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孙权的思想正好进入了诸葛亮布设的圈套之中。至此,诸葛亮便开始大肆宣传抗曹的大义。他对孙权道:“田横,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尚守义不屈,何况刘公乃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众人景仰,如江河之归大海,若真的大事不成,这是天意,岂能屈从于曹贼之下?”一席话有意无意中把孙权又一次摆在了田横、刘备之下,这无疑进一步激怒了孙权,他哪能让人小视自己,于是断言说:“我不能举全吴之地、10万之众受制于人!我的决心定了,难道除了刘公之外没人能抵挡曹操?”正在这时,东吴接到了曹操盛气凌人的挑战书,信上写道:“我奉天子之命讨伐罪臣,大军南下,刘琮投降。现在我提水步军80万,正要和将军会猎东吴。”战书明显出威慑之意,这进一步使孙权痛下决心,决定与曹军决一死战。他看罢战书,弃之于地,拔剑砍掉案几一角,说道:“谁敢再提投降,有如此几!”至此,诸葛亮游说东吴已基本成功。为了进一步解除孙权对刘备实力的怀疑,他帮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曹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且北方士卒又不习水性,而刘备现还屯有陆、水精兵万余人,加上屯兵江夏的刘表的长子刘琦也有士卒不下万人,如果东吴能派一员猛将统兵数万出击,与刘公同心协力,定能打败曹操,使之北退,那么,三分天下的局面便形成了。
孙权依诸葛亮之言,立即调拨3万精兵,由周瑜和老将程普分别担任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同诸葛亮一起前往樊口与刘备军队会合抗曹。诸葛亮凭其智慧和口才一下为刘备争取了东吴10万之众,并带回东吴3万精兵,这为扭转当时整个中国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孙刘联军采用火攻之计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大败曹军,号称几十万大军的曹操仅带20余骑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东北)逃脱。赤壁大战之后,周瑜从曹军手中夺回了江陵,刘备与诸葛亮则带兵南下,夺得荆州南部的江南四郡,并在刘琦病死后领荆州牧,屯兵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后刘备与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中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向孙权借用荆州江北各郡,从而将其军队从公安移驻到江陵。至此,刘备才真正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开始形成。
西取益州安邦定国按诸葛亮在隆中构拟的三分天下的宏图,刘备何只满足于借栖荆州呢?西取益州,才是他最后的归宿?益州之地,地广物丰,它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占据益州,刘备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一个天赐良机竟然落到刘备和诸葛亮手里。这一年,领益州牧的刘璋听说曹操将要征伐当时占据汉中(今陕西西南)的张鲁,心里很紧张:汉中一失,益州也就很危险了。这时,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张松和法正就劝他道:不如将占据荆州的刘备请来攻打张鲁,占领汉中。刘璋是一个见识浅薄、懦弱无能的人,对待事物只能观其表而不通透其里。刘备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可谓一个风云人物,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他早已占了两项,即天时和人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恰好给了刘备施展其抱负的历史舞台,此为天时;赤壁之战后,刘备手下已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且皆刘备的患难兄弟,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此人和也。这样,他欲成霸王之业,所缺少的正是地利一项。恰在此时,刘璋却主动要求刘备进川,这无异于拱手送给刘备一个天府之国,补其地利。
刘璋此举正所谓是“引狼入室、自取灭亡”。当他派法正前往荆州去请刘备时,诸葛亮闻知大喜过望,即刻促使刘备与谋士庞统先领万人大军入蜀,名曰援助刘璋,实则待机而动。刘备率军一到涪城(今四川绵阳)即受到刘璋的亲自迎接。这时刘备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听取刘璋手下张松、法正的建议,立即突袭刘璋,取而代之;二是应刘璋之请,北上出击张鲁。由于两种选择对刘备都不利,因此他两者都未实行。他始终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先按兵不动,以观其变。他把军队驻扎于葭萌关(今四川广元)一带,边观察边做一些笼络人心的事情。第二年,即公元212年,远在蜀地的刘备听说曹操又出兵进攻孙权,便欲东归救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就已与孙权缔结了姻亲(孙权将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刘备),由此结成了孙刘联盟。刘备急欲增援孙权并向刘璋借兵,没想到刘璋竟不允,这使刘备非常难堪。正在刘备欲去欲留之际,突然时局发生了变故,原来张松暗通刘备之事被其哥哥张肃知道了,于是张肃向刘璋告发了此事。随即,张松被杀,刘璋与刘备的关系骤然恶化起来。事已至此,刘备也就不必再隐瞒了,迫于形势,刘备就正式开始了夺取益州的军事行动。论实力,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不久,刘璋的大多数将领都投降了刘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攻打雒城(今四川广汉北)的战斗中,刘备的主要谋士庞统不幸阵亡,这使刘备顿感实力不济。为此,刘备遣人回荆州急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部入蜀,让关羽留守荆州。诸葛亮见时机已到,马上统率大部军队入川,协助刘备迅速攻下雒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拥重兵直逼成都城下。
围城数十日后,刘璋迫于形势只得开城投降了。刘备占据益州后,自称益州牧,诸葛亮被拜为军师将军,兼益州太守。至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三国鼎立中的蜀汉国的雏形直到此时才真正显现出来。
益州乃中国西南部地区,地域虽广,但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以来,这个地区在经济上较之中原地区来说,一直要落后一些,尤其在它的南部,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跟中原的联系很少,其经济也就更不发达了。因此,治理益州,发展经济,成为诸葛亮巩固刘备取得的新政权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诸葛亮充分发挥出了他的治国安邦之才。
