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12731100000108

第108章 黄埔之英民族之魂(1)

——戴安澜

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国民党陆军中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幼时读私塾,取名炳阳。1922年考入南京安徽公学,1924年初参加国民革命军,更名为安澜,于年底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先后参加了讨伐陈炯明叛乱和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的战斗。其1926年参加北伐,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3年2月,戴安澜奉命率部北上抗日,在古北口战役中与日军激战三昼夜,英勇负伤。七七事变后,戴安澜升为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武汉之战,1938年5月因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1939年1月升任第5军第200师师长,当年11月率部挺进桂南,参加昆仑关大战,毙敌6000人。战斗中他再次受重伤。1942年3月1日,戴安澜奉命率部入缅作战,同固一役,歼敌5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在奉命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于5月26日以身殉国。毛泽东派代表参加戴安澜将军的追悼大会,并在挽诗中写道:“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毛泽东评点戴安澜】

海欧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摘自《戴安澜传》第9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出版。

【戴安澜小传】

戴安澜(1904—1942年),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幼时读私塾,取名炳阳。1918年,“桐城派”晚清著名作家周绍村先生应聘到其家乡风和村设馆授徒,戴安澜投读于周先生门下,因攻读勤勉,才气过人,深得周先生赏识,夸其“此子秉赋优异,后必有成”。在周先生的教诲下,戴安澜树立了爱憎分明的观念,立志要为国为民作出一番贡献。1922年9月,他考进陶行知、姚文采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学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一年后辍学回乡,一面自学,一面当塾师。

1924年3月,时任广东粤军第4师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给家乡亲人写信,号召有志青年到广东报考黄埔军校,投身革命阵营。戴安澜闻讯兴奋异常,马上与家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戴端甫招待他们住下,语重心长地说:“我写信让你们来是参加革命打倒列强的,不是来做官享福的,到这里参加革命不仅不能享福,还可能要丢掉性命。如果你们怕难、怕苦、怕死,那么回去也来得及,我不阻拦你们,回去的路费我出。”说完便严肃地看着大家,戴安澜一行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两天后,戴安澜参加第一期招生考试,文化课考试,戴安澜顺利过关,却因身体瘦弱而未能通过。经过痛苦的思考后,戴安澜决定先当兵,锻炼好体魄,来年再考,得到戴端甫的积极支持。于是,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军,当了一名二等兵。在军队里,他刻苦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几个月后,他胆子大了,身体壮了,意志更加刚毅了。一年后,戴安澜顺利地被黄埔军校录取,正式成为第三期学生。

