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12730700000014

第14章 宗师巨匠绅士儒风(1)

宗师巨匠绅士儒风——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年),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高校,后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此后不久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周培源相继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广义相对论、宇宙论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后历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九三学社主席。1995年和1981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席。毛泽东很欣赏他的卓越才华。

【毛泽东评点周培源】

你的讲话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摘自李刚的《毛泽东和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见《二十一世纪》第13期,2003年4月出版。

【周培源小传】

1902年江南的8月,正是暑气消退,芦花漫舞,桂花飘香的季节。28日这天,坐落在太湖之滨以“紫砂陶”闻名于世的小城宜兴的一个秀才家庭,一个鼻梁挺秀、眼睛明亮的男孩呱呱坠地了。他在家排行老二,父亲给他取名周培源。那时清朝“夕阳将逝”,但周家的大人小孩还拖着流行了几百年的长辫子。孩提时代的周培源也别无他法,也在脑后蓄起了辫子,也许是父亲是秀才的缘故吧,也许是小培源淘气的缘故吧,3岁大的男孩挟起特制的高竹椅,在9岁的姐姐的陪伴下,进了私塾,因当时科举初废,小培源念的不是三字经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等小学一年级课本,开篇就是“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谁会料到在野花烂漫、诗情画意的田园间,在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太湖之滨,正在那里牙牙细语“天地日月,山水土木”的周培源,将来会是探索宇宙乾坤、天地日月的终极奥妙的物理学界巨子呢?

辛亥年间,国势动荡瞬变,周培源由他的父亲亲自操刀,除却了脑后的小辫,随父亲到南京、上海销售陶瓷。1919年,周培源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附属中学,但“五四”潮起,周培源亦是热血沸腾,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学校很快就开除了他。不久,柳暗花明,周培源在回到宜兴乡下一间寺庙潜心读书的一天,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篇幅很小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在江苏省招收五名插班生,周培源欣然应试,一举中榜。自此,周培源如雏鹰展翅,找到了一方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

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公布了一个轰动世界的消息:于1915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关于光线在太阳引力线沿曲线传播的预言分别被两支英国观测队在考察西非、南美的日全食时得到证实,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同时宣称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人类理想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是发现一个外围岛屿而是发现整个新理想的大陆”。全世界都震惊了,周培源自然也不例外。他原本喜欢工科,梦想“工业救国”,此时,他决定改弦更张,于1924年清华毕业后,考取了“庚款留美”生。在志愿一栏,他填报了芝加哥大学,并选择爱因斯坦的专业:理论物理。芝加哥大学办学历史不长,但其物理专业却赫赫有名,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力根教授就在此大学执教。后来,杨振宁、李政道亦成名于此。周培源因仰慕密力根教授而来,并且在这里获学士、硕士学位。然而不久,密力根教授却去了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周培源又接踵而去,并在那里获博士学位。周培源获得那三个学位,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被誉为“清华第一高才生”,其博士论文《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物体的引力场》被授予“最佳论文”。直至今天,中科院自然科学史专家许良英还认为其博士论文“起点高,难度大,说明他当年心志远大”。这些都是对他勤奋钻研的最好酬劳。

1928年至1929年,周培源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参加研究工作,1929年,羽翼丰满的学子归国,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年仅27岁。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士结婚,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1936年到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的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教授亲自率领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的研究。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刚刚拉开,一时间欧亚战场硝烟弥漫。此时,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住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表现了翩翩的儒士风度。1937年,周培源假满回国后不久,抗日战争便爆发了。7月底,平津沦陷;8月,日军又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抗战期间,他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秉持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奔赴美国,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之后参加了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海军军工实验,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至1945年末,二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由上述这些人员组成海军军工实验站,周培源也在应邀之列。但由于实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面对优厚的待遇,周培源却提出了留在美国工作的一些条件:“一不入美籍,二只承担临时性任务,三可随时离开。”这不禁让人想起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其崇高的爱国热情令人敬佩。果然,他在实验站工作半年多后就飘然离去,回到祖国。那时,贫弱的中国迎来如此科学巨星,这令后人是如何的骄傲和自豪啊!周培源的赤子报国之心,在他给好友、加州理工学院威兰德先生的信中体现得如此明白:“我总是感觉我们这些拿过政府奖金,亦人民的钱在国外受教育的人在中国有责任要尽。”1947年春,周培源携妻女回到了祖国,一年后,解放军兵临城下,清华园气氛一时非常紧张,清华大学师生组织起巡逻队护校,林徽因的爱子梁从诫回忆当时情境写道:“周老,这位当时已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学家,每晚掮着猎枪领着学生彻夜在校园里巡逻……”当我们回想起一位不惑之年的大人物为保卫学校彻夜不眠时,心中该涌起一种怎样的敬仰之情啊!

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除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外,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1955年,周培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相继担任过北大副校长、校长、党委副书记。在此期间,他在北大领导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此外,他还在北大领导建立了直径为2.25米的三元低速风洞。

周培源格外繁忙,因为身兼了许多重要的社会职务。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数理化学部的常务委员。1978至1982年,周培源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8至1986年间,周培源先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1至1982年,周培源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57至1986年间,周培源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任名誉理事长,自1954年以来,周培源先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五届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第五届委员,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和第五、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波兰友好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等。

周培源担任教职和多项社会工作职务,平时工作忙忙碌碌,但为人处世依然宽厚仁爱,情深意笃,为一代学人师表。北京大学工程科学系老教授盛森芝永远也不会忘记1970年初春那个夜色凝重、乍暖还寒的清晨,年届7旬的周老亲自为他背包送行。据他回忆:“当时我到东北接家属,然后去陕西汉中的北大分校,之前他两次到招待所看我,我都不在,当他得知我要赶五点钟的头班车出发,就一大早来送我,当时我觉得很感动,以他的年龄和地位来送我这个小不拉子。”那时“四人帮”正甚啸尘上,周培源对国家政治有着清醒的认识,在送盛森芝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到汉中分校做事要注意,爱因斯坦是伟人,不能批判,相对论是客观真理也不能批判,即使批也批不倒。”当时,科学界人士大多知道,周培源与爱因斯坦有“交谊”,“四人帮”自然也素有耳闻,他们想“狠抓自然科学里的斗、批、改”,“就要把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爱因斯坦批倒、批臭,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而周培源是相对论方面的专家,自然就成了他们眼中钉,如果周培源倒了,群众就不用发动,就会自动起来批判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中国也就臭了,相对论在中国就会绝迹。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是周培源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软柿子,很快他就表了态:“狭义相对论已被事实证明,批不倒。广义相对论在学术上有争议,可以讨论。”同时他还认为陈伯达“胸无点墨”。直至后来中科院“批判相对论学习班”撰写的《相对论批判》要在《红旗》杂志上公开发表时,周培源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回家后对女儿很生气地说:“简直要闹出历史大笑话了。”后来,周培源终于顶住了“四人帮”施加的强大压力,但是他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智慧地“反批判”,譬如“提提醒”、“点点火”,常于无奈中透出无尽的心酸。“四人帮”垮台后,杨振宁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家对周老都很佩服,因为他不怕压。”这可说是对周培源意志坚定的最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