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
徐特立(1877—1968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长沙人。原名懋恂。1905年毕业于湖南宁乡速成师范学校,曾创办平民夜校、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等学校,提倡平民教育,从事教育救国运动。1908年,徐特立参与领导长沙各校师生罢课,反对旨在卖国的“铁路国有”运动。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当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后,历任长沙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徐特立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领导创办鲁迅师范学校。1937年后历任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中共湖南省工委统战部部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徐特立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毛泽东称其永远是自己的先生。
【毛泽东评点徐特立】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所有这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
——摘自《毛泽东同志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参见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编的《怀念徐特立同志》第2—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8月第一版。
坚强的老战士。
——摘自长沙师范学校陈志明执笔的《徐特立传》第17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
【徐特立小传】
徐特立(1877—1968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懋恂。湖南省长沙县人。1877年2月1日诞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农民家庭。徐特立祖辈父辈都是农民,但其祖父读过一些医书。懋恂就是其祖父给徐特立起的名字。懋,取其勤勉的意思;恂,取其诚信的意思。老人不奢望孙子成龙,但希望孙子长大为人,一定要勤勉踏实。徐特立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从小勤勉诚实,因此很受人器重。他后来虽改名为“特立”,但对于“懋恂”这个名字仍很珍惜,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写文章,还经常以“懋恂”或“恂”为笔名。
徐特立4岁丧母,之后祖父又离开了人间,家境更加贫困。少年时代的徐特立,放过牛,砍过柴,参加过田间劳动,对农民的痛苦境遇,有着亲身的体验。他很乐意帮助跟他一道砍柴的小伙伴。村里有个佃农的儿子名叫陈子吉,年纪小,个子矮,上山砍柴时,徐特立总是像哥哥一样照顾他,先帮他砍满一筐柴后,再动手给自己砍。
徐特立9岁时,他的吃过没有文化苦头的父亲,东拼西凑,筹措了一点学费,送他到村外的一个蒙馆读书。其间,两位老师和他的祖母对他影响很大。从此,他读了六年私塾,成了村里不可多见的“知识分子”。
1895年,徐特立开始在本乡担任私塾教师,可以“一面教书,一面读书,可以明理由,有进步,又可以谋生”。其间,他读书非常刻苦。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乡村里,很难找到可以相互切磋的朋友,更难找到释疑解难的先生,要真正把书读懂,颇不容易,还得靠自己去反复钻研。况且,迫于生计,徐特立仍须坚持半教半学。这段时期,他还受到维新变法进步思想的一些影响。
1905年,徐特立考入同盟会在长沙创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校。从此,他结束了将近十年的农村塾师生活,开始了投身民主革命的历程。宁乡速成师范学校校长是老同盟会会员。教员也多是有一定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的留日学生。在这所学校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气氛很浓厚,除开设自然科学和教育学课程外,还有西洋史、东洋史等课程,老师讲授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徐特立对这所学校所设的课程都很感兴趣,他在这所学校收益匪浅。浓厚的资产阶级革命意识和思想对他影响更大。他在思想上由相信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转为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学说。
徐特立在“宁乡速成师范班”结业后,就在离长沙城三十华里的集梨镇创办了一所“梨江高等小学堂”,专门招收农民子弟入学,并设置了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从此,徐特立开始从事新式的学校教育工作。1906~1910年,徐特立在长沙周南女校任国文教员。由于教师不够,他还兼教地理、历史、数学、化学等课。由于他知识渊博,教学又极认真负责,深受学生欢迎,有的学校慕名而来请他兼课,因此,他还先后在修业、明德、长郡等学校任教。
徐特立作为一个献身社会的志士,他在周南女校任教期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注意阅读民主革命先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人写的文章,并常同朱剑凡等好友交换对时局的看法。不仅如此,他还参加民主革命的实际斗争。一是他曾组织长沙各校师生罢工和反对“铁路国有”的斗争。二是1909年,他到修业学校去演讲,在历数帝国主义的罪恶和反动政府对外奴颜婢膝、对内残酷镇压的卖国行径后,当场拿起一把菜刀,将左手的一个指头砍断一节,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以示反抗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压迫的决心。1910年春,他先到上海入江苏省教育会办的单级小学教师训练班,一边学习,一边参观附近的学校,继而到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徐特立仍到周南女校工作,并创办湖南第一个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尽管刊物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人们对它评价很高,称其为湖南教育刊物的开路先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徐特立是湖南最早的响应者之一。他没有辜负林伯渠等革命党人的期望,当武昌起义爆发,湖南还是黑云压城的时候,他约集一些学校的进步教员如何雨农、凌振嘉、刘鸣君、李洞天等人,力排险阻,到处演讲宣传,号召大家支持革命。10月22日,长沙新军起义,湖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几天之后,湖南省临时议会也正式成立。他因于湖南的光复有功,被选为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不久,封建官僚窃取了湖南革命果实,他愤然辞职,后应邀到省教育司任科长。这时,他在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发展平民教育,因遭到当权者的反对,便离职去善化高级小学任校长,希图用实际教育工作来唤醒人心。1912年,他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并在招生时注意向贫苦民众敞开门。随后,他为便于家乡的农民子弟上学,创办了五美高级小学,腾出自家的住房作教室。1913~1919年,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还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徐特立对贫困学生极有感情,十分关心学生的作息生活,并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革命先锋,成为爱护、关心、教育青年一代的楷模,因此他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尊敬。毛泽东在1937年庆祝徐特立六十大寿时,曾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的确,徐特立的崇高品德和渊博学识,无疑对进步青年是有着深刻影响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周世钊谈论长沙师范学校时曾有如下一段精辟的见解:“徐先生办长师,不顾利害不怕困难,牺牲自己的一切,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这是那些自命聪明,善于算计的人所不肯做的,所以笑他傻。徐先生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担在自己身上,惯于摆烂摊子,顶烂斗笠;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有镥锅的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
