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12729600000041

第41章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1)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东吴丞相陆逊。

陆逊(公元183年-245年),原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汉城门校尉陆纡之孙,九江都尉陆骏之子。陆逊文武双全。史书称其年轻时“身长八尺,面如美玉,体如凝酥”,虽是儒生,颇具将才:他智取荆州,擒杀关羽;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赤乌七年,陆逊代顾雍为相。因卷入太子废立之争的纠缠中而屡遭孙权责难,竟忧愤而死。毛泽东甚赞其才。

【毛泽东评点东吴丞相陆逊】

陆逊年少统率大军抗击刘备,犹如当年周瑜挂帅迎击曹操,显然会有人对此不服。

这对陆逊来说,是对他的率兵驭将能力的考验。既不能在劲敌和部下面前“示弱”,又不能硬着头皮去攻打,两全之计,便是抬出“主上”之命来。陆逊用的正是此策。毛泽东从中看出陆逊之智同曹营里的司马懿稍后统兵同诸葛亮周旋时所用之计的暗合之处,他的批语,一下子牵出诸葛亮、陆逊、司马懿3个分属刘、孙、曹阵营中地位角色相同的高手。毛泽东说陆逊按剑示强于部下,“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陆逊传》还记叙,刘备在彝陵战败,退往白帝城。吴国将领徐盛、潘璋、宋谦等纷纷上书说,刘备就要被抓住了,赶快再进军吧。孙权拿不定主意,就问陆逊。陆逊等人则认为,北边的曹丕已经集结了不少军队,表面上要来帮助我们打刘备,其实别有所图。我们应谨慎从事,以撤兵回防吴国内地为好。接着,卢弼引何焯的评论:大胜之后,将领容易骄傲,士兵容易懒惰。如果沿长江逆流而上去攻刘备,没有回旋余地,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况且刘备老于兵道,在四川建立蜀国已经牢固了,他退往白帝城,只是因为曹仁率军在靠近蜀国的南郡,担心两面受敌而已,并不是真怕东吴一方。东吴再连兵西进,转守为攻,到那时,主客异势,或吴必不利。读至此,毛泽东批道:“何评有理。”

——引自《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精选》(上卷)第838页,时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引自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见《党史文汇》1994年第9期。

【陆逊传】

文韬武略攻守兼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随后群雄竞起,混战连年,终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天下至此一分为三,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由此拉开了帷幕。出生于江东世家大族的陆逊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中应时而起,辅助孙权奠基立业。陆逊幼年丧父,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任所生活。战乱年间,袁术跟陆康结有宿怨,要率军攻打陆康,故陆康将陆逊及其亲属送回原籍吴县。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略大几岁,便代他主持和处理本家族的各种事务。在陆逊的苦心经营下,家族威望日隆。陆逊21岁时,便被吸收到孙权幕府中任职,后历任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不久,山越之乱爆发,陆逊奉命领军前往讨伐,所到之处,皆被降服。陆逊初经驱使,便显示出其过人的才干,孙权对他的卓越才干十分赞赏,又晋升他为定威校尉,令其率军驻扎利浦。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著名的赤壁之战爆发,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吴、蜀两国边境相连。在赤壁之战中,吴、蜀两国虽曾一度结成联盟,联合抗曹,但后因荆州之故,顿起纷争。吴据长江之险,易守难攻;蜀有山险之阻,一时难图。因而双方都奈何对方不得,只得在惺惺相惜、矛盾交错中维持并不牢固的联盟关系。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吴蜀联盟曾一度破裂。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次年,孙权派吕蒙带兵袭取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不久,刘备和孙权又达成了协议,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长沙、江夏和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和武陵归刘备。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死,接任的吕蒙便千方百计想夺取荆州,无奈关羽防范极严,一时不得下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关羽受命率军出击襄樊,北图宛、洛。关羽兵马一动,吕蒙认为时机降临,扬言病重,赶回建业,会见孙权,密商对策。陆逊追到建业,力劝吕蒙利用关羽骄傲、全军北进的机会,出其不意,袭取荆州。吕蒙再见吴侯时,力荐陆逊接替其职,驻守陆口。于是,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帐下右都督,替代吕蒙。陆逊一到陆口,便致书关羽,言辞谦卑恳切,使关羽的戒心卸了大半。再加上陆逊年少名薄,名不见经传,关羽更感无后顾之忧,遂掉以轻心,将荆州大半兵力北调樊城。至此,陆逊见调虎离山计已告成,于是联合吕蒙部将偷袭了关羽的根据地江陵。关羽仓皇收兵回救,败走麦城。荆州从此全部归入孙吴版图。蜀国痛失一名大将和荆州,实力大为削弱。

