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苦心+实干”夯实成功创富的基石
创富要迎着朝阳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惟有苦心加实干,才能打开财富之门,铺就成功之路。苦心加实干是创富者必修的致富哲学。
张思民:艰难创业,挫折压不倒英雄汉艰苦往往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高尚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首先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海王集团的老总张思民刚创业时开办的一个工厂就设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偏僻的荒山上,全部的员工都住在山下一个招待所里。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管运输,还兼采购、接待、传达、勤杂等工作。
每天,张思民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蛎,然后用钉锤将牡蛎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
这帮人马,有几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研究生,另有几人是招聘来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是随同丈夫来到深圳闯天下的家属。员工的家属下班不是忙着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是赶到海边,一齐加入洗牡蛎的行列。
提起这段创业史,张思民回忆说:“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每天都得干十七八个小时,累得连站着都能睡着。吃的就更惨了,公司没有食堂,只好大家轮流做饭,做饭都图省事,常常是一大桶面条合上油盐酱醋就是一顿。当时大家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正是饭量大的时候,面条这东西水份大,饱也是虚饱,常常是刚吃过不久肚子又咕咕乱叫。饿得不行,有人就把加工剩下来的牡蛎,从壳上抠些残留的肉生着吃,结果拉肚子的人接连不断。”
正当金牡蛎的试制按部就班进行之际,一个突然的变故差点就断送了张思民的前程。原和深珠公司合作开发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突然决定,撤走其全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新产品。
这对踌蹰满志的张思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试制眼看就要成功,机器已安装完一半,所投入的资金又全都是贷款,要是公司夭折,他张思民就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还不清。
在公司内部,张思民则来了个紧缩开支的紧急措施,声称每一分钱都要严格控制,一次公司需要购买几双拖鞋,计划报到了张思民处,这时平时“潇洒大方”的张思民也不敢擅自作主,连忙召开董事会,对于购买8双还是10双,两名装修工该不该给一双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大胆破一次例,购买12双拖鞋。
回忆这段艰难的日子,张思民至今仍颇多感慨。他开玩笑道:
“那情景就像20世纪60年代,人家一下把专家、资金撤走,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上上不得,下下不得。以前我们每天干活十七八个小时,累是累,但心里甜。那段等待上马的时间也是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没活干,但睡也睡不着,只好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嘴巴都抽苦了,心里还是觉得渺茫。”
一个月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深圳,金牡蛎研制工作继续进行,半年后第一批产品试制成功,比退出的那家公司研制速度快了3个月。
随着金牡蛎的研制成功,张思民把他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公司逐渐向集团化过渡,张思民既担任总经理也担任董事长,二职合起来称为总裁。
吴一坚: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困境到玉汝于成,中间是需要忍辱负重的精神的。中国有句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办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
有一年,刚开始创业不久的现金华集团老总吴一坚开办的工厂的170万元货发出以后,对方未能按合同及时结算,又赶到春节,公司的职员们全都准备拿了钱回家过年,吴一坚为了职员们能过好年,到朋友处借,取出自己所有的存款,及时地发给职员。腊月二十七,职工们都走完了,他却不能回去,爱人的电报、电话一个接一个:“结完婚6天你就去广州,孩子出生时你又在海南,我们女人一生中最需要男人的两个时刻,你都去忙事业了,这过年又回不来,我们怎么向父母交待。”吴一坚听完妻子电话中的诉说,强忍着泪水安慰了妻子和孩子,放下电话,从来不知什么叫悲伤的吴一坚才真正感受到了孤独和悲伤,他伤心地哭了,孩子的叫声和妻子的哭声时刻在刺激着他,他真想立即回到他们的身边,享受一下轻松和安逸,或者让他们母子二人到海南来共享全家欢聚之乐。但他不能这样做,他的身上只剩下50元钱,这50元钱要度过15个日日夜夜,而他的困难又不能告诉家人,害怕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担忧。为了节省,他买了一百个馒头,整整吃了十五天,放假归来的工人们见到他时,以为他得了病,而他能说什么呢只能笑迎新年。他曾说过:“我是用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苦难能使人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得到真正的锻炼,人往往在越困难的时候意志越坚强,奋斗的目标也越清晰。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苦难可能就是明日的辉煌,只要你愿意努力,总会有所成就。人生的机遇,是在自己的苦苦奋斗中争取来的。一个创业者大凡在起步阶段,都需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甚至当搬运工。打个比喻,人就好像那成堆的湿煤,磨难就像那摇篮,颠颠摇摇才能成煤球儿,才能燃烧。”这也许就是吴一坚能在千百万下海赶潮人中成为佼佼者的原因吧。
荣海:敢于背叛传统,自觉承受艰难海星之所以有今日的局面,老总荣海并不讳言“大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包括16岁下乡的3年知青经历:“海星创业初期,整个环境都很封闭,市场空间大,一旦你有‘叛逆’的思想,就容易脱颖而出。素质也是一个关系,知青这段经历非常重要。我们这一拨人吃过很多苦,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做事义无反顾,在个人生活方面讲究的东西比较少,不会受太多干扰。”
荣海最早、最重要的一次“叛逆”是18岁那年。由于组织知青科技助农表现突出,《陕西日报》在头版以《翅膀没硬也要飞》为题报道了荣海的事迹,其政治前途被一致看好——18岁的小小年纪,已经是个县级干部了。荣海却出人意料地绕过这条“阳关大道”,而选择了去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读书,并且在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教师——到今天,荣海仍然是西安交大编制内的一名教授。
