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是一家在香港经营了数十年的航空公司。中英联合声明发表以后,有着“红色资本家”之称的曹光彪,联合香港的中资和华资,创办了“港龙航空公司”,欲取代国泰航空的地位。为此,港龙与国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港龙的劣势是资本少、乘客稀少、没有信誉实绩;优势是政治背景强大,不仅有中资参与,董事长曹光彪还高擎“振兴民族航空业”的大旗。英资国泰航空的优势、劣势正好与港龙相反,因此,国泰急于寻找中资背景,最理想的中资便是香港中信公司。
1987年,荣智健力排众议,以23亿港元获得12.5%国泰股份。这使得国泰如虎添翼,最后一举吞并了举步维艰的港龙。于是议论来了,说荣智健“勾结”英资打击中资华资,立场很有问题。荣智健说:“在商言商,与英资国泰合作,可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主持的公司是国家的,我必须对国有资产负责!所谓振兴民族航空业,这不是援越时期只算政治账,而不算经济账。一名乘各,理所当然会选择安全可靠、信誉卓著的航空公司的飞机。”
(2)收购泰富,中信借壳上市中信在香港的发展,是从收购泰富发展开始的。
泰富发展的前身是新景丰发展公司,是由香港曹光彪家族控制了51%股权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经营地产及投资等业务,收购时市值为7.25亿港元。由于泰富的财政及业绩状况良好,因而被中信选定为“借壳”上市的目标。
1990年1月,香港著名的百富勤投资公司代表中信,以每股1.2港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收购其泰富股份,共计3.1亿股,并以同样价值向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同时泰富将发行3.11亿股新股,每股1.2港元,共集资3.73亿元购买中信持有的港龙航空公司38.3%股权及其债务权益。另外,中信将一些盈利较好的工业、仓储、物业以5亿余港元出售给泰富。经过这一轮复杂的资产置换与股权扩张,泰富的实力大为加强。泰富当年便盈利1.5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20%。
1991年6月,泰富再次发行新股14.92亿股,5亿港元可转换债券,共集资25.1亿港元,收购了中信所持12.5%的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20%股权,共计30.6亿港元。
这次收购之后,泰富改名为中信泰富,成为一家跨地产、贸易、航空、通讯、工业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这一年,中信泰富盈利3.33亿港元,比上年再增加120%。
(3)收购恒昌行,创并购经典恒昌企业的实体为大昌贸易行,1946年由恒生银行元老何善衡、梁球瑶、何添、林烦炎等人创立。经过数十年发展,大昌已成为香港的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恒昌为大昌的控股公司,恒昌、大昌均未上市,规模及效益却绝不比蓝筹股公司逊色。
大昌的经营范围,除传统的粮油贸易外,还代理化妆品、数个品牌家电音响、数个日本名牌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其中以汽车贸易最引人瞩目,它拥有7家汽车行,占全港汽车销量的四成。由于耗资巨大,此举一度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金融界最大的收购行动,荣智健也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以小并大的“收购神话”。
在香港商界,中资、华资、英资素有“门户”之见,恒昌企业是香港商界老前辈何善衡属下的香港老牌华资商行。中信泰富作为中资机构直接收购华资商行,可能会引起恒昌企业董事局及其他华资机构的心理不适,为此,中信泰富就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华资巨子联手收购恒昌企业。另外全面收购恒昌企业耗资高达69亿港元,中信泰富要在短期内一次筹措,也有难度,所以采取分阶段收购策略。
1991年9月,中信泰富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合组财团收购恒昌,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业36%的权益。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余股东收购剩余的64%的恒昌企业股份,实现全面收购。
中信泰富第一步投资25亿港元收购恒昌企业36%股份,约占恒昌企业盈利部分的2.57亿港元,扣除利息支出4500万港元后,中信泰富的盈利增加2.12亿港元,当年每股盈利增加了37%。第二步耗资31亿港元收购恒昌企业,其余的64%股份,连同首次收购的耗资,中信泰富收购恒昌企业共出资56亿港元,但从恒昌那里收回股息11.7亿港元,两项相减成本净额为44.3亿港币。其实,恒昌企业资产净值估计逾52亿港元。中信泰富以44.3亿港元的价款收购资产净值约52亿港元的恒昌企业,其价格折让高达15.4%。
