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087

第87章 省直管县改革 (18)

4.税权部分扩大。(1)5县(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需要税收减免的,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2)5县(市)30亩以下的耕地占用税减免,由5县(市)自行审批,报所属省辖市备案。(3)5县(市)国税部门的涉税行政审批权限比照省辖市国税部门的审批权限执行。(4)5县(市)地税部门受理纳税人的营业税政策性减免事项,依照省辖市的审批管理权限办理。即纳税人申报的营业税政策性减免数额在50万元以下的,5县(市)地税部门按政策规定直接办理。(5)5县(市)地税部门受理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减免事项,依照省辖市的审批管理权限办理。即纳税人申报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减免数额在100万元以下的,5县(市)地税部门按政策规定直接办理。(6)5县(市)地税部门受理纳税人的税前弥补亏损、处理财产损失事项,依照省辖市的审批管理权限办理。

即纳税人申报的税前弥补亏损、处理财产损失,数额在300万元以下的,5县(市)地税部门按政策规定直接办理。(7)5县(市)的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抵免企业所得税申请,由县级地税部门受理并直接报省地税部门审核确认。

5.项目直接申报。5县(市)需要经过省辖市向省有关部门上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申报投资补助的建设项目,包括国家财政性投资项目、国家银行优惠政策性贷款项目、国家和省统借统还的国外贷款项目(跨县级行政区域的除外),以及使用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一律改由5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报。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在国家和省审批范围,不需要省、省辖市两级出资或平衡建设条件的建没项目,一律比照省辖市权限由5县(市)自行审批、核准或按规定进行登记备案。5县(市)申报的省级、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上报省有关部门,并抄报所属省辖市有关部门。5县(市)对所辖行政区域内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享有省辖市有关部门的权限,审批项目每半年向省有关部门备案。5县(市)境内省出资的或受国家委托的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文件备案,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

6.用地直接报批。5县(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和调整,由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同时抄报所属省辖市有关部门。矿产资源规划(含专项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规划,由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并备案,同时抄报所属省辖市有关部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请核准。需省政府审批的各项建设用地,由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政府。在县(市)区域内的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经县(市)有关部门初步预审后,由项目法人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核、审批。省级审批的土地开发项目,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保护项目,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立项,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5县(市)有关部门自行设置乙类矿产中型以下的采矿权。

7.证照直接发放。5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行政管理相对人核发省辖市权限内的各类证照。主要包括经营性收费、商业流通、对外贸易、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文化、体育、旅游、民政、劳动用工、社会保障、户籍、统计等方面的证照。5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享有省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登记管理权限。属于省有关部门发放的证照和批准的事项,一律由5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报所属省辖市备案。

8.统计直接报送。5县(市)的统计指标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对口上报,并抄报所属省辖市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依据统计法律、法规,提供、发布分地区统计资料时,将5县(市)的资料在所属省辖市名下以“其中”形式列出。

9.政策直接享有。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委托省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代行的管理权限,5县。(市)同时享有。国家和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新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新确定的管理权限划分,凡省辖市享有的,5县(市)均直接享有。

10.信息直接获得。省政府召开的综合性会议、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专业性会议、发放的各类文件、指导工作的各类信息,凡是省辖市参加或享有的,均扩大到5县(市)。

对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荥阳市、偃师市、沁阳市、义马市、灵宝市、长葛市、禹州市、林州市、新安县、新乡县、渑池县、安阳县、孟州市、伊川县、博爱县、辉县市、舞钢市、鹿邑县、淅川县、汝州市、淇县、长垣县、临颍县、尉氏县、濮阳县、潢川县、西平县等30个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县(市),赋予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

河南35个县(市)扩权的核心是财权和税权,试点县对省财政直接结算,并由省对受损地级市进行补贴。但作为行政权力的核心--人事任免权仍旧牢固地掌握在所属省辖市手中。本次改革中,无论是5个类似的“省辖县”,还是另外的30个试点,其人事任命权均还在所属的省辖市。也就是说,所属省辖市的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任何缩小,仅仅是行政管理所及的范围有了稍许缩小,作为行政权力的核心--人事任免权仍旧牢固的掌握在所属省辖市手中。此外,行政管理权、行政区划、统计方式等等都没有改变。也正因为这样,河南的“强县扩权”没有遭到地级市的明显反对,由于地级市因“强县扩权”所受到的短期经济损失,将得到省政府的补偿,“强县扩权”甚至得到了众多地级市的大力拥护。这与江浙等地进行的“强县扩权”多少是有区别的。

作为国内第一人口大省,又是中部省份,河南“强县扩权”应该对中西部更广大省份具有明显的示范意义。但与江浙不同,河南的“强县扩权”更多的是一种平衡与妥协的产物,显示该项改革仍有较大的空间。从发展来看,改革的力度还可以再加强。

1992年以来,巩义市综合经济实力一直稳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是我国唯一连续四届蝉联全国百强县(市)的中西部县级市。单纯从经济发展看,巩义似乎应该迈进省辖市的行列了。但此次试点却并没有让巩义人的省辖美梦成真。一个较多为人所道的理由是,“省辖市”要得到国务院的审批,目前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此次改革,试点县(市)的行政级别、行政区划和统计方式都没有任何变化,但并不代表将来不变。

