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037

第37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3)

4.评估程序的设计和评估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客观公正和简便易行的原则。如果在评估的初始阶段,就把程序和方法搞得错综复杂,很容易使评估对象不胜其烦或望而却步,最终可能导致评估流于形式或流产。

5.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要进行动态管理,即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改、调整和完善政府绩效指标体系。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只要设计科学,政府绩效评估的一级指标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二级指标稳定的期限相对短一些,三级指标根据实践的发展,调整的比例和频率可能会比较高。此外,评估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也要根据评估的价值导向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技术层面上确保政府绩效评估符合政府管理的实际和发展趋势,也才能确保政府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第六节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当前,世界走向多极的趋势越来越清晰,经济全球化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演进,此背景下的当代公共行政改革,在西方国家多是因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引起的,实质是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和方向性调整。

在新形势面前,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球化不仅是世界变化的结果,也是变革的新动力。由于信息和知识的全球化快速流动和传播,地方政府及民众以全球优秀的地方政府为标杆,对当地政府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地方政府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进行创新,以回应民众的呼声。对固有意识形态的消解和融化,使铁板一块的、僵化的意识形态在外部信息和知识的冲击下开始变革。由于地方政府的有为,国家已开始正视地方政府的正当要求。

首先,全球化要求观念创新。全球化要求地方政府管理在行政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使地方政府从“行政”转向“管理”,用企业的经营理念来改造传统的行政理念,从强调国家权力的行使转向政府通过服务创造价值;从“官僚本位”和“权力本位”转向“顾客本位”和“责任本位”;从强调“执行过程”转向“绩效结果”;从“忽视成本”转向“强调效率”。

其次,全球化要求制度创新。全球化要求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进行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不仅要对传统的官僚体制,尤其是科层制的结构进行重大改革;而且要求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造,以适应社会的动态发展变化,提高地方政府的竞争能力;不仅要求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且还要求微观管理体制的改进和改革。

最后,全球化要求管理技术创新。全球化要求地方政府在组织、控制、领导等方面进行学习、创新和实践,不仅要对管理的各个流程加以改造,对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还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和整合各种高新技术手段,打造有利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技术平台。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加速向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渐进性,必然会呼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催生了大量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诉求,为地方政府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也有内部的动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把握和用好战略机遇期,需要创新公共管理,提升城市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其一、创新公共管理,提升城市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能够为我国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体制支撑。其二、创新公共管理,提升城市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表达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热切期盼,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情怀,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努力。其三、创新公共管理,提升城市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能够增强民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信念,能够保证地方政府维持生存、发展和追求卓越的需要。其四、创新公共管理,提升城市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展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将为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我们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提升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问题。一是再造政府流程,提高服务效能;二是消解职权冲突,提高政府执行力。

首先,我们来看再造政府流程,提高服务效能。政府流程再造(也称再造政府),既是公共行政改革的理论创新,又是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改革新模式、新举措,主要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为开端,而后波及其他西方国家。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是,以“公众需求”为核心,以“服务链”为纽带,通过组织机构、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多向互动的有机系统,以谋求政府绩效的显著提高。

再造政府流程的根本原则是,以依法行政为前提,体现合法性;以革新行政理念、机构、方式为特征,体现创新性;以实现绩效飞跃为标志,体现高效性;以“便民、利民”为目的,体现方便性。其主要目标是,优化重组原有流程,达到流程便捷化;追求流程再造的法治化、制度化、程序化,达到行为规范化;突出人文关怀,达到过程人性化;注重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无差别供给,达到品质标准化。其核心内容是,推动权利还原与多元化主体,实施社会结构再造;推动权利下移与扁平化构架,实施组织结构再造;推动权利制衡与多领域监督,实施监督机制再造;推动权利规范与阳光下运行,实施权利运行程序再造。

一是,要以政府流再造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约束力。再造政府流程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清理规范行政权力,促进全能政府向有限权力政府转变,加快法治型政府建设。而建设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违法必究的法治型政府,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行政职责必须按法设立、行政流程必须合法规定、行政权利必须依法行使和行政行为必须权责统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确保政府工作始终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运行。

二是,要以政府流程再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增强政府工作的创新力。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代公共行政改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改革”、“重组”或“精简”,而是进行“政府再造”。这种“政府再造”并非要触及政治体制的变革,而是用“企业化政府”的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它的程度深至要变革整个行政体制的NDA。

三是,要以政府流程再造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切实增强政府工作的亲和力和公信力。政府流程再造的最终目标是“便民、利民”。在推进流程再造过程中,我们只有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制度,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和老百姓的监督之下,才能使公众放心、宽心、舒心,才能增强政府工作的亲和力和公信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公开化和透明化。

四是,要以政府流程再造推动行政绩效考核,切实增强政府决策的执行力。绩效是政府流程再造的重要原则,政府流程再造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绩效的飞跃。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绩效考核推进步伐,通过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工业推进和落实机制,全面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当前,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着力点要重点放在“四个机制”建立上。

五是,要以政府流程再造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履职尽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政府流程再造是行政方式和行政手段的一次革命,需要行政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也就是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服务本领,以适应政府流程再造的要求。

其次,我们来讨论消解职权冲突,提高政府执行力。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政府对政策执行失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自身的缺陷、政策执行所需资源不足、调适对象不顺从、交易成本过高等方面。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执行部门之间的职权冲突,经常是政策执行不力甚至政策失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当各行政主体都认为某一特定管理事项的管辖权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他方时,就会对他方的政策执行行动采取排斥的做法,造成管理的相对人无所适从,使政策无法执行。其次,当各行政主体都认为某一特定的行政管理事项的管辖权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方时,就会相互推诿,无人承担政策执行的责任,形成管理上的死角和漏洞。最后,当各行政主体都认为某一特定的行政管理事项为各方共有,只是在管辖的方面、程度和主导性上存在分歧时,就会产生“有利可图争着管、无处可图相互推”的扯皮局面。在一些事项上,不同职能部门交叉重复执法,不同行政机关做出相互矛盾的裁决,不仅增加了政策调适对象的负担,而且导致行政管理的相对人无所适从;而在另一些事项上,却又无人问津,都把责任推给其他部门,形成政策执行的真空地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我们认为这对消解职权冲突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当前,地方机构改革也已经启动,特别要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要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依法明确政府的职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进一步精简和整合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适当增加并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整合归并相关、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综合设置政府机构,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部制”,使政府部门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逐步向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大科技的管理方式过渡,以切实减少部门职责交叉事项,变部门之间“扯皮”为部门内部协同。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的公信力一般包含政府诚实,政府守信,民众信任三个方面,在评价方面更注重民众的反应。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应该说,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出现了失衡,尤其是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比如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和劳资关系方面积累了许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解决不好,就容易对政府公信力产生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危害极大,不仅严重降低了政府的价值,损害政府的声誉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因此,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地方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

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要求政府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形象。

(二)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努力提高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政府对社会的承诺要适度,不能开空头支票,要切切实实为民众谋利。

(三)各级政府部门坚持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市政府权力和所属委办局行政权力,绘制了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四)加强政风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第五章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

(第五章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学习领会这一新的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实行大部门体制,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确保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节 新阶段大部门制改革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