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12729600000029

第29章 萧规曹随相得益彰(1)

萧规曹随相得益彰——西汉丞相萧何、曹参。

萧何和曹参,是西汉初名相,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一个在前线冲锋杀敌,一个在后方调度粮草,训练士卒,均有殊功。西汉建立后,两人以黄老之学为指南,尽力辅佐刘邦,为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却认为此二人乃守旧之臣,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毛泽东评点西汉丞相萧何、曹参】

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引自毛泽东1957年6月13日与吴冷西等人的谈话(见吴冷西的《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泽东几次谈话的回忆》,见《缅怀毛泽东》上册第20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

【萧何、曹参传】

拥刘起事唐朝史评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盛赞萧何(?—公元前193年)辉煌的一生说:

“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簦其功实最。”这几句话,概括地叙述了萧何的一生。前四句简要总结了他在初期协助刘邦在沛县起兵的历史;中间四句概说了萧何在楚汉战争中为击败项羽在军需供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最后四句话赞扬了他在稳定关中秩序和收集律令图书,为后来建立汉王朝、恢复生产发展和文化方面的功勋。

萧何是泗水郡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是刘邦的同乡。他与刘邦一样,出身低微,没有世袭贵族的身世,两人年岁相近,自幼相识。秦始皇君临天下的时候,萧何在沛县担任功曹,佐县令掌人事、庶务。萧何精明强干,为人正直,办事公平,显露出治国安邦的才华,受到人们敬重,在县里名声颇佳。

萧何虽为沛县功曹,但暗怀大志,有意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他特别与刘邦交好。刘邦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父兄都是老实巴交的农夫。青少年时,刘邦并无王者之气,是个好逸恶劳、不愿从事具体农事的浪荡子,但他性格开朗,心胸豁达,生活上,他不拘小节,常喝酒赊帐,且赖帐不还。到青壮年时,刘邦由试用补吏当上了沛县东南泗水亭亭长,职低位小,负责方圆十里地段的治安、过往人员宿留等事。尽管如此,萧何对刘邦却情有偏爱,处处照顾刘邦。一次,刘邦奉命押解一群人去京师咸阳(今属陕西)服役,与他要好的官吏每人资助他300文钱。唯独萧何送他500文。刘邦心中十分感激。

刘邦由于不拘小节,在沛县境内名声不佳,每逢与人争吵,萧何对他总是曲加庇护。一天,县令来了位客人,是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听说县令有贵宾莅临,县里的官吏、头面人物都去祝贺。萧何奉县令之命负责接待来祝贺的人。他见客人太多,连宽敞的客厅都挤满了。怎么办呢?当下,萧何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对县令说:“天色尚早,还有很多贵客没有来到,总不能让他们坐在外面呀!不如临时定个规矩,按贺钱多少排座位。贺钱多的坐厅里,贺钱不满一千的坐堂外。”县令点点头说:“也只有这个应急的办法了,你就负责收贺礼排座位吧!”

客人越来越多,一辆辆马车停满了门口的空场,一匹匹骏马拴满了槽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刘邦不知从哪里听到这个消息,也赶来凑热闹。进了大门,只见萧何正在那里收贺钱,他一边收,一边喊道:“贺钱不满一千的,坐在堂外,不得进厅内!”刘邦分文没带,却大声嚷道:“贺钱一万!”吕公听说有人拿了一万钱的重礼,大惊,起身相迎。他会相人,见刘邦仪表非凡,更加敬重,请刘邦到厅内上席就坐。萧何知道刘邦拿不出钱,连忙过来打圆场,他俯身对吕公小声说道:“吕公不要误会,这个人——”他指了指刘邦接着说:“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只不过在敝县泗水亭当个小小的亭长,怎么拿得出一万贺钱呢?他这人向来爱说大话,办不成什么正经事!”

