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从来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在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伟大使命中,我国职工队伍一定要更加抓紧自身建设,提高整个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奉献负责的职业道德,自觉严格的劳动纪律。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对全国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发挥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重视劳动模范的作用,宣传他们的事迹,并善于关心、爱护和培养提高他们,使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蔚然成风,用劳动模范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整个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影响全社会,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实现今后十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中,负有重要的责任、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工会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各项社会职能,更加密切地联系职工群众,更好地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政府工作的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把广大职工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工人阶级自己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团结奋斗。各级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发挥工会的作用,支持工会的工作,经常向工会通报政府的重大部署和方针政策,听取并解决工会代表职工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步形成制度。
同志们,朋友们1 100多年来,国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说,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艰难险阻。在纪念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节日的时候,我们中国工人阶级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奋发图强,埋头苦干,首先把中国事情办好,同时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团结,发展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工人的友谊,为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应有贡献!
【范例三】
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科技部副部长
邓楠(2003年1月7日)同志们:
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十五”科技计划实施进入关键阶段之际,我们召开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岚清副总理专门给会议发来了贺信,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会上徐冠华部长的工作报告,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总结了去年的工作以及近十三年来科技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全面部署了2003年的工作;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协等部门的领导也在会上就科技工作的相关方面做了重要报告;各地方、各部门的代表交流了工作中的经验。总的来看,会议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突出了大科技的思想”,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通过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特别是学习和领会十六大对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新时期科技工作的认识;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科技工作的方向;通过全体代表的认真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可以说,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全面做好2003年的科技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当前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与会代表对今年的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科技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发挥支撑作用,怎样确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如何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如何做好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等等,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将组织力量进一步深入研究。下面,我就会上大家讨论中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研究制定新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这是对新时期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经向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汇报,将尽快着手研究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科技规划和计划都是影响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特定的目标和条件、有组织地进行实施的行动方案,是一个国家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关于规划的作用,大家的看法可能还不尽一致,有人认为规划“太虚”,没有多少用处。规划到底有没有用,我认为,关键要看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规划,一个好的科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建国以来,我国共制定了七次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总的来看,前三次规划,包括了要实施的重大项目,是一个规划和计划融为一体的实体性规划,实施效果较好。特别是《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它的实施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形成和发展,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整个科技体制的形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深远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1982年,国家正式出台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标志着我国的科技计划已从科技规划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形式。正是因为规划与计划的相对分离,后来的几次规划内容相对全面,重点不够突出,操作性较弱,特别是规划对计划的超前性不够,对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规划的指导,只依靠科技计划来部署科技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计划的时限短,不利于长远科技工作的安排,如对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学科调整等需要长期稳定支持的工作缺乏总体设计,造成科技工作的短期行为。、近十多年来,由于规划指导作用的弱化,对科技工作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是规划、计划并存,但规划和计划要有各自的定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此,要根据规划的作用和特点来研究制定规划。这次的规划制定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规划要适度超前,发挥其指导作用。这里的超前有两层含义,既包括科技对经济要先行,也包括规划对计划要适度提前。科技要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优先发展,体现前瞻思维,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次确定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点。这次的中长期规划之所以具有紧迫性,就是必须要在制定“十一五”计划之前完成,从而指导“十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是要重点研究科技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意味着GDP将增至35万亿元左右,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可能进入世界前三位。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而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大幅提高的综合体现,必然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据2002年度《洛桑报告》显示,在参评的49个国家中,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排第31位,科技竞争力j{}第24位。这表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从整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向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汇报时,大家认为这个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无疑将对科技能否有效支撑“小康社会”产生重要影Ⅱ向。
因此,制定规划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竞争力水平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提出既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又能起到增强信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加快发展作用的战略目标。徐部长在报告中提出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结合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
三是要真正抓住战略重点,增强可操作性。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中长期规划中涉及的问题更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中长期规划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涉及,着重是要提炼出非常明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重点,提出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战略重点明确了,才能在汁划中集中力量,集成资源,办成大事,这样规划和计划才能做到比较好的衔接。
四是要系统地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突出制定过程的开放性。规划不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要组织专门的队伍,深入开展扎扎实实的、系统的前期研究,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规划研究制定的过程本身就是形成共识、统一思想的开放过程。有了好的共识基础,对规划的实施也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关于这次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制定,朱总理特别强调,要周密研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另外,要提高规划的指导作用,还必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权威性,通过适当方式,确立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加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徐部长在报告中已经对国家创新体系建没作了重要的沦述和全面的部署,在此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认识,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着重强化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系统组织,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如科研院所的改革稳步推进、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企业的科技活动能力不断增强。
但从总体上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的任务是要找出这些差距,并切实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提出要将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从国家的层次和战略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系统地、全面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增强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
第二,我们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科技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有具体切实的措施来进行推动。徐部长在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具体任务,特别是针对薄弱环节提出了切实的改进措施,如今年将重点加强对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的支持,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建设等,今后也还将进一步地深化和完善具体措施,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第三,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包括创新人才、科技投入、科技基础设施等。关于创新人才问题,徐部长在报告中就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做了专门的论述。关于科技投入,当前一方面仍然要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发挥政府资金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关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一方面要加强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科技基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及网络科研环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新型机制,激活已有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打破条块分割,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合理转移和优化组合,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第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科技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通过整合科技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活整体科研队伍,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科技国际竞争力,建立起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院所改革决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减少机构和人员,而是为了理顺机制,为将来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环境和条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当前,推进开发类院所和公益类院所改革,要多从机制和政策上下功夫,使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能在一个更和谐、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三)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工作推进产业化工作是加强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有效手段,也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成效的宝贵经验。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央就强调科技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围绕科技与经济结合,进行了科研机构改革、创办科研生产联合体、发展技术市场、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同时,国家还先后组织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汁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目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1991~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 000亿元左右增加到18 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同期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到2001年,53个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实现利税l 285亿元,出口创汇226.6亿美元。科技产业化支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大幅度提升了科技产业化能力,依托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组建了110多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转化工程化成果10 500项;先后支持建立了84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为6万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这些企业增加了300多亿元的销售额,为社会提供了2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20年来的成功实践证明,科技产业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今后不仅要继续推进,而且要加大力度,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