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群众工作力
12463900000019

第19章 健全联系群众制度(1)

健全联系群众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关系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来,历经各种风险和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是政党政治的一般规律也告诉我们,随着执政时间越长,脱离群众的危险就会越大。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各种深层次的利益矛盾也日渐凸显,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和妥善处理,就会疏远群众,甚至脱离群众。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之所以坚强有力,之所以不可战胜,关键就在于党坚持了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在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是不可战胜的。列宁曾经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全部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建党后,就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强调,要注意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还说,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为了给群众谋利益,革命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为群众修桥、筑路、打井、办教育。在抗战时期,党坚持抗日;实行减租减息,扶助农民,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减轻人民负担;组织起来,办合作社、运盐队,活跃城乡经济;帮助人民提高文化水平;等等,这宗宗件件都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从党成立的那天起,党就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共产党员,为解救人民的苦难,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正是在这样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党执政以后,继续注重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在论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们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事实说明,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与密切联系群众分不开的。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一切革命的政党,其生命力的根本源泉,都在于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回顾建党以来的实践,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极为深刻的教训。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就有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受到威胁,党领导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就是有力的例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同群众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大多数党员不愧为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一些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着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个人主义不良倾向和损害、侵犯群众利益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现象,严重地侵蚀着党的肌体,影响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从根本上损害了党群关系。如果不采取坚决措施加以克服,任其发展,就会葬送改革开放大业,最终也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只有认真纠正脱离群众的种种不良行为,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使党领导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从现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来看,密切联系群众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进一步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群众,使群众认识到深化改革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要关心群众,了解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弄清群众政治、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千万百计帮助解决,切实做好稳定社会的基础工作。现在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必须看到局部性、小范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还存在。群众深恶痛绝的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就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坚决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前提条件。只有消除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诚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才会加深群众对党的感情,激发起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与党同心同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新形势对密切联系群众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主要领导方式的变化,客观上增加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执政之前,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对人民群众的直接领导来体现,分布各处的基层组织团结和引导群众,进行着推倒“三座大山”的斗争,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政策、完成党的任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工作手段。执政之后,党的领导更多地通过执掌国家政权这一主要方式体现,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主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对社会进行规范和领导。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贯彻好上级要求就行了,联系群众的必要性没有了,眼睛只“向上”,这事实上割裂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一致性。

党的领导体制侧重点的变化,对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诱惑的因素增多,对外交往的增加,也使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影响随之而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方面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使个别人非法追逐个人利益成为可能。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发达,人们的视野更加扩大,这就使得少数人身上的不正之风及腐败行为对党的形象造成了更大的影响。

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对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会不断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社会阶层构成的这种变化,既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要求我们更加广泛地联系社会各阶层,广泛争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建设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二、当前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深厚基础和坚强后盾。然而,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与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仍然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损害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了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党的任务不断改变,党的组织不断扩大,党的队伍不断更新,只有制度才相对稳定并长期有效。当前,健全科学有效的党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时期的党群关系,具有极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群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如今,党的一些传统群众工作方法有时候面临着“用起来不灵,动起来不行”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未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转变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群众对党的期望、评判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改变。总体来说,执政之后,党身处的环境、肩负的任务、面临的问题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深厚基础和坚强后盾。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难点,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群众观念淡薄,不愿联系群众。二是途径渠道、方式方法滞后,不善联系群众。三是素质能力不强,不能联系群众。四是农村社会发生变化,不易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既有党员干部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体制机制方面,联系群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教育虚化—教育流于形式

从当前情况看,干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集中体现为干部教育虚化。一是学习被动应付,数据显示,60.7%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干部“学习被动应付,学用脱节”,35.9%的认为“党员干部主观世界改造不足”;二是教育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别是缺乏统一的、贴近群众实际的教材;三是教育纪律不严格,参加培训串串门、认认人,借学习结交朋友、联络感情,不重视教育的单位或个人得不到惩处,重视教育或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得不到重视。

(二)体制固化—体制创新滞后

在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其深层原因还是体制问题。一是干部管理体制。自中共中央制定实施《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来,加大了群众满意度的考核和分值,但民意标准是形式大于内容。二是压力型体制。由于层层分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压力型”体制,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重心都是与目标管理有关的“指标”,与“指标”无关的工作,即使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紧密,一些干部也无心去做。即使一些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干部,往往也在多种“一票否决”工作的压力下,全力完成招商引资、维稳、计生等任务,有限的时间都用在应付各种检查考核上,联系群众成为工具而非目的。三是镇街管理体制。镇街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联系群众的主体是镇街组织和镇街干部,上级部门大量的群众工作,都要通过镇街干部去落实,去面对面与群众打交道。目前,镇街功能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反而有被弱化的趋势。有的镇街干部没有做好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打算,而是把基层当成了提升的跳板,“走读”现象在镇街也非常普遍。

(三)制度泛化—制度落实不到位

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联系群众的好制度,近年来,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好制度、好规定。但是,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不折不扣地抓落实。一是强调党群关系多,规范干群关系少。近年来,各级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意见,但诸如《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等具体可操作的制度少。二是实体性制度多,操作性制度少。许多制度偏向于“应该做什么”,而没有规范“应该如何做”,缺乏可操作性,极易流于形式。三是个别制度多,系统性制度少。当前的联系群众制度,如领导干部下乡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制度、领导干部蹲点制度、党员干部承诺制度等,都是单兵作战的局面,没有形成层次结构合理、权力配置均衡、内容协调耦合、链条环节承续的制度体系。

(四)监督弱化—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