的现象。四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评议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目前,各地的评价方法各有特点,有的评最差,有的排列名次,有的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有的不排名次,只作综合评估等。这些评价结果大多是在对社会的问卷调查和经评议代表评议打分后得出的,都是可行的。但随着评议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评议结果的公正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的要求更高,也更迫切了。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增加被评议单位之间的可比性,把评议对象分门别类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增加被评议单位自身的可比性,对多次参加评议的单位,不仅要与其他被评议的单位相比较,还要与其自身过去参评的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以鼓励其不断有新的变化和提高;注重综合评价,既体现民意,又要看工作实绩;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鼓励整改,调动被评议单位的整改积极性;充分运用统计学、网络信息等科技手段,减少评价方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在评议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使评议方法逐步科学化。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和规章制度建设,使行风评议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已开展多年,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多年来,各地主要是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理论研究明显不够。“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必须要花一定的精力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进行分析和概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增强驾御这项工作的能力。六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评议工作和评议行为。民主评议行风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参与人员多、社会比较关注的综合性工作,必须规范有序地进行,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规范操作程序和评议行为的有效办法。在建章立制方面,特别是对评议活动本身的监督约束机制上,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约束评议行为的制度规定,严格评议纪律,并对评议代表进行培训,明确提出纪律方面的要求。对评议过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问题要及时予以制止。

(第四节 行风评议研究的重点

行风评议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制约因素,一个方面是外部的客观条件,比如领导重视程度,群众参与程度,部门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程度,以及评议的社会氛围等,这些因素必然影响行风评议的效果和质量。就行风评议制度本身的科学性、操作性,反映行风建设发展需要方面,在行风评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研究评议的标准和内容。评议的标准和内容的确定,必须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管理科学、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行风评议就必须研究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什么,行风建设的新要求是什么等问题。现在,纠风工作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以面上发动,以各单位的自查自纠为主转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再全面统一选题立项,集中进行专项治理;从以纠为主、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纠建并举,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逐年深入。行风建设的要求,也从表层的解决服务态度、方式问题,即“生、冷、硬、刁”和“吃、拿、卡、要”,深入到解决服务质量问题,即为改革、开放、发展的服务意识树立得牢不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经济建设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落实不落实,政务公开不公开,依法行政的水平高不高,审批制度改革得彻底不彻底,科学管理水平高不高,行风建设机制创新到位不到位等。现在行风建设,要求螺旋式向上发展,每循环一周,要向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台阶发展。那么,行风评议的内容和标准应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符合行风建设发展的新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要树立一个科学评议的观念基础

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和行风建设需要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任何评议都不能也不可能真正起到良好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其次,要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为目标。这里既有一般性的要求,也有机制创新的要求。

行风评议的标准应该是:

看群众对行风建设的满意程度,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部门、行业和单位行风建设状况的惟一标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部门和行业及其公职人员行政权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价行风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评价行业是否存在不正之风,是否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部门和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是否正当地运用权力、廉洁奉公,最有权回答这些问题的是人民群众。纠风工作、行风建设成效如何,最根本的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经济建设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到位不到位。部门和行业多数都担负着政府赋予的职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中,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别的事就无从讲起。因此,通过行风建设促进作风转变,通过行风评议促进行风建设,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是行风评议的一个主要目标。

看政务公开工作落实的情况。政务公开既是源头治理的有效措施,又是纠风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推行政务公开,部门和行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把部门和行业的行政行为、办理公共事务置于“阳光”之下,使权力运行受到监督。政务公开是对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政府的职责。政务公开是人民的权利,是民主管理的必要途径,也是反腐倡廉的有效武器。它对于民主来说,是一种必不可缺的途径、手段和形式;对于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行政需求来说,则是一种目的,一种实现目标,一种成功和完善的标志。因此,通过政务公开带动行风建设,通过行风评议促进政务公开是评议的又一个目标。

看纠风专项治理任务落实的情况。群众反映强烈、成了“风”的问题,一般都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相当大,采取一般的措施往往难以奏效。纠风专项治理是针对行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议论的“热点”,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全面整治。通过宣传发动、自查自纠、整章建制等各种活动,坚持思想教育、自我教育、经济清退、解脱大多数处理极少数等方针,达到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目的。实践证明,专项治理是解决行风不正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它应当是行风评议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

看部门和行业履行主要职能的情况。进行行风建设不是为纠风而纠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行风建设的目的在于以廉政促勤政,促进行业管理,通过行风建设使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与行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因此,作为考察行风建设的目标,要全面看问题,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在突出行风建设这个重点的同时,还要考察一个部门、行业“三定”方案中任务的完成情况。建立良好的行风,应当与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一致。既要有规范服务、一流的为民服务的水平,又应当以规范服务促进行业管理,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履行职责以及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是行风评议的又一个考核指标。

看领导对行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如果没有领导重视,没有党政齐抓共管,没有部门各负其责,那么,行风建设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因此,评价行风建设成效的另一个基本标准是看领导是否重视。各级党政领导如能按从严治党、治政的要求做出工作部署,而且能亲自动手,严加督促,勤加检查,抓好落实,那么,行风建设就有了领导保证。

二、行风评议的内容应突出部门和行业特点

紧密结合部门和行业的实际,增强针对性,设定评议项目,可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方面,主要体现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是反映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指标。

政务公开、廉洁自律方面,主要体现源头治理的工作成效,通过政务公开,促进行风建设;通过政务公开,促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和监督检查方面,主要体现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水平、监督机制是否健全,以及对行业不正之风治理的力度。

重点治理工作方面,主要体现各部门的特点,也就是各个部门职责范围内群众关心的事项做得如何。

组织领导与宣传方面,主要反映各部门领导对行风建设重视程度以及社会效果。

最满意和最差单位,主要是对各委、办、厅、局职能处室工作成效的评价,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意见和建议,主要是为进一步搞好行风建设,整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行风评议内容项目的设定上,还需要注意三个界限。一是个性问题与行风问题的界限。行风评议所要解决的是普遍性的行风问题,决不能以个性问题或个别人、个别单位的问题来评价一个部门或行业的行风。二是行风问题与违法违规的界限。行业不正之风是指这个行业对待服务对象、对待人民群众所反映出来的不良风气,至于这个行业内部发生的个别人的腐败问题,已经构成违纪违法,理应受到严肃查处,不宜作为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三是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看法的界限。在评议内容项目上,无论是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看法,都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确定对一个部门或行业风气的评价指标。

三、研究评议的标准和内容要进行实验

评议的标准和内容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一部门或行业确定了评议的标准和内容后,应先在小范围进行实验,检验这些评议标准和内容是不是符合这个部门的实际,是否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例如,某行业过去是垄断性行业,吃、拿、卡、要问题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行业要生存,要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吃、拿、卡、要问题在机制转换中逐渐消失。在进行评议时,如果因为还有个别人存在吃、拿、卡、要问题,而设立一个吃、拿、卡、要问题“多、不多;有、没有”,那这个项目就不切合实际。在小范围实验的基础上,然后再应用于对全行业的评价,这样做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