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124

第124章 政府经济管理 (22)

政府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将一部分资源以无偿方式转移出去的支出。它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政府财政补贴支出两项组成。这是一项旨在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资金转移措施,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手段,它具有无偿性、单向性等特点,对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有间接性影响。

一、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是:(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构成。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其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为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对其提供的种种物质帮助。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其完善程度也成为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的标志。由于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凡是法律覆盖范围内的人群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因此,强制性成为社会保险的最主要特征。社会保险的项目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的功能主要四个,即解救功能、辅助功能、稳定功能、激励功能。社会救济主要包括对残疾公民提供的部分生活资助、对残废军人和军烈属的抚恤与照顾、对灾区居民的抢救、转移、安置、医疗支出及生活资助、对城乡困难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等。

社会救济的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也包括部分社会捐助。其救助对象具有选择性,即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经济情况调查,才能获得救助资格。

所谓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机构及福利企业向社会成员提供超值服务或提供福利津贴,使社会成员在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福利待遇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福利满足的是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因此被称为“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一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个人福利、一般社会福利和特殊社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个人享受到集体福利设施、各种福利性开支、补贴以及各种增进物质利益的措施;一般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团体举办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及城镇建设、服务网点、社会服务等;特殊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丧失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法定抚养人的孤老残幼和家庭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残疾儿童、精神病患者等社会特殊群体提供的物质帮助和福利服务。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根据法律法规对现役军人、退伍军人、烈军属等提供的保证其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活动,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活动。

此外,有人认为社区服务也是一种社会保障支出,但这种服务往往是以城市街道或社区为依托开展的居民邻里互助互济活动,政府很少投入,所以,不应将其划为政府支出范围。

2、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在这里,“社会共同力量”和“社会全体成员”,构成了保障者和被保障者。所说的“社会共同力量”,只能是在社会管理者的组织监督下形成的力量。

3、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社会保障支出内容包括:(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第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第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障基金是多方面共同承担的,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也是多渠道的。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由三条渠道,即用人单位缴纳,劳动者交纳和国家财政拨款。

第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方式主要有社会保障税、社会统筹和政府预算拨付。(2)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社会待业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助支出等。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业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初步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以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并且还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提出了社会保障费用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原则,探索出了社会保障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行模式。这些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措施及其效果,直接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够宽,保障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所有制差别和城乡差别。(2)社会保障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管理。(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4)社会保障基金收缴难度大,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正常进行。(5)社会保障基金总量不足。(6)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的改革滞后。(7)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缺乏总体协调与宏观控制。

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法制和基金运行机制,应当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建立社会保障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在政府预算中健全社会保障预算。(3)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4)建立城乡有别、区域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5)开征社会保险税。(6)加强社会保障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7)建立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8)逐步加大政府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力度。

一、财政补贴支出

(一)财政补贴概念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依照有关法律,通过财政分配方式,向特定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是政府对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行为,是政府调节国家经济生活和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实质上是将一部分纳税人的收入无偿地转移给另一部分经济主体。20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程度的加深,财政补贴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从各国的财政补贴实践来看,这一杠杆运用得好,就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就会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

(二)财政补贴的特征

财政补贴的性质同社会保障支出一样,都属于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但财政补贴又有其显著特点。

1、鲜明的政策性。无论是财政补贴的对象还是补贴的数额和期限,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政策需要确定的,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

2、很大的灵活性。尽管财政补贴的政策性很强,但它又很灵活,即无论是补贴对象还是补贴数量、期限,都能够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就决定它的灵活性。

3、极强的时效性。财政补贴本身可能是长期不变的,但补贴的规模、对象是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更新的,当国家的某项政策失去效力时,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补贴措施也就随之终止。

(三)财政补贴的种类

财政补贴的种类很多,为了方便管理和全面反映财政补贴的内容,可以将财政补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补贴的环节划分,财政补贴可以划分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从补贴的经济性质划分,财政补贴可以划分为生产性补贴和生活性补贴;从政府是否通过预算安排看,财政补贴可以分为明补和暗补;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划分,可将财政补贴划分为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从补贴的来源划分,可将财政补贴划分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贴形式划分,财政补贴还可以划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等。这种分类,是在政府预算中采用的方法,也是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补贴、租房补贴、外贸补贴和职工生活补贴等。生活补贴是政府为了保证职工的某些基本消费不因物价的上涨而受到影响,而给与的职工个人补贴,如住房补贴、水电补贴、煤气补贴、降温补贴等等。

(四)财政补贴的功能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1)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这是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但财政补贴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经济调控功能。(2)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3)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五)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财政补贴的回顾与现状

建国后,我国的财政补贴始于1953年,当时只有对棉絮一项补贴。此后,补贴范围逐年扩大,补贴金额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财政补贴从规模和范围上都有很大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8一1989年是第一阶段,是我国财政补贴的暴涨时期。此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4.79%,远远超出同期的财政增长率(24.95%),1989年财政补贴达到历史高峰,补贴占整个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4.1%,以致政府财政赤子增加,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1990~1994年是第二阶段,是财政补贴的下降期。面对巨额的财政赤子和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开始采取财政和货币双刹车措施,使财政补贴平均每年下降6%,到1994年,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到10. 44%。

从1995年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财政补贴又开始逐年攀升,但增速在财政支出增速之下,1998年财政补贴比重为6. 95%,创历史新低。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政府必须受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制约,使补贴行为与国际惯例和法规接轨。从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后,政府对“三农”的补贴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因此会拉动整个补贴规模扩大。

2、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补贴数额大,已成为政府财政的负担。中央财政在扣除生活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等补贴后,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财政运转,只能通过发行债务解决,致使财政赤字剧增。

(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范围广,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内,都存在大量补贴,仅列入政府预算科目的就有27项。地方政府以“优惠政策”方式竞相推出的种种财政补贴,不仅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更使政府财政补贴行为失范。

(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使补贴功能错位,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使企业改革、转制和提高效率都增添阻力。很显然,企业有国家这个靠山,危机感必然缺乏,改革转制动力必然不足。不仅如此,这种补贴也导致政府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补贴严重不足,即该补的没有补,不该补仍在补,该多补的没多补,该少补的没少补。

(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

(5)补贴结构不合理。在补贴环节上,80%的价格补贴用于生活资料,只有20%的补贴用于生产资料;在补贴形式上,“明补”与“暗补”、现金与实物补贴结构失衡。

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二是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三是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四是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五是加强财政补贴监督管理,适时调整补贴政策,也就是说,补贴政策也应该“与时俱进”。

(第五章 政府预算管理

预算是政府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预算管理体制是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形成的处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制度。政府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硬化预算约束,理顺各级财权、事权关系,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述

一、国家预算的体系与原则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

国家预算同税收和国债一样,都属于财政范畴。国家预算起源于英国,其英文词汇“budget”,原意为皮包。由于当时英国财政大臣到议会提请审批财政法案时,总是携带一个盛有财政收支账目的大皮包,时间一长,人们就将政府收支计划寓意为“皮包”。中、日等东方国家则将这一词汇意译为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阶级作斗争的产物。13~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起来,不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且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封建贵族阶级日趋衰落,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滥收滥支,挥霍浪费。为改变这种状况,新兴资产阶级提出,政府财政收支必须编列计划,并须经主要由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批准。经过长期斗争,这一要求终于成为现实。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国家预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竞相仿效,到了20世纪,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国家预算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工作,也开始编制国家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