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107

第107章 政府经济管理 (5)

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是古典市场经济的终结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开端。政府经济职能也正式从过去的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1936年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集中地、综合地、系统地反映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并为现代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就业量的关键因素,有效需求不足是引发严重失业和经济危机根本原因,要解决失业和危机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力量刺激有效需求。因此,主张政府把干预经济的重点放在总需求管理方面,中心内容是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社会(包括政府和私人)的货币总支出,借此扩大社会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消除经济危机之目的。但凯恩斯学说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的市场经济,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私人为追求自己利益将决定生产什么、用何种方法生产、如何将最后产物之价值分配于各生产要素等等,仍无可非议。”

尽管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滞涨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严峻挑战,但由此而产生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并未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仍然是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概括起来说,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十六个字,具体地说,除承担古典时期一些基本职能外主要还有以下方面:第一,宏观调控职能;第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职能;第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第四,社会保障职能;第五,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职能;第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职能等。

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有不同的经济职能,但如果我们对政府经济职能作一个抽象概括,那么,主要三个:第一,维护其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职能;第二,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职能;第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三)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实际上是从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快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结构”特征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划分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既要兼顾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要求,又要兼顾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既要强调(必要时强化)中央政府职能,又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动性,这就需要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界定。

第一,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国民经济总量由中央政府掌握。中央政府制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对外经济战略;地方政府则制定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地方产业政策和地方税收政策。

第二,在市场监管方面,政府负责全国统一市场的立法、执法和必要的行政规章;地方政府则在中央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确保本地市场秩序正常。

第三,在社会管理方面,中央政府从国家的高度制定全国性法规,保障全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协调地区关系和谐发展;地方政府则根据国家法规和本地区实际,制定区域性法规,借以实现对本地区的社会管理。

第四,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中央政府负责国防建设和全国层面的社会保障、铁路、邮政以及省际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负责本地的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科学教育事业和公共服务。

(第三节 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四个。

一、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几乎没有使用这个手段,在目前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就万万离不开这个手段了。

(一)经济手段概念及其特征

l、经济手段的概念

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是政府运用经济计划(规划)、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微观规制的手段。

经济计划主要是指各种短期计划(如年度计划),经济规划主要指中长期规划(如五年规划),过去我国只有计划而没有规划,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将“计划”改为“规划”,这是我国政府管理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标志。规划与计划的根本不同在于:“规划”主要是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不再是市场调节领域具体的指标、项目的安排,更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计划”更多地带有“时间”序列的涵义。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利率、汇率、税率以及预算和货币供应等方式。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各种宏观、微观和国际经济等政策。

2、经济手段的特征

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比较,经济手段的主要特征有:(1)调节性。

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中,它表现为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节各种经济活动;(2)灵活性。经济手段适用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管理活动,针对不同的管理手对象,经济手段可以灵活地变通;(3)平等性。经济手段肯定了被管理的组织和个人在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方面是平等的,不允许有特殊。

3、经济手段的缺点

经济手段的缺点在于:(1)缺乏刚性。由于不是强制性的指令,在实行过程中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效果容易产生单纯追求财、物的思想和拜金主义;(3)容易导致利益目标的分散和?昆乱,增加互相矛盾的现象。(4)由于它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因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二)经济手段的作用

l、经济手段的作用经济手段的主要作用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主要有四个:

(1)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或适当的经济增长是政府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所谓适当增长是指国家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速度太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速度太高会对物价、资源和环境等造成压力。中国过去十几年来的增长速度平均在9 %以上,一般认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内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以上。

(2)增加就业。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还在于不断增加就业,国际公认失业警戒线是12%。任何一个国家的失业率如果突破这一界线,则社会发生动荡的几率就会急剧增加。如前所述,我国的失业率按照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近5年都在5%以下,但实际失业率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3)稳定物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防止通货膨胀发生。所谓稳定不是说物价不涨,如果物价长期不涨或负增长,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进而导致就业下降和社会动荡。但如果物价增长过快,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更加不利。稳定是指在经济增长速度之下的温和的物价增长状态。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贸易中保持一定数量的顺差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是必要的,对与外汇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重要的,但这并非意味着顺差越多越好,顺差过大导致的收支不平衡与逆差过大导致的收支失衡同样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其利弊在后面章节将做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2、经济手段的主要功能

(1)对于管理系统来说,经济手段的运用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因为,经济手段的物质利益诱导机制能够把整个管理系统中的全体成员凝聚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2)运用经济手段的管理往往是最富有弹性的管理。利用个人追求私利而实现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所谓无为而治。因为管理手段的运用,通过利益诱导机制把作业层面的工作下放给了实际作业者,管理者不需要考虑每一项具体作业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