中信泰富通过发行新股募集收购价款,由于新股发行价高于每股净资产,故此项收购使中信泰富每股净值增加38%,未收购恒昌企业之前,每股净值为1.32元,收购部分恒昌股份后,增至每股1.53元,而全部收购恒昌后,中信泰富每股净值升至1.83元。
中资财团的此次合作可谓是皆大欢喜。在第一步收购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业36%的权益,其余由李嘉诚、郑裕彤及郭鹤年控制的机构以及百富勤投资等拥有,当时收购价为330港元/股。后恒昌派息160港元/股,收购价实质上降为330-160=170元/股。在第二步收购中,中信泰富以230港元/股的价格向上述机构收购其余的恒昌股份,上述机构因此获利丰厚,每股净赚60港元。李嘉诚赚钱最多,他持恒昌股份388万股,即赚2.32亿港元,其他有周大福赚2.2亿港元,百富勤赚9800万港元,嘉理集团赚8500多万港元,何添家族获得4900万港元。
这次收购被誉为香港资本市场收购的经典案例,同时也让荣智健、中信(香港集团)和中信泰富在香港商界声名鹊起。
夏朝嘉:以“蛇吞象”,利润伴着扩张涨禾嘉集团是1983年夏朝嘉创办的企业,利润比他上任时增加了8倍,夏朝嘉看准了“关、停、并、转”企业,以“并”入手,用半年时间,先后兼并了成都建设工具厂、西城区纸箱厂、新光塑料厂、西城区彩色纸加工厂等4家企业,组建了成都市精印包装厂。兼并后,夏朝嘉意识到,企业的迅速发展是与观念变革、技术创新紧密相连的。于是,夏朝嘉又迈出“减员增效”的步子,在精印包装厂这个街道企业,按全民所有制待遇建立退养制度和招聘用工制度。夏朝嘉今天还清楚地记得一位80多岁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婆,被感动得热泪直流的情景。
1998年,夏朝嘉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一举承包了成都市第三工业公司。集体企业承包全民企业,被管单位与主管单位易位,演绎了一出“蛇吞象”的故事。人们在惊愕之余高度赞扬:夏朝嘉有胆识、有气魄,是对现有企业改革的一大突破。
夏朝嘉在承包成都市第三工业公司的第一年,就完成销售总额788.38万元,比上年增长58.5%,实现销售利润18.24万元,为上年的1.2倍,职工收入增加2~3倍。
“蛇吞象”的成功,不仅是夏朝嘉人生旅途的又一亮点,更重要的是为他和他的企业日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朝嘉后来选中引航作业的理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90%是通过海运进出的,而港口码头却长期处于不饱和状态,占总吞吐量1/4的引航能力,给通用业务造成巨大缺口,而这正是巨额收入的潜力所在。夏朝嘉又获悉,国家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宏伟构想,而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贸中心,怎能没有一个能适应国际海上运输的航运中心呢一个适合国际海上运输的航运中心,又怎能不具备飞机引航能力呢夏朝嘉有了翻“坎”的信心。
2000年7月26日,东方航空集团和禾嘉集团正式签署了共同组建东方华龙通用航空公司的协议。它打破条块分割,打破国、私界线。私营企业在一些崭新领域有所作为或与国有大型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已不再是困难的事,关键在于,私营企业自身有没有迎接挑战的意识,能不能很好地发挥机制灵活等独有的特长。
与此同时,夏朝嘉还透露,将凭直升机竞标“西气东送”工程的管道安装。
由禾嘉集团控股的四川飞球集团,是国内惟一能生产700毫米至1.4米中大口径球阀门的企业。在与喀麦隆等国外著名球阀生产企业竞争中,飞球集团使出杀手锏:利用禾嘉集团提供的直升机为“西气东送”工程安装管线。
夏朝嘉以其过人的胆识、敏锐的嗅觉,当人们还在议论市场没有热点的时候,他却抓住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如夏朝嘉所言:禾嘉是只“候鸟”,哪里有最好的项目,企业就往哪里去;哪里有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候鸟”就飞向哪里。
左宗申:资源重组,实现高速成长在与摩托车行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宗申集团老总左宗申发现“有很多资源可以重视”,并用这种“资源重组实现了一个连续10年的高增长”,成为一个总资产达40亿元,品牌价值达10亿元的摩托车巨头。
左宗申在透露他的这个“发家秘笈”时说,这个资源重组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以嘉陵、建设为首的摩托巨头所产的摩托车很长一段时间都维持着较高的价格,而市场上与之配套的维修零用配件的价格非常低廉,且零配件供应网络已经成型,只是其质量稍低。“如果将用于维修的大量零配件质量提高,并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终端产品,便会非常有竞争力。”
左宗申还说:“现在也面临类似的一个机会,”这便是左宗申的重组理论的“升级版”:现在入关的机会来了,国外企业有成套的营销网络、技术、资本等要素,宗申所要做的便是把金球资源中有用的部分重组过来,以抓住“第二次重组资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