黄埔军校依据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戴安澜在这里直接受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熏陶,一面学习军事技术,一面接受革命思想。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常对人说:“军人事业,为救世救国救人之事业,决非为⒖诹怨僦事业,时时应有牺牲一己以救世救国救人之决心。”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讨伐陈炯明叛乱和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的战斗。第一次上战场的戴安澜十分勇敢,不顾弹片横飞,挺立在迫击炮旁向敌人射击,深受战友敬佩。1926年1月,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1928年升为连长。1930年参加陇海战役,因功晋升为营长。1932年冬,他调任第17军第25师第145团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个年头,戴安澜奉命率部北上抗日。这年3月,他率部从蚌埠、徐州一带进驻通县集结待命。这时,侵占热河、察哈尔北部的日军继续向长城的各口进犯。3月10日,戴安澜指挥本团在密云至滦平公路线上的古北口与日寇展开激战。当17军全线战况恶化时,他带领所部迂回到古北口西南五公里的南天门一带,与日军苦战三昼夜,连续击退敌人三次进攻,重创敌军。整个战役毙敌两千余人,敌人不得不承认这次战役是“激战中的激战”。在此次战役中,戴安澜指挥有方,负伤不下火线,因功荣获五等云麾勋章。在长城抗战中,戴安澜痛感士兵因基本训练存在很大缺陷而伤亡惨重,战后他撰写《痛苦的回忆》一书,对军队训练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戴安澜立即率部奔赴华北抗日战场。8月,他率部驻防河北完县,被提升为第73旅旅长。这时,日军以四个师团约8万兵力,沿平汉线南犯,迅速向保定地区推进。9月下旬,抵进第73旅的漕河防区。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戴安澜指挥官兵顽强抵抗,英勇杀敌,战斗异常激烈,阵地曾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戴安澜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他命令部队收缩防守,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后奉师部命令撤退至河南汤阴县。日寇于9月底至10月上旬相继占领保定、石家庄,然后继续南下,于18日抵达漳河。为阻止日军南下,中国军队决定在漳河与日军进行会战。戴安澜奉命率部参战,一天内急行军120里,进入前沿阵地。战斗打响以后,戴安澜亲临一线指挥,率部与敌人展开血战,大量杀伤敌人,后因伤亡过大,戴安澜奉命率部撤出阵地。11月10日,第73旅进驻河北省磁县彭城镇。当天戴安澜领到薪水1500元,他想,抗战以来,国家开支浩繁,而身为军人,又未能尽军人天职,拿此巨薪受之有愧,遂决定捐献国家1000元。戴安澜的义举感动了全师官兵,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军官纷纷捐款,总计达两万元之多。在整休期间,戴安澜除了总结经验,检讨得失外,还特别注意坚定官兵们的抗日决心。他针对部分官兵看到祖国大片国土被日军侵占,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的状况,运用哲学思想分析形势,指明前途,号召大家振奋精神,鼓足自信心,以求最后胜利。为了坚定全体官兵的决心,戴安澜特意将文天祥和岳飞的爱国诗词抄录下来,规定各级官兵都要熟读诗词,以坚定自己的爱国精神和抱负。在部队到达河南新城的一所小学时,戴安澜见该校师生对战况感到悲观,决定召集全校师生讲话,他一面介绍最后战况,一面又把战士们讲的话重述了一遍,最后专门讲了法国爱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鼓励大家要振作起来,要看到光明的未来。他讲完后,师生们热烈鼓掌,脸上露出久违了的笑容。在军事上,戴安澜认真总结了以往与日寇作战的经验教训,制订了作战要诀:“长兵要短用,短兵要长用;低兵要高用,高兵要低用。能够这样,才能做到势险节短,因敌制宜,也才能战无不胜,守无不固。”他要求部下依据这个原则科学用兵,力争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

这年秋天,全国形势日趋紧张,日本侵略者越来越疯狂。目睹这些情况后,戴安澜暗下决心,一旦国土沦陷,就留在华北打游击,誓与敌人周旋到底。除衣食外,分文不要,若有所得则全部给部下官兵,并决定到时化名“挥戈日”,“戈”是“戴”字偏旁,保留“戴”字之意,“挥日”则表达对日作战的决心和勇气。他把这种想法函告家人,嘱咐他们一旦南京陷落,便由家人替他发表,声称其已在外阵亡,以掩人耳目,自己则可以继续与日寇周旋。不久,他又调到新的战场,继续杀敌去了。1938年3月15日,戴安澜率部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随汤恩伯的第20军团第52军第25师,在向城、洪山镇一线担负阻击北面之敌的任务。第73旅在戴安澜的指挥下,依据战役的统一部署,拼死阻击敌人,使敌军寸步难行。他们灵活采用多种战法,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敌军后撤。随后,他指挥所部与进犯中艾山的日军血战四昼夜,致使敌人猛攻数十次都没有得逞。由于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且身材魁梧,被敌人误以为是俄籍军官,日军广播电台声称:“中国军队有一俄籍军官,指挥有度。”在台儿庄战役中,由于戴安澜战功卓著,获得国民政府颁授的华胄荣誉奖章,并被擢升为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教育长。

