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谋国布衣斗士——张澜
张澜(1872年—1955年),字表方,四川南充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他早年入成都尊经书院读书,后被选送日本东京宏文书院留学。辛亥革命前,张澜主张维新变法,参加立宪派,曾任四川咨议局议员,1911年任川汉铁路股东会副会长,是四川保路同志会主要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张澜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其间,他创建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实业学校、南充蚕业社。1913年,张澜赴北京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返回南充。护国战争中,他积极联络川军和武装民团通电响应云南起义。1918年,张澜任四川省省长。1920年,创办《民治日报》,倡导地方自治。1925年,张澜任成都大学校长,1935年任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争时期,张澜曾任四川省抗战后援会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张澜参加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执行委员,后被推选为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为中国民主同盟后,张澜继续担任主席。抗战胜利后,张澜领导民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反对内战。1946年1月张澜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发动内战后,率领民盟拒绝参加“国民大会”。1947年民盟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后,他与沈钧儒等人密切配合,支持在香港恢复民盟总部的活动。1949年,张澜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他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著有《说仁说义》、《墨子贵义》、《中国需要民主政治》等。毛泽东称其“老成谋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
【毛泽东评点张澜】
1945年8月,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九龙坡机场,机场聚满了欢迎的人群。年近古稀的张澜也站在欢迎的行列中。毛泽东一下飞机就在人丛里发现了银髯飘拂的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先生,不待介绍,就迈过去一见如故地说:“你是张表老?你好!”张澜也握紧毛泽东的手说:“润之先生好!你奔走国事,欢迎你光临重庆!”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第四天,即亲临特园拜访张澜。……毛泽东和张澜,两人都声称“神交已久”,但过去素未谋面。
——摘自《“你是张表老?你好!”》,见《毛泽东的人际世界》第417—418页,红旗出版社1996年出版。
1945年9月14日,毛泽东再访特园,他在向张澜介绍了国共和谈情况之后说:目前虽已部分达成协议,但症结仍在军队和解放区问题。张澜建议:应将已取得一致的协议公诸于众,免得蒋介石将来变卦,并提议说:“如果你们不便,由我来给国共双方写一封公开信,把问题摊开来,好让全国人民监督推动。”毛泽东欣然采纳,当面赞誉张澜“老成谋国”。
——摘自冯维纲的《重庆谈判中毛泽东三访张澜》,见《张澜》第18章第14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进城后,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要见张澜前,吩咐我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
——摘自权延赤的《毛泽东很土吗?》见《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第9章第10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54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当众称赞张澜说,“表老啊,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
——摘自吕光光的《张澜先生生平事略》,见《文史资料选辑》第89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出版。
【张澜小传】
在风光秀美的四川盆地东北部,有一条景色如画的嘉陵江,嘉陵江中游西岸,有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南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2日),在南充县一个叫张观沟的贫瘠的小村里,有一家张姓农户喜得第三子。据说在这孩子出世的当天晚上,其父得一梦。在梦里,他乘坐方舟在大海里航行,忽遇狂风大作,波澜滔天,船几经艰险才抵达彼岸,故而为其子取名为“澜”,定字“表方”。
张澜从小便受到父母优良品质的熏陶和严格的家教。张澜的父亲张文倬,学名本清,字海楼,是晚清秀才。母亲王氏,是一位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农村妇女。她勤劳节俭,性格刚烈,但待人却十分仁慈厚道。父母要求子女都非常严格,他们时常教育张澜兄弟:“人虽贫贱,善当为,恶不可为”,要以诚待人,勤奋向上。父母的品行与教育对张澜优良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诚如他以后所说:“澜之居官不敢贪污,能自立于世不为夸毗者,实先考妣德行之所陶成。”
张澜自幼随父读书,在父母严格的家教下,十分刻苦。张澜进入少年,便帮助家人干活,半耕半读。1894年,张澜应乡试,考中秀才,1897年补廪生。正当他眼界逐渐开阔,由一个农村青年转变为一名知识分子时,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就在他考上秀才的当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家的危亡、人民生活的苦难强烈震撼着张澜,使他痛苦不安,日夜焦虑,促使他悉心研读经世致用之书,同情和支持当时国内兴起的维新运动,并立志为改变现状而有所作为。此时,忧国忧民的张澜放弃了封建士大夫的仕途理想,开始通过新学来寻找新的人生舞台。
1899年,张澜因长于经史诗赋,且有真知灼见,被四川新学的先行者蒲殿俊等人聘至广安县紫荇书院担任教习。张澜任职紫荇书院仅一年多,为时虽不长,但受蒲殿俊等人思想影响很大,为他半生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1900年秋,张澜因父亲病逝离开广安,返归故里,随后便继承父业,在家乡私馆教书。由于他锐意改革,教学有方,所教学生的成绩迅速提高,思维能力亦不断增强,故而名誉大噪。并因此而得到顺庆府教谕兼南充县教谕骆文廷先生的赏识。1902年,他被选送到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张澜进入书院后,刻苦钻研经义,但又不被词章原义所惑,并常结合现实多有创见。他同时又努力学习其它各门功课,眼界更加开阔。