哪知吕公不但不讨厌刘邦,反而愈加喜欢刘邦,并当即许诺愿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刘邦为妻。此女即为后来刘邦称帝后的吕后。萧何早年善待刘邦,可谓慧眼金睛。刘邦虽表面放浪形骸,骨子里却与萧何一样,并非庸俗之辈。一次,刘邦出差咸阳,偶遇秦始皇外出时威严雄壮的仪仗队,不禁大声感叹:“啊!大丈夫应这个样子!”由此可见其早已心怀鸿鹄之志。其时,萧何与刘邦可谓心灵相通,志趣暗合。

由于萧何办事有魄力,在县吏中表现出非凡的理事能力,因而被当时的秦政府所看重。一次,中央派来的御史来沛县检查官员违法乱纪的情况,萧何奉命协助御史工作,干得很出色。

御史觉得以萧何的才干当一个功曹实在屈才,遂提升其为泗水郡的卒史。在卒史任上,他干得也极出色,官吏考核时,名列第一。御史大为高兴,有心再助萧何一臂之力,极欲上书朝廷,推荐他到中央任职。对此,萧何却没有领情,婉言辞谢了御史大人的一番好意和厚爱,拒绝上京为官。

到中央做官,是每个地方官梦寐以求的,萧何为什么不愿去?原来,这时秦始皇已暴病而亡。在赵高的策划下,秦始皇遗诏册立的继承人扶苏被赐死,他的小儿子胡亥登上了帝位,是为秦二世皇帝。秦二世是个昏君,赵高专权跋扈,在他们的统治下,秦王朝更加黑暗,民不聊生。萧何以他那政治家的眼光,早已清醒地分析了时局,准确地审时度势:一是早已看出秦王朝的腐败无能,并预感到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二是他也不愿助纣为虐,与暴君为伍,因此,他没有去秦朝廷当官。按常理,萧何似乎丢失了一次升迁的机会,然而历史却有力地证明,萧何此举反而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可谓万人难料的一代俊杰。

不久,刘邦奉命押送刑徒去咸阳。路上,刑徒不断逃跑,刘邦估计不用到咸阳就都跑光了。

一天夜里,他对剩下的刑徒说:“你们都跑吧,我也准备逃亡了!”有十几人愿随刘邦一同走,刘邦遂与他们逃隐于芒山、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南)一带的山泽中。

公元前209年七月,900名戍卒在陈胜、吴广率领下,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大泽乡起义的消息传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距沛县不远,同属泗水郡。沛县县令慌恐不安,想举兵响应陈胜,但又拿不定主意,便把萧何和曹参(?——公元前190年)找来商议。曹参也是沛县人,时为狱掾,主管监狱。萧、曹两人也是一对好朋友,两人有意为刘邦提供出头的机会。他们劝县令:“君身为朝廷命官,要想举兵反秦,恐怕沛县子弟不相信你。不如先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回来,那样,便能集合起数百人,靠他们来挟制众人一同举事,大家也就不敢不同意了。”县令颇以为然,萧何、曹参便让樊哙去找刘邦。樊哙也是沛县人,是个宰狗的屠夫,曾随刘邦逃亡过。樊哙走后,县令又反悔了,唯恐发生意外,就下令关闭城门,加强守备,逮杀萧何、曹参。萧、曹二人闻悉,越城逃出,投奔刘邦,正式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并成为刘邦起义军的主谋和领导人之一。

为尽快入城,刘邦与萧何等人商议,决定先草拟一信,声明反秦之大义,劝城中父老不要白白为县令卖命,早日杀掉县令,共谋起义大计。他们将信射入城中。城中老百姓果真听信了刘邦的话,攻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进刘邦。

