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德艺双馨(中华美德)
12596500000058

第58章 于谦劝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

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关心人民疾苦。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见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于谦又被调到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他劝谏英宗皇帝,不要亲自去征伐蒙古国里瓦剌部的太师也先。英宗不肯听,后来英宗在土木地方败了下来,被瓦剌首领俘虏去了。京城里引起了极大地恐慌,不知道怎么样做才好。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人心渐渐安定下来。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看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就是明代宗景帝。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京城。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京城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京城支持。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万人。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破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杀伤了一批瓦剌兵。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京城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明代宗要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瓦剌军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京城。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京城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报复。英宗回京后,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心里本来有气,再加上徐有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心,给于谦加上个“谋反”的罪名,把于谦杀害。

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写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他“惩恶扬善”——于谦就任都察院江西监察御史时,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平反冤假错案达数百起;“为民办实事”——1430年山西、河南两省各奏饥荒,巡抚于谦在自己院前立木牌两块,一曰“求通民情”;一曰“愿闻利弊”。他开官仓赈灾民,主张“轻税养民”,注重兴修水利;“清正廉洁”——每次进京他不带任何礼品,只“带有两袖清风”而已,直到被杀抄家时,人们仍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