(3)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还可以促使健康的人际关系生成。经济手段对人们个人这一追求合理性的承认,是在管理系统中形成良好风气的基础。

一、法律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依靠国家法律法规对经济进行管理,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行为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

(一)使用法律手段的基本条件

如果没有一定条件支撑,利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经济将显得苍白无力。

l、整个国家的立法必须完备。法律制度是市场交易规则的核心组成部分,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规则的缺失,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依法管理也就成为空谈。

2、国家要有健全的立法和司法机构。这是规范国家立法和司法行为、提高立法和司法质量的组织保障。

3、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再好的法律制度也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司法人员来实施,如果没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司法队伍,依法管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4、必须要有相应的财政投入。没有经费保障的管理难以发挥其正常功效,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不太突出,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其严重,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各级法院的“执行难”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疾,执行经费匮乏或不到位(尽管不是根本或唯一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5、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在像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尤为重要。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弊端一时难以根除,以“法治”代替“人治”更不能一蹴而就,其根源在于人们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行政妨碍甚至干预司法的无数事实就是证明。

(二)法律手段的主要功能法律

在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基本功能是确认和规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维护公平、公正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确认公平、自由的竞争规则,建立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二是确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作为政府实现其经济职能的四个基本手段之一,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阶段也不例外。

(一)行政手段的概念及其特征

l、行政手段的概念

行政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种种措施。具体地说,行政手段是指政府机关依靠国家权威,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条例、规定等强制性措施,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对下属或下一级行政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经济过程中,依靠行政权力、通过行政系统传递、贯彻政府意图,体现国家意志。权威是行政手段的基础,服从是行政手段的前提,具有很大强制性。

2、行政手段的特征

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有:(1)权威性。行政手段所依据的是组织的权威,一般人说来组织层级越高,权威也就越强。行政手段的权威性还表现在作用范围上,组织层级越高,它的权威也就越强,适用的范围也就越大。(2)强制性。较高组织层级的管理机关和管理者运用权力,对下属机关和人员进行直接指挥和监督,而下属人员对上级的指挥必须绝对服从和认真加以执行,不能划一否定和抵抗。(3)垂直型。

即权力作用方向的垂直性,是通过组织系统,、组织层级自上而下地实行管理活动的权力运行方式。(4)随机性。行政手段的随机性也就是它的直接性、灵活性和具体性。(5)无偿性。适用于组织的等级原则,上级对下级有着无偿支配权,不讲等价交换,不考虑价值补偿问题。

3、行政手段的缺点

行政手段的缺点有:(1)不利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组织的兴衰直接受最高领导最高领导人的水平和素质的影响。(3)容易强化组织权威,助长官僚主义作风。(4)横向沟通困难,其信息传递容易失真。

(二) 行政手段的作用

行政手段在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三:

(1)协调作用。主要是指协调社会各个经济实体和各种经济利益的差别与矛盾;(2)管理作用。社会化大生产离不开社会分工,这种分工仅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必须有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这是避免生产建设的盲目性和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3)推动和促进经济体制转轨的作用。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要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顺利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政府的行政力量是难以想象的。政府可以动员并依靠包括意识形态力量在内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来完成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若不能及时化解,转型就可能流产或出现其它危机,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安定。所以说,行政手段尽管不是唯一手段,但也决不是可有可无或由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手段,在目前中国社会尤其如此。

四、道德手段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除依靠法律或行政制约外,更离不开道德的力量约束。利用道德手段培养并维护与市场经济伦理观念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是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发现的一种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发展,使部分人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使部分人的道德堕落。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不讲道德,“道德人”不讲经济的现象并存。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就论述过这个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两种人可以统一地、和谐地共存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美好设想迄今并未实现。也就是说,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经济人”,既然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用道德力量规范其行为,使其在做“经济人”的同时,也要做“道德人”。

(二)道德手段的特征

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有四个基本特征。

l、自觉性。道德是道德主体人依靠其自觉性发挥作用的。道德与法律不同。不具有强制性,如果被规范者不自觉,道德规范就失去效力。

2、实践性。道德不是一句空话,它必须实现由动机到行为、由意识形态到现实生活的转变,否则,道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道德从产生时起就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3、协调性。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评价方式来指导和矫正人的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二是运用道德规范调整人的行为,并在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影响下,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4、有限性。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道德手段也不是万能的,要是道德切实发挥作用,还需要法律等强制性手段做后盾。

(三)道德手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