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徐特立在湖南投入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他在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新民学会”会员的帮助下,联络一部分思想开明的校长和有名望的教员以研究“改造社会”、“思想革新”、“妇女解放”、“民族自决”等问题,宣传新思潮为宗旨.组织了一个名叫“健学会”的团体。同时,他倡导并亲自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到法国半工半读。徐特立在法国勤工俭学三载有余,他除了努力做工和认真学习之外,还抓住一切机会,调查了解法国民族的优良风尚,考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类问题,只要有一孔之见,一得之思,便万里传书,或写给朋友,或载诸报刊,以期引起国内有识之士的注意,从而推动社会的改革。
1924年夏天,徐特立结束了在法国的学习和在比利时、德国等地的教育考察后,回到祖国,并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1927年,他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把过去自己办校治校的经验,同考察西方学校管理制度所得融会贯通起来,拟订出一套新的管理教学方法,在学校中实践。他精心治理这三所学校,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创建学校新风开辟了一条道路。
从法国回来后,徐特立当时的思想正处于一个激变的阶段,他半生艰苦摸索,至此才开始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中国的希望和前途。因此,他十分愿意追随中国共产党,参加大革命斗争。毫无疑义,这是他一生中在思想上的一次最大的飞跃。不久,继湖南教育界谢觉哉、方维夏、李六如、熊瑾玎、王凌波、朱剑凡等人之后,徐持立也加入了国民党,并支持学生投入反对军阀赵锡恒的斗争。促使徐特立投身大革命洪流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件事,乃是1926年12月中旬他在长沙望麓园与回湘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的会见。这次会见后,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于次年春回到乡下仔细地调查了农民运动的情况。
1927年3月,徐特立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并兼任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不久又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工农部长,为发展湖南工农运动,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湖南的农工商学各界团体,举行了有10万余人参加的反蒋示威大会。徐特立带领长沙师范等三校和农讲所的师生参加了这一大会,站在共产党人一边,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5月21日,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徐特立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积极营救共产党人、革命群众和学生。
当蒋介石叛变革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革命处于非常困难的严峻时刻,他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接着徐特立参加了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第20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参加南昌起义是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这在他一生的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1928年,他由党派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当时正值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对他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以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有着很大的帮助。1929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内的反对托派的斗争中,徐特立又经受了一次实际的锻炼。
1930年,徐特立结束了在莫斯科的学习,回到上海,年底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徐特立历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他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用革命精神、革命方法办革命教育。特别是1931年,在毛泽东支持下,他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符合群众路线的识字教学法,如“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办法等等。红军队伍运用这种教学法来扫除红军和农民中的文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他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农业学校;亲自组织人力,结合革命需要和农村生活实际,编写教材。这一切有效地促进了苏区革命教育事业的发展。1934年2月,瞿秋白到中央苏区就任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徐特立改任副部长兼苏维埃大学副校长,并住在苏维埃大学负实际责任。他和瞿秋白配合很好,从而克服了重重困难,继续坚持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工作。
1934年,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坚强的毅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但他完全忘了自己的年岁,忘了饥饿和疲劳,忘了路途的遥远和战斗的艰险。他以人们难以想象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同一切艰难险阻作斗争。困难不能征服他,他的生命反而在因难中焕发出灿烂的光辉。他以自己的模范言行给广大的红军战士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长征途中做宣传鼓动工作、教战士们识字学文。到达陕北后,他继续负责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期间,他根据陕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为改变陕北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