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可不知的犹太人赚钱智慧
12488000000003

第3章 树立崇高的信仰(2)

自从《圣经》的时代以来,犹太人就处处遭受迫害,但是犹太人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身份和信仰。无论处在哪一种逆境中,都要始终保持着强韧的抵抗力。

心中永远充满希望

《塔木德》中有一则名叫“飞马腾空”的童话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因惹怒国王而被判了死刑,这个人向国王请求饶恕一命,他说:“只要给我1年的时间,我就能使您最心爱的马飞上天空。如果过了1年,您的马不能在天空自如飞翔的话,我宁愿被处死刑,绝不会有半点怨言。”

国王想了想就答应了他。

在他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对他说:“你不要信口开河好不好,马怎么能飞上天空呢?”

这个人回答说:“在这一年之内,也许国王会死,也许我自己病死,说不定那匹马出了意外送了命。总之,在这一年之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时间,没准儿马真的能飞上天空!”

失去金钱,只是失掉半个人生;但是失去勇气,则一切都失掉了。

综观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到处都弥漫着一种乐观的精神。可以说,犹太民族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心中充满希望,他们才能生存下来。对于犹太人来说,勇气和希望是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心底,任何人都无法夺去。

我要继续活下去

玛蒂是布拉格人,生于1918年,和两个哥哥拥有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她匈牙利裔的父亲和德裔母亲拥有一家小百货店,贩卖皮革及订制珠宝,父亲希望她去念女校,因此她就进了附近的修道院。那是一间罗马公教学校,她是500名学生中唯一的犹太人。

玛蒂15岁时就跟一个比她大10岁的英俊青年热恋进而结婚,虽然父亲最初有意见,但他们的婚姻生活还是过得很愉快,他们的小儿子派特,是在1938年出生的。

玛蒂的快乐世界在1942年某一天,接到一封全家被送往一个安置犹太人的“特别住宿处”命令后,终告四分五裂。

玛蒂和丈夫和小儿子派特被送往一座叫做列西恩斯的捷克集中营,她和派特住在一间很狭小的房间,里面还住了其他4个母亲和7个小孩,丈夫则住在另一间营房,稍后他们被送往位于波兰的奥斯维。当时一整天所分到的伙食只有一碗马铃薯皮汤和一小块面包。寒冬中她只有一件棉衫和裙子可以蔽体。

当巴顿将军的部队大破汉堡市时,当时需要有5000人去清除瓦砾。她的先生跑来跟她说:“你看,如果你留在这里根本不可能有活下去的机会,派特跟我留在这里好了。”

当时,要赤裸着身体列队在纳粹党卫队面前被人挑选。选上后便需坐上3天火车去汉堡市,在那个地方,她饿到想去垃圾桶找食物来吃。

玛蒂想要逃走,但又被抓了回来,还被毒打了一顿,工作分量又被加重。1945年4月1日,她被迁到柏根别森去,在那里,除了每天由党卫队提供的下过毒、会让人生病的一块面包外,什么东西也没有。

4月15日,英军解放了柏根别森,玛蒂帮忙把躺得到处都是的尸体搬开,好让坦克能够顺利通行,共有5万人活到重见天日,有25000人没能撑到最后,在拘留期间就熬不下去死了。

玛蒂在犹太大屠杀中失去了3个亲人:她的丈夫和父母。直到今日,她始终不知道儿子派特·李奇的下落。

她在1945年到了美国,而且再婚了4次——其中离婚1次、做了3次寡妇,始终未再生过小孩,不久前,玛蒂参加了史蒂芬·史匹柏公司制作的节目录影,该录影带记录了大屠杀生还者的故事,好让世人永不遗忘这段历史。

几年前,玛蒂到以色列位于耶路撒冷的雅维恒大屠杀纪念馆,在名字碑中寻找派特的姓名,她在名单上发现他的名字,上面附注派特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在柏根别森。直到今天,玛蒂仍抱着儿子还活在人世的希望,而且也费尽无数的努力去找他。

但是,玛蒂始终非常坚强,她说:“我要继续活下去,一扇门关了之后,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而我就是要继续走下去。”

在生活的波涛中搏击,难免会受伤,忍住疼痛的人就是成功者。记住:一扇门关了之后,会有另一扇门打开!