1938年6月,日本组建的华中派遣军沿长江、淮河向武汉正面推进。对此,中国军队以李宗仁为司令官的第5战区组成左翼兵团,防守江北地区,以陈诚为司令官的第9战区防守江南地区。进攻江南的日军以第9师团为主力部队,他们集中兵力,屡屡攻破第9战区防线,相继占领安庆、九江,武汉告急。为保卫武汉,蒋介石被迫决定与日军决战一场,戴安澜所在第31集团军奉命南下,投入保卫武汉的外围战斗。8月上旬,以强悍著称的日军第9师团在海、空军的配合下,采取沿江跳跃式的战术,进展十分顺利,因而气氛十分嚣张。戴安澜率部与友军一起与日寇血战每一寸土地,拼死阻击。他扬长避短,把日军引向山区,使敌人海军无用武之地,并充分利用山区有利的隐蔽条件,对付日本空军和炮兵的袭击,使敌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损失惨重,曾先后补充兵员达九次之多。戴安澜在武汉保卫战中,因阻击日军西犯有功,消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战功显赫,汤恩伯于12月21日为他补记大功一次。1939年1月,戴安澜在湖南湘潭接替杜聿明,升任第5军第200师师长。该师是一支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官兵训练有素。戴安澜决心不孚众望,在宣誓就职时表示:“尽竭全力,练成劲旅,为国驰驱,歼彼倭寇。”不久又撰写《自讼》一书,以鞭策自己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夺取新的胜利。在自我修养中,他给自己制订了四条准则:一、毁誉不闻;二、宠辱不惊;三、安危不动;四、得失不患。担任机械化部队师长后,他更加注意学习,他常说:“做人长官,而知识不如人,则危险实甚。”移师全州后,他与儿子同居一室,晚上挑灯共读,或演算数学,或朗读英语,还悉心学习汽车机械、电路、油路、润滑系统、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科技知识,取得了指挥机械化部队的主动权。此外,他还认真总结军事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撰写军事著作《磨砺集》,详述班、排、连的攻防和射击教育,作为部队训练的教材。

1938年6月,日军在进攻武汉的同时,又在华南发动了对广州的进攻,其目的是截断从国外经香港向中国内地输入物资的运输线,以削弱中国的抵抗力量。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随后又占领海南岛、广西钦州,并沿钦邕路向南宁逼进。中国最高统帅部忽忙调兵迎敌,命令第5军星夜赶往桂南前线迎敌。当部队于11月25日赶至南宁以北时,日军已占领了南宁。随即,中日军队在城郊二塘附近展开激战。在交战中,日军依仗其空中优势,利用飞机对中国军队狂轰滥炸,造成很大伤亡。激战中,戴安澜乘坐的汽车也被炮弹击中,所幸无人伤亡。第200师在八塘附近与日军血战一周,给日军以重创,阻止了日军北犯,后由于友军阵地被突破,军部命其向北开赴北泗圩休整,一周后推进至思陇附近。此时,日军占领了昆仑关这个战略要地。昆仑关距南宁东北约50公里,位于南宁至宾阳的公路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深知昆仑关的重要,因此特派号称“钢军”的中村所率第12旅团防守。为了夺回南┠——镇南关陆路补给线,中国军队决定采用“关门打狗”的作战计划,夺回昆仑关。12月12日,戴安澜率部到达攻击地点,为了激励部属的斗志,他豪迈地说道:“中国古时有上元三鼓夺昆仑的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12月18日,战斗打响。戴安澜指挥官兵集中火力击毁敌军坦克、火炮,确保了本部坚守的阵地,而且攻占了日军守卫的高地。战斗中,第200师勇猛善战,其第599团沿公路长驱直入,一举夺下昆仑关。敌军不甘失败,又派飞机掩护进行反扑,重新占领昆仑关。戴安澜率部与友邻部队互相配合,同日军殊死搏斗,第二次收复昆仑关,并击毙敌前线指挥官中村正雄少将。1月11日,为压制中国军队的炮火,敌炮兵向我炮兵指挥所猛烈炮击,双方展开激烈炮战。戴安澜亲临炮兵指挥所,手握剪形望远镜标定敌炮位置,指挥炮兵还击,不幸被敌炮弹片击中,但他仍然手持望远镜继续战斗。由于失血过多,杜聿明军长令其住院治疗,撤下战场时,他还不忘对部属作好交待,才到柳州野战医院急救。昆仑关一役,消灭了日军中村旅团,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及大批日军,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爱国抗日斗志。为了奖励戴安澜指挥有方、英勇战斗的业绩,国民政府授予他宝鼎勋章一枚,并赞扬他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昆仑关大战后,戴安澜率部进行紧张严格的军事训练。1942年夏,在中国军队进行的一次军事演习中,该部炮兵团、战车团、摩托兵团、战防炮营、高射炮营等协同作战,获得训练成绩第一名,战斗力进一步增强。