县令死后,当务之急是推举一个县令来领导大家。在沛县人民的心目中,萧何一向是他们所信赖的人,萧何为官多年,其品性在沛县众所周知,加之他曾长期担任功曹,有能力,因此在推举新县令时,萧何颇得民心。然而萧何虽为人朴实,有谋略,但自知在胆识方面不及刘邦。他认为刘邦敢作敢为,胆大豁达,在这动乱之秋,刘邦出任县令才是最佳人选,由此他力举刘邦。虽然刘邦早年在沛县的名声不太好,但此时他毕竟已是起义队伍的首领,因此推举他也是顺理成章的。在多次推辞不掉的情况下,刘邦终于就任了沛县新县令之职,萧何作为他的副手,担任了县丞。

萧何推举刘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实际上为中国推荐了一位时代英雄。萧何果然没有看错,自从沛县起事后,刘邦领导着起义队伍坚持与秦朝官兵作坚决斗争,不管是在与项梁、项羽叔侄俩领导的起义军并肩作战过程中,还是后来奉楚怀王之命西进攻秦,刘邦充分显示出了历史人物的英雄本色。从此,萧何成为刘邦夺取江山的最得力的助手,风雨同舟,并一直辅佐刘邦成就了创建西汉的伟业。

后勤总管从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2年的7年间,萧何在帮助刘邦扫平天下的过程中,功劳卓著。一是注意收集秦朝各种资料,二是力劝刘邦占据汉中,以图大业,三是坐镇后方,成为刘邦打败项羽的坚强后盾,四是举荐了“国士无双”的韩信。因此,刘邦论功行赏时,评萧何功劳第一。

起义后,刘邦与萧何等人招集了两三千人,树起了反秦大旗,活动在沛县一带。时局的发展颇为严峻。首举义旗的陈胜被秦将章邯打败,他在撤退途中被车夫庄贾杀害。章邯乘胜东进,驻扎在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防备匈奴的30万精锐秦兵也奉命开赴东方,镇压起义。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六月,刘邦与项梁、项羽等人拥立楚怀王的孙儿心为王,仍号“怀王”。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羽是项梁的侄儿。陈胜起义后,他们叔侄俩在会稽(今江苏苏州)起兵,率8000子弟渡江北上。项梁善用兵,但有些狂傲。

拥立楚怀王后,他打了一些胜仗。

但不久,章邯夜袭项梁,项梁被杀。项羽、刘邦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章邯觉得项、刘仅是一伙残兵败将,不足为虑,便麾兵进击在河北称王的赵王歇。

楚怀王等人商量对策,决定分兵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一路以刘邦为帅,统兵西进,收编陈胜、项梁的残部,伺机入关。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刘邦与萧何率部开始了艰难的西征。

他们从砀县(今安徽砀山南)出发,攻城斩将,向关中逼进。在四面楚歌的局面下,赵高杀秦二世,去“皇帝”的称号,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仇恨赵高,合谋诛杀了他。不久,刘邦的大军攻入关中,进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南)。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用丝带绑着脖子,捧着天子的符玺,出了咸阳城往南,在枳道亭(今陕西西安东北)向刘邦投降。

刘邦大军开进咸阳,刘邦想去秦宫玩乐一番,众将领拥进府库抢金银财宝,唯有萧何与众不同。他高瞻远瞩,知道档案资料的重要性,首先去收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图书,派人妥为保存起来。这使萧何很快掌握了全国地理险要的详情,各地户口、经济条件的优劣等情况。楚汉战争中,刘邦死守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间,一步不让,而使韩信下井陉,取赵,连燕、齐,以拊楚之背,最后将项羽打败。这种大规模的战略迂回,前后夹击的方针的制订,是与萧何熟悉了全国地理形势和政治经济状况分不开的。

在樊哙、张良等人的劝告下,刘邦打消了在秦宫玩乐的念头,把府库都封起来,还军灞上,派兵把守函谷关。

不久,项羽率40万大军破关而入,进抵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砺兵秣马,准备消灭刘邦,刘邦不得已,带着张良、樊哙等人去鸿门向项羽请罪,经历了一场惊险的鸿门宴,差点丢了脑袋。随后,项羽作威关中,杀子婴,屠咸阳,烧宫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掌管巴蜀、汉中41县,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当初,楚怀王有约,谁先入关,就封谁为王。关中富庶甲天下,项羽不愿让这块肥肉落在刘邦手里,便说巴蜀、汉中从属关中,把刘邦赶到那里去做汉王。