失去荆州,刘备怒火中烧。黄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提兵20万东下,先发制人,深入吴境数百里。强敌压境,吴国面临兵燹之灾,求和不成,朝野上下一筹莫展。陆逊再次被推到了政治和军事漩涡中心。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授假节权衔,率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5万人前往抵御。临出发前,吴王孙权给陆逊大权:“阃之内,孤主之;阃之外,将军制之。”

蜀主刘备从巫峡、建平布阵至夷陵辖界,设置几十处兵营,连绵相接,又用重金、封官赏赐等办法到五陵郡(今湖南常德西)发动五溪蛮等少数民族豪酋参战。零陵一带少数民族不堪东吴重压,纷纷响应。陆逊选择地形险要的夷陵扎下大营,率主力扼住西陵峡口,命令孙桓领少数民族兵力屯驻夷道,切断零、桂一带少数民族和蜀军的联系,阻遏刘备东下。这一布置颇为得当,使参与蜀方的少数民族兵力大减,刘备先声夺人的声势被阻遏。次年二月,刘备进至夷陵,命大将吴班等百般搦战。陆逊坚守不出,亦不为部下求战的呼声所动,以逸待劳,避开蜀军锋芒,力避与蜀军交战。刘备计穷,亲自指挥主力改攻夷道,屯兵亭。夷道被封,孙桓求援。陆逊不理睬,置若罔闻,因为夷道不过是为牵制刘备东下而设置的一条次要防线。

此时,双方已相持七八月之久。夷陵过不去,夷道久攻不下。刘备气势衰竭,只得在巫峡至夷陵700里扎营50里,兵力由此分散。再加上蜀军久屯坚城之下,师老兵疲,士气日渐低沉。这时,陆逊认为反击良机已到,便令吴将率兵先攻蜀军一营,刺探虚实,继而根据风向和地势大胆采取火攻,连破刘备40余营。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不久羞愤而死。吴军大胜,部将纷纷要求追击直捣白帝城,生擒刘备,挥师进西川。孙权欣闻前方捷报,也颇有跃跃欲试之念。陆逊考虑到曹魏不会坐视,于是见好就收,毅然回师。果然,不出陆逊所料,在陆逊回师之际,曹操三路大军已扑向江陵。陆逊率军赶回才化险为夷。夷陵之战,陆逊功不可没,被孙权封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此后,蜀汉被封于夔门之内,吴蜀的疆界大体上固定下来。

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孙权命令鄱阳太守周鲂诳骗魏大司马曹休,曹休果然中计,率军入皖。孙权召见陆逊,授予黄铖,封为大都督,令他率军抗击曹休。曹休觉察中计,恼羞成怒。陆逊于是亲率中军,命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路并进,大败10万曹师,毙俘曹兵万余人,牛、马、骡、驴车上万辆。曹休败还,不久因背上长毒疮死去。陆逊回师经过武昌,孙权命令左右侍从用专用的伞盖为陆逊遮覆出入殿门,并将自己用的其他珍品赐给陆逊。这种殊荣,在当时是无人可比的。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都建业(今南京)。这一年,陆逊被任命为上将军、右都护。

陆逊不仅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之勇,更有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智。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孙权北征,派陆逊同诸葛瑾率军攻打襄阳。陆逊派遣亲信韩扁向孙权送交报告,韩扁在沔中遭遇敌人被擒获。诸葛瑾正待要赶往襄阳,得知此事后十分担心,立即给陆逊写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