与其说环境,不如说是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荣海:永不满足,挑战昨日之我。这一宗旨,成为海星文化11年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观念。
与现今在中国IT业叱咤风云的纯粹的“高校板块”不同,海星一开始就是以“个体作坊”的面目登台亮相,没有人能从当初“西安海星计算机控制和接口技术研究所”这个又长又拗口、书生气十足的公司名称中,看出今日海星的任何端倪,甚至荣海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有1990年冬天那一场令他遭受重创又浴火重生的“分家风波”)。
1990年底,刚刚起步、好不容易才完成“原始积累”的海星祸起萧墙,几个一起创业的副手和荣海闹起了分家。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人可以走,钱可以分,‘海星’的牌子得留下!”回头再看,荣海的确有理由庆幸:“萌芽状态能够发现问题,以后就可以抵御更大的风险。如果当时是几千万的规模,这么一折腾,恐怕就翻不了身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的海星,以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结合科研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的院校背景而形成“双重优势”,在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中进退有据,实在得益于“分家风波”,它在企业运作和市场规律认识上,给涉“市”之初的荣海上了深刻而且及时的一课。
张果喜:贫穷造就立业的志向果喜集团总裁张果喜15岁时,为了生计,为了将来有生存能力,便早早开始了独立谋生,他当起了木匠,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哪里有活干,就在哪里落脚。
他在一家木器厂干了一段时间,但那家木器厂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垮掉了,张果喜只能另打主意。
他回家同养父母商量,认为老是这么东干西干也不是办法,不如干脆自己来干,独自创办一个厂,这样说不定还有前途。
养父母一听,也认为是个好主意。他们相信张果喜有办厂能力。养父养母为支持他,把房子卖掉换来1400元,他和21位青年办起了木雕厂,他的号召口号是:“要吃饭的跟我来!”
从此,张果喜日夜奔忙,一边联系业务,一边派人到外地拜师学艺,回来后,再传授给大家。第二次他创办了一个家具厂。第三次是1979年,他在上海的家具厂逐渐发展了起来,名气越来越大,日本客商找到了张果喜,要与他签订制作50个佛龛的合同。张果喜果断地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把佛龛图样带回工厂。他告诉大家这次合同的重要性,要求打好这一炮。他们严格按照佛龛的图样和合同的要求,经过几十天的奋战,把佛龛送到了日本客商手中,日商对中国人办事的神速感到惊愕,看到小巧精美的佛龛赞叹不已,并希望继续合作。
从此,张果喜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罗忠福:实干是金,长盛不衰一个人不把握机遇不能有大的作为,但一个人只靠机遇一样不会有大的成功,惟有实干者,才会有牢靠的立足根基。
在房地产方面取得成功,却又将眼光放到别的投资项目上,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战略家气质的商人。
罗忠福在极短时间内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并经过了资本经营和扩张阶段,做到10多亿资产这一步,可以说,在商人生涯中到了辉煌时期,他已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上下灵活,左右逢源。
生意做到这种地步,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再做下去便可与战略家相比了。而这种时候,必须考虑建立一种生意上的战略规划。罗忠福很成功地走到了这一步,这便是确定一种长线与短线的战略投资方式。短线永远是暂时的,风险与利润是共存的,到后来,也总是风险大于收益;而长线则是长久的,利益大于风险。
进入长线时期,就是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中国需要长线行为。
1996年,罗忠福得知有一种叫“蒂芬尼”的建材产品,成本低廉,利润回报丰厚,而且在抗酸、抗腐等指标上要胜过天然大理石。他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块可开拓的“处女地”。市场调查证实,“蒂芬尼”在中国完全是个空白。于是,罗忠福果断拍板,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型建材革命浪潮。
经过谈判,罗忠福购买了美国著名建材商汤姆森的新型建材“蒂芬尼”的技术,这项技术的专利费是500万美元。付款后,罗忠福被安排到培训中心学习技术。罗忠福深知,这是一字千金的买卖。从此,他变得沉默起来,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他几乎把技术资料全都背了下来。
一个企业家,要想高效率地运营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对生产、销售、流通和商情反馈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透彻的掌握和理解。然而,没有人能生而知之,也没有人能精通百业,要想成为内行,甚至成为内行中的佼佼者,就必须学,就必须从实践中去学。罗忠福说得好,民营企业要发展,你得自己去干,从干中了解产、供、销,从干中去体会、钻研国家的经济政策。罗忠福总结的自己的成功经验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实干精神。
确实,企业家是不能缺乏实干精神的,任何的怠惰都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没有天生的百万富翁,要想开创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亲历亲为,从最基本的做起,经受最艰苦环境的考验。只有这样,你才能经垒土之末,成千尺高台。
罗忠福时常回忆起自己当知青时所吃的苦,自己最初创业开沙发厂时的艰辛。所以,在任何时候,只要需要,罗忠福就不再是那个西装革履的亿万富翁,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实干家。
一位向他传授技术的教师,见他比谁都勤快,干的活比谁都多,还以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后来得知他是中国的一大富翁,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连道“OK”!
回国后,罗忠福立即带领科技攻关小组,解决了汤姆森多年未解决的吊顶建材和大理石印花纸问题,并把这些专利返销回了美国。在面包烤箱一样的车间里,罗忠福与工人们一道,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罗忠福和科技人员一蹲就是几天几夜。你很难想象,罗忠福可以亲手做出各种各样的精致工艺品、坐椅家具、各式餐桌及洁具和各种型号的室内外装饰材料。但这的确是真的。罗忠福的财富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坐等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