刘邦愤恨不已,部下也都忿恨难平,纷纷煽动刘邦和项羽决一死战,只有萧何能够冷静地判断情势,苦苦向刘邦规劝说:“巴蜀、汉中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可以慢慢地计划,总比与项羽战死强得多。”

“怎么见得就会输呢?”刘邦问道。

“现在兵力强弱悬殊,百战必定百败,岂不是自己把命送!成大功立大业的人,需要能屈能伸。臣希望大王暂且忍住一时的气愤,好生抚恤汉中的百姓,招贤进能,利用巴蜀的富饶,养精蓄锐,生聚教训。等待机会再收三秦之地,还定关中,进而图谋天下。”

刘邦认为萧何说得有理,就拜萧何为丞相,率部前往南郑。诸将士想念故乡,逃亡的很多。治粟都尉韩信也开了小差。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阴)人,出身贫寒。以“胯下之辱”为众所周知的韩信,先是仗剑投于项羽的叔父项梁的麾下,项梁战死后,又归属于项羽帐下,做郎中小官。韩信每每向项羽献策,项羽都不肯听从,因此怏怏不得意。后来听说汉王刘邦知人善用,赏罚严明,便弃楚投汉,做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犯法当斩,俯身就刑,一抬头看见刘邦的部将夏侯婴,便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夏侯婴见他出言豪壮,身体魁梧,不仅救了他,还向刘邦推荐。刘邦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韩信做了治粟都尉以后和丞相萧何接触的机会多了。经过几次深谈,萧何对他的政治、军事见解非常佩服,几次在刘邦面前推荐他,盛赞他有大将之才,希望能够尽快地重用他。刘邦不以为然。韩信遂弃职逃去。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又急又气,来不及禀报刘邦一声,就独自骑上一匹快马追了上去。

他一路追,一路问。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起来了。他不顾人困马乏,踏着如水的月光继续追赶,终于在一个山坡下的小河边追上了,好说歹说,硬是把韩信劝了回来。

萧何去追韩信时,有人不明真相,奏告刘邦:“丞相也跑了!”刘邦慌得不知如何是好,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似的。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去见刘邦,刘邦又喜又怒地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

“臣不敢逃跑,臣是去追逃跑的人。”萧何说。“你追何人去了?”刘邦问。萧何说追韩信。刘邦又骂开了:“跑掉的将校已经几十个了,你都没去追,倒去追区区韩信,一派谎言!”

“那些人都算不了什么。”萧何说:“只有韩信才是国士无双,大王要是对在汉中称王感到满足,可以不需要韩信;若是想争夺天下,非得韩信不可!”“国士无双”的典故便是出自萧何这番话中。

“我当然想打出去,怎甘心呆在这里。”刘邦道。

“大王若想出汉中,能重用韩信,韩信自会留下;如果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萧何说。刘邦深思了片刻,道:“我听丞相的,拜他为将军!”

“拜个将军留不住他。”萧何说。“拜他为大将军!”刘邦咬咬牙,点头同意。

萧何见状,高兴地说:“好极了!”刘邦准备召韩信入见,拜为大将军。萧何说:“大王对臣下一向不大礼貌,今天召韩信来拜大将,就像叫唤个小孩子来一样。这样随便,是留不住韩信的。大王若决定拜他为大将,就选个吉日,斋戒一番,设个坛场,隆重地拜授,才像个样子。”刘邦依言而行。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果然如萧何所料,屡次出奇制胜,把骠悍的项羽逼得自杀,替刘邦带来最后的胜利,显示出萧何的确有知人之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这是萧何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下的又一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