目前,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5个试点县(市)的县(市)委书记,分别是所在地级市的市委常委。这种特殊的行政关系,为5县(市)日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而《河南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似乎已透露了些许省政府的用心:被赋予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的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5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市),未来的定位是“地区性中心城市”。河南此举,无疑是给条件好的县(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对推动河南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推进强县扩权过程中,新的矛盾突现出来,使强县扩权受惠的县(市)遭受一连串的尴尬:

尴尬之一: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比如,在财政配套资金问题上,对于一些已经审批的项目,省里资金下来了,要求省辖市配套的部分没有到位,而省里又没有直补的政策,这样就给县(市)发展带来很大的资金制约。2005年河南省规定的农业重点开发县(市)里,南阳市有包括邓州、方城和唐河在内的三个地方,相关的配套资金由南阳市划拨给了另外两个地方,而邓州市应该得到的65万元,却迟迟未予划拨。

尴尬之二: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土地、金融、工商、税务等垂直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他们各自都有自上而下的一套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扩权政策在这种既成的事实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对于垂直部门的一些权力如何定位,是扩还是不扩、扩到什么程度都缺乏一个明显的界定。

尴尬之三:由扩权带来的这部分县(市)事实上与原来隶属的省辖市管理脱钩,催生了与原来省辖市的矛盾。扩权县既要主动维护使用对省一级部门的话语权,还要维护旧“主人”的关系,这就大大增加了这些县(市)主要领导进行协调的工作量。

扩权后,县(市)普遍感到有了“两个婆婆”,造成办公成本增大。参加了省里的会议,还要马不停蹄地参加市里的会议,由原来的“一头协调”变为“两头协调”,“事反而更难办了。其实,按政策设计者的考虑,扩权对于地级市政府是件好事,大大减少了事务性的工作,更像一个服务型政府。”但在记者采访中发现,有意思的是,个别地级市政府仍有失落情绪。“表面上对县(市)扩权举手支持,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听省里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级市领导这样说。

三种尴尬局面的出现自有其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1)扩权县(市)所属职能部门与省里相应厅局对接不好,缺乏联系和沟通,对扩权政策不熟知,用得不足、不活,因此扩权的优势发挥不好。(2)省直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缺乏与《意见》

相关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文件。省里职能厅局也没有制定本领域的扩权具体实施办法,扩权县(市)及相关部门不容易操作实施。省直个别部门仍沿用“老套路”安排工作。由于对扩权政策了解不够,一些省直厅局的处室办事时仍要求出具省辖市相关文件和证明。(3)省辖市有关部门执行扩权政策不到位。一些应该下放到县(市)的管理审批权限没有下放,仍需到市里办理,扩权政策执行不彻底。这种“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致使扩权县(市)左右为难。因此,改革还有待新的突破。

(第五节 吉林:体制创新和放权扩权同步展开

地处东北中部的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排名居前的农业大省。由于农业产品价值还未充分体现,加之县域经济相对落后,全省经济实力在全国的名次与改革开放初相比,排序位次有所下降。如何激活吉林省域经济成为人们思考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东部沿海省份的考察学习,吉林省领导层认识达成一致,认识到,吉林省域经济相对落后,一是思想不解放,民营经济不发达,中小企业数量少,质量低;二是对外开放不够,缺少有产业支撑意义的大项目;三是基础不牢,县域经济不活跃,实力不强。

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县域突破”战略,吉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将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为省管市,同时管县(市)财政体制,简称“省管县财政体制”,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通知》并对改革的原则进行了设定:一要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妥善处理省、市、县(市)三级政府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进一步扩大县(市)级财政收支管理权限,加大省对县(市)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二要有利于发挥财政分配机制的导向作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省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专项拨款与县(市)的财政收入和工作绩效挂钩,实行以奖代补,充分调动县(市)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三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各项财政工作部署和业务流程,省直接对县(市),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基层服务。

改革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财政收入划分。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省、市、县(市)的收入。省级固定收入主要包括:省及省以下各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上缴的金融保险营业税(包括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省级企业上缴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市级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市级企业上缴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县(市)级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印花税、农业特产税(烟叶)、耕地占用税、契税、县(市)级企业上缴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省与市、县(市)共享收入:增值税(地方分享25%部分)、营业税(不含金融保险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等四个税种。前两个共享税种省与市、县(市)的分享比例为5:5,后两个共享税种省与市、县(市)的分享比例为4:6。

其二,财政支出划分。根据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确定省、市、县(市)财政支出。省级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医疗卫生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其他支出等。对按国家要求,省级财政安排的抗灾救灾资金、国家专项资金配套、重点项目贴息、跨区域使用的专项资金等继续由省集中统筹安排,不列入市、县(市)预算。市级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城市维护费、政策性补贴支出、其他支出等。县(市)级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城市维护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其他支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