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排行榜
12447700000020

第20章 财富哲学--百位富豪超凡的经营智慧(1)

透过风险抓住财富的机遇

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利益;风险越大,利益就越大。中国内地百位富豪都是敢冒风险、善抓机遇、能透过风险抓住财富手臂的人。

夏朝嘉:越险越要拼,出奇能制胜真正的企业家从不回避风险,越有风险越能发现成功的商机。

1989年,春寒料峭。

禾嘉集团总裁夏朝嘉先生坐在他那宽大的办公桌后,习惯地用手撑着下巴,他的副手们散坐在四周,不时偷偷地交换着目光,空气沉闷得似乎凝固了,巨大的决策风险像一台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得增加了几十个大气压,压得人心里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

当时的精印包装厂,仅有800万资产,竟然旋风般地打败众多竞争对手,争取到与台商合资生产“果蔬脆片”的项目,组建了四川实味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280万元,老天!项目投资相当于原资产的四倍,万一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有可能搞砸吗有,万一台商提供的设备是堆废铁,万一设备的生产工艺还不成熟,万一“果蔬脆片”的市场推不开,万一……险棋!确实险到了极点。

会搞砸吗不会!夏朝嘉闪电般地把从创意到市场调查,从台商的资信调查到商务谈判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又从头梳理了一遍,不,不应该有失误,但毕竟今天是设备正式试车,成功或失败就那么一线之隔,引进的设备躺着睡大觉的事例还少吗

等待宣判夏朝嘉的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十年来类似今天这样的风险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企业家天生就该和风险打交道。事物往往就那么奇妙,巨大的风险与巨大的机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或离,你要全身心拥抱机遇,你就要具备承担风险的勇气,过去的一幕幕又在他脑海中出现……1982年,年仅28岁的他接管了一个全部家当仅6000元的街道作坊,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竟异想天开,要贷款11万元,购买设备办一个印刷厂,当时承受的风险有多大上上下下的反对声几乎要把夏朝嘉给淹没了,但事情居然让他办成了,当年就实现产值40多万元,实现利润15.5万元。两年后,工厂飞跃般地发展为一个拥有200多名工人,产值达226万元的像模像样的企业。

1984年,夏朝嘉提出吃掉比自己企业大得多的成都建设工具厂,又招来一片反对声,但事情又让他给办成了。不到半年,两厂合并改组为七个车间,资产总值增长到几百万,成为四川省二轻包装公司的重点企业。

这以后,夏朝嘉提出了多元化发展企业的构想,把企业的触角延伸到科技、工业、贸易、服务等多个领域,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帷幕。

在广州保税区,他以惊人的胆识和魄力,以170美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买下4000平方米的土地,修建了1.4万平方米的进出口仓库和写字楼。既能整卖,又可出租。

在香港,他注册登记了一家以商贸为主的公司。

在天津,他兴办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实体。

在北海,……一件件,一桩桩,哪一次不承担巨大风险但企业也不断在风险中发展、壮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一次,风险更大,是毁灭还是奇迹是奇迹!夏朝嘉坚信。引进的设备商检合格、安装调试状况良好,中国是农业大国,生产“果蔬脆片”既有丰富的原料,又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利益绝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如果能消化、改造引进的设备,在国际国内建设起几十、上百条生产线应该不成问题。

夏朝嘉不是冒险家,敢冒风险是以科学决策为依据的。他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经过周密的策划,变风险为机遇,把机遇变成现实,凝结着夏朝嘉多少心血。

成功了!喜讯终于打破了沉闷,夏朝嘉“豁”地站起身来,“哗”地一声推开窗户,窗外,灯火通明,欢声如潮。

夏朝嘉并不满足,他正在酝酿、筹划另一个更为大胆、更具有风险性、也更刺激的行动。他想联合一家港商,有选择地收购一个资产总值在2亿左右的亏损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其进行改组、整顿、包装,然后拿到国际市场去上市。试想,这个计划一旦付诸行动,又该引起多大的反响,又会掀起多高的风浪,夏朝嘉又该面对何等惊心动魄的挑战和机遇。

夏朝嘉说:“企业家的天敌是平庸,平庸就会坐失良机,企业就会慢性自杀。有人说我步步险棋,那是恭维我,何谓险棋险者奇也。有险才有奇,出奇才能迅速致胜,出奇才能迎接辉煌。”

李晓华:长袖善舞,险中求胜华达集团老总李晓华擅长在风险中客观指挥,擅长选项和立项。他善于任用优秀的管理者,在风险经营中贯彻他的经营理念。他不只是将才,更是帅才。

风险经营意识,带给他巨大的利润。

商海波涛万丈。对一个白手致富的人而言,他的财富都得靠“拼”、“搏”,因为任何利润,必然伴随着风险。李晓华能一次次赢,只是他算得比别人精,比别人准,也比一般人有耐心,付出的努力更多,所以他能积累比别人更多的财富。

他投标东南亚高速公路的开发权,外界传言差一点让李晓华血本无归,而内情到底如何呢

考察东南亚期间,李晓华得知一条高速公路的开发权正在对外招标,条件相当优惠,却没有人投标。而他无意中捕捉到一条重要信息:在离这条公路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因为没有确认,所以政府尚未对外公布,很多人没有把握,不敢去做。