1902年和1903年,张澜的家乡连年遭受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而清政府的税收却频繁上涨,人民苦不堪言。凡此种种,张澜耳闻目睹,使他不能不去思考现实。
l903年,张澜抱着求学真知,服务祖国的目的,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学习。张澜在日本期间,他一面刻苦钻研各种知识,一面了解日本现状,尤其注意学习日本的师范教育管理经验。
1905年,张澜从日本毕业归国。随后,他受家乡人民之邀,担任南充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兼教务长,服务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张澜任教务长伊始,他参考日本的教育制度,首先为学堂订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各项纪律。从此,官立顺庆中学堂一扫旧书院的迂腐沉闷之气,享誉川北,附近各县青年学生慕名前来学习的日渐增多。在此期间,朱德舍近求远,转学到顺庆中学堂求学,受张澜影响很深。
那时,清末的南充和其他地方一样,聚结着封建官场的腐朽气息和各种陈规陋习,守旧势力很大。他们激烈反对新学制度的推行,学堂监督千方百计排挤张澜,张澜愤而辞职,离开南充前往成都,担任四川省游学预备学堂学监。不久,张澜因抗议警察殴打学生,巡警道稽延不理,他又于1907年下半年愤而辞职,返回南充。他抱着教育救国的志向和改变南充文化落后面貌的目的,在南充仍全力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又创立了民立初、高等小学,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南充端明女塾,他自己还担任顺庆府中学堂监督。在此期间,他还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正当张澜全力推进家乡的教育和社会革新时,保路风潮在四川迅速掀起。1911年5月,出于爱国,39岁的张澜又毅然地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风潮,被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入狱,直至同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获释,从此开始了他革命的一生。
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这年,人们视为神圣的皇帝被废除,宣统年号也被民国元年所代替。这年,张澜在刚经历了保路风潮之后,带着对新国家、新政府和新生活的希望,又投身到民国初年的政治改良和社会改革之中。1912年初,他受命为川北宣慰使回到川北,驻节南充。民国初年的川北正值兵荒马乱,盗匪横行,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浮动。张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稳定社会,改良政治,竭力革除封建旧习,致使川北一带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较大改变。
1913年3月,张澜被推为众议院评论员,赴京出席北京政府召开的第一届国会,积极参政议政。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复辟后,下令解散国民党。次年1月19日,袁世凯又宣布解散国会。同月,张澜带着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愤慨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返回南充,与地方人士创办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实业学校和南充果山蚕桑社,为家乡培养人才。同时,他看到了中国必将再次发生“二次革命”,因此,他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还向学生们讲述他在北京的见闻,揭露袁世凯的独裁野心。
1915年,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年底,张澜积极与云南革命志士联系,策应蔡锷护国讨袁,以图加速“洪宪王朝的覆灭”。1916年3月28日,川北护国军总司令部在南充成立,张澜任政务长,宣布南充独立。“护国战争”胜利后,张澜在蔡锷的推荐下出任四川嘉陵道道尹一职。护国战争后的川北,其政事纷繁复杂,冗赘机关各县皆有。张澜到任后,竭力收编安置散兵游勇,清肃盗匪,惩治贪吏。通过张澜的着力整顿,川北地方很快便造成了—种“吏不容奸,人怀自奋,道不拾遗,风化肃然”的风气,张澜也因此更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被称为“川北圣人”。
1917年8月24日,北京政府任命张澜代理四川省省长。20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他为四川省长。在省长任上,张澜用人之长,唯才是举,不存任何党派偏见。与此同时,张澜又着手改良四川财政、经济,可谓竭心为民。
五四运动时期,张澜适在北京,在他的好友吴玉章的帮助下,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使他的爱国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当时,他以省长身分担任了《晨报》常务董事。张澜在主持《晨报》期间,大力支持李大钊改组该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等栏目,提倡在报上宣传新知识、新理论,允许论及社会问题。而且,他自己也在报上发表文章,探讨“社会主义”。1919年4月28日,张澜在《晨报》“自由论坛”上发表《答梁乔山先生书》。这篇文章是他对梁乔山发文探讨“社会主义”的答文。在文章中,张澜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开始了深层探讨。张澜作为北京政府任命的四川省省长,能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尤其是在苏俄十月革命后北京政府严禁过激言论之时,敢于在报刊上公开讨论社会主义,指责官僚资产阶级和政府的弊病,这的确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1919年,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出现了许多以前少有的新气象。是年春,国内曾一度掀起留法勤工俭学热潮,许多进步青年把出国留学与爱国救亡联系起来,他们希望通过留学,为苦难祖国找到一条富强之路。张澜从这些爱国青年身上看到祖国的前途,于是便以四川省长名义对他们的留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生中的许多人如赵世炎、陈毅、刘伯坚、杨伯恺等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