热爱生命,从不怨天尤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集中营有一个叫玛莎的犹太小女孩儿,她写了这样一首诗: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虽然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我将多么悲伤。

在当时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一个小女孩仍然那样勇敢。她热爱生命,从不怨天尤人。她乐观、豁达、坚强。哪一点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忍耐是美德;坚忍不拔是一切希望之母。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要热爱生命,抱持希望。

揭示爱的机会

在考艾岛一个美丽的岛屿,犹太作家弥林尔喜欢去参观一条流经青翠的山谷的神秘的河流。河流的一个小回旋形成了一个小池塘。现在,他经常去那里。

当弥林尔第一次进入小池塘时,他注意到池底积聚一些自然的残骸。他怜爱地为它清理了一些棍棒、叶子、坚果壳。当弥林尔认为自己已经恢复池底一个光滑的泥沙表面时,他注意到了更多的小枝,就是他刚刚扔到外面的;然后,又有一些。当弥林尔把手伸到水底下面到处翻找,想去除所有的残骸时,他发现池底是由残骸组成的。泥沙盖着的一层只有不到1英寸厚,泥沙底下全都是碎石。如果清走了所有的残骸,就意味着将是清理走了这个小池的地基。

生活中的残骸并不能妨碍我们成为什么——它使我们成为自己。我们趋向于因为我们遇到的困难而谴责自己和抱怨生活,然而,正是困难锻造了我们的性格。丹·迈克坎纳说道:“人就像茶叶袋——在被放入热水中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的实力。”

弥林尔认为,每一种境遇就是一个揭示爱的存在的机会。在这里,我们的目的是找出可能存在于不同形式的光明。为了获得生活的最高奖赏,我们的最大的目标,就应该是发现生活中每一件事的可爱之处。

弥林尔讲述过一个由6个已遁入空灵境地的老和尚主持的一个毫无生气的寺院的故事。一天,有一个神秘的陌生人来到寺院。当和尚们欢迎他时,他们发现他身上能发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光。第二天,他们陪着客人吃早饭,他们急于想听他说出什么充满智慧的话来。“昨晚我做了一个梦,”他说,“梦里向我透露你们中有一个人是弥赛亚(犹太人盼望的复国救主)。”

这些和尚都惊讶地相互望着,心中迷惑不已,“他是谁?”其中一个人大胆地问道。

“这个我不能透露给你们。”陌生人回答,“你们要自己发现他。”然后,他和来时一样神秘地离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和尚们彼此都步履轻轻地走路,都更深深地对望一眼。他们就像任何一个人可能是弥赛亚一样互相对待。过了一段时间,奇迹发生了。许多年来第一次,愉快的感觉充满了寺院的大厅,一种充满期望的感觉使他们的祈祷、吃饭、交谈充满着生气。结果,拜访寺院的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息,前来拜访的人也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寺院恢复了生机,并且这种状态被新来的学习心法的和尚传了下去。

最后,那些和尚都圆寂了,他们谁也没有被指派为弥赛亚。他们已经全都成为了弥赛亚。

弥林尔想:如果我们把每个人都看作是弥赛亚或救世主,生活不是更美好吗?正如琼·奥斯伯恩在一首歌中唱到的:“如果我们中的一个人就是上帝,该会是怎样?”

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与吵闹声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珍宝或巨大的财富。不要低估任何遭遇和经历的价值。可能是上帝走近向你伸出手,说:“你的机会来了!”在人生的“美景”中,没有真正的残骸——灵魂以多种形式出现,来提醒我们如果能够敞开心怀来接纳,我们会得到更多。

你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1959年的夏天,罗伯特在一家旅馆打工,做夜班服务台值班员,兼在马厩协助看管马匹。

旅馆老板是瑞士人,他对待员工的做法是欧洲式的。罗伯特和他合不来,觉得他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只想雇用安分守己的农民。