别人半信半疑时,他却迅速作出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又以房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款,以38000多万美元买下了公路开发权。还款期半年后开始,如果届时油田的消息不发布,公路的开发将困难重重,这意味着李晓华将输个精光。

结果关于油田的新闻发布会一拖再拖,5个月过去了,还不见动静,他也陷入了近乎绝望的境地,他的心理承受力受到巨大的挑战。由于手里没钱了,每天只吃方便面和盒饭,住处是向朋友借的。

油田消息终于发布后,投标项目的身价翻了又翻,他再次大赚了一笔,也是最险的一笔生意,经历了最大的失望与兴奋。

有人问他:“你不认为你非常的冒险吗”

他说:“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冒险,在我不完全是。其实我已将各种细节分析得淋漓尽致,才去做的。我从来就不是个冒险家,冒险家像一个赌徒。但不是冒险家并不意味着不承担风险。每个商人都应具备承担风险的承受力。不过我想,就算我真的输光了,也没有什么。”“如果沙漠上哪怕只有一滴水,我也能走出沙漠。”这就是李晓华的坚强性格。

生意场上的瞬息万变,处处充满了商机和挑战。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和善于捕捉商机就不难出人头地,家财万贯。

现今,如日中天的李晓华所领导的华达国际投资集团下属企业达33家,分布于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覆盖领域包括商业投资、房地产业、机械制造、家用电器、塑料制品、食品加工、餐饮娱乐和旅游业等。

商场上身经百战、长袖善舞的李晓华,他的致富之道,常常被人津津乐道。在巨大的风险面前,他备齐了成功的要素,做事有策略,凡事经过精密部署,加上聪明、反应快,对市场的观察准,所以能在风险中抓住商机,短期内迅速致富。

罗忠福:成功来自于敢冒风险机会永远属于敢冒风险的人,对于那些缺乏胆量的人来说,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发现机会曾经距离自己那么近。

1968年底,17岁的罗忠福被分配到贵州最偏远的大山中去插队。那地方可算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挑一担水要走20里山路,有时,一个月吃不上一口粮食,只有靠瓜菜充饥。他不怕苦,却不甘心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被埋没在那里,他要抗争,要为自己争出个新天地。艰苦的生活磨灭不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智慧与意志。一天,听说省城将有记者来当地采访知青生活,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要做一件事,一件能让全公社400多名知青引人注目的大事。他用当时仅有的10元钱,买了一桶红漆,在记者到来的日子,跑到他们必须要经过的山路边,从悬崖上用粗绳坠下,在峭壁之上写下了五个鲜红的大字:毛主席万岁。他的举动正好被路过此地的省报记者看到,于是,罗忠福出了名,成为先进典型。

罗忠福此举在任何时代看来都是一种冒着巨大风险的投机行为,并且是一种荒唐的没有胜机的投机。然而,正是这种投机才使他与众不同。

罗忠福在悬崖上的表演,表明他有过人之处,迟早要脱颖而出。因为在那个大家都浑浑噩噩、人云亦云的年代,他却睁大眼睛四处寻找机会,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

投机就是寻找机会,也可以说抓住机会,也可以说见缝插针。不管哪种说法,其目的都差不多,就是要使自己成功。

看准时代特征,掌握大势,找准机会,见缝插针,这样做,自然会获得成功。

有一次,罗忠福回遵义探亲,无意中看到城里有人以9角钱一斤的价格收购槐树籽,不禁想起自己插队的大山里到处是槐树,何不想法收集槐树籽去换钱呢他兴冲冲回到知青点,向村里人宣布,有谁愿意进山去收槐树籽的,回来3角一斤卖给我。大山里的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世代烂在山沟里的槐树籽还能卖钱,纷纷进山去采集。罗忠福预备了一条大麻袋,每收满一袋树籽,就利用探亲的机会运进城卖掉,时间一长居然也慢慢赚了不少钱。

罗忠福决定再试试运气。他看到当地农民不会使用化肥肥田,因而化肥在本地没有市场。于是,他自己先从城里买回一些化肥,施用在大队分给自己的自留地上。几个月后,他种出的南瓜、水稻和萝卜都丰收了,不仅产量多而且果实饱满,把周围世代施用农家肥种地的村民们羡慕得要死,都来找他要肥料。罗忠福乘机做起化肥生意。不仅帮助了周围的老乡,自己也大赚其钱。到1972年返城时,他手里已有了1000多元的存款。这在当时的下乡知青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罗忠福在农村做些生意也只能算小打小闹,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他还得等待机会,在这种时候,他有再大本领,也只能一步一步来。首先,他得等调动工作的机会,即招工机会。

任何知青都盼望着端铁饭碗这一天。1972年,罗忠福被招入遵义一家国营大厂当学徒。由于勤奋好学,善于钻研,他很快又成了青工中的佼佼者,被吸收到工厂的“技改小组”,与高级工程师们一起搞了许多技改项目。

尽管在工厂他干得不错,但他身上显然没有当时工厂所需的素质。而经商的素质却显现出来,他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性,使他时时关注着更加广阔的外面天地,为此,他订了15份报纸,每天潜心钻研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他总觉得不能再在工厂这样干下去了,尽管他已经快要被提升为车间主任,但“我的理想是从商”,他义无反顾地作出这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