作为刘备的军师,刘备的所有治国之策实际上都出自诸葛亮之手。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可说是言听计从,从不乱予否定。故此,诸葛亮对刘备也就忠心辅佐,至死报答刘备的信任和知遇之恩。夺取益州后,诸葛亮励行法治,帮助刘备整顿长期以来益州地区混乱、松弛的社会秩序。诸葛亮执法严明,赏罚分明,“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在他的治理下,益州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史书上记载说,经诸葛亮的治理经营,益州之地变成了一块“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凌弱”的好地方,整个社会“风化肃然”。对此,诸葛亮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如曾帮刘备夺取了益州的刘璋旧部法正即对法治不满。他对诸葛亮说:“从汉高祖入关,也不过约法三章而已,刘公刚占有益州,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再说,你们都是外来人,按主客关系来说,也应把政令放得宽一些,使大家安心。”法正提到刘邦当年推翻暴秦后把秦王朝的一切政令全废了,只宣布了三条法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盗窃者抵罪。刘邦的“约法三章”在秦王朝多年暴政后的确是对老百姓的一种解放,那么,这种历史的经验是否只能不变地搬用呢?对此,诸葛亮分析得十分透彻,对法正晓之以理。他说:当年秦王朝无道,用严酷法令压迫广大人民,老百姓怨声载道,那么刘邦的约法三章当然正得其时。然而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刘璋治益,一直法令松弛,致使很多豪强放纵不法,因此严肃法纪,整顿秩序,这才是现在治国所需要的。彼时的放松和此时的从严,是实际需要使然。
诸葛亮借古而不食古,治国有法,安邦有道,由此可见一斑。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西进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随即便乘胜进军陕南汉中,迫使割据汉中的张鲁投降了。这样一来,刚站稳脚跟的刘备又感到了曹操的威胁。占据汉中后,曹操出于对整个战局的考虑,没有再进一步南下入蜀,只派大将夏侯渊等把守汉中这块重要的前沿阵地。但刘备却深知唇亡齿寒之理,不夺回汉中,益州将难以安定。
为此,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底,他听取了法正的意见,乘曹操已回中原之机,他亲统大军进兵汉中,让诸葛亮留守益州,及时给前线补充粮饷和兵员。当年汉中王刘邦出关中时,萧何即留守汉中,掌握着整个后方的军需供应,从而保证了刘邦军事上的胜利。几百年后,刘备也学汉高祖那样,将自己最信得过的人留在后方作后盾,以保证军事上的成功。事实证明,诸葛亮镇守后方调拨物资兵力、及时支援前线的能力的确不亚于当年的萧何。当刘备与夏侯渊激战于汉中并相持不下时,是诸葛亮及时从益州补充了大批兵员,终于使刘备大败曹军,杀其猛将夏侯渊,占领了汉中。公元218年5月,曹军被迫退回关中。次年,在诸葛亮等文武百官的拥立下,刘备被推为汉中王,圆了仿汉高祖称汉中王之梦。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即位魏王,并于该年10月代汉称帝,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曹丕废汉献帝而自立为皇帝,此举使身处益州的刘备和广大官兵万分震怒。他们认为只有刘备具有汉家宗室血统,有资格继承王位,如今曹丕竟自立为帝,那刘备更应称帝才是。由此,诸葛亮等文武百官共同上书,请求刘备称帝。最后,刘备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为由,也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即皇帝位,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拜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国务大事。从此,三国之中已有魏、蜀两家称帝。诸葛亮作为蜀汉国的开国丞相,挑起了定国安邦的历史重任。
南征北伐忠义两全刘备称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当年7月统军10万出川东进,向东吴雪仇。刘备如此大动干戈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刘备称帝前不久,东吴趁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兵襄樊、大败曹军之机,单方面破坏了孙刘联盟,偷袭并占据了荆州,将返军回救的关羽围困于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最后将其杀害了。关羽一向与刘备情同手足,关羽之死使刘备万分悲痛,一心要为关羽报仇。当时,蜀汉有很多人都曾劝阻刘备不宜向东吴用兵,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就在刘备调遣人马准备出川东进时,又传来另一个使他痛不欲生的消息,即他的另一员猛将张飞被其部下张达所杀,该叛将杀死张飞后投奔了东吴。这一来可说是火上浇油,使刘备更是怒火中烧,决心向东吴讨还血债。这次东进是刘备一生中的最后一仗,也是败得最惨的一仗。当他领兵进抵亭(今湖北宜都)后,竟在沿江谷地700里的范围内相继安营扎寨。这种长龙式的安营法明显犯了兵家之大忌,是很容易被敌方截断而围歼的。结果,东吴大将陆逊果然瞅准弱点,采用火攻,火烧蜀军联营。刘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连夜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失败的痛苦和不悦,使刘备不久即病倒了,而且病情一天天加重。公元223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刘备将丞相诸葛亮召至白帝城,把传位刘禅的遗诏给诸葛亮看,含泪托孤道:“君的才干比曹丕高出十倍,定能把国家治理好。若嗣子还可以辅佐,就辅佐他一下;若他不才,你就取而代之!”诸葛亮听罢也哭了,对刘备说:“臣怎敢不尽心竭力,忠贞报国,死而后已!”同年4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的永安宫,17岁的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并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以丞相兼益州牧。
刘备病逝,刘禅年纪尚小,蜀汉国政大事一下全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此时,诸葛亮已有43岁,他从南阳一布衣成为蜀汉国的丞相和实际统治者,深感身上担子的沉重,日日勤政,不敢有丝毫懈怠。亭兵败,对蜀汉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鉴于此,诸葛亮决定闭关息民,调整经济,发展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治理,蜀汉国势又开始发展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