有一个星期,员工每天晚餐都是同样的东西:两根维也纳香肠、一堆泡菜和不新鲜的面包卷。伙食费要从薪水中扣除。罗伯特觉得异常愤慨。

整个星期都很难过。到了星期五晚上11点左右,罗伯特在服务台当班。当走进厨房时,他看到一张便条,是写给厨师的,告诉他员工还要多吃两天小香肠及泡菜。

罗伯特勃然大怒。因为当时没有其他更好的听众,他就把所有不满一股脑儿向刚来上班的夜班查账员沃尔曼宣泄。罗伯特说:“我已经忍无可忍了!我要去拿一碟小香肠和泡菜,吵醒老板,用那碟东西掷他。什么人也没有权力要我整个星期吃小香肠和泡菜,而且还要我付账。我讨厌吃小香肠和泡菜,要我再吃一天都难受!整家旅馆都糟透了!我要卷铺盖不干了……”罗伯特就这么痛骂了20分钟,还不时地拍打桌子,踢椅子,不停地咒骂。

当罗伯特大吵大闹时,沃尔曼一直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用忧郁的眼神望着他。

沃尔曼曾在奥斯威辛纳粹德国集中营关过3年,最后死里逃生。他是一名德国犹太人,身材瘦小,经常咳嗽。他喜欢上夜班,因为他孤身一人,既可以沉思默想,又可以享受安静,更可以随时走进厨房吃点东西——维也纳小香肠和泡菜对他来说是美味佳肴。

“听着,罗伯特,听我说,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吗?不是小香肠和泡菜,不是老板,也不是这份工作。”

“那么,到底我的问题在哪里?”

“罗伯特,你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但你不知道不便和困难的分别。若你弄折了颈骨,或者食不果腹,或者你的房子起火,那么你的确有困难。其他的都只是不便。生命就是不便,生命中充满种种坎坷。学习把不便和困难分开,你就会活得长久些,而且不会惹太多的烦恼。晚安。”

他挥手叫罗伯特去睡觉,那手势既像打发,又像祝福。

有生以来很少有人这样给自己当头一棒。那天深夜,沃尔曼使罗伯特茅塞顿开。

每当遇到挫折,感觉被逼得无路可退、要愤怒地做出决定或做出蠢事的时候,都要冷静地想一想:这是困难还是只是不便?

藏有情报的蜡烛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法国第厄普市有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爵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她的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3人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用一张揉皱的纸就着暗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个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变得危急起来,伯爵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铁管之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3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没有持续多久,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接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爵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善于控制和掩饰自己、临危不惧、机智沉着的人,常常能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发现你的转机。

领取一张“进入欧洲文明的入场券”

亨利希·海涅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他的父母接受了近代自由思想,但也遵守犹太传统。因此,海涅幼年时受的教育是一种混合式的,既有传统的犹太思想,也有欧洲的基督教思想,同时还有近代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父母原希望他经商,但他的叔父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律师。在叔父的鼓励下,海涅从1821年起先后在波恩和柏林学习法律,但他对文学、哲学却比对法学更感兴趣。

尽管后来他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却因为是犹太人而不得开业成为律师。对此,年轻的海涅十分苦恼。他说:“犹太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不幸。”一气之下,他在1825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领取了一张“进入欧洲文明的入场券”。

海涅在受洗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说,去做一个基督教徒有失他的尊严和荣誉,这样做只是为了职业的缘故。改宗后的几个星期,他又写信给这位朋友说:“我现在在被基督教徒憎恨,犹太人也怨恨我;我后悔受了洗礼,因为从那天起我所遇到的只有不幸和灾难。”他一语双关地挖苦像自己这样勉强改信基督教的人:

这么说你忏悔了,

几个星期以前你还在嘲笑这个十字架,

现在你却匍匐在它前面!

从1826年起,海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有小说、散文,但影响最大、成就最辉煌的是诗歌。他的浪漫主义诗集《歌集》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1831年后,他移居巴黎。此后除了两次短暂地返回德国汉堡外,他的余生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巴黎,他结识了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肖邦、柏辽兹、李斯特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等人也结下了友谊。这一期间,海涅投入了欧洲兴起的革命政治运动,用他的笔宣传新思想,写了大量的政治诗。1843~1844,年,他的《新诗集》、《阿塔·特罗尔》、《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政治诗以其既富